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的探索_教育论文

高等工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的探索_教育论文

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科学校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初期,高专教育中兴,职业大学新生,我国发展专科教育的两支中坚力量从此崛起。近二十年来,高专和职大都坚持改革,互补优势,争创特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实绩。尽管其间持续发生过关于地位、作用和关系的争论,但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来说,两类学校都致力于摆脱本科教育模式的束缚,推动高等教育向应用化的方向发展,在教育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两类学校都潜心于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十年来,高等工程专科学校一直热切地关注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认真探索着发展高职教育的方向和途径,成效卓著。实践证明,高专教育改革的成绩和经验,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国家提出的积极发展高职教育的方针,也为专科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等工程专科教育长足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理论探索上,继完成高工专结构改革课题研究之后,又开展了面向21世纪高工专教育人才素质要求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实践探索上,在开展“小范围、大幅度”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又开始了示范性高专的创建工程,成绩有目共睹。同时,高工专学校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历程中,也坚实地迈开了两大步。

初探——各别化的探索实践。1985年,上海轻工业技术高专、西安航空技术高专和防灾技术高专等三所高专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四年制中专的基础上试办了五年制高职教育。10多年的教改实践表明,这种“四五套办”的新体制的特点是,学生入学年龄小,在校时间长,基本素质好,因此,专业思想比较牢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比较系统,所获得的技能训练比较扎实,所培养的人才比较实用,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办学模式。1992年,宁波高专根据宁波经济建设急需实用人才和宁波中职教招生量超过普通高中的客观现实,于1993年试办了机械、财会两个高职班,使高工专学校向职高、技校、中专敞开了入学之门。学生专业思想稳定、动手能力较强、对入学机会珍惜,这些特点显示了高职教育的优势。

再探——组织化的改革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观点争鸣。 1994年5月,部分高工专的高教研究室主任聚会北京进行研讨。针对广州会议“高专为主、职大分流说”和国内部分学者“职大为主、高专归并说”等两种意见相持的现状,参加研讨的同志提出了“高专和高职应并存发展”的第三种观点(见《中国教育报》1994年11月17日),并主张当前应当少理论争执,多实践探索。②校长研讨。1994年11月, 全国78所高专的84位校长、书记和部分省、市、 部委负责高教的领导云集北京,举行首次校长工作协作会议。会上明确了高工专应当“积极担负起发展高职教育的任务”,同时提出了启动第四批专业教改的设想。 1996年6月,国家教委召开高工专校长座谈会,草拟了《关于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同年8月进一步修改、 定稿。此后,高职试点班纷纷在高工专学校生根、开花。发展高职教育呈现出良好的态势。③政府组织。1997年,国家教委正式启动第四批专业教改试点工作,54所高工专学校的88个专业申报了试点。当年11月,又举办了第四批试点专业负责人短训班,68所高专及兄弟院校的123 位代表接受了培训。至此,高工专发展高职教育的工作已转化为政府的组织行为。

近十年来,高工专学校发展高职教育的实践昭示了如下特点:①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内涵发展为主,道路正确;②发展高职教育,已由学校自发性活动转化为政府的组织行为,领导力度加大,计划性、集体性增强,前景看好;③人才培养模式,已由“学科中心”模式转化为“能力中心”模式,CBE/DACUM培养模式被广泛借鉴、运用,收效甚大。

二、探索有效的发展途径

高工专学校发展高职教育,在形式上实行多渠道办学;在内容上强调产学研结合。

1.实行多渠道办学。

由于高职教育包括高等职业学历教育和高等职业培训教育两大块,这就决定了高工专学校发展高职教育应当坚持并举原则:在教育类型上,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在教育层次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在教育对象上,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举。

认真举办高职学历教育。至今已有50多所高工专学校试办了高职班,有的学校中高职学生已占全校在校生的1/3,发展势头良好。

有效开展高职培训教育。高工专学校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普遍设置了成教、职教机构,大面积开展了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如:济南交专与日本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等合作建设的汽车实验中心、汽车驾驶培训中心和机动车检测维修中心在承担学生学习任务的同时,积极培训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推广新技术,跟踪当代汽车先进水平,认真履行该校A级检测中心、签发检测员上岗证等职能,开展社会服务, 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积极实施专业证书教育。大部分高工专学校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实际,进行了介于学历证书和结业证书之间的专业证书教育。如山东潍坊高专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自1992年以来,先后与乡镇企业局、财税局、纺织局联合开办大专专业证书班。1995年,开办了经济强村支部书记及后备干部大专班,为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培养跨世纪的农村发展带头人作出了贡献。

此外,宁波高专、连云港化工高专等在举办高职班的同时,还开办了职高、中专教学班,努力探索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规律,为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服务。

多渠道办学,拓宽了高工专学校的服务半径,也为高工专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注入了新的活力。

2.强调产学研结合。

高工专教育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偏重于现代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际应用,因此一直强调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育人途径。近十年来,高工专学校积极成立由用人部门、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高职教育领导和咨询机构,共同研究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各种教学环节到相应教学保障条件的种种问题,建立毕业生反馈系统,广泛争取教育经费和各种教学资源等,合作卓有成效并涌现了一批典型模式。

