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路径选择研究_银行论文

金融危机下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路径选择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金融危机论文,中间业务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危机在全球的不断扩散和蔓延,一方面延缓了外资银行全面拓展中国市场的进程,另一方面也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银行中间业务在危机中乃至危机后的变革发展问题,更应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一、当前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特征

1.总量快速扩张,产品逐渐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与调整,我国银行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有了极大提高,中间业务因此得到快速发展。

首先,中间业务总量快速扩张,收入保持逐年增长势头,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2001年至2006年期间,王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等五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了254倍,年均增长28.46%①。自2006年以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逐步上市,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进一步深化,银行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国内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更是大幅度增加(见表1)。从表1的五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合计收入总量看,2007年中间业务收入合计比2006年增加112.14%,尽管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放缓,但也比2007年增加16.84%。

其次,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产品经过十多年的研发,品种已逐渐丰富。1978年以前,中间业务种类只有结算类一大类,具体品种不足10个。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打破了品种单一的局面,相继开办了代理、保管、信托租赁、票据承兑和贴现、信用证、基金托管等多种中间业务。截至2006年底,工商银行已开办中间业务种类达十大类500余种,例如,建设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种类已达九大类500余种。当前,银行中间业务已从货币、信贷市场延伸到资本、黄金、外汇等新兴市场。

2.收入占比逐年增加,但总体占比额度不大。在西方商业银行中,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全部收益的比重一般在40%~50%,个别银行如JP摩根、三井住友等甚至超过70%。而在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不到15%。所以,无论从收入的绝对占比上还是从竞争力上看,银行中间业务尚不能挑起银行发展的大梁。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已意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纷纷在中间业务拓展上加大力度,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正逐年得到提升(见表2)。

3.产品种类呈现不均衡发展的特点。在银行各类中间业务产品种类中,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业务品种占据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体,无论品种上还是数量上都占据了绝大多数;担保类、基金托管类业务品种的发展势头也有所增加;而承诺类、交易类、咨询类和其他类四类业务品种发展势头则相对较弱。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所选择的五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都集中在代理类、支付结算类和银行卡类上,这三类产品的收入合计,分别占据了各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总收入的63.36%,72.76%,53.02%,72.72%,56.77%,这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他类中间业务产品则相对较弱。

图1 2008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占比情况②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中间业务面临的现实问题

1.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明显放缓。过去几年中,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到股份制商业银行,都纷纷把发展战略定位于发展零售业务上,并同时启动了快速开拓网点、完善网点功能等一系列与之有关的业务布局,并在2007年股市火爆中实现了一轮爆发式的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对资本市场造成沉重打击,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快速下滑,佣金及手续费持续高增长的动力开始下降。根据国金证券对14家上市银行季报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各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尽管实现了正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但在增速方面,与上年同期185%增速相比,明显放缓[1]。

2.中间业务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数据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理财业务在中间业务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资本市场的调整,刚刚起步两年的国内理财产品市场受到很大冲击。连续下挫的资本市场和不断的负面消息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在相对不乐观的情绪引导以及处于降息周期的情况下,客户的投资策略更趋向于保守,市场对于收益的关注已经转向更加注重资金安全。同时,由于经济处于下滑期,企业贷款意愿下降,房地产等行业的信用风险加大,银信合作市场大幅萎缩,也不利于银行中间业务增长。

3.银行卡信用环境受到严重冲击。金融危机引发的实体经济衰退以及多数房屋按揭者财务状况的恶化,不仅导致美国信用卡违约率大幅上升,据英国路透社2009年3月18日报道,美国信用卡违约率在2009年2月已升至20年的最高位,而且给我国银行信用卡市场也带来严重冲击。其主要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基本面的不断恶化,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居民财富增长放慢,不利于银行信用卡市场发展;另一方面,信用卡使用的特点是“寅吃卯粮”,在我国居民中形成已久的“量力而为”的消费观念,在金融危机下又会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会觉得手里有钱还是比较保险一点,过度消费会带来偿还风险的隐患,这一现象也不利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广泛推广。

4.中间业务创新理念面临考验。此次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是金融的过度创新,多种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相互叠加,引起共振,从而形成了金融海啸。危机之下,人们对金融创新工具的运用开始重新审视,对金融创新意识的评论褒贬不一。反映到现实中,最直接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人们更加依赖银行传统的发展路径。这种在不导致大的风险前提下,却能带来稳定预期收益的发展路径,更增加了人们对金融创新本身会带来巨大风险性的恐惧和抵制,极有可能会影响到未来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步伐。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新路径

1.实施聚焦战略,加强弱势中间业务开拓力度。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习惯于固守在传统业务领域里,即便开展一些新型中间业务,也多是从传统业务衍生而来,并不能形成持续性盈利。金融危机后,银行必须转变视角,不仅经营自己强势的传统业务,更要把重点放在以往较为弱势的业务品种上,并通过“聚焦”这些业务品种,使其成为新形势下中间业务发展中的核心业务。

首先,改善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扩大公司业务增收渠道。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发展,贷款客户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企业对银行的依赖越来越小,以往占银行盈利比例较大比重的大公司存款日渐减少,为保证银行盈利的持续增长,必须扩大公司中间业务增收渠道,增加投资银行、贸易融资、投融资顾问、对公基金、法人客户理财、公司理财、保理业务等业务品种的创收能力。特别是应该把保理业务作为重点突破领域。近年来,无论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赊销结算方式日渐盛行,使得保理业务获得了巨大发展空间。同时,保理业务本身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题,这也是银行大力开展保理业务的内在动力[2]。

