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障碍_课程改革论文

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障碍_课程改革论文

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题与障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障碍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01年9月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起,全国几亿人民都在密切关注着学校里、课堂上所发生的变化。也许有人担忧,有人满怀希望……无论怎样,正视来自这场改革的挑战,客观地分析实施初期的问题,从中透视课程改革的问题,为成功的课程实施创造条件,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无可回避的理智的选择。

本文通过质化与量化两种研究方法,对全国十个实验区609份问卷的分析以及与相关实验区的教师的座谈与访谈、课堂观察,客观地总结分析了目前课程实施中的突出问题与障碍,以期对课程改革有所借鉴。

一、课程实施资源的严重缺乏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和条件性两大类。[1]

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课程必须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在课程改革的初期,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空间、材料、设备、设施、环境、场地等课程资源,都应该加以规划,并且能够适时地提供。这是改革初期重要的保障,也是改革得以推行的物质基础。在此次调查的学校中,尽管各个学校现有的条件有很大的异质性,但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校长一致反映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经费不足,材料、设备缺乏或不足。

缺乏课程资源这是目前课程实施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障碍。通过对调查中几个问题的回答都可以验证这个结论(见表一、二、三、四)。

表一 教师对实验中主要困难的认识

缺少课程资源

44.2%

缺乏指导

29.4%

学生不适应  2.1%

家长不接受

 

1.8%

缺少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17.6%

其他 2.5%

表二 教师对本校实施新课程的有利条件的认识

教师业务能力强

 

 60.6%

教学物质条件好

 

 16.1%

学校文化氛围好,容易接受新事物

62.1%

领导重视教师和教学

 

79.3%

学生水平比较整齐,基础较好

11.3%

其他 

 2%

表三 教师对本校实施新课程的不利条件的认识

教师业务水平不够高

8.1%

教师数量不足

38.7%

教学设施等物质条件不能满足需求

78.3%

学校缺乏民主、合作、交流的文化氛围5.8%

学生基础差  32.4%

其他

  8.1%

表四 教师对使用新教材的难点的认识

缺乏课程资源(如各种教学设备、资料、校内外活动场所等)93%

教师不适应

9.2%

学生不适应

12.5%

家长不接受

13.7%

其他 3.7%

通过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到,在目前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具备良好的软环境,比如学校内的民主、合作、交流的文化氛围、领导对教师和教学的重视、家长的支持、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师对课程改草的适应性。而相反的,硬件条件的建设却很差,在“实验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的回答中,有44.2%的教师选择缺少课程资源;在“您认为本校实施新课程的有利条件”的回答中,仅有16.1%的教师选择“教学物质条件好”一项;在“您认为在本校实施新课程的不利条件”的回答中,有78.3%的教师选择“教学设施等物质条件不能满足需求”;在“您觉得使用新教材的难点在于”的回答中,有93%的教师选择“缺乏课程资源”。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在目前的课程实施中,作为课程实施最基本保障的课程资源的匮乏。而且经过卡方检验发现,这种情况在镇及乡村的学校中更加显著。

造成课程资源匮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两个突出的原因:第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教育的正常需要。第二,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缺少课程开发的动力与意识。

任何课程政策的推行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如果制订政策时没有考虑实施政策所需要的资源,而且如果没有必要的资源,学校、教师和学生就会处于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局面”。这种局面会严重阻碍课程实施的进程。因此,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到课程改革计划中来。一方面,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保证为实验学校提供足够的基本资源,使其达到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起码要求。另一方面,唤醒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意识,通过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的素质状况,使其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上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二、考试改革的滞后

要落实课程改革,评价改革是重要的配套措施,尤其是考试改革。社会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都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政策落实的程度。当一切都以升学率为中心的时候,课程改革就只能在教室外徘徊,而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变革。1982年的《国际顾问报告书》中就指出公开考试的压力很大,影响了教学及学生的成长(Llewdllyn et al,1982)。其他学者,例如Morris(1996),Cheng et al.(1996)都指出考试主导了教学,大大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考试几乎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瓶颈因素,尤其在中学。以下是通过对教师、家长、校长、行政管理者的访谈获得的资料,透过这些资料,你可以感受到课程改革中的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对目前的评价方式的不满与无奈,对新的评价方式的热切的渴望。

“课程改革是有必要进行的一项工作,但总觉得这次改革教师和学生都还不太适应,家长更持怀疑态度,他们对子女以后的升学比较担忧。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应的评价、升学机制。”(教育行政管理者)

“如果抛开中考,真正按照课程目标发展,真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实际上是不能忽视‘双基’,否则会把学校搞垮,家长也不答应”(校长)

“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课程改革以来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可是考试应该和教材配套,退一步讲,现在的期末考试还是小事,我们更担心将来的高考,按照现在这种考试方式,我们的孩子如何与全国其他大部分学生相抗衡?”(家长)

“课程改革是件好事,但在实际操作中,评价方式仍然没有改变。因此,新的教育理念与现实相冲突,教改在现实中起的作用不大。现在的一切评价方式仍是为了将来的中考、高考而准备。因此,除非改革高考,否则,现实中的评价方式不会改变,评价方式不改变,就难达到课改的目的。”(教师)

“如何正确评价教师的工作,是学生考试的分数还是什么?这个问题使教师不敢放手参与课改实践,表现得缩手缩脚。”(教师)

……

从以上的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家长、教师,尽管他们处于课程改革的不同层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即是考试。考试作为一种导向,一个指挥棒,对于课程改革已经构成一个巨大的羁绊与束缚。只要国家的中考、高考仍然保持原来的取向,学校、教师就不可能真正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当前,要促进课程改革,国家急需出台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考试政策,进行考试的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是在考试的目标上如何体现多元性,即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评价。在考试的方式上体现多样性,突破原有的纸笔考试,将笔试与口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三、教师面临的压力重重

课程改革中最难实现的变革是教学实践的变革和教学精神的变革。可以说,教与学的变革是改革的核心问题。衡量一个变革的成败,最根本的是要看课堂中、教室里发生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所发生的变化。否则,一切改革都将成为空中楼阁。而在教与学的变革中,最核心的人物即为教师。任何一项新的课程计划成功与否,教师的态度、能力、适应和提高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普遍承认课程改革的方案设计是完美的,但究竟能否落实,还要看教师的能力。从专家到校长,几乎无一例外地将课程改革成功的担子压在了教师的肩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们的教师——一个多种矛盾集于一身的复合体,是否有能力化矛盾为动力呢?

