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盂肾炎的中医治疗分析论文_朱宝霞

慢性肾盂肾炎的中医治疗分析论文_朱宝霞

朱宝霞

(黑龙江省安达市任民镇中心卫生院 黑龙江安达 151423)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慢性肾盂肾炎患者30例临床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0例慢性肾于肾炎患者30例经中医辩证治疗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结论:中医治疗应彻底消除湿热余邪,扶助正气,消除诱因,才能有效的防治本病的复发。

【关键词】慢性肾于肾炎;辩证治疗;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3-0152-02

慢性肾盂肾炎是细菌感染肾脏引起的慢性炎症,病变主要侵犯肾间质和肾盂、肾盏组织。慢性肾盂肾炎因其病史,反复发作的临床症状,属于中医学“劳淋”、“虚劳”、“腰痛”的范畴。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慢性肾盂肾炎患者30例临床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慢性肾于肾炎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9~69岁,平均年龄47±2.5岁。均符合慢性肾于肾炎的诊断标准。病程1~7年,平均2.5±1.5年。均有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排 尿时疼痛、腰痛等临床表现。白细胞一般升高至(10~20)×109/L。

1.2.1气阴两虚,湿热留恋证 益气养阴,清利湿热。 偏气虚者用参芪地黄汤加减,偏阴虚者用知柏地黄汤加减。若气虚偏重者,加重黄芪用量,并用西洋参以益气培元;以肾阴虚为主者,加女贞子、旱莲草、怀牛膝、枸杞子或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以重在补肾养阴;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以养阴清热;头晕耳鸣甚者,加天麻、钩藤、菊花、石决明以滋阴潜阳,若湿热较重,小他涩痛明显者,加车前草、萹蓄、瞿麦、滑石、鱼腥草以清利湿热;下肢水肿者、加苍术、白术以燥湿健脾;腰酸痛明显者,加全毛狗脊、巴戟天、杜仲、肉苁蓉以补肾壮腰。

1.2.2脾肾亏损,湿浊缠绵证 益肾健脾,利湿化浊。参苓白术散合二仙汤加减。若气虚者,重用黄芪健脾益气;若少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配合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陷;若浮肿明显,加大腹皮、木瓜、白茅根以利水消肿;尿频余沥,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气衰神疲者,加用右归丸以温补肾阳、化气行水;若有瘀血征象者,加当归、红花、泽兰活血化瘀;若脾肾阳虚兼湿浊者,改用无比山药丸加车前子、滑石以温补清利相合,标本同治。

1.2.3阴阳两虚,余邪未清证 调补阴阳,佐以清热利湿。济生肾气丸加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若湿热未尽,内蕴膀胱而见尿闭不通,少腹胀满者,加滋阴通关散(知母、黄柏、肉桂)以清下焦蕴热,肋膀胱气化;若身倦乏力,舌淡胖脉细者,加黄芪、党参或太子参补益气血;若肾阴亏虚,五心烦热者,可加知母、早莲草、地骨皮、白薇养阴清热[1];若舌质紫黯有瘀滞者,加牡丹皮、丹参、赤芍、山楂、桃仁、红花、当归等活血化瘀通络;若见小便频数,伴男子遗精白浊,女子带下或尿检有蛋白尿者,加芡实、金樱子、生龙骨、生牡蛎以补肾固涩。据临床实践,生龙骨、生牡蛎二味药不仅能收敛阴精不碍祛湿,又可使诸药镇守下焦,有较好的降蛋白作用。

1.3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检查2次恢复正常,劂菌阴性,并于第2、6周复查尿菌1次,均为阴性,为近期治愈;追踪6个月无复发者为完全治愈。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尿常规正常或接近正常,尿菌阴性。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尿常规显著改善,尿培养偶有阳性。无效:症状及尿检改善不明显,疗程结束后尿菌定量检查仍阳性;或者于第2、6周复查时尿菌为阳性,且为同一菌种(株)者;疗程完毕后症状不久又再现(多在6周内),而且尿菌数≥105/ m1,菌种(株)与上次相同者[2]。