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本溪冶专与本钢汽动公司、长春一汽、沈阳金杯汽车厂联合办学,试办了汽车运行技术专业高职班,为此成立了产学合作教育委员会,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行厂校“双管制”,共同考核汽车使用、维修和管理三大能力,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书”,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能力中心教育模式——成都电机高专的中加合作项目, 采用了CBE-DACUM教学模式,针对企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实施教学, 所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强,岗位适应期短,毕业学生“畅销”。

全面服务型模式——北京电专自1995年开始提出了“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培训什么”的方针,学校与企业紧密挂钩,全面为电力系统服务。

技术培训中心模式——南京机专在举办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等高职班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数控技术培训中心的作用。该中心根据企业急需,对口培训了专门人才2000余名,并在全国13个省市建立了14个培训分中心,成为全国最大的数控培训网络,为我国发展数控技术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997年,该校又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建立了西门子南京自动化培训中心,设备一流,教学先进;还接受了德国政府280 万马克的援助,正在着手筹建高职教育培训中心,瞄准国际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地发展高职教育。

高工专学校开拓产学合作教育途径的实践,以启动第四批试点专业为标志。这是一种从产学结合的角度出发,寻求融产与学为一体的教育模式。与前三批试点相比,第四批专业教改试点有两个重大转变:一是明确了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本次试点要按照技术岗位型、工程设备型和工程产品型等专业来培养人才。二是改革试点特别要强调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突出岗位针对性,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来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三、在改革实践中前进

高工专学校发展高职教育的改革尚属初步阶段,有关方向、途径和特色等现实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寻求答案,因此,高工专教育任重而道远。

1.高工专学校发展高职教育的作用分析。

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源于高等教育,代表着高等教育向应用化方向发展的分支;其特征是:理论→实际。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源于艺徒制的生计教育,代表着职业教育“高移”的分支;其特征是:实际→理论。这两种通过不同途径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两者日益呈现出传统高等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的交叉性质,显示出高等教育应用化和职业化教育“高移”化的发展方向。

在科技进步的今天,鼓励高工专学校发展高职教育,将会极大地丰富高工专自身的内涵,①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逐步构建既培养应用型人才,又培养实用型人才,且以前者为主的目标体系。②在毕业生服务面向上,从面向工业、工程第一线,将拓宽到面向服务、管理等第三产业的基础部门,进而开通服务农业第一线的渠道。③在主线问题上,高工专教育一贯强调以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亦可扩展为以培养工程素质为主线。

2.高工专学校发展高职教育的特点分析。

高工专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性。高工专学校在发展高职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高职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①在教育性质上,高职教育有着比较宽泛的频带,既有学历教育,又有非学历教育;既可实施全日制教育,也可开展业余教育,具有明显的大众化教育的性质。②在人才培养上,高职教育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十分强调岗位针对性。③在招生对象上,高职教育既向职高、中专、技校等中职教育开门,又可以接纳普通高考“落榜生”或优秀初中毕业生,还可以进行在职人员的高等职业培训,生源丰富,渠道广开。④在学制上,可以实行2年、3年或5年制, 对在职人员则可进行短期培训,形式多样,调整灵活。高工专教育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办学优势,深化自身的改革。

3.关于专业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的相关分析。

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不少高工专采用了CBE 模式强化了岗位针对性。CBE设计是一种能力本位教育模式, 它强调对某种给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详细表述,然后与DACUM 课程开发相配合来实施教育。 其一般程序为:工作分析——任务分析(包括最终目标TO和能力目标EO的分析)——教学分析和教学开发。这种模式的优点明显,但隐含的弊端也不容忽视。首先,社会职业岗位繁多,高等教育难以全部覆盖,一一对应。其次,对职业岗位进行工作分析,即进行岗位所需能力的详细表述,难度极大,原因在于岗位所需能力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像美国职位分析委员会对繁多的职业岗位,要进行所需能力的逐一分析和表述,也深感难以为继。再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固定在一个岗位上的现象将大为减少。因此,如果过分强调岗位针对性,将会束缚个性的自由发展,也将影响专科教育的改革。

为此,高工专教育应当认真探索“拓宽专业口径、下设若干专门化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妥善解决专业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的矛盾。可以采用“素能本位教育”这一概念作为高工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简称。素能本位教育,即以提高基本素质、强化工程基本能力为核心, 吸收CBE模式的合理成分,针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来实施专门化教育。

4.高工专学校发展高职教育的若干原则。

高工专学校发展高职教育应当遵循以下原则:①主动适应性原则。高工专学校发展高职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生产技术进步的需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②并举交融性原则。即发展高职教育应当坚持高等职业学历教育与高等职业培训教育并举的原则。③实际、实用、实效原则。要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努力构建以实用为宗旨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大对设定岗位的操作技艺、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比例,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讲究实效。

这三条原则涉及到高工专学校发展高职教育的功能、结构和效果,带有关键性,需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从而使高工专教育不断为区域经济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再立新功。

标签:;  ;  ;  ;  ;  ;  

高等工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的探索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