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建设注重主体道德能力的培养_道德批判论文

思想道德建设注重主体道德能力的培养_道德批判论文

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培育主体的道德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道德建设论文,主体论文,道德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用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去教育、塑造和规范人,更要强调把人作为道德生活的主体,着力提高主体的道德能力,使其成为时代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能动的倡导者、创造者和自觉的遵从者。这样,思想道德教育才抓住了关键,才能卓有成效。

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德能力,通常指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道德活动的心理特征(认知、比较和判断、动作及反应速度等)。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完成一定道德活动的本领。我们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目的是要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这是形成美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合理有序社会的基础。有道德的人的标准是什么?首先,他必须在道德生活中取得自由,能在复杂的道德生活中正确地把握自己;其次,他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自觉,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再次,他必须自觉地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显然,要做到这一些,仅仅把人看作道德教化的对象,简单地用道德规范去约束人是不够的,还必须把人看作是道德主体,立足于发展人的道德能力。

个人只有具备很高的道德认知、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把握道德发展的规律,在复杂的社会道德生活中,分清良莠,辩证处理各种道德关系,成为时代先进道德的积极倡导者、创造者和率先践履者,从而在道德生活中获得自由。个人如果没有很高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就会在这种复杂的道德变化中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甚至可能变成传统旧道德和落后腐朽道德的奴隶,从而丧失了在道德生活中的自由。

个人只有具备很高的道德能力,才能有高度的道德自觉。高尚的道德行为产生于高度的道德自觉。道德自觉,来自于主体对道德规范的理性认识,还来自于主体对道德规范的明觉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道德自觉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能力为基础。为什么在当前腐败、假、冒、伪、劣等不正之风屡禁不止,有的人甚至顶风犯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一些人缺乏起码的道德能力,认识不到这种不道德行为对社会和对个人的危害,认识不到健康的道德风尚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的意义所在,因而必然缺乏道德自觉。

个人只有具备很高的道德能力,才能达到道德的自我完善。主体道德的自我完善,一般是通过主体自身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两条途径实现的。道德实践过程,也是主体自觉意志的行动过程。主体的动机总是有善有恶,善的动机之间也可能有矛盾。主体具有极高的道德能力,能使主体自觉意志在行为的每一场合和每一时期,都能凭借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自觉选择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的道德规范,自觉控制和处理感情和行为的结果,并在行动中能够克服困难、消除障碍,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以达到善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这种自觉意志的长期凝结,就形成了一种可贵的道德品质或道德人格,达到道德的自我完善。当然,道德能力本身就是道德实践的结果。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在道德实践中首先要把人看作主体,而只有有道德能力的主体,才能在道德实践中逐渐达到道德的自我完善。道德修养是指主体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进行自我改造,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道德修养是主体的自我反省、自我锻炼,是一种慎独的过程。主体有很高的道德能力,能使主体在自我修养过程中,产生正确的道德认识,激发健康的道德情感,锻炼坚韧的道德意志,坚定高尚的道德信仰,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崇高的道德人格,最终达到道德的自我完善。

前面说到,所谓道德能力,是指足以使主体完成一定道德活动的本领。这里所指的“一定的道德活动”,包括对传统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中的腐朽落后因素的批判活动、对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道德的倡导和创造活动以及对先进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践履活动。因此,在实践中,道德能力又具体地表现为道德批判能力、道德建设能力、道德践履能力。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在培养这三种能力上下功夫。

道德批判能力,是指主体对复杂的道德现象的分析和扬弃能力。在道德认知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分析道德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泾渭分明,是非明辩,心中有谱,决不盲目;在道德选择上,立足于对传统道德和外来道德的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道德行动上,坚决杜绝和反对一切不道德和非道德行为,褒扬道德行为,疾恶如仇,从善如流。道德批判能力是道德主体的一种基本能力。道德总是历史的,没有永恒的正义和永恒的道德,一种道德在这一历史时期是先进的、正确的,在另一历史时期可能就是落后的、不正确的。道德主体只有具备一定的道德批判能力,才能在道德生活中不固守陈规陋习,始终跟上时代的潮流。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社会转型时期,培养道德主体的道德批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积极培养人们的道德批判能力,使之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消极思想和行为,能够识别,并能用与之相对立的道德规范来矫正和重新规范它,如用利他精神、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及传统美德来矫正人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等,应是当务之急。

道德建设能力,是指主体创设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道德生活的能力。在道德认知上,能够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懂得社会生产方式的新发展对道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道德选择上,充分肯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规范;在道德行动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提倡和普及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规范,促进新的道德风尚的形成。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旧道德已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的已经成为经济体制发展的严重桎梏,而新的道德观念和新的道德原则规范还没有完全形成,有的刚处于萌芽状态。在这一时期,增强人们的道德建设能力,应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要通过提高人们的道德建设能力,使人们对市场经济对个体发展的内在固有的伦理要求,能够自觉地肯定、尊重、维护、倡导和发展,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独立道德人格,勇于承担道德责任。

