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保健系列探讨:幼儿心理疾病的防治_亲子成长论文

幼儿保健系列探讨:幼儿心理疾病的防治_亲子成长论文

幼儿卫生保健系列讨论之十 幼儿精神疾病的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卫生保健论文,精神疾病论文,系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期严重的精神疾病并不多见,但却引起家长和教师极大不安。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识人们一般知之甚少,因此,讨论几类典型的幼儿期精神疾病,对早期筛查患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教育措施,减轻家庭和幼儿园的负担均有重要意义。

一、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又称弱智,它是指儿童在发育时期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并伴有适应行为障碍。按智商的测量值,精神发育迟滞可分为四级(见下表):

精神发育迟滞分级

分级 智商 矫治特点

所占比例%

轻度 69—50 可接受教育 85

中度 49—35 可进行训练 10

重度 34—20 必须监护 3

极重度<20 依赖他人生活 2

适应行为评价也是精神发育迟滞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量表进行评定,一般从感觉运动、生活自理、语言发展、个人取向、社会责任、时空定向、劳动技能、经济活动等方面来测量。幼儿的适应行为评价内容较为简单。

弱智的诊断宜由专家通过智测和适应行为量表评估与医学检查来作出。如何早期发现孩子的智力问题?一般讲,要首先了解儿童正常发育的各阶段标志,包括语言、运动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如5岁的幼儿可以唱短歌,说出不同颜色,画人形,计数10个物体,独脚跳跃,能自己穿衣服;如果孩子到了5岁离此标准迟滞甚远,就可能存在问题。孩子的适应行为是否正常,家长一般都能观察出来,因为适应行为是通过日常生活内容反映出来的,父母要时时注意孩子的感觉运动技能、生活自理能力、语言发育水平、自控力、时间空间的定向力以及与人交往能力几个方面的发育情况。当然,“发育标志”是指群体儿童的平均水平,由于个体差异很大,孩子某些方面发育有早有晚的可能是存在的,若相距太远(一般低于均值两个标准差),才有关注的必要。关于智力测验,一定要审慎,智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很多,易给孩子贴上不利的“标签”,也会使父母丧失信心。单靠智测并不能下弱智的诊断,父母在听取为孩子作智测的建议后,一定要考虑:孩子的适应行为如何?智测后对孩子的副作用是否大于目前孩子本身的问题?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就大可不必去“自寻烦恼”。这样做并不是对孩子的问题视而不见,而是提醒家长要科学、慎重地对待孩子的智力发育鉴别问题。另一方面,一旦确诊孩子是弱智,也要承认这种既成事实,及时进行家庭调整,寻求帮助孩子的办法。

对弱智儿实施早期教育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和熟悉弱智儿的身心特点。在身体发育方面,弱智儿常常有特殊的面容与体形,如头小、眼斜、鼻平、伸舌、小耳、手纹异常、运动神经系统畸形等;在心理发育方面,弱智儿的感知速度慢,范围狭窄,区别能力弱,记忆差,遗忘快,习惯于死记硬背,注意力缺乏,思维发展缓慢,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肤浅呆板,缺乏定向;弱智儿的情感体验表达单一,情绪不稳,调节力差,缺乏道德感、美感与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弱智儿的需要、动机、兴趣水平低,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发展不协调,表现出贪食、贪睡,以自我为中心,学习无兴趣,自控力差,易受暗示,怕困难;在行为表现上,弱智儿多有口吃、攻击行为、刻板行为、遗尿等。

弱智的病因很多,其干预措施也各不相同。目前多强调早期预防,即从遗传咨询、计划生育、搞好围产期保健等方面入手。对已经确诊的弱智儿如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办法还不多,且未受到社会的重视,这也正是弱智儿家长们最为迫切关心的问题。对弱智儿的教育,要强调一个早字,因为6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如能在3岁以前实施干预,效果会更明显,教育重在下述几方面:

1.感知觉与动作的发展训练:感知觉训练包括视、听、触、味、嗅等方面。可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弱智儿参与活动,使各种感知觉得到良好的刺激,并训练四肢协调、手眼协调能力,如让孩子玩过家家、堆积木等游戏,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增强对大自然的感受力。要使用色彩鲜艳、主题突出的图形材料培养其观察力,要求记忆的内容不要太难,而是幼儿生活熟悉的事物,要通过奖励激发弱智儿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对孩子表现出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肯定和鼓励。