2.结果

30例慢性肾于肾炎患者30例经中医辩证治疗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

3.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邪常易起伏而致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属内外相感的全身性疾病。本病之初为肾虚膀胱湿热,由于湿热日久伤阴,加之治不得法,或病重药轻,致湿热未尽,肾阴已伤。肾虚湿热停蓄下焦,日久暗耗气阴,转为劳淋;病至后期,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和机体防御功能减弱,易遇感冒、劳累、情志不遂等因素诱发,且多伴有血瘀的临床表现,形成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常因正不胜邪,使病情反复。

慢性肾盂肾炎的中医辨证宜分虚实,在急性发作期偏实、偏热、以尿频尿急,尿道涩而不利,小腹胀满,舌苔黄腻,脉滑数等膀胱湿热为主;在缓解期偏虚,以腰痛时作,困倦乏力,小便时而不畅,尿道有灼热感,或低热缠绵,舌淡脉弱等脾肾亏虚证为主。在虚实转化过程中,有主次之别[3]。一般的在由实转虚的初期,常为实多虚少;随着病情的延长,渐为虚多实少。虚证复感外邪而急性发作者,虽属本虚标实,但以标实为主。

膀胱湿热证在本病急性期表现突出,在疾病的转化阶段多表现不明显,易被忽略。应知道湿热之邪常贯穿其病变始末,是本病缠绵难愈和反复复发的重要环节。慢性肾盂肾炎大多病史较长,由于治不得法,或病重药轻,或正不胜邪,使湿热余邪留滞,停蓄下焦。此时,气阴已伤,脾肾亏虚,正气逐步消耗,在遇到劳累、感寒、郁怒、思虑等诱发因素则要复发和加重。本病日久不愈,可致脾肾衰败,成为水肿、癃闭、关格等变化。

慢性肾盂肾炎的反复复发是加重肾脏损害的主要因素。中医学认为其复发与余邪未清,正气虚弱,及外感、饮食不节、劳倦等诱发因素相火。治疗应彻底消除湿热余邪,扶助正气,消除诱因,才能有效的防治本病的复发。①清除余邪:慢性肾盂肾炎多由急性肾盂肾炎久治不愈迁延发展而成,其病邪久羁,湿热滞而不去,病久难愈。故清除湿热余邪是防治复发的关键。②重视活血化瘀:本病变复杂,由于病程较长,迂延难愈,病久入络,加之水瘀互结,湿热毒滞与瘀血互结,瘀血与正虚交互错杂,相兼为病,也是本病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故临床在清热利湿和扶助正气的同时,要正确应用活血化瘀疗法,以疏通瘀阻,调畅气机,使有效药物直达病所,改善病变局部的气血流通,促使湿热排出;或截断水湿与瘀血之间的恶性循环,起到缓解症状,逆转病机,加速病愈的目的。③培元固肾是关键:本病易复发,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是肾脏亏虚,培元固肾是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根本方法和取得远期疗效的关键所在[4]。临床应根据正邪的消长变化决定治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扶正不碍祛邪,祛邪勿忘扶正。④注重生活调理,消除易感因素:避免过劳、感寒受凉、过度憋尿、情志失调;注意饮食调节,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及肥甘厚味,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也是预防复发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钟利国,黄吉忠.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盂肾炎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 10(10):55-55.

[2]李焦枝.中医治疗慢性肾盂肾炎31例分析[J].光明中医. 2015(9):1925-1926.

[3]谢旭光.中医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1):68-69.

[4]张萍.辨证治疗慢性肾盂肾炎32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 26(1):28-28.

论文作者:朱宝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  ;  ;  ;  ;  ;  ;  ;  

慢性肾盂肾炎的中医治疗分析论文_朱宝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