必须指出的是,道德建设能力的发挥,必须以道德批判能力的作用为前提。没有批判,不能分清是非,建设就比较盲目,甚至还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道德混乱,从主体角度看,主要是道德批判和道德建设的能力差。因此,只有从道德批判和道德建设两方面考虑,才能克服和超越市场经济对个人发展的消极影响,反映和维护市场经济对个人发展的积极要求,防止病态人格的形成,真正把个人塑造成具有独立人格又坚持先进道德和传统美德的人。

道德践履能力,是指主体在道德生活中的自律和躬行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主体能自觉地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准确地把握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进行自我改造,以形成可贵的道德人格。这种能力,能使道德主体自觉按照符合社会发展的进步道德要求,不断抵制克服落后的传统道德和不道德的思想影响,随时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进行反省,尤其是对别人不能发现和不易发现的问题,自觉进行解剖,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当道德主体行动时,他会产生一种义务感、良心感,从而选择合乎道德的行为;而当选择偏离道德规范的行为时,他会感到失责,没有尽到义务,感到羞耻,从而有内疚感,受到良心的责备,于是自觉地去纠正偏离,力求达到道德的自我完善,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

培育人的道德能力,最根本的,是要确立人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领域,个人是积极能动的主体还是消极被动的客体?我们在以往的伦理学研究和道德教育中,往往只是强调道德对于人的影响、制约和改造,甚至把人的心灵描绘成一张白纸,外在的力量可以随意对个人进行道德上的塑造,把个人置于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地步。个人在社会道德生活中,似乎仅仅是消极地接受教育、塑造和灌输的对象。事实上,无论从道德的产生、发展、发挥作用的规律来看,个人都是活生生的积极的能动的主体。个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识、自我规定、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决定了人在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行为的选择等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所以,培育人的道德能力,首先必须确立人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是一场经济革命,而且是一场精神解放和人本身的解放运动。其道德意义在于,在粉碎旧道德束缚的过程中,人的地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格独立等,一定意义上都能得到肯定和尊重。同时,改革的实践也大大激发了人们发挥个人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的欲望。当然,道德主体地位的完全确立还有个过程,它有待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不断完善。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思想道德建设中,不能重蹈过去仅仅把人看作道德客体的做法,而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增强人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人们在道德生活中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加自身的道德批判能力、道德建设能力和道德践履能力。

培育人的道德能力,必须引导人们把握价值原则的内在方式。价值原则是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行动的内在根据,能否准确地把握价值原则,决定着一个人道德能力的高低。要准确地把握价值原则,必须实现把握价值原则的内在方式的变化,从自发的直觉走向理性的自觉。否则,人们在价值领域中就难以真正赢得“自由人格”,因而就难以准确地把握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原则,道德的认知、判断和道德行动就会产生盲目性、偏差性,甚至走入歧途。比如,在市场化大潮中,人们曾果断地向蒙昧主义价值原则的惯性残余发起冲击,企求在价值把握中把人自身作为根本尺度的地位,这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新觉醒。然而,由于人们还没有真正扬弃感觉中的自我的直觉,这往往导致他们在价值把握中的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从而把感觉的放纵视作价值的实现。这就使一些人的利己主义、反他人和反社会行为、犯罪和腐败、荒唐的奢侈行为等反道德和非道德倾向漫延开来。因此,培育人的道德能力,必须引导人们把握价值原则的内在方式,准确地把握价值尺度。

培育人的道德能力,还必须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人们通常把社会舆论理解为道德公共评价的主要方式。舆论通过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帮助道德行为人规定和维护行为的发展方向,进行道德抉择。因而,社会舆论对道德行为人具有道德定向和监督作用。对社会舆论作用的这样一种理解,还没有完全摆脱仅仅把人看作道德对象的偏颇。其实,社会舆论一个最重要的作用,是它在形成道德人格、强化道德能力中的中介作用,这也就是社会生活中的环境作用。由于社会舆论有较强的潜移默化作用,道德规范形象化地投射在人们的心理中,并借助舆论的潜移默化作用,内化进人的心理结构,形成人的道德人格,强化人的道德能力。因此,我们应当重视社会舆论的营造,努力地、持之以恒地创设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坚决清理和杜绝灰暗的、不健康的舆论风气,为培育人们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批判、道德建设和道德践履能力提供最好的中介环境。

标签:;  

思想道德建设注重主体道德能力的培养_道德批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