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教育论文

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教育论文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199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契机,以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为标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形势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也无庸讳言,这期间,高职教育的发展,仍很缓慢,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远不如人意。有人说它像进站的火车:叫得响,走得慢。究其原因,除了体制问题以外,观念滞后,改革不力,缺少得力的政策、措施,是其主要方面。本文拟就上述三方面发表意见。

一、高等职业教育要发展,观念须更新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的报告,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典范。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将是又一次思想大解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高教战线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特别深,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严重禁锢着一些人的头脑。当前要发展高职教育,首先要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1.发展高职教育要转变学科本位观,树立以培养一线岗位能力为本位的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双重属性:既是高等教育,又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从它是高等教育这一点来说,它与普通高等教育有其共同点:即两者都是在高中文化基础上,进行高层次的文化、理论知识和专业教育;从职业教育的高层次这一点来说,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又有显著不同之处。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普通高等教育是按学科设置专业,按学科理论体系设置课程,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高职教育则是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按照实际需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内容、时间及其相互关系。以此构建自身的教学体系。高职教育实行理论教学计划与实践训练计划并重,互相配合,共同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服务。就其理论教学来说,当然离不开有关的学科知识,但它所学的内容可能涉及到几个学科,不是着眼于某一学科领域知识的系统、完整,而是按照培养岗位能力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学有关学科的知识,强调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就其实践训练来说,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实验、实习,不是为了验证理论,而是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掌握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我国长期只有以学科教育为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一种类型,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就认为学科理论知识学得越系统、越完整,就越是质量高。对于担负另一类人才培养任务,实行另一种教学体系的高等职业教育,则认为所学知识支离破碎,不正规,甚至算不上高等教育。这在对待按照高职教育方向改革现有高等专科教育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中,如果不转变学科本位观、树立一线岗位能力为本位的观念,是迈不出坚实有力的改革步伐的。

2.树立教育类型观,转变把高职教育仅仅看做是一个教育层次的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层次。现在,人们常常错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是高等教育的一个低层次,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专科层次的教育。由此产生的误区有三:一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分出高低——普通高等教育高,高等职业教育低。这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二是抹煞了高职教育的特征,把两类不同的高等教育混淆起来,其结果仍是一种类型、一种模式。三是有些人据此反向推论,认为凡是专科层次的教育都是高职教育,并由此得出结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有了很大发展,规模已经相当大。抹煞了繁重的改革任务,否定了积极发展高职教育的必要。

当前我国发展高职教育的重点,是二、三年制的专科层次,这是现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但这不等于说,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类型只限于专科层次。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某些职业大学来看,有的已试办四年制本科高职教育,有的本科大学也办了四年制的高职学院。层次提高了,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体系仍是高职特色,而不是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本科教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初召开的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增设工程硕士学位、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把医学学位调整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它们与现行的工程学硕士、教育学硕士学位属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如医学专业学位,要求侧重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卫生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也可称为更高层次的高职教育。所以,高职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层次。它本身包含几个层次。

这里说的高职教育也是多层次的,但决不是说每所高职院校都要办本科、培养研究生,尤其在现阶段。不能刮升格风。不同类型的学校担负着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任务,不同层次的学校也有各自特定的任务。要按照社会人才需求,各安其位,办出特色。近两年,专科毕业生就业遇到困难,不少文章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都很有道理。但常常忽视或看轻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即许多专科学校还没有突破传统大学以学科为本位的一套做法,没有办出特色,在人才市场上缺少竞争力。与此相反,有的专科学校和职业大学中真正以高职教育为方向、办出特色的专业,毕业生却供不应求,紧俏得很。由此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专科学校要深化改革,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办出特色,这才是出路。而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社会已不需要专科人才,只有升格为本科才有出路。这是误导。不要说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也大量存在,很有生命力。

3.明确树立结构效益观,进一步提高发展高职教育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影响高等教育办学效益的因素很多,如学校办学规模、管理水平、艰苦创业精神、师生比例、行政人员与教师的比例等等,但从宏观上说,高等教育效益高低,首先决定于结构是否合理。高教结构状况如何,对效益高低起着全局性、决定性的影响。而高等教育诸多结构(如类型结构、学校布局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等)中,类型结构处于更为重要的地步,起着主要作用。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是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包含两大类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子系统的高等教育,当然也不例外。由于多种原因,中央关于教育总体结构的这一正确设想,虽在中等教育阶段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高等教育领域却未能很好落实。这既影响到高等教育更有成效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也限制了它自身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着重指出:“调整教育结构的关键环节,是要多办一些各类职业学校,培养大量的各种初级和中级人才。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分流,又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把发展职业教育视为调整教育结构的关键环节,是正确体现了教育类型结构在诸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它对高等教育尤具针对性、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只有以学科为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几乎没有得到什么发展。这使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严重失调,独腿走路,畸形发展。由此造成一些令人费解的反常现象:一方面,我国适龄青年能进入高校学习的比例甚低(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还低),社会上对比颇有意见;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又有困难,似乎人才又培养多了。一方面,国有大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积压、浪费;另一方面,大量需要人才的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村又难以找到愿去而又适用的人才。就企业来说,科室技术人员多,生产第一线的工艺人才、管理人才却严重短缺,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和效益。凡此种种,固然有人事制度改革滞后的原因,但从教育部门来说,应首先从高教宏观结构严重失调中去找原因。江泽民同志提出,高等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由于没有形成合理的类型结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的适应是很不全面的,因而总体效益是不高的。确立高等教育的结构效益观,首先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改善高教宏观结构,使之逐步合理化,才可能做到“全面适应”,真正产生高效益。

