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逻辑分析论文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逻辑分析论文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逻辑分析

赵福浩1张晓平2

(1.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2.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做出了新论断。这一变化的理论逻辑体现出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联系,需要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需求与社会生产两方面的新特点。现实逻辑体现出“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能准确概括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情况,“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更能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突出结构性矛盾。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未来发展逻辑,需要深刻认识其根本特征,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矛盾分析法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逻辑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表明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转变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展所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变革的系统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再概括、本质的再认识、理论的再发展。如何理解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从学理视角深刻理解这一历史性变化产生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未来发展逻辑有助于我们清醒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与阶段特征,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体布局、基本路线、战略规划。

一、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理论逻辑

从理论逻辑视角出发,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与否,关键在于理解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社会需求与社会生产两方面的新特点。

图6:引自htt ps://www.t hext raor dinary.org/stephen-r it z#gal l ery;

(一)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所讲的社会发展动力的两对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从学理的、抽象的层面分析社会矛盾,即把社会看成一个大的系统,推动这个系统演变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这种抽象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一定会通过具体的社会生活领域表现出来,呈现出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矛盾群。在党的有关文献论述中所说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是指这种具体的矛盾群中占主导地位的矛盾。从这个意义而言,我们常说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显现,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当时代和实践发生变化时,由于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在表述反映这种变化的社会主要矛盾时,社会主要矛盾主要被表述为社会物质生产领域的矛盾。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对立统一于历史发展进程中,也贯穿存在于人类任何社会形态之中。但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社会形态、同一社会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性质是有所差异的,全面认知这种差异是科学把握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之间关系的要点所在。在剥削阶级社会,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提高生产力的主体是劳动阶级,控制生产资料的主体是剥削阶级,二者之间是根本对立的,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性质在此时就是敌我矛盾。这种敌我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且呈现出不可调和的对抗性。外在表现形式体现为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地主与广大农民、工商业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官僚资产阶级与广大无产阶级、小手工业者之间的矛盾等等。与此相反,在公有制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变化,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主体是劳动阶级,控制生产资料的主体也是劳动阶级或劳动人民,二者之间不存在根本对立,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性质在此时就是人民内部矛盾。体现为工人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工农与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等等。这和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剥削社会中阶级对抗矛盾具有本质的区别。

(二)准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社会需求与社会生产两个方面的新特点

从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到实施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起来”的不懈奋斗征程中,我们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开始“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发展阶段的跨越,随之带来的便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总体而言,在新时代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断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通过经济的发展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但是经济建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人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不一样。因此要准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逻辑还必须准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需求与社会生产两个方面的新特点,这是准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逻辑前提。

1.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一是实行基层水管单位自身能力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时审批、同时建设、同时验收的“三同时”制度;二是预留部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用于提高管理手段、建立信息网络、改善办公条件;三是努力提高基层水利职工福利待遇,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基层水利特殊岗位补贴,尽快完善基层水利站职工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等;四是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安排必要的经费,通过基层水利站,对农民管水员进行集中技术培训。

基于氨基酸的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在合成手性纳米粒子方面也很有用。Preiss等报道了基于氨基酸的具有可聚合片段的手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然后开发用于制备手性表面官能化的纳米粒子[164]。同时测试其作为成核剂(nucleating agents)的潜力用于氨基酸外消旋混合物的对映选择性结晶化(以外消旋的天冬酰胺为模型体系)。通过比较不同疏水尾的手性表面活性剂所合成的粒子,结果表明只有由可聚合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手性纳米粒子才能够在对映选择性结晶过程中有效地充当成核剂。

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现实逻辑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关系我们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大事。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首次加入“美丽”一词,这是与“绿色”发展理念相一致的,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升华与拓展,反映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要求。但目前在一些地方仍存在“唯GDP”的政绩观,在一些部门和企业仍存在重利润,轻环境保护,甚至仍在破坏环境的问题,这使党中央关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未得到有效贯彻,进而影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为顺应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的愿望,满足人民群众对适宜生存环境的需要,我们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生态共生体。