2.加强语言学习:弱智儿的语言发育迟缓,同时存在着多种构音与发声障碍和节律异常等。因此,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训练方法。语言是学习得的,2—3岁是学习口语的最佳时机,要抓住机会,结合具体实物,多与孩子交流,增加词汇量。对语言发育迟缓的矫治可采取以下步骤:先让孩子听音,倾听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再模仿成人发音,然后听音指物,指图说名称,最后进行口语对话、念儿歌等。

3.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弱智儿生活自理能力差,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是,父母不要事事包办,也不要觉得教育孩子太麻烦而失去耐心,要把一个生活技能分解成若干个动作,让他们逐步学习掌握。比如刷牙,可分解为几个步骤:用杯子盛水——拿好牙刷——打开牙膏盖——挤出牙膏——刷牙,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训练,直至掌握刷牙的技能。

4.进行正常的同伴交往:弱智儿同伴交往受限,应当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和正常儿童交往玩耍,从同伴交往中模仿学习正确的行为举止,培养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品质。家长要参与指导,让孩子懂得分享玩具与食物,学会自控,帮助他人,发展社会适应能力。

二、孤独症

孤独症是起源于婴幼儿期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起病于3岁以内,主要表现是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障碍,伴有明显的智能减退。

孤独症最重要的病因是生物因素,如遗传、围产期器质性损伤、生化代谢异常等,心理社会因素不会单独致病。

患儿表现出一些奇特症状:一是社会交往障碍,极度孤独,对最亲的人也缺乏情感反应,与人缺乏眼对眼的接触,与父母接近或离开均无所谓,不与外界接触,对环境缺乏兴趣,但对某些无生命的物体表示特殊的依恋,如砖头、塑料袋、门锁、西瓜、日历牌等,甚至睡觉时也把它抱在怀中;二是言语发育障碍,沉默不语,2岁以前曾有表达性语言,以后逐渐减少或完全消失,不能用手势语,有重复刻板的言语,有时尖叫,自顾自地说话;三是兴趣范围狭窄,行为方式刻板僵硬,拒绝日常生活变化,每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固定排便时间和便器,手置胸前凝视,自伤,对物体的非主要特性感兴趣;四是感知觉异常,对剧烈疼痛刺激迟钝,对光和声音敏感,对刺激选择性注意;五是智力和认知缺陷,因智测困难,用社会适应量表评定,得分低,但某些患儿有特殊能力,如对数字、地名、人名有惊人的记忆力,对日期有速算能力。

孤独症有如此多的奇特表现,理论上鉴别应不难,但事实并非如此。诊断上要作系列临床检查,包括智测等,还可应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由家长来评定。

对孤独症的预防要消除病因,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损伤和感染,加强母子联系,改进教养方法。治疗上以教育和行为治疗为主,药物为辅。治疗的目标是,促进患儿正常行为发育,纠正其刻板动作和自伤行为;家庭调整,克服家长的焦虑,帮助家庭制定教育矫治计划。教育训练主要针对患儿的基本生活习惯、自助能力、言语、运动技能来进行,注意力的训练是最基本的。训练计划要个别化,并坚持长期进行,行为治疗方案也要个别化,要帮助患儿把学到的技巧不断推广到不同场合,促进患儿的社会化发展。患儿不宜长期住院,父母积极参与治疗能够提高患儿的疗效。

三、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疾病。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性格、生活事件上都会通过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导致躯体器官的病变,如哮喘、呕吐、腹泻、溃疡等。以下讨论最为常见的幼儿哮喘与防治。

哮喘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心身疾病。患者的支气管对各种刺激发生过敏反应,导致气道狭窄、造成呼气性呼吸困难,重者危及生命。

哮喘病因复杂,有遗传、感染、花粉等致敏源的刺激等因素,心理因素起很大作用。有人认为,患儿表现出一定的人格特征:过于依赖,被动,焦虑,冲动或抑郁,攻击性,社会发展不良。近年发现,半数患儿有强烈乞求母亲或他人保护的潜意识愿望,使得患儿对与母亲的分离特别敏感。父母对患儿哮喘行为的过分关注会强化哮喘行为,使症状持续或恶化。

哮喘的治疗除药物疗法外,要注意消除不良的心理刺激。对患儿可用多种行为疗法,如系统脱敏、生物反馈、家庭治疗等;在家庭护理上,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哮喘症状,要注意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创设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加强孩子的户外体育锻炼,增强他们的体质;幼儿园也要加强对孩子的身心护理,预防感染,避免惩罚,消除对孩子哮喘行为的过分警觉与焦虑;对哮喘发作的患儿要及时治疗。

标签:;  ;  ;  ;  

幼儿保健系列探讨:幼儿心理疾病的防治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