其次,把私人银行业务作为未来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重要选择。从2007年开始,国内银行相继开办私人银行业务,2008年得到快速发展,几乎所有的主要商业银行都成立了私人银行部,各家银行对私人银行市场展开全面竞争。然而,与外资银行比,由于国内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起步较晚,产品基本竞争实力相对较弱。此次金融危机使外资银行信任度受到很大挑战,很多高端客户开始回流国内银行,这为国内银行开拓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内银行要改变以往私人银行单纯为客户提供专属理财产品的做法,走出产品销售阶段,通过产品组合设计规划,帮助客户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中,抵御经济波动带来的损失。私人银行业务为财富高端客户服务,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社会财富增加的速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私人银行业务将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尽快调整产品战略,在将对公贷款和一般性存款作为当前盈利支柱业务的同时,把私人银行中间业务作为提高盈利水平、改善收入结构的重要业务进行拓展。

2.实施深化战略,提升传统中间业务竞争能力。任何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的产生与使用,必须以市场为前提,满足市场需求才能有发展。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银行有必要实施深化战略,大力发展结算、银行卡、代理业务等各项传统中间业务,保证传统中间业务与新兴中间业务的同步发展。

首先,加大结算类中间业务拓展力度。无论是国际结算业务还是国内结算业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业务需求量都将大幅度增长。专家预测,国内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在近三年会有30%至35%的增长速度[3]。而人民币结算类中间业务,随着收费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的逐步接轨,也会为银行带来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为此,银行要在加强结算业务宣传力度的同时,不断丰富、创新和推介各类支付结算工具,提高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其次,保持信用卡市场发展势头。基于国内银行卡以往形成的良好态势和基础,当前国内银行要找准发展银行卡的切入点,正如有些专家指出的那样,要在平衡持卡人融资行为和发卡银行谨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点,银行卡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能力要匹配[4]。要保证银行卡业务健康发展。银行应着重开展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研发力度,增加服务产品种类。二是进行系统结构调整,定性分类客户,实行差异化管理。三是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服务水平。四是利用危机后中国银行业崛起的有利契机,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合作,增加境外业务量。五是强化银行卡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内在品质价值。

再次,银行在提高原有代理业务服务水平基础上,应在代理外汇买卖、代理税务、代理保险、代理会计事务以及代办旅行支票等方面加强拓展力度,通过规模化经营,全面整合各项业务流程,改变过去代理业务种类多、笔数多、单笔收入额度小的现状,从根本上提高代理业务的效率和效益。

3.实施创新战略,不断延伸中间业务服务领域。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创新战略是当前银行中间业务应对危机、规避风险,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立足战略创新。战略创新要考虑几个基本点:一是产品和服务的战略创新问题。在金融危机之前曾经十分畅销的中间业务产品,比如基金、理财等,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很多已经失去了回报的基础,也失去了客户的信任,销售变得越来越困难。为此,要适应现在市场变化发展,创新出更适合新形势下客户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的产品。二是区域发展的战略创新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金融要突出加强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支持。银行中间业务要思考如何在这些领域进行创新服务,改变服务方式、运行模式,在风险价格大幅度调整当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创新空间,包括地域重点、行业重点、客户重点。三是风险管理的战略创新问题。中间业务产品,尤其是高收入类金融衍生产品蕴涵着巨大的风险,要求风险监管制度的完善应与中间业务的发展相适应,改变以往风险管理只是被看做是银行内部中后台支持前台业务发展的内部保障性工作,需要从竞争战略的高度来加以重视,构建监管当局、银行内部控制和社会有效监督等方面协同配合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其次,注重产品创新。与国际成熟商业银行相比,目前国内银行在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力度明显不够。国际上,银行中间业务衍生产品现金流约占银行总现金流的7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例大约不到15%。所以,产品创新对中间业务发展尤为重要。银行产品创新可立足以下几点:一是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各家银行要依托已有的优势地位,在最能体现自己银行特色的产品上下工夫,赢得固定市场客户。二是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借鉴国际成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产品,结合我国客户需求具体情况,打造自己的创新产品。三是均衡发展,形成品牌。在均衡发展各类中间业务产品的前提下,避免同质化,创造自己的服务品牌。

第三,重视科技创新。中间业务是一项集科学技术、电子智能和服务质量为一体的金融业务,它的发展必须以先进的科技作支撑[5]。谁开发了新技术、新产品,谁就抢占了市场制高点。特别是一些高端中间业务,由于其附加值高,对技术的要求更高。因此,要重视和加强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通讯、语音、网络等技术手段来提高中间业务科技创新水平,构筑中间业务发展有利的技术支撑,为客户提供全面、现代、快捷、方便的服务。

注释:

①2006年以前,因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完成股改上市,故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数据的统计我们选择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并借鉴了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统计数据。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J].时代经济,2009,(1):79.

②中间业务产品占比,指该类业务收入在银行当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中的占比情况。本文中各表、图中所用数据,均来自各商业银行2006~2008年年报。

标签:;  ;  ;  ;  ;  ;  

金融危机下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路径选择研究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