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传统文化的历史比较(下)_炎黄文化论文

四种传统文化的历史比较(下)_炎黄文化论文

四种传统文化的历史比较(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四种论文,传统文化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南亚传统文化

南亚次大陆的传统文化以印度文化为主轴,它覆盖南亚、中亚和东南亚。次大陆西部的印度河流域,出土公元前2500年前的两个城郭遗址和各种文物,还有未能释读的文字。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宗教的国家。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陆,成为印度北部的统治民族。前1400 ~前400,雅利安人创立婆罗门教,有口传的“吠陀经”(Veda,四种知识传说),内容涉及全部人生,包含宗教、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印度的宗教想象力特别丰富,经典包含各种世俗知识和文艺。

婆罗门教后来演变成为广泛传播的印度教。印度教中,一派崇拜毗湿奴(Vishnu),重视恩爱生活。一派崇拜湿婆(Siva),重视瑜伽修炼。另一派崇拜女神萨克蒂(Sakti),重视密宗气功。 社会分四个“种姓”(caste,阶级):最高是婆罗门(Brahman,祭师)、其次是刹帝利(Ksatriya,武士)、吠舍(Vaisya,农民和商人)、最低是首陀罗(Sudra,奴仆)。印度教宣传因果说和轮回说。 因果说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轮回说认为生物不是一成不变、各不相关的(多数宗教认为上帝造生物,一成不变),而是在“天堂、地狱、人间”、阿修罗、饿鬼、畜生等六个范围之内循环转化的。人做坏事来生变狗,狗做好事来生变人。这种生物转变的思想,在古代是先进的思想,可以看作是生物进化论的先河。印度教的“阴间社会”设想,跟公元前2000年的古埃及十分相像。

前7~前6世纪(中国东周),印度雅利安人有了字母,从字母的元音不完备来看,可能是从西亚Aramaean辅音字母取得字母原理,自己创造字母形体。印度字母跟随印度教传播成为南亚和东南亚的六十多种古今文字。现在应用的印度系统字母,除印度国内十多种法定文字外,有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的文字,以及中国的藏文和云南的四种傣文。印度字母的系统相同而形体各异,不能在不同语言中彼此通用。

公元1000年,穆斯林开始侵入印度,1206年建立德里苏丹。1526年,蒙古后裔建立的莫卧儿(Mughal)穆斯林帝国,取代德里苏丹。1498年Vasco da Gama航海来到印度。1757年英国灭亡莫卧儿帝国,1858 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英国国王兼任印度皇帝。

英国利用印度的宗教矛盾,实行“分而治之”政策。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原来有共同的语言Hindustani,可是不肯写成共同的拉丁字母,偏要按照宗教分别写成不同的文字。印度教徒用印度字母,叫做印地文(Hindi);穆斯林用阿拉伯字母,叫做乌尔都文(Urdu)。1947 年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以乌尔都文为法定文字,实行政教合一,向伊朗—伊斯兰教看齐。印度的穆斯林没有全部去巴基斯坦。留在印度的穆斯林,比去巴基斯坦的还多,因此印度把乌尔都文也作为法定文字之一。英国规定,印度教育用英语,不用本地语言。印度文化长期处于宗教和英国的限制之下,无法自由发展。

从印度婆罗门教脱胎出来的佛教,经过中国加工,传到越南、朝鲜和日本。佛教是印度文化。中国接受佛教,就属印度文化圈。中国属印度文化圈这一历史事实,在中国几乎没有人明确感觉到。(印度文化的宗教色彩强烈,中国文化的宗教意识淡薄,所以印度的宗教纠纷多于中国。印度的主体民族印地族只占总人口的33%,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0%,所以印度的民族纠纷多于中国)。

四、东亚传统文化

东亚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主轴。传说,公元前3000年前黄帝时期创造文字。现存最早汉字是公元前1300年前殷代的甲骨文。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有四个高峰:1.春秋的百家争鸣,2.汉代的独尊儒术,3.盛唐的引进佛教,4.清末的西学东渐。大约每隔千年发生一次文化变革。

诸国并立、百家争鸣;天下统一、一家独鸣;这是古代的规律。统一而能争鸣,是近代民主制度的产物。春秋战国有“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家。

1.法家,起源于春秋的管仲(?~前645), 发展于战国的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末期韩非(约前280~前233)加以综合。主张严刑峻法,重农抑商,以农致富,以战求强,实行“耕战”政策。商鞅变法,导致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法家是最早得到统治者重用并实现了理想的古代学派。

