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血清学检测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的结果分析论文_周国胜,

血型血清学检测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的结果分析论文_周国胜,

长沙艾迪康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血型血清学检测的方法,研究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4月送检血样870份进行检测分析,采用直接抗人球蛋白来检测红细胞的致敏情况,并采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用药物包被法、免疫复合物法来检测血浆和红细胞放散液中的药物抗体。结果:在本次检测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结果有148例,药物包被法对血浆和红细胞放散液检测出头孢菌素抗体4例,免疫符合法检测出头孢菌素抗体3例。结论: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检测中,为进一步提高准确率,可采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浆和红细胞放散液药物抗体检测,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血清学检测;抗人球蛋白试验

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的主要特点包括起病急、进展快、早期症状无特异性等,在临床诊疗中发现,该病症与其他类型溶血性贫血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极易造成误诊,治疗不当,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引起器官衰竭等严重疾病,严重威胁了患者生命安全。临床治疗发现,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若早期诊断和对症治疗能够治愈,恢复器官损伤功能,因此早期确诊并停止药物治疗是当前临床上治疗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的主要方式[1]。但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早期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表现,因此要寻找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血清学检查方法,提升对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诊断能力。本文分析了血清学检测方法,并探讨了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此次研究患者来源于2015年8月~2017年4月我院接受检验分析的870例血液样本,所有选取血液样本均进行抗人球蛋白试验研究,所有样本均以EDTAK2方法抗凝。

1.2检验方法

1.2.1检验设备

本次检测主要采用以下试剂:抗人球蛋白试剂抗IgG、抗IgG,C3d、微住凝胶卡、红细胞处理试剂盒、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阿奇霉素、青霉素;设备主要有离心机、37℃水浴箱、恒温孵育箱和卡式离心机。

1.2.2检验方法

抗人球蛋白试验的具体流程包括:将生理盐水加入至样本红细胞内,经过3次洗涤后,将其制备为浓度为3%的红细胞悬液,其后,50μL抗人球蛋白试剂加入制备好红细胞混悬液试管中,离心处理并观察结果[2]。

药物包被法:药物加入至生理盐水中,制备为浓度为40mg/ml的溶液,将制备好溶液与正常O型红细胞充分混合,并置于在37℃的环境下,孵育1h,其后洗涤3次,将红细胞制备为药物包被红细胞,加入生理盐水,配置成3%浓度的红细胞悬液。在微住凝胶卡的每孔分别放入50μL血浆,并分别加入各种药物包被红细胞选择,分别是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阿奇霉素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后一孔加未包被药物的O型红细胞进行阴性对照。在37℃的环境下孵育15min后离心,观察结果。

免疫复合物法:将药物配置成浓度为1mg/ml的溶液,选择为微住凝胶卡,分别在前5孔加入青霉素溶液、头孢呋辛溶液、头孢曲松溶液、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溶液和阿奇霉素溶液,第6孔设立为阴性对照组,其内加入50μLPBS,并加入1滴浓度为3%的正常O型红细胞悬液。在各孔内,分别添加50μL血浆和50μL浓度为3%的混合型红细胞悬液,同样置于37℃环境下,经过15min孵育后充分离心并进行观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在本次检测中,870分血液样本中,有148例结果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采用药物包被法检测为特异性头孢菌素抗体4例,表现为凝集反应;免疫符合法检测出头孢菌素抗体3例。

3 讨论

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有贫血、发热、血尿、疼痛、黄疸等,此类临床表现特异性往往不明显,如因误诊导致病情进展,可能引发现呼吸困难、急性肾衰竭等严重病症,甚至危急患者生命,在对患者进行实验室辅助检查过程中,可发现患者往往伴随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红细胞计数下降等特征,且其存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等表现,其他溶血性贫血疾病也会出现与其相似的症状,无特异性症状,因此易误诊,导致延误治疗[3]。因此可知,只有早期进行确诊,并按照疾病诊疗流程治疗,才能够确保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在当前的临床诊断中,为了提升疾病的诊断率,通常需要临床注意医师对血清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在进行抗体检测时主要判定是否有药物依赖,分为药物依赖性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和非药物依赖性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其中药物依赖性是导致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的主要机制,药物为抗菌药物。鉴别方法如下:血液样本加入药物或者药物包被红细胞后,血液样本采用间接人球蛋白试验结果为阴性,则判定该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存在药物依赖[4],采用间接人球蛋白试验结果为阳性,则判定改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不存在药物依赖[5]。以免疫机制差异性作为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的分型标准,可分为自身抗体性、半抗原型、免疫复合物型、非免疫性蛋白吸附型。为提高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准确率,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的,本次研究分析了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本次检测结果显示,870分血液样本中,有148例结果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采用药物包被法检测为特异性头孢菌素抗体4例,表现为凝集反应;免疫符合法检测出头孢菌素抗体3例,进一步说明了可采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浆和红细胞放散液药物抗体检测,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参考。

综上所述,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检测中,为进一步提高检测准确率,可采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浆和红细胞放散液药物抗体检测,对于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不尽,邹晓萍,张涛,毛伟,陈政.873例血型血清学检测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的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09):1300-1303.

[2]BEATE M,THILO B,SALIH Y,etal.Variability of findings in drug-Induced immune haemolytic anaemia:experience over 20 years in a single centre[J].Transfus Med Hemother,2015,42(05):333-339.

[3]杨启修,朱自严.药物包被的红细胞检测血液中抗抗生素抗体[J].现代免疫学,2015,30(03):243-246.

[4]谢鹏鸿,宁锂.药物诱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例报告[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6,12(04):45-49.

[5]ARNDT PA,LEGER RM,GARRATTY G.Sreology of antibodies to second-and 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oin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nd/or positive direct antiglobulin tests[J].Transfusion,2016,39(13):123-126.

[6]刘代红.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2(05):338-339.

论文作者:周国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  ;  ;  ;  ;  ;  ;  ;  

血型血清学检测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的结果分析论文_周国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