二、高职教育要发展,须要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来推动

发展高职教育既要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还要靠正确的政策、措施来推动,这方面似乎更显得薄弱。

1.从政策方面说

首先,要求做到与普通高校一视同仁。如:国家早有明确规定,职业大学属于普通高校(相对于成人高校来说)之列。招生计划也是国家统一下达计划的一部份。但不少地方仍把职业大学当“五大”(指职工大学、函大、夜大等)看待,职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等同于“五大”生,即使在人才市场上找到了工作,到人事部门拿的派遣证,也是不同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另一种派遣证,还要向学生收取手续费。这使学校和学生有受歧视、低人一等的屈辱感,这怎能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壮大呢?职业大学实行的毕业生不包分配的做法,是率先进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现在这项改革已推广到所有高校,为何还要将改革的创始者编入另册呢?又如,职业大学迄今尚无生均经费标准,有些办学单位只给教职工的人头经费,其余经费要学校自行解决。以往学校靠招收部分自费生、委培生尚可维持,高校招生并轨后困难更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4章第27条规定,“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职业学校举办者应当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定额拨付职业学校教育经费”。如果制订新标准需要时日的话,省、市财政、教育部门联合行个文,要各市先按高等专科学校的经费标准参照执行,并检查、督促其落实,就可使学校受惠不浅了。其他如学校干部的待遇等问题,也要按现有高等专科学校的办法,一视同仁地加以解决。

第二,要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制订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特殊政策。如职称评定问题,对教师队伍建设关系甚大。现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用的同一评审标准。实际上是用普通高校的评审标准来要求高职校教师。高职校从自身的任务出发,要求教师既具有教学的素质、能力,又具有该专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能力;职称评审标准除教学要求外还要求有科研成果、著作或论文,科研得的什么奖,论文有几篇,登在哪一级刊物上,都规定得很硬。两者相悖之处不少,教师向哪一边靠呢?权衡结果,只能向职称评审标准靠。如此,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师队伍如何建设得起来呢?这大概也是高职教育难以办出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人事、教育部门要制订促使高职校教师向“双师型”努力的职称评审条件。又如办职业教育,对设备条件要求较高,学生毕业后的回报率也较高,因此,其收费标准也应当高于普通学校,这在中等教育阶段已经普遍实行,职业高中的收费就高于普通高中。但在高等教育阶段,收费仍是同一个标准。这也应按照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原则,区别不同地区情况,适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的学费标准。又如,高职教育办学要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并与用人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材。为此,从实习场地、兼职教师以致教学仪器、设备等方面支持高职教育,共同培养高职人才,应成为现代企业事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总则第六条规定: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因此,有关行业要对此作出相应的规定,使之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之一。

2.国家、试点省(市)要拨出专款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章第30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开征的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可以专款或按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这当然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此项专款主要用于:

第一,补助进行高职教育试点的院校和专业,并要求该院校的举办单位按1∶1或1∶2拿出配套资金,以改善试点院校、专业的办学条件。

第二,奖励高职教育办得好的学校、专业。对现有的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以及经批准试办高职班的中专校,凡在教学改革上取得显著成绩,形成新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具备高职教育特色,受到人才市场欢迎的专业,进行奖励。要求学校的举办单位按奖金数额1∶1配套奖励。如果一所学校有半数以上专业具备高职教育特色,则要奖励学校和有突出贡献的校领导。如此,可收“一石千层浪”之效,促使上述学校竞相努力,从内涵上发展高职教育,并可在此基础上实施“名校”工程。

第三,发展高职教育科学研究,奖励研究高职教育的优秀论文和著作。发展高职教育,亟须理论指导。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滞后,理论研究又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实践。要鼓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从事高职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广泛开展高职教育研究。首先是试点省(市)教育科研部门可列题招标,并组织力量进行重点课题研究,在高教期刊和报纸上开辟专栏,刊登高职教育的研究文章。在此基础上每数年进行一次评奖,奖励优秀论文和著作。这既直接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改革,又可望日积月累,逐步建设起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理论体系。