2.儒家,孔子(前551~前479)始创,孟子(前372~前289)、荀子(前313~前238)继承。重视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施行德治、仁政;反对穷兵黩武。官学之外,发展私学;不谈鬼神,注重人生。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前179~前104)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此后历代帝王的官方哲学,巩固了封建统治。宋明理学阐释义理、兼谈性命。北宋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调和儒佛;南宋朱熹(1130~1200)集其大成。南宋陆九渊(1139~1193)提出“心即理”,心是惟一的实在。明王守仁(1472~1528)继承陆九渊,提倡“明本心,致良知”,“圣人之学,心学也”。陆王学派被称为心学。历代尊儒,但是都兼施刑罚,儒家兼容法家。

3.道家,始于先秦老子(春秋时人)、庄子(约前369~前286),提倡自然天道观,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绝仁弃义,反对儒墨。(否定知识分子,提倡愚民政策)。道家不是道教。老子被借去作为道教始祖,那是几百年后的事情。

汉代建国以后,中国文化起初主要是继承和整理先秦诸子,后来主要是引进和消化印度佛教。中国引进印度文化,印度没有引进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到魏晋南北朝已经不如印度了。《西游记》中描写唐僧取经的求知热忱是历史的真实。唐代不耻学习外国文化,使陈陈相因的中国文化重获新生,成为东亚当时的文化高峰。

前6~前4世纪,佛教兴起于印度。教主是印度释迦(Sakya )国(今尼泊尔)的王子,姓乔答摩(Gautama)、名悉达多(Siddhartha ),尊称佛陀(Buddha,简称佛),意为觉悟者。他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阶级)制度。 以断除烦恼得成涅槃(nirvana,超脱生死)作为最终目的。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时代,佛教在印度一时兴盛,后来逐渐衰落,到13世纪在印度消亡,但是传出印度之后得到重大的发展。佛教从印度“南传”至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中国傣族等地,用巴利文,称“小乘”;“北传”至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用中文,称“大乘”;传至藏族、蒙族,用藏文,称喇嘛教。东汉永平10年(公元67年)佛教开始来华,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四百多年),到随唐而中国化,用中国语言和中国概念解释佛经,成为中国佛教。

中国固有的道教,源出古代巫术,东汉汉安元年(142 年)有五斗米道(入道者纳米五斗);东汉末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成为农民起义的旗帜。道教原来没有教主和经典,借老子和《道德经》充数。别的宗教,教主就是宗教创始人。老子(生卒年不明,春秋时期为前770 ~前476)死后至少500年才成教主。道教宣传,只要修行,人能“长生不老”,这在《道德经》中没有根据,也从未有过应验。 北魏寇谦之(365~448)、南宋陆修静(406~477)制订教仪,使道教初具规模。 (比佛教传来晚五百年)。道教处处学习佛教,以道混佛,老百姓不知分别佛道,见庙就拜,甚至“孔释老”一家、“儒佛道”一堂。

魏晋儒家,结合儒道,形成玄学,重《老》、《庄》,尚清淡。何晏(?~249)、王弼(226~249)提倡“贵无”, 认为天下万有“以无为本”,名教(名分和教训)出于自然。向秀(约227~272)、郭象(?~312)注《庄子》,认为万有“自生”、“自尔”、“独化”, 名教即自然。佛教的大乘空宗,修研般若(Prajna“智慧”)学说,思想与玄学相似。《般若经》宣传“诸法性空”,认为世俗认识和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假而不实。惟有体认永恒真实的、超越世俗认识的“实相”、“真如”,才能达到觉悟。玄学家以佛教般若学说来发挥玄学的理论。佛教学者用玄学来解释般若学说。

日本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支。公元3世纪, 中国学者王仁携带《论语》和《千字文》从百济(韩国)去日本,做皇太子的老师。此后五百年间,日本以汉语文言和汉字为正式语文。到8世纪, 日本用简化汉字为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给汉字注音,起初写在汉字旁边,后来进入文字,成为汉字和假名的混合体,一直用到今天。1854年,日本被迫开放通商,改学西洋文化,起初学荷兰和德国,后来学英国和美国。日本全盘汉化一千年,全盘西化一百五十年,日语中的洋泾浜非常突出,善于学习是日本的成功秘诀。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战败投降,日本由美国强迫把封建专制改为议会民主,实行自由竞争,成为经济大国。人们常说,日本的特点是有武士道精神。秦始皇的武士道精神比日本还强。日本有大海保护,历史上外族入侵向未成功。中国不断受外族入侵,过去两千年间倒有将近一千年间整个中国或半壁江山由外族统治,中国文化屡次遭受大规模的破坏,这是中日两国历史背景的不同。

五、现代文化的产生

以上四种传统文化都是长期间在不同地区逐步形成的。文化圈从小到大,从多到少,逐步融合。四种传统文化正在进一步融合,成为一种全球化的国际文化,叫做现代文化。凡是全世界共同接受的属于现代文化,全世界没有共同接受的留作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开始于西欧文艺复兴之后,一次大战之后明显发展,二次大战之后形势蓬勃。

