信息概念研究_情报学论文

信息概念研究_情报学论文

情报概念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主要运用分析比较与综合的方法对情报概念进行研究,在对有代表性情报观点作比较分析中寻求其异同,对不同时期情报观点的比较分析中论述其承接与发展演变,最后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情报诸观点进行综合形成情报综合概念,指出这是情报概念定义趋于统一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情报 概念 分析 综合

情报学自50年代末诞生以来,其基本概念“情报”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迄今有情报定义上百种。情报概念研究的这种“百花齐放”状况反映了对情报概念的研究仍处于“百家争鸣”的发展时期,虽产生了许多不同定义,仍使人们对情报概念的研究“意犹未尽”。本文主要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情报概念进行研究。

一、几种较有代表性情报观点之研究

情报事物的复杂性及情报现点的广泛性,致使其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外延的界定十分困难,人们对情报概念的研究往往立足于自身从事情报工作的范围、对象及特点,或是从某一角度、某一方面、某一层次对情报下定义,产生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情报观点。

1.英国布鲁克斯的情报观点

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B.C.Brooks),于70年代初提出了描述情报与知识的关系及知识增长的模式,并用数学方程式表示为:

K〔S〕+△I→K〔S+△S〕

式中K〔S〕是原有知识结构,△I是吸收的情报信息,K〔S+△S〕是新的知识结构。该式虽不能进行定量计算,却定性地阐明了布鲁克斯的情报观点,即“情报是使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一小部分知识”,并认为:(1)情报与知识一样,是知识结构中的微小单位;(2)情报或许要依赖于感觉观察,所接收到的情报必须用知识结构进行主观解释才能成为情报;(3)知识的增长不是简单的堆加,情报被吸收后,它所引起的不是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知识结构进行某些调节,甚至是重大改组。

布鲁克斯从知识的角度对情报进行研究,强调情报的吸收利用与人的知识结构的关系和作用,所以,也有人把布鲁克斯理论研究学派称为“知识利用学派”,该学派研究内容侧重于情报作为一种知识的吸收与利用及其效果。

2.前苏联米哈依洛夫的情报观点

前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依洛夫认为,“情报只是作为存贮、传递和转换对象的知识”这一情报定义比较恰当。他根据前苏联国家科技情报中心研究和工作的主要对象是科学文献情报或科技情报的实际,提出了科学情报的观点,即“科学情报—这是在认识过程中所取得的,如实反映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现象和规律,并用于社会—历史实践的逻辑情报。

米哈依洛夫的情报观点是一种狭义的情报概念,主要限于文献情报或人类知识的狭小范围,而且其情报学理论体系侧重于情报的传递交流,被称为“科学交流学派”。米哈依洛夫与布鲁克斯的情报观点之共同点,都认为情报的本质是知识,但布鲁克斯侧重于情报作为知识对人的知识增长及知识结构的功能作用,即注重情报的吸收利用,而米哈依洛夫侧重于情报作为知识的交流与传递。

3.严怡民等的情报观点

严怡民等编写的《情报学概论》(1983年)一书中认为,“情报就是作为人们传递交流对象的知识”,在《情报学基础》(1987年)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为,“情报就是作为交流对象的有用知识”。虽只增加了“有用”两字,却突出了情报的效用性,于是把情报的三个基本属性—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都融合在情报定义之中。上海科技情报所编写的《科技情报工作手册》一书中认为:83年版情报定义在国内是比较能够被人们接受的。该情报观点的提出,立足于国内科学情报工作及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科学文献的实际。而87版不仅强调情报的本质是知识,也指出情报的传递交流和吸收利用的不可分割性,因此,也可以说该情报观点包含了米哈依洛夫和布鲁克斯的情报观点的主要思想内涵,现在看来,后一情报观点更加完善。

4.王万宗及邹志仁等情报观点

北京大学王万宗认为,情报只是人们了解情况、吸取知识的手段,作为一个具体的情报过程,把知识或消息传递给用户就结束了,更概括地说,情报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活动。他也认为情报是个涉及多因素的概念(与严怡民一样),但三个主要因素是传递、信息和选择,于是归纳出情报的定义为“推动用户当前事业的信息选择传递”。王万宗与严怡民的情报观点有一定区别,不仅体现在情报定义的字面含义上,同时也反映在他们的情报学理论体系之中。王万宗比较强调情报的传递属性,而严怡民更强调情报的知识属性,两者的情报观点中都包含了传递,并建立在有序传递基础之上,但前者注重选择传递的方式过程,后者注重有效传递的结果;两者都注意了情报传递的内容,但前者的信息涉及内容宽泛,后者的知识涉及内容范围较窄,反映了王万宗是从社会广泛交流信息的层次来考察情报概念,而严怡民主要从科学情报工作系统的层次及范畴来考察情报概念,即他们分别从信息的角度和知识的角度对情报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

南京大学邹志仁等编写的《情报学基础》(1987年版)一书中认为,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的普遍交流,从对信息的讨论中看到了情报的传递性,从对知识的讨论中看到了情报的知识性,“情报是一种社会信息,是一种传递中的知识”,国内对情报概念的研究中,从知识和信息两个角度同时对情报下定义是不多的,邹志仁等的情报观点可以说是对从信息或知识分别探讨情报概念的调和。

二、不同时期的情报观点

情报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是因为不同时期情报概念的研究总是与当时情报学和情报工作的发展状况密切联系,可以说情报概念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情报学和情报工作的发展,各个时期的情报概念不仅相互区别,而且具有发展和承接的内在联系。