(一)“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能准确概括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情况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十九大之前几十年,我们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经典表述,其中“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确实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对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真实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5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2017年,我国工业产值比美国、德国、日本总和还要多,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我国国内进出口总额增长14.2%,增幅创6年新高,再次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我国外储规模仍然接近全球外储30%,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6]49。我国相继构建完成高速公路网、高铁运营网、通讯宽带网“三网全覆盖”,形成“海、陆、空”交通运输一体化格局。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的理想物品从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家庭的四件物品: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即“三转一响”,到20世纪80、90年代的电视机、录音机、电话机及冰箱,即“三机一箱”,再到21世纪的电脑、手机、空调、汽车等难以作简单概括的多样化智能化物品的逐步升级换代历程。我国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238.5元增长到2017年的24914元[6]69,人民群众生活从短缺走向温饱、从温饱走向小康。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成效显著,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7]。特别是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深入实施的“精准扶贫”重点工作,使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历史上最好成绩,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农村地区绝对贫困发生率首次降至3.1%[6]230,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各个时期的鲜明数据对比反映出我国整体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已从原来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国家逐步转变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重要引擎,上述事实表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表述已不能准确概括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状况,需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新的概括和提炼新的表述。

(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准确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突出结构性矛盾

我们今天在经济社会等领域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使“落后的社会生产”一词已不能准确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和困难,那么,用什么样的词汇才能准确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是用“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善未解决”,这一表述来回答这个问题的。目前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表现,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通过调整社会生产以满足人民群众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体现出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把握。与矛盾系统中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一样,就一个矛盾来说,也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到主导作用并且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和未来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社会生产的发展状况,即供给的状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社会状况由人们所达到的所有生产力总和所决定。”[4]2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进步的“衡量尺”,只有当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结构与需求层次才能得到优化与满足。“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24这些论述说明的一个基本道理就是基本的物质生产是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其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会释放人类新的需求。人们的政治参与需求、公平法治需求、文化道德需求等更深层次需求在满足温饱的物质生活后逐一显现,因此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必须由低层级供给转向中高层次供给升级。

通过发展满足人民“需求”是我们党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在要求。因为,第一,现实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前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是有生命个人的存在,这种现实的人是可以被外在予以感知、并且有条件进行自我发展过程的人。”[4]23这里所指的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处于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具备自身需求而从事社会实践的人。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既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求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的应有之义。第三,满足现实人的需求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个人自由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需求层次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征,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便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是进入到新时代才出现的新问题,而是一个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历史性问题,虽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相对于人民的期待来说,相对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当前必须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来加以改善的。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百废待兴局面,快速发展工业化成为重中之中,于是党和政府按照我国当时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实际制定和实施了符合我国实际的政策措施,成功走了一条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其中就包括农村对工业化进程全力支持。这些倾斜性政策措施使我国在较短时间内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从而成功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这种模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合理性。然而这种模式随着时间推移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绊脚石。这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上,具体表现为农村人口在收入分配、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方面享有的保障总体程度上远不及城市人口。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8]。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7倍,二者差异显而易见。农业产品自身附加值低,产业方式单一,这是造成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另外目前我国农村依旧存在30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且大多集中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绝对贫困人口的存在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特殊表现,这也是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精准扶贫”的重点工作。

通背拳研究会则是将通背拳各个派系团结在一起发展及传承通背拳的社团组织,其中主要包含了白猿、祁家、五行三大派系的通背拳传人.由于该社团存在多个派系的通背拳传承人,传承内容都有着各自门派独特的教学方式及内容,但同为一个派系的传承人在传承内容方面并不会出现过多偏差.以白猿通背拳来说,通背拳研究会与民族武术社的教学内容非常相似,传承内容都是以活背八法、十字拦、六路总手等单操为主,最后整合为白猿通背拳的二十四式单操.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典型例证就是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发展差异,其中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最为显著。2017年我国GDP总量占比前三位分别为广东(8.7万亿)、江苏(8.3万亿)、山东(7.3万亿),而占比后三位分别为宁夏(0.34万亿)、青海(0.26万亿)、西藏(0.13万亿)[9],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的67倍。2017年省级消费水平排名前三位分别为上海(3.9万元)、北京(3.7万元)、天津(2.8万元),而排名后三位分别为贵州(1.29万元)、云南(1.26万元)、西藏(1.03万元)[9],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的3.8倍。从相关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到,“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已经实现,但是通过“先富带后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还有不小差距,在这点上需要作深层次的思考和不懈的努力,力争最大限度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其次,随着区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但受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呈现经济发达地区集聚的趋势,这种状况反过来又会加剧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工业占比超过服务业。当工业化进程进入到一个更高阶段时,很多传统产业部门特别是重化工业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问题。2017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0%,其中有11个制造业行业产能利用率都在79%以下,这是产能过剩的表现;有4个制造业行业产能利用率在75%以下,这是严重产能过剩的表现[10]。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生产过程中经济矛盾凸显,企业生产成本增多,效益下降,企业负债率上升,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与此相反,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制造业,服务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因此,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巨大,空间十分宽阔。