应该肯定课程改革实验以来,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和教师的自我探索与反思,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的变革。在“参加课程改革实验以后,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题中,有53.1%的教师认为自己“业务能力提高”了,91.6%的教师认为自己“转变了教学观念”,40.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态度有所改善”;在“课程改革以后,学生的主要变化”一题中,有64.1%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提高”;39.3%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进”;71.2%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进”;39.5%的教师认为学生“更加喜欢学习”了。

这些数据不能不令人振奋。教师的这些转变使我们看到了改革成功的希望,但同时我们却不能对教师面临的重重困难视而不见。超负荷的工作量、学历的亟待提高、对专家指导的渴望、对培训内容与方式的不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使教师在一种高压、无助的状态下工作,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挫败感、无力感,进而丧失前进的动力。

1.超负荷的工作量

新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参加实验的教师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且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实验,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这势必给教师增加了许多新的工作,课程研讨、参加培训、研究教材、学生评价等等,使教师缺乏充分的时间。在调查中发现,有92.2%的教师反映“工作量”有所增加,而反映工作量增加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备课时间”的增加,60.8%的教师认为备课时间增加很多,33.2%的教师认为增加了一些,也就是说有94%的教师认为备课时间增加了。教师普遍反映感觉负担重,心理压力很大。在课程改革的初期,这也许是正常的。但是,我们不能冷眼旁观这种状况的存在。课改初期,保护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成功。而在目前这种超负荷工作的状态下,教师负担比较重,对教师工作热情的保持是不利的。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教研部门,要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政策、机制和物质条件上的支持,努力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思想负担,使教师更轻松、更积极地投身新课程的实验。

2.教师学历亟待提高

从调查的数据看,目前参与实验的教师的学历分配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小学教师中,中专28.3%,大专62.3%,本科8.1%;中学教师中,中专占3.8%,大专53.4%,本科36.5%,研究生6%。

经过统计研究表明,不同学历水平的教师对教材的适应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教师不适应”的人数中,学历为中专(高中)的教师占17%,而学历为大专、本科的比例均低于10%。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教师学历影响着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基本上,学历较高的教师对新教材比较适应。而现实的情况是教师提高自己学历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在职进修的机会。

3.教师培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国外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培训是影响课程实施程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从调查的结果看,教师培训作为一种外在的指导,真正地促进了教师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使教师了解并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目标,意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增强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性与信心,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做好了实施新课程的准备,对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之中。但培训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需要与意识。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构成了教师日常专业生活的关键情境,这其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种外在的刺激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师培训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教师发展还缺少根本的动力。因此,目前的教师培训,在着力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与意识,使其能够自己主动地寻找学习机会,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

培训的内容与形式难以符合教师的需要与特点。通过对609份问卷的分析,我们看到,在“讲授”、“报告或讲座”、“有指导性的讨论和研讨”、“阅读文献”、“其他”几个选项中,有74.2%的教师认为“有指导性的讨论和研讨”对于他们是最有收获的培训方式,也就是说,教师培训中,应该让教师也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而不是向他们传递知识而后再评价他们运用的程度。而实际上对一线教师的培训恰恰忽视了教师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与需要,有丰富的经历,更多的是采用讲授、报告或讲座这种简便易行的方式。另外,在培训的内容上,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培训的内容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程标准的解读上,而应该根据每个教师对新课程的不同关注阶段与不同使用水平,施以不同的教育,即在教师培训中也要考虑“因材施教”的问题,使教师培训的内容、方法、形式符合每一个教师学习的风格、时间、地点、水平、速度。

缺少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组织。教师的成长是在其所生活的多样化的组织环境中实现的。从新课程实施的教师培训来看,忽视了教师发展网络组织的构建。尽管各校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像教师集体备课,集体讨论课程标准,学科沙龙,这些活动都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提高。但这些措施基本还没有走出学校这个“城堡”,使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局限于校内。从调查结果看,教师在困难解决方式上都倾向于“与其他教师交流”(小学85.5%,中学83%),在交流的频率上,选择“经常”的高达85%(小学)、83%(初中);向专家请教的占2.4%(小学),1.3%(初中);请领导帮忙的占0.7%(小学),0.6%(初中)。可见,专家在教师困难解决方面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小的,相反的,同事发挥的作用却非常大。因此,今后的教师培训工作,我们一方面应该拓宽教师困难解决的渠道,通过真正落实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关系,加强专家在教师困难解决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应该为更大范围内的教师交流提供一个空间与舞台。为促进不同学校、不同社区之间教师切磋教学的技术、教学教材教法,交流教育经验,解决教育问题,开拓新的教育观念,就有必要完善教师组织,以市(县)或区为单位建立教师学科专业组织,或者建立专门的网站,为交往范围比较狭窄的学科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的空间。

转变是令人鼓舞的,但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加拿大著名教育家迈克·富兰曾经说过:“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3]只有我们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在改革的过程中,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抓住问题,而不回避问题,课程实施才能不断走向成功。

标签:;  ;  ;  ;  ;  ;  ;  

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障碍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