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机制指导在抗生素合理应用中的临床价值论文_周金昌 李娜 李华清

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 261206

【摘要】目的:思考细菌耐药机制指导在抗生素合理应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1年12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例患者,随机划为参照组25例、试验组25例。患者均使用常规对症治疗,而试验组患者则以细菌耐药机制指导为前提,合理使用抗生素,比较患者抗生素相关知识知晓度评分。结果:试验组抗生素相关知识知晓度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各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例如:试验组耐药机制知晓度评分为(15.6±3.3),参照组耐药机制知晓度评分为(9.4±3.2)。结论:以细菌耐药机制指导为前提的抗生素使用方式,能够在保证其用药合理性的同时,预防耐药菌感染,值得推广。

【关键词】细菌耐药机制;抗生素;合理应用;价值

感染作为危及人类死亡的核心病因,也是住院患者死亡的关键,特别为医院获得性感染,已备受社会及公众的瞩目。目前,抗生素是感染救治的常见药物,但在住院和门诊等科室中却存在抗生素滥用的现象,使患者面临细菌耐药感染风险,不仅提高其院内感染率和死亡率,还是引起医疗纠纷的前提[1]。对此,抽取2011年12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例患者,思考细菌耐药机制指导在抗生素合理应用中的临床价值。表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抽取2011年12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例患者,随机划为参照组25例、试验组25例。即参照组:男女比为12:13;最大年龄为62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年龄区间在(42.5±1.8)岁。试验组:男女比为14:11;最大年龄为65岁,最小年龄为22岁,年龄区间在(43.6±2.1)岁。各数据相似(P>0.05)。

1.2方法

1.2.1细菌耐药机制

目前,细菌耐药包含获得性耐药和天然耐药。特别为获得性耐药,是在敏感药物、抗菌药物间联合给药的情况下,导致机体呈现基因突变状态,引起耐药性。按照其产生机制,可分为基因机制(基因突变、转导、转化)、生化机制(灭活机制、靶位转变、药物摄取减少、胞膜主动转运减少).

1.2.2整改对策

(1)增强病原学检查。于本研究患者调查中,可知患者均为获得性耐药,是指在病原菌、药物间接触状态下产生的结果,可通过细菌培养和敏感试验等方式予以鉴别。若患者存在抗菌药物服用史,可通过病原学检查的方式,对其血、尿、痰等标准予以测定,以此做好抗生素药物的使用[2]。

(2)保证药敏试验的合理性。按照耐药性检测、药物敏感性检测等数据结果,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药敏试验方案,以便可在精准把控其药物种类的前提下,拓宽其姚检测数量,便于药敏试验质量的把控[3]。

(3)科学选药。以月为单位,对机体细菌耐药趋势、机制予把控,若患者在1个月内存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连用的现象,则其耐药菌检出率极高,可通过药物控制的方式,预防患者细菌耐药机制的构成。必要情况下,对抗生素药物给药周期予以把控。原因在于:机体耐药性不仅和抗生素使用量相关,还可药物开发及研究等工作存在密切关联。例如:若2年内患者使用环丙沙星、四环素、氨卡西林等药物,则机体耐药趋势未呈现变化;但若使用左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等低耐药性抗生素,则会提高细菌耐药的可能。为预防此类现象的出现,则不可长时间使用同类抗生素药物,以免引起“冲浪现象”[4]。

1.3统计学处理

借助统计软件SPSS 21.0,对本文数据汇总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x2经验。若P>0.05,则证明数据相似,无研究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抗生素相关知识知晓度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各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诸多医师认为,病原菌耐药机制(Resistance to Drug,还可称为抗药性)和患者、自身无任何关系,而是科学家需要关注的问题。而实际上,细菌耐药机制和患者及临床工作存在必然联系,若因抗生素药物使用不合理,不仅会对感染诊治带来影响,还会使机体呈现耐药性,不利于相关及后续治疗工作的施行。原因在于:细菌耐药机制可对机体予以直接作用,使之在改变药动力学作用的同时,对药物浓度和聚集效果造成影响,诱发机体耐药风险。例如:克林霉素,对革兰阳性需氧菌和厌氧菌均存在加强的抗菌活性,而在质子泵抑制剂、克林霉素间融合的前提下,会对克林霉素剂型造成改变,以此抑制抑菌浓度[5]。

本文可知,试验组抗生素相关知识知晓度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各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例如:试验组耐药机制知晓度评分为(15.6±3.3),参照组耐药机制知晓度评分为(9.4±3.2)。综上所述,以细菌耐药机制指导为前提的抗生素使用方式,能够在保证其用药合理性的同时,预防耐药菌感染,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俞天虹. 细菌耐药机制指导在抗生素合理应用中的临床价值[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21):79-81.

[2]马丽娜, 米宏霏, 薛云新,等. ROS在细菌耐药及抗生素杀菌中的作用机制[J]. 遗传, 2016, 38(10):902-909.

[3]龚映, 王晨, 傅跃先. 儿童创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其与抗生素使用强度的相关性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16, 32(9):829-834.

[4]胡应辉, 黄成. 解析抗生素管理对抗生素使用强度与细菌耐药性的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17):3340-3341.

[5]王素英. 住院病区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状况[J]. 临床医学, 2016, 36(4):119-121.

论文作者:周金昌 李娜 李华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  ;  ;  ;  ;  ;  ;  ;  

细菌耐药机制指导在抗生素合理应用中的临床价值论文_周金昌 李娜 李华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