1.古典的情报概念

在古代,情报首先产生于军事领域。我国《辞源》(1915年10月版)的解释:“军中集种种报告,并预见之机兆,定敌情如何,而报于上官者”。我国另一部辞书《辞海》(1939年10月版)也解释为:“战时关于敌情之报告,曰情报”。我国古典情报概念主要指情况、消息的报导和传递,包含“情”与“报”两个基本要素,有“情”不“报”或“报”而无“情”都不能称之为情报。这时期的情报概念反映了情报作为消息的传递的社会的功能。

2.系列化知识的情报概念

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国普遍建立科学情报机构,情报机构成立之初的主要工作是寻求知识的有序化,即主要从事文摘、目录和索引的编制工作,对文献情报进行书目控制管理与开发利用。系列化知识的情报概念正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情报工作状况。1963年,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了“情报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的一切符号系列化的知识”。系列化知识的情报概念还有其他一些表述方式。其共同特点都反映了情报整序的社会功能。与古典情报比较,古典情报侧重于消息、情况这类感性知识,而系列化知识情报更侧重于理性知识。系列化知识的情报传递是正式过程的有序传递,与古典情报的非正式过程传递方式明显不同。

3.特定性的情报概念

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作用在经济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人们普遍重视情报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情报以多种服务方式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情报工作提出了种种新的要求,强调情报的针对性、有用性,使情报的研究发展到了特定性的情报概念。1963年,日本情报管理便览编委会编辑的《情报管理便览》一书中提出,“情报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对特定的人提供的有用知识”。特定性情报概念是系列化知识情报概念的继承与发展,因为要满足各种“特定性”的情报需求,情报工作部门首先必须把大量情报进行系统化、组织化或有序化,只有先使情报“系列化”,才能有效地对广大用户进行特定提供,从这个意义上讲,特定性情报概念是系列化知识情报概念的发展和深化。

4.决策研究的情报概念

70年代,情报现代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包括缩微、通讯等)在情报工作中广泛的运用,对克服“情报爆炸”与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必要条件。情报用户(尤其是厂长、经理等重要用户)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中,使决策陷于模糊状态,他们不可能把大量精力消耗在对一大堆相关情报的吸收、消化和理解方面,而是向情报部门提出对情报的进一步精选、浓缩,直接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结论、建议与方法途径等情报分析研究的成果。于是情报分析研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情报概念由特定性提供发展为决策服务的情报分析研究概念。1975年,日本的草间基指出,“情报是判断、意志、决心、行动所需要的能指引方向的知识和智慧”。不同时期的情报概念,从消息传递的社会功能发展到有序检索、特定提供和决策研究,这些社会功能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反映了情报概念内涵的发展演变,也反映了情报功能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进程。

5.情报概念研究的近况

8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情报概念的研究取得了全方位的发展,这时期是我国情报理论研究的一个高峰时期。国内普遍陆续地建立经济信息中心,对情报的研究范围进行了重大突破,从科技情报扩展到经济情报,形成了两个“情报集团军”,宏观上改变了国内科技情报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情报的构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需要。其次,情报改名为信息,这是情报概念研究的又一重大发展,国内对此连篇累牍地发表了各种观点,极在地促进了情报概念的研究进程。再次,情报商品化的研究,一度产生了“情报商品化热”,揭示了情报的商品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近年还有从哲学的高度探讨情报的本质属性及其本源,对情报概念的研究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论情报概念的综合化

如果说前述有代表性的情报观点主要是由于对情报这一复杂事物考察的角度、方法及侧重面的不同,导致不同的情报观点,不同时期的情报观点则是由于不同时期情报工作的特点所致,这些情报观点都只能反映情报某个方面属性或某个时期的特征,总感到某些不足,不能全面、系统、完整地描述情报这一复杂事物,应该说前述情报观点主要是采用分析的方法对情报进行研究,但是采用综合的研究方法做得不够。通过对各家情报观点进行适当的综合,可以形成比较系统、完整与全面的情报定义,从而更全面地对情报这一复杂事物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主体式的描述。

1.不同时期情报观点的综合

不同时期的情报观点可以进行综合,是因为它们都是针对同一事物对象—情报,并且是对这一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只是反映的时期不同,更重要的是不同时期的情报观点都是立足于情报知识性的基础之上,它们都是从知识的角度对情报进行定义的,这就奠定了将其综合为一个概念定义的基础。按照概念逻辑的一般定义方法,只须在“知识”这个词前面加上反映各个时期情报特征的“限定语”即可,即“情报是系列化、特定性、决策的知识”。这一情报综合概念集中反映了情报的系列化知识概念、特定性概念和决策概念,也就全面地反映了五、六、七十年代的情报概念特征及其发展演变。

2.比较有代表性情报观点的综合

比较有代表性的情报观点的前三种都是从知识的角度考察情报概念,但布鲁克斯较侧重情报作为一种知识的吸收利用及其效果,米哈依洛夫侧重于情报作为知识的传递交流过程,严怡民等的情报观点似有综合布氏和米氏情报观点的思想,即将情报的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融为一体。因此,结合前面不同时期情报的综合概念,可以从知识的角度把本文的有关情报观点进行更大的综合,即“情报是传递交流对象的有用知识,是系列化、特定性、决策的知识”。这一情报综合概念,既融合了情报的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又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情报特征及其社会功能的发展演变。

综合是一种研究方法,贵在综合得当。情报可以从很多角度下定义,如从信息角度下定义等,从知识角度下定义的情报观点可以综合,从信息下定义的情报观点也类似地可以综合。目前,关于情报概念的研究仍处于“百家争鸣”的时期,但作为一种基本概念最终必将统一,而通过综合各家观点使之趋于统一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标签:;  

信息概念研究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