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及对策探讨论文_高平

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及对策探讨论文_高平

山东庆云成人职业教育中心 山东 德州 253700

摘 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其感兴趣的教学材料,创设有趣且适合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在交流和亲自参与中获得知识,是我们教师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 原则 对策

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以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科学严谨的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研究表明,只有亲身经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建构和体验才能建立起数学内容间的真实联系,通过这样的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更具有实用性,同时这也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

一、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控制问题情境的展示时间

每个情境展示的时间不宜过长,不要创设了情境收不回来,脱离了创设问题情境的初衷,冲淡主题,让学生感觉风牛马不相及,这样不容易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创设情境要遵循“新课标”的理念,为教学所需,做到凸显实际实用和实效

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一定都在一节课的开始,一节课中也可能不止一处要创设问题情境,课题引入时可能需要创设问题情境,给出概念环节有可能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揭示本质环节也可能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学生的求知之欲,让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使之成为“抛砖引玉,筑巢引凤”的桥梁。

3.尽量反复使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

为了提高使用率,应尽可能地在不同阶段使用同一个问题情境,必要时可将相关问题情境适当改造,做到前后呼应,但这不是为了反复而反复,是为了学生便于理解掌握而又节省时间和精力。

4.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创设问题情境不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做一些新“包装”, 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便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如果使用某一问题情境有牵强附会之感,或因为该情境的给出会削弱探究活动的思维价值,那么这个情境就不如不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创设情境要谨慎,应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达到内容和情境的和谐统一

创设情境决不能随心所欲,要定位恰当,“发于该发,止于该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为主要标准,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为最终目标。

二、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策

1.提供实例,创设亲近型情境

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学生身边的熟知素材创设情境。如班级特色、熟人熟事、家庭状况、乘车、选择参考书、学校活动、NBA球赛等等,这种情境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提高其效果。

例如,在进行《排列组合》一章教学时,学校正在进行健美操比赛,其中一个大型节目是组成四个菱形块儿队形,每个是9×9方队,问这些参赛学生共有多少不同的排队方式?通过这个问题,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认知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结合实际,创设疑问型情境

生活中蕴含了很多数学知识,我们常常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就是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反过来,教师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来解释学生无法理解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统计和概率”时,教师分别让班上的独生子女和留守学生举手,然后将举手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提问: 独生子女占我们班总人数的多少? 留守学生占多少? 同桌交流一分钟后回答。最后教师引出统计和概率的概念。

3.对比联系,创设引导型情境

给出想当然的错误结论,为正确的知识留下对比的素材;或提供可类比的情境,便于知识的迁移。如立体几何正三棱锥的相关教学,可选择正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之后类比,水到渠成地引导到正三棱锥上来。这种情境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探索精神。

4.动手实践,创设演示型情境

教师亲自动手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情境。例如,在讲“指数函数”时,为了引出指数函数的一般表达式,教师拿一张长方形纸朝一个方向依次对折,每次对折,让学生猜想纸的层数,并将层数和对折次数记在黑板上。提问: 你们发现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然后让学生动手试试,并找出答案。

5.活动演示,创设体验型情境

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竞赛或演示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或观察中体验与感悟新知识。这种情境能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6.利用已有知识,创设问题型情境

数学知识是系统的,学习数学后我们会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将各部分的知识联系到一起。例如,在讲“立体几何”时,讨论线与面的空间位置关系。教师拿起讲桌上的粉笔盒问:我手上拿的是什么几何体? 粉笔盒的十二条棱在一个平面上吗? 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位置关系? 它们存在哪些位置关系? 学生自由回答。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还能巩固学生前面学过的知识。

总之,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给学生带来解决问题的美妙体验,对一节课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创设出各种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亲身感受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产生过程,并最终产生情感体验。

论文作者:高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3月总第2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1

标签:;  ;  ;  ;  ;  ;  ;  ;  

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及对策探讨论文_高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