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作用探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论文

微信公众平台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作用探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论文

微信公众平台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作用探析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

殷雪莉1,陈锐2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2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江苏 南京)

摘 要: 因文化差异引发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不仅关系着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而且影响留学生们对学校乃至中国的认可程度。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新兴自媒体,具有受众面广、定位精准、内容丰富、传播效率高等特点。本研究选择微信公众平台这一微观视角,依据跨文化适应维度理论,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校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微信公众平台对不同群体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作用。研究发现,虽然不同特征的留学生群体跨文化适应的能力存在差异,但微信公众平台对其实现跨文化适应都有积极作用。结合来华留学生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运营微信公众平台,可有效帮助来华留学生实现跨文化适应。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面深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来华留学教育近年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11省市来华留学生共计34.19万人,占总数的69.88%。[1]江苏省作为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省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江苏省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十五所高校之一,来华留学生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属于江苏前列,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南信大留学生之家”是服务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留学生的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截至目前已经平稳运行两年,订阅用户2660人,实现在校留学生全覆盖。

有关来华留学教育的研究如火如荼,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如招生模式、培养方式和管理形式,有关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虽有不少,但很少采用实证方法、且样本数量少,更缺乏将新兴自媒体运用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选择微信公众平台“南信大留学生之家”这一微观视角,依据跨文化适应维度理论,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校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微信公众平台对不同群体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以期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提供借鉴。

《Paper and Biomaterials》(英文刊)是由中国造纸学会和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主办的造纸及生物质材料方面的学术性英文期刊。本刊聚焦国内外制浆造纸及生物质材料学科的前沿热点,反映制浆造纸及生物质材料学科的科研成果、技术进步和发展趋势,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制浆造纸技术和相关生物质产业技术快速发展;主要刊登制浆造纸及生物质材料方面的研究论文、技术进展及相关领域的文献综述。

一 研究方法

加拿大跨文化心理学家约翰·贝利(Berry,J.W.)指出,跨文化适应包括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方面,同化、分离、整合和边缘化是跨文化适应的四个策略。[2]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跨文化适应和微信公众平台三个部分。其中,基本信息涵盖国籍、性别、年龄、来华时间、学习类别、授课语言、经费来源、汉语水平八个方面;跨文化适应包括心理适应(思乡、交友以及主观感受)和社会文化适应(气候、饮食、语言、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微信公众平台方面主要了解留学生对“南信大留学生之家”的使用频率、应用深度和喜好程度。调查问卷有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多种形式。

本次调查通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办公室向全校留学生发送网络问卷网址链接及二维码链接,邀请留学生在线填写调查问卷,并在微信公众平台“南信大留学生之家”同步发送调查问卷填写邀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现有在校留学生873名,本次调查后期回收有效问卷434份,占总样本的49.7%。调查对象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共70个国家。问卷数据采用统计工具SPSS25.0进行处理,分析方法主要采用主体间效应检验和多元方差分析。

二 研究结果

(一)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概况

1.心理适应。调查发现,在思乡情结方面,74%的留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思乡情绪,其中有时想家的同学最多,占比66%,只有16%的留学生很少或者从不想家;沟通方面,80%的留学生在与中国人交流的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只有20%的留学生表示与中国人交流没有困难;交友方面,超过一半的留学生在华主要朋友为外国人,只有6%的留学生有中国朋友。因此,大部分留学生在思乡情结、朋友构成和与中国人沟通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跨文化心理适应障碍。

无机化学中“物质的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非常基础的概念,因为以后凡是接触到化学那么基本上就会有“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出现,但它又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那么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呢?“物质的量”是指:微观粒子数的物理量。实质就是一个数量集合的单位,只不过它代表的数量集合比较大1 mol代表6.02×1023个微粒。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1打或者1双的概念相似,1打是代表12个,1双代表2个,数量较小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在讲授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以用生活中1打或1双进行类比学习。

(二)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差异性

1. 心理适应。首先通过分析性别、年龄、类别、来华时间、授课语言、经费来源以及汉语水平这七个方面对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的三个维度即思乡情结、异域交友、与中国人沟通的影响,探究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的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对留学生是否想家、性别对与中国人交流是否困难、年龄对朋友构成、来华时间对是否想家有影响,其他方面影响不显著;男生比女生的想家程度和与中国人交流的困难程度都略低,26至30岁之间的留学生结交的中国朋友最多,20岁以下的留学生结交的中国朋友最少,来华3到4年的留学生想家程度最低,来华2到3年的留学生最想家。

利用SPSS25.0统计工具的主体间效应检验方法,分析性别、年龄、类别、来华时间、授课语言、经费来源以及汉语水平这七个方面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能力是否有影响。对于有影响的因素,利用SPSS25.0统计工具的多元方差分析方法,具体分析每个因素怎样影响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首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发布功能,及时推送与来华留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信息资讯,提升留学生来华生活的便利感,增强跨文化适应蜜月期的良好体验。来华留学生新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和学校,对新环境的生活学习方式,如饮食、住宿、交通、通讯、医疗、金融、入学手续、校园概况、规章制度、课程安排等方面知之甚少。此时,若得不到帮助无法寻求解决途径,会严重影响跨文化适应蜜月期的整体感知,甚至会直接过渡到危机期,并延长危机期。因此,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发布功能,通过文字、图片、语音、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发布即时资讯,通过自定义菜单和小程序等功能自主检索公用信息,如课程安排、成绩查询、交通引导、图书借阅等,从而便利来华留学生活,使来华留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

(三) 微信公众平台在来华留学生中的影响力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来华留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跨文化适应障碍,不同群体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具体方面和程度各不相同,来华留学生普遍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这一新媒体服务于在华学习和生活。