从人行路上走出去,探头看看街上有没有往来的车辆,刚想穿过街去转入文监师路,但一辆先前并没有看见的电车已停在眼前。我止步了,依然退进到人行路上,在一支电杆边等候着这辆车的开出。在车停的时候,其实我是可以安心地对穿过去的,但我并不曾这样做。我在上海住得很久,我懂得走路的规则。我为什么不在这个可以穿过去的时候走到对街去呢?我不知道。

第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全局性矛盾。“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出主要矛盾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一矛盾贯穿于经济、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个领域和层面,这也是新时代国家意志与国家政策的侧重点。第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根本性矛盾。这个根本性矛盾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我们党要矢志不渝地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在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优化调整社会生产的结构和社会供给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使得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成果与发展红利,以此体现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富强”的初心和使命。第三,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阶段性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宏观背景下所产生的阶段性质变,不是全局性质变和根本性质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在制定政策和措施时,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变”与“不变”辩证统一,把握好量、质、度的辩证关系,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实效性,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体现,相对于其它同层次的矛盾来说,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特征主要在全局性、根本性和阶段性这三个方面上。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特征出发,探讨其随着时代发展的发展逻辑是新时代我们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方法。

公平地评价,西王如今的危境,主要是客观因素所致。把责任都推到西王集团、俱乐部和吴庆龙身上,是非理性行为。然而,西王集团、俱乐部和吴庆龙也确实有需要认真反思之处。有些该说的话没说或说晚了,有些该做的事没做或做迟了。在当今舆论环境之下,只会埋头苦干是不行的。世界是开放的,心态若封闭,必然要付出高昂代价。

机制是经济社会的运行模式,政策是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措施。机制政策是国家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体现,是把握当下与放眼未来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市场机制依然存在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审批程序繁琐等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相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影响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市场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对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如贸易保护、哄抬物价、恶性竞争等现象打击力度不够,从而影响社会投资与消费的积极性,投资者对于市场发展持观望态度。分配机制不完善体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所享受的政策、资源、服务等存在明显差异,影响了改革成果与发展红利的共享机会,这种差异容易形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体现在中高端科技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有待加强,科技评价、奖励体系还有欠缺,经济增长的质量有待提高。

从现实逻辑视角出发,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体现在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全体中国人民的持续奋斗我国已经从当初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相关发展领域已经从原先的“陪跑者”转换为“并跑者”或“领跑者”。“落后”一词已经不能准确表述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真实发展水平,而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则更能准确表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三、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未来发展逻辑

从未来发展逻辑视角出发,深刻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必然性,准确判断其发展趋势,及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具体来说,我们需要从基本特征、科学方法、发展理念这三个方面来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未来发展逻辑。

(一)从认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特征中把握未来发展逻辑

民生工程建设关乎到人民福祉,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当前民生领域仍存在诸多短板与缺陷。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择校”问题仍然存在、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短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突出;房地产市场乱象此消彼长,炒房现象依然存在;养老服务业专业化水平低等等。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完成了从“量”到“质”、从“一维”到“多维”、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具体体现在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穿得暖和到穿得漂亮、从住有其所到住得舒适等等,这些情况反映出人民群众在医疗、教育、就业、居住、养老等方面的需求呈现出新变化新发展,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细心研究,以期得到较好满足,进而从切身利益方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体现我们党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2.民生工程建设不充分、机制政策完善不充分、生态环境建设不充分

