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中学语文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学习十五大精神,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深刻思考初级阶段的基础教育应是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把基础教育事业推向新世纪,怎样造就新世纪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重点学习邓小平关于素质教育的思想。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广泛而深刻。表现在:宏观上,提出了发展现代教育的新方针和发展中国教育的全面构想;微观上,主张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国民素质的普及与提高;战略上,认为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三个战略重点之一;策略上,倡导教学改革,主张让学生生动、轻松、和谐地发展。无疑,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指明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教改的首要问题在于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取代那些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和观念。 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 〕这是根据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国外形势发展的要求,针对当时教育存在的弊端,为教育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今天在教育领域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武器;要推动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就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改革思想的精髓,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方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立足于“三个面向”,培养符合现代化、符合世界范围激烈竞争、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搞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普及意识。邓小平说:“教育方面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我们的方针是,一要普及,二要提高,两者不能偏废。”〔2 〕“要尽可能把全班的学生教好。”〔3〕同时,他又指出:“培养人才有没有标准呢?有的。 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 〕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点是: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方向,不能忽略歧视“差生”;二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既传授语文知识又培养语文能力,不能只抓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二、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确定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内容
1.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邓小平认为,“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5〕“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 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6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材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的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语文教材首先要有超前意识,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教材要符合语文学科特点,适应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2.教学方法的改革。邓小平指出:“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当然教与学有相互作用。现在学生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有多种原因,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其中也与教师善于不善于教学生、带学生有关。”〔7〕他又说:“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 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纠正。但是,同样明显的是,要极大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没有‘三老四严’的作风,没有从难从严的要求,没有严格训练,也不能达到目的。”〔8〕由此可见,邓小平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中学语文教学已经突破几十年来“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和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教学是教学生学”的观念,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模式;突破了“一切以精、细为好”的观念和不讲效率的做法,代之以精略结合、举一反三、以少求多的讲究效率的做法。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首先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又要从严要求,教师要由重教法向教法学法并重的方向发展,吸收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为我所用,不断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
3.教学手段的改革。早在1978年4月, 邓小平就提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9〕这就是说, 教学手段要采用现代科学的新成果,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现状难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现代化的教学,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的改革中,要加强计算机(电脑)教育,用计算机(电脑)辅助教学。今天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将文字转化为图像、音乐、戏剧等手段能从多侧面辅助学生学习,并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教学的效果,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艺术熏陶。
三、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规定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原则
1.求是性原则。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10〕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主客观条件选择不同的突破口,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首先要对本地区本学校作一番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第一手材料,为教育改革提供实践基础;其次是针对调查出来的问题逐一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改善办学条件,或提高师资水平,低起点、高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教学改革任务。
2.整体性原则。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性原则,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要与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相适应,这是符合邓小平发展中国教育的全面构想的;其二是说中学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教学改革应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各学科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单打一”,这是符合邓小平协调发展教育思想内涵的。
3.实践性原则。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应以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主要内容。善读善写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要求。二十一世纪将是电脑化时代,要求人们读写转换能在瞬间同步进行,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11〕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第一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二具有概括、准确、规范的传递语言信息的能力;第三具有就文章提取信息、想象创作、生成观念、传递信息的能力。同时“要恢复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1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4.时代性原则。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构建起来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用它来指导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遵循时代性原则:第一,应充分吸收当今世界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反映时代内容;第二,应着眼未来,随时代的不断发展而不断面向未来,因为“现在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变化”。〔13〕
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深入持久地进行学习,并用它来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行动的指南。
注释:
〔1〕〔10〕〔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5页、382页、299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280页。
〔3〕〔5〕〔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55页。
〔4〕〔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03页、108页。
〔6〕〔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04页。
〔1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07页。
〔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54页。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广西1994年10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