2. 社会文化适应。调查发现,来华留学生不同维度的跨文化适应感受各不相同,按照每个维度能够适应的留学生人数排序,依次为生活>饮食>学习>气候>语言。其中,在气候、学习、饮食和生活方面人数差距甚微,能够适应的人数都占总人数的60%以上;但在语言方面,能够适应的学生最少,只占总人数的47.9%。由此可见,社会文化方面,大部分来华留学生在生活、饮食、学习和气候等方面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逐渐适应;但一半以上的留学生很难跨越语言障碍顺畅沟通,语言成为制约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最大因素。

三 结论及建议

调查发现,来华留学生普遍使用微信作为日常交流工具,学校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是获取日常学生生活资讯的主要媒体来源,来华留学生普遍认为微信公众平台对在华日常学生和生活有帮助。其中,99.5%的留学生关注南信大留学生之家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公众号”),剩余0.05%的留学生未关注公众号的原因均是填写调查问卷时手机故障,待修复后重新添加;97.9%的留学生会阅读该公众号推送的文章;91%的留学生认为公众号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帮助;88.9%的留学生使用公众号的菜单服务功能的留学生。因此,目前留学生主要阅读公众号推送的文章,缺乏对公众号其他功能的使用,若向留学生深入推广公众号菜单服务等其他功能,则留学生对公众号的使用率会更高,公众号对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帮助。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于中央、北京市和区县财政三级。根据资金规模,1个项目有时包括3~4条小流域,有时只有1条小流域,每条小流域都有独立的设计文件和组织施工,每条小流域也都独立发挥其综合治理效益,北京市将全市小流域划分为1 085条。为了便于质量控制、评定、验收、管理,结合北京实际工作特点和需求,将1个小流域划定为1个单元工程。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交流互动性、方便快捷性和方便包容性等特点。[3]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从传播特性和功能的角度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三项功能优势:其一,微信平台自身的移动传播优势;其二,新闻媒体的信息发布功能;其三,校园舆论的引导功能。[4]为提升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应加强高校组织传播渠道的作用,将现有媒体信息资源的作用最大化。[5]跨文化适应有四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6]因此,建议在以下方面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来华留学生管理,以使来华留学生顺利度过跨文化适应的四个阶段,提高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来华学习效果和对华友好度。

2. 社会文化适应。通过分析性别、年龄、类别、来华时间、授课语言、经费来源以及汉语水平这七个方面对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五个维度即饮食、学习、气候、语言、生活的影响,探究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对饮食是否适应、类别对气候和语言是否适应、汉语水平对语言是否适应有影响,其他方面影响不显著;30岁以上的留学生对饮食的适应能力最强,26至30岁的留学生对饮食的适应能力最差,博士留学生对气候的适应能力最强,硕士留学生对气候的适应能力最差,语言留学生对语言的适应能力最强,硕士留学生对语言的适应能力最差,汉语水平越高的留学生对语言的适应能力越强。

谣盐: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突发9.0级大地震后,位于本州岛福岛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漏;由于外界盛传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从而引发中国大陆民众大量抢购、囤积碘盐。类似“服用碘盐可以抗辐射”及“此后一段时间内生产出来的盐将受到核污染”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只是一部分人制造的谣言。又因为此事与盐有关,并且“言”与“盐”谐音,故以“谣盐”代替“谣言”。

其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分组功能,针对不同群体的跨文化适应差异性,分类发布消息组织在线活动,使来华留学生顺利度过跨文化适应的危机期。例如,根据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别的留学生结交的中国朋友比例各不相同,可将中外学生交友联欢的活动依据活动类型,重点推送给不同年龄组别留学生,并关注他们的参与度后续跟进,从而提高活动的效果和针对性。

清虚洞组上段为局限台地潮坪相,反映在沉积物上,以细粒细晶白云岩为主,局部见颗粒结构,单层厚度以薄层为主,偶见中厚层,可见水平层理和小—微波状层理。总体上反映水体环境动荡较弱,地震、海啸不强。

再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线上互动功能,结合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普遍性和差异性,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整体参与度,使来华留学生顺利从跨文化适应的恢复期过渡到适应期。例如,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和收到消息自动回复功能,在后台设置关键词和回复内容,并通过公众平台运营团队回复留学生发送的消息,为留学生答疑解惑,这种一对多的点对点沟通方式能够极大提高留学生的积极性和沟通效率以及在校感知度。

最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适时调整推文及其他功能应用的策略,做好舆情引导,提升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效率,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对华友好度。微信公众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包括用户分析、图文分析、菜单分析、消息分析和网页分析,平台运营者能够在后台统计出平台各种功能的阅读渠道和人数、点赞和分享人数等信息,从而了解各种信息和功能设置的受欢迎度和使用率,从而调整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内容、方式和策略。

参考文献

[1] 来华留学工作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3/t20180329_331772.html.2018-11-04

[2] Berry,J.W.Acculturation:Livingsuccessfullyintwocultures.[J]Inte rnationalJournalofInterculturalRelations.2005,29(6):697-712.

[3] 马红,刘巍.新媒体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独特优势.[J].人民论坛,2018,(4):134.

[4] 兰坤.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平台建设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60.

[5] 王祖嫘.北京高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96.

[6] Oberg,K.Cultural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 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3):177-182.

本文引用格式: 殷雪莉 等.微信公众平台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作用探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72):114-116.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2.041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SK20180056)。

作者简介: 殷雪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和思想政治教育;陈锐,讲师,河南信阳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博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高等教育管理。

标签:;  ;  ;  ;  ;  

微信公众平台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作用探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