(二)从运用科学方法来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未来发展逻辑

矛盾就是问题,问题需要解决。解决社会矛盾的前提是方法要正确,正确的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误的方法会导致南辕北辙或功亏一篑的后果。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未来发展逻辑,需要科学方法的运用才能实现。

第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分析和把握党情、国情、民情现状及其变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过程中认识规律、判断形势、制定政策策略的重要经验。回顾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奋斗史,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我们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先后四次准确判断并深刻阐释了我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具体说来就是:从“革命两步走战略”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判断和阐释体现出我们党根据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与阶段特征所做出的总体布局与战略规划,为我们思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逻辑提供了宝贵经验的借鉴。第二,运用矛盾分析法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规律。在纵向上需要认识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是建立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建立在“人民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与“社会生产”不断得到优化基础上的。在横向上需要认识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逻辑地位高低的差别,前者的涉及领域和持续的时间都高于和长于后者,后者是前者在一定历史阶段的贯彻落实的重点领域,两者都是从顶层设计上针对社会各类矛盾的认识和解决的谋篇布局和对症下药,既体现整体推进的态势,又有针对性对各类矛盾和问题进行各个突破,使之得到解决。所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指导思想和强力保障。

(三)从实践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理念中把握未来发展逻辑

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在应对各种激流险滩的考验中,总结概括出了具有特征,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能够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种问题和矛盾的新的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和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政策措施步骤,同样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从实践新发展理念的角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未来逻辑是一个新的视角,能够在更深层次更宽视野深化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坚定我们对实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信心。

在图2所示的软件接收机中,考虑FPGA的存储资源限制,选取载波测量的FFT长度为32 768,因此,接收机的闭环跟踪精度分为305 Hz,跟踪步长为3.276 8 ms,可跟踪的最大多普勒频率变化率为93 kHz/s。

一是要推进创新发展。这是从社会生产的角度高质量高水平地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之举。当前国际形势的快速变化以及不确定因素增加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必须全力、谨慎应对的矛盾、问题、挑战和风险,目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出现了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下行压力、高科技突破受到挤压、发展方式需要提升档次、产业结构需要调整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只有创新发展才能得到解决,这项工作做好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以及生产率就会有新的提高。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问题和挑战的解决都是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来推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这样从创新的视角我们能够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未来逻辑。二是要推进协调发展。这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问题的内在要求。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发展差距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加快构建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受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要推进绿色发展。这是解决满足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只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切实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优化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才能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才能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四是要推进开放发展。这是全方位宽领域拓展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变化有效途径的需要。只有坚持开放发展才能在国际竞争充分发挥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拓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增强我们经济实力和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只有坚持开放发展,才能在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国的相互合作、互利共赢中与世界各国携手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五是要推进共享发展。这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物质基础和必然要求。共享发展是是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性质的标志,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衡量我们党牢记初心和使命的根本依据。坚持实践共享发展的理念,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存在感、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才能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才能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根本任务。

四、结语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了“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把握”的“三个宽阔视角”[11]方法论。本文从理论逻辑、现实逻辑、未来发展逻辑等三个维度来阐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逻辑依据,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宽广视角”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在运用理论逻辑、现实逻辑、未来发展逻辑,这三逻辑来阐述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逻辑依据时,已经涉及到了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理论与实际的维度,这就使我们从时空纵横的宽阔视角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有了清晰的整体认识和准确把握。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不是一个现象性的判断,而是一个本质性的判断。这一转变是我们党立足于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成就,深刻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深刻考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深刻放眼发展大势,坚持发展和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细致考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个别到一般、由量变到质变的逐渐发展变化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这样的逻辑方法分析和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于深刻理解和切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93.

[2]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8.

[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19.

[4]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

[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7]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19.

[8] 2017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R/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1/t20180118_1574931.html.

[9] “国家数据”(年度数据)[R/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7/indexch.htm.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zxfb/201801/20180119_1575361.html.

[11] 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6924(2019)05-013-019

基金项目: 2017年度上海师范大学文科科研基金项目“习近平党性教育思想研究”,2014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基金项目“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美国金融危机研究” (2014BS001)。

作者简介: 赵福浩,上海师范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的建设;张晓平,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黄 昇]

标签:;  ;  ;  ;  ;  ;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逻辑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