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吴方言区中的海盐方言的疑问代词的研究论文_张清如

对吴方言区中的海盐方言的疑问代词的研究论文_张清如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而方言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据调查,一种语言全面进入互联网后,其知名度将极大地提高,网上的互动还会给其带来新功能,吸引年轻人。相反,不能进入互联网的语言将会逐渐被边缘化。本文对吴方言区中的海盐方言疑问代词进行研究。

关键词:吴方言区;海盐方言;疑问代词;研究

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到要“建立和完善语言资源库,探索方言使用和保护的科学途径”。所以对方言的保护和研究是文字工作者势在必行的事情。海盐地方方言以吴方言为代表,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本文对吴方言区中的海盐方言疑问代词进行研究。

一.海盐方言保护利用简介

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与海盐人对普通话的依赖,海盐方言的造词能力逐渐衰退,这些“逐渐消失的声音”亟待保护和传承。作为浙江省方言建档首批试点之一,海盐县在正确处理保护海盐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关系的前提下,着力发掘海盐方言的历史传承和整体完备性,使海盐方言得到有效保护并合理利用。海盐县位于浙江省嘉兴市, 紧邻上海市。海盐方言属于吴方言太湖片的苏沪嘉小片,其方言有很多自己的特色。胡明扬先生曾经对海盐方言有过调查,并且写了《海盐方言志》这本书,在海盐方言中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在本文着重只对疑问代词进行调查分析研究, 试图加深对海盐方言疑问代词使用特点和使用规律的认识, 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进一步丰富汉语方言语法。

二.海盐方言研究历程

(一)国外吴方言研究历程

西方学者对吴语对研究早于我国,早期西方研究者没有受过系统的语言学训练,然而留下了大量的研究吴语历史的重要资料,到了中期研究者受到了专门的训练,之后美国研究吴语的著名学者Ballard,其著作《吴语音韵史》和《吴语连续变调》都是研究的重要资料,虽然国外已经对吴方言有了一定规模和系统的研究,但受到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像海盐方言这样的小众方言是很少被研究和提及的,因此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是不够的。

(二)国内吴方言研究历程

赵元任的著作《现代吴语研究》成为了国内吴语研究的经典之作,但是对具体的代词研究并没有太多对借鉴资料可供参考,可想而知,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件神圣而必须去做的事情,由于没有系统对梳理和归纳总结,方言在语流音变的过程中发生细微的变化,从而导致纯碎原始的方言在慢慢地消失。地域方言作为描写研究的对象,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三.海盐方言研究概况

对于海盐方言的研究数量并不多,大多数是以海盐本土人为主,首先是对语言的熟悉程度,其次是海盐地区较小受到对关注也不多。胡明扬先生撰写对《海盐方言志》是一本较为全面系统对文献资料,给我们带来了借鉴意义,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关于海盐本地人对海盐方言的使用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从问卷调查情况可以看出:1.在儿童、青少年、中老年这三个阶段的居民中,中老年人普遍会运用方言,青少年80﹪会运用方言,而儿童只有60﹪。在这些居民中,虽然青少年与儿童也有会方言的,但是多半说的怪里怪调,已经可以说不是方言;2.在城镇、乡村两个地方生活的居民中,乡村普遍运用方言,城镇一般说普通话;3.在会说方言和不会说且听得懂的居民中,前者占60﹪后者40﹪;4.以前家庭聚会都说方言,随着时代的俱进,渐渐地,改成了标准的普通话,为了孩子,甚至爷爷奶奶也学说普通话;5.在海盐的公共场合,还是说方言的人较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调查结果表明:1.处于中老年的人说方言的较多,乡村说方言的较多;2、随着时代的俱进,年龄段小的孩子更多是父母教的普通话,有些孩子甚至听不懂方言;3.大多数的人能听得懂方言,可到具体操作的时候,可能有些困难。

四.疑问代词系统概述

1.名物疑问代词。啥:什么 啥兴:哪些,什么(复数)。如:甲:伊寻啥人? 乙:噢,伊寻老张。2.数量疑问代词。几:几,几后:多少。如: 伊拉屋里乡有几化车子。3.处所疑问代词。鞋里:哪里。甲:小张到鞋里去哩? 乙:伊到单位里去一埭。4、时间疑问代词。几时:什么时候。如: 伊啥辰光 / 呐介( 吓) 个辰光 / 几时回来?5.方式疑问代词。纳虾:怎样。甲:伊明朝呐吓回? 乙:坐长途汽车回去。6.原因疑问代词。纳虾老:为什么。如:王老板做啥勿来?等等。

存在的问题:在海盐方言中的疑问代词我们可以作以上的几点归纳总结,但是这些疑问代词往往会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语法分布、使用功能等方面还没有真正的系统的梳理,因为海盐拥有好几个镇,在每个镇的方言中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异,所以一些观点不能一概而论,在调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纰漏或者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建议:由于地域方言的多样性,研究角度也呈现多样化,所以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进行研究:1、以方言之间的关系为主要比较对象。文章可以从不同区域的方言疑问代词作比较研究。2.对方言研究本身进行研究。从时间为刻度将方言研究进行划分,在语音历史和词汇历史。3.从共时角度对方言系统进行全面的描写。从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研究。4.也可以采用逆向思维,从形成发展模式来看待未来的发展模式。5.采用对比语言学——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的新角度进行研究

五.结论

综上所,海盐方言的疑问代词由四个类别构成: 第 一类是由“啥”派生的, 对应的是普通话中的“什么”类;第二类是 由“鞋”即“何“派生的, 对应的是普通话中的“谁”和“哪”类;第三类是“呐吓”、“呐介”, 主要对应普通话的“怎样、怎么样”;第四 类是“几”“几时”“多少”, 与普通话相同。除了第四类, 海盐方言大部分疑问代词都与普通话不同,海盐方言代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数量上看, 海盐方言的疑问代词多于普通话,这些代词实际上是方言不同历史层次成分的重叠。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 海盐方言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本次调查中发现新派即年轻一代的疑问代词数量明显少于老派即老一代的疑问代词, 并且逐渐趋于简化,向普通话靠拢。随着汉语言方言调查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方言学科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不断显现,加上政府部门的重视和保护,以及高校学生方言工作能力的培养,海盐方言研究也将更加深入且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张清如(1997.10-),女,汉族,浙江省嘉兴市人,浙江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胡明扬.海盐方言志[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增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王力.汉语史稿( 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4.6.

[4]钱乃荣.上海话语法[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8.

[5]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7.9.

[6]张梅静。海盐方言的疑问代词[A].科教文汇.2018.6.

[7]黄晓东.浙江海盐方言音系[A]. 方言.2018.2.

论文作者:张清如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7

标签:;  ;  ;  ;  ;  ;  ;  ;  

对吴方言区中的海盐方言的疑问代词的研究论文_张清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