中国历史上有四大发明:1.纸张:东汉元兴元年(105年), 蔡伦(?~121)发明纸张。西汉就有粗糙的麻皮纸,不适合书写文字。 蔡伦创打浆法,使植物纤维分解漂白,造出光洁而廉价的纸张,便利了文化的传播。2.印刷术:唐代有雕版印刷。北宋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记载,庆历年间,毕昇(?~约1051)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南宋周必大(1126~1204)用胶泥活字印成《玉堂杂记》。3.指南针:《梦溪笔谈》记载指南针制造法。当时军队配备指南鱼,用于夜行军。南宋海船装备针盘(磁罗盘)。 4.火药:北宋曾公亮(999~1078)《武经总要》记载用硝、硫、炭合成火药的方法, 当时军队配备有火器。宋金战争中,宋军有震天雷。南宋绍兴3年(1133 )将军陈规在德安守军中制作巨竹火枪,竹筒内置“子窠”,类似子弹。四大发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骄傲。

现在有了新的四大发明:纸张发展为光盘,印刷术发展为激光排印,指南针发展为卫星导航,火药发展为原子弹。新的四大发明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属于世界共同的现代文化。

15世纪以前,中国文化有时领先于世界。15世纪以来,中国不再有任何重要的发明,西亚和南亚也同样没有。近五百年中,新发明层出不穷,都是西方(欧美)的创造,东方(西亚、南亚、东亚)几乎没有进入发明的浪潮。这是什么缘故呢?一种解释是:15 世纪发现美洲(1492)之后,扩大了欧洲人的生活空间,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激活了他们的思想,从而产生了新的发明。

后期的发明主要出于美国。请你查看一下你家中的电气设备,有那几样不是美国发明的?这又是什么缘故呢?一种解释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到了美洲,换了天地,耳目一新,摆脱一切传统束缚,从头思考问题,引发出新的创造。

日本学者提出“科学中心转移说”。科学成果超过全世界25%的地区是科学中心。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中心的所在地不断转移。16世纪在意大利(1540~1610)。17世纪在英国(1660~1730)。18世纪在法国(1770~1830)。19世纪在德国(1870~1920)。20世纪在美国(1920~至今)。转移的原因是什么呢?一种说法是,学术要自由、创造要刺激。

不同传统文化之间的竞争,好比运动场上的赛跑。有人在前,有人在后,有人起初在前而后来落后,有人起初在后而后来领先。谁先谁后的原因需要深入研究。但是认为有谁注定永远跑在前面,那是不科学的假设。

科学革命是现代文化的开路先锋。什么是“天”,几千年来弄不清楚。16~17世纪,科学摆脱神学,运用实验方法,观测自然现象,使“天”现出了自己的真相。天文学推翻地心说,建立日心说;力学发现万有引力;光学发现白光是色光的混合;这一系列的科学突破使“天人合一”的冥想变成小学生也能否定的迷信。牛顿(1642~1727)的物理学改变了世界观;爱因斯坦(1879~1955)的相对论重建了宇宙论;科学家已经登上月球、正在用机器人检查火星,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

交通全球化推动文化国际化。不同的区域文化圈由彼此接触而彼此学习,由彼此学习而彼此共同化。共同的认识组成共同的现代文化。首先是自然科学的共同化,不再有西方的自然科学或东方的自然科学。科学是一元性的。其次是社会科学的共同化。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得到全世界的公认。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起步比较晚,成见比较深,进行实验比较难,地区和阶级的利害矛盾比较大,因此社会科学的共同化进展比较慢,可是发展前途必然是越来越多的共同化。

中国的五四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这就是中国参加现代文化的宣言。现代文化不是某一国家的专利,而是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财富。起初西方国家的贡献比较多,现在东方国家也越来越多地做出贡献。现代文化是全世界“共创、共有、共享”的文化。

古代各地的生活习惯各不相同,现代各地的生活习惯相互靠拢。航空往来需要有共同的飞行规则,电信交流需要有共同的互连网络。现代文化在全世界的共同化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

现代文化是科学革命之后自然地形成的新事实,不少人还没有看清它的存在和意义。中国长期封闭,厚古薄今观念根深蒂固,以为文化就是固有文化,东方与西方势不两立,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时代改变了,这种认识需要改变了。现在再谈中国文化即将统治21世纪是可笑的了。统治21世纪的不是东方文化,也不是西方文化,而是世界共同的现代文化。

可是,现代文化的产生,不等于传统文化的消灭。传统文化将与现代文化并存。从整个世界来看,一元文化之外还有多元文化。对每个人来说,既保留本土的特色而又参加国际的共同文化,特别在文艺领域是如此,这叫做双文化生活。21世纪是双文化时代。

1999.5.12

标签:;  ;  ;  ;  ;  ;  ;  ;  ;  

四种传统文化的历史比较(下)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