第四,用于支持一些教育组织和学校召开主题明确、准备充分、质量较高的国际、国内的高职教育研讨会,以及支持教材编写等项工作。

3.制订高职院校设置条例和专业参考目录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制订高职院校设置条例时,要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从实际出发。譬如,在学校规模方面,就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所负担的大量职业培训任务,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的职业培训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又如,在师资队伍方面,对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要有明确的要求,并把有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作为制度,对专任教师的数量要求就应适当降低,不能要求高职院校把所有教师都养在学校内。又如,对高职院校仪器设备的要求既要保证基本的、必备的条件,又要从国情、省情和不同专业的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标准。有人认为高职教育对设备条件要求较高,因而高职院校每个专业的设备价值要高于原有专科学校的标准。这一观点的用意是好的。但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经济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过高的要求,难以做到,势必反过来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我认为,在制订高职院校设备条件的标准时应考虑到以下二点:一是高职院校所办专业,既有为第二产业服务的,也有为一、三产业服务的,为“三产”服务的专业正逐渐增加,要区别专业情况,不能一律化。二是高职教育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因此,部分实训条件为校内所必备,部分实训条件则要依靠校外的实训基地来解决。这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之一,也是它投资效益较高的原因之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职业岗位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决定了高职专业设置的复杂性。既要考虑行业特色,又要考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才市场等因素和地方特色。既有较为稳定的专业,又有随情况变化而改变的专业。要想制定一个涵盖所有地区和一切方面的专业目录要各地遵照执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试点省(市)从当地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实际出发,就主要方面制定一个供参考的专业目录,使人从中得到启迪,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却是十分必要的,对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改革大有益处。

三、深化教学领域改革,是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发展高等教育主要是走内涵发展之路,即通过对现有的职业大学、专科学校、成人高校调整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实行改建、合并和联办来发展高职教育。在确有必要时,经批准,少数中等专业学校可以试办高职教育。

由此可见,所谓走内涵发展之路主要是上述三种学校按照职教的方向,进行改革。改革有多项任务,如必要的合并、联办等体制方面的改革,但关键在于深入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改变本科压缩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科为本位“老三段”的教学体系。围绕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建立起符合职教规律的新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涉及到教育思想的转变、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的调整以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途径和方法等诸多方面的改革。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点所在,要花大力气、下苦工夫深化上述一系列改革。否则,就办不出高职教育特色,就谈不上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搞不好,有可能发展起来的并不是高等职业教育,反而加剧高教宏观结构失调的矛盾。所以,深化改革、特别是强化教学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是当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和当务之重。

这里所说的教学领域的改革,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教学改革,而是教育“转型”的改革,即从普通高等教育类型转变为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改革,是要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建立起新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不是在原有教学体系上增增减减、修修补补所能奏效的。

目前,不少职业大学和一些专科学校、成人高校都在选择若干专业进行教学领域改革的试点;有些学校经十几年的探索,改革已经卓有成效,部分专业初步形成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新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他们正在总结这些专业的经验向面上推广。但无庸讳言,相当多的学校,特别是在专科层次中居于举足轻重地位的高等专科学校,多数仍处于观望、犹豫之中,除了领导部门的决策以及政策方面的因素之外,有些同志思想深处总认为办高职教育是学校“降了格”、“掉了价”,还有些同志习惯于或钟情于学科本位的教学体系,总想尽可能地保留它,因而难以迈出坚实、有力的改革步伐。

深化教学领域改革,办出高职特色,不仅有思想、观念上的问题,还有实际问题,突出的是两点:一是高职教育的设备条件要求高与投资不足的矛盾。二是高职教育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与多数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的矛盾。

关于第一个问题,前面已经谈过。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反映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也有明显的特色:从群体来说,它实行的是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制度;从个体来说,它要求教师既要有教学能力,又要有该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有没有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是能否办出高职教育特色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这样的教师,向现有大学是要不到的。从江苏十几年的实践来看,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有如下途径:一是从企业、事业等用人单位,选调符合上述要求的人员到学校任教。一些职业大学创办之初,就选调了一批,最近部分职业大学抓住人才流动的有利时机,向社会公开招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二是对现有教师,主要是大学刚毕业分配来任教的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到对口企业生产第一线挂职锻练。三是聘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兼职教师。四是在深化教学领域改革办出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中,锻练造就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从专业的设置、专业方向的调整到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再到培养计划、培养途径、方法等的确定,都须要深入社会,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与用人单位的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反复讨论、商定;从带学生实训到与兼职教师共同培养学生等等,都是教师向高职教育方向锻练提高的过程,是从缺乏专业实践到比较有实践知识的过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从战争中学会战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应该成为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归结到一点,发展高职教育,国家和省、市政府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教育内外部各种力量和教育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深化改革,真正走内涵发展、高效发展之路。教育内部的职教、高教、成教首先要统筹,在统一的目标和规划下,分头运作。而不能上面一国三公,下面无所适从,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的运用。教育、经济、人事、劳动等部门和行业组织也要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问题上,实行统筹、协调,制订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合理使用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既促进高职教育发展,又推动本部门深化改革。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向省、市下放权力,第一步,可先向试点的4个省、市放权, 以有利于省、市统筹,真正做到两级管理,以省为主。这样,才能因地制宜,使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顺利、健康的发展。

标签:;  ;  ;  ;  ;  ;  ;  

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