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体会论文_张焕连

张焕连

(大同煤矿集团轩岗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吉祥花园中西结合医院 山西 原平 034110)

【摘要】 选取我院门诊2012年9月—2014年3月就诊的78例消化性溃疡病患者自愿采用中医中药治疗者分为观察组40例。余分为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中药并佐以中药食疗加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随访一年观察组的复发率9.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两组间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病优于西医治疗。

【关键词】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337-02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黏膜被胃液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溃疡病,最多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故临床上消化性溃疡病最常见的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其发生与不良的饮食习惯、精神因素、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有关。临床特征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的疼痛。一般胃溃疡多有饱则痛的特点,十二指肠溃疡多有饥饿性疼痛,常伴有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主要服用抑制胃酸的药物;增强胃黏膜防御力的药物;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治疗效果近期疗效尚可,停药后常复发,远期疗效欠佳。消化性溃疡病属中医的胃脘痛、吐酸、噪杂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忧思恼怒,肝气横逆伤及脾胃,胃络受损而发为胃脘疼痛。临证笔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辩证分型为肝郁气滞、脾胃虚寒、脾虚血瘀、脾胃湿热等,并给予与症型相符的处方用药和对应的食疗,以及日常的预防保健指导,一周左右患者胃脘疼痛减轻或消失,纳食渐增,复诊随证加减继服,且要保持食疗或日常保健。一年随访遵医嘱者再无复发,大多食欲增强,气色有加,精神焕发。故中医中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疗效比单纯西医治疗有着很大的优势。笔者对2012年9月—2014年3月间对我院门诊收治的消化性溃疡病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3月间门诊收治的78例消化性溃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和钡餐造影检查并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病。采用中医治疗者为观察组40例,女25例,年龄35~76岁,病程1-4年。男15例,年龄36~60岁,病程6月~4年。其中胃溃疡12例,十二指肠溃疡22例,复合性溃疡6例。对照组38例,女20例,年龄30-50岁,病程6月~3年。男18例,年龄27~46岁,病程6月~3年,其中胃溃疡12例,十二指肠溃疡20例,复合型溃疡6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口服阿莫西林胶一次0.5克,一日三次,甲硝唑片一次0.4克,一日两次;奥美拉唑胶囊一次20毫克,一日两次;枸橼酸鉍钾颗粒一次120毫克,一日四次。连续服用三周。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和食疗法:属肝郁气滞型:则疏肝行气和血止痛,方用柴胡舒肝散加减:柴胡9克 白芍12克 炙甘草6克 枳壳9克 陈皮10克 川芎6克 炒香附6克 乌贼骨15克 浙贝母12克 茯苓9克 炒白术9克。食疗方:柚皮粥(柚子皮一个,粳米60克煮粥,早餐食用)。佛手猪肚汤(猪肚一个,鲜佛手15克炖汤,佐餐食用)。麦芽青皮饮(生麦芽30克 青皮10克沸水冲泡代茶饮)。脾胃虚寒型:则温胃健脾、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炙黄芪15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元胡9克 川楝子9克 吴茱萸9克 炒白术12克 茯苓15克 乌贼骨15克。食疗方:黑枣糯米粥(黑枣7克 糯米40克 干姜5克 红糖5克 煮粥早餐适用)。胡萝卜炖羊肉(羊肉250克 干姜5克 生姜5片 陈皮6克 小火慢炖佐餐食用)。黑胡椒粉蒸水蛋每早食用。脾虚血瘀型:则活血祛瘀缓急止痛,方用失笑散和丹参饮加减:蒲黄9克 赤芍9克 元胡9克 川楝子9克 三七粉3克(分两次冲服) 阿胶9克 烊化分两次服用 生甘草6克 党参12克 炒白术10克 茯苓12克。食疗方:茯苓山药粥(茯苓15克 山药15克 三七粉3克 糯米250克 煮粥每日两次食用)。山楂山药鲤鱼汤(鲤鱼一条 山楂10克 淮山药30克 生姜5片 炖汤,饮汤食肉)。脾胃湿热型:清热利湿 和胃止痛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黄连6克(或黄芩9克)姜半夏9克 陈皮9克 白术9克 木香9克 佩兰9克 桃仁6克 生薏米仁30克 砂仁9克。食疗方:薏米仁山药粥(薏米仁20克 白扁豆20克 山药20克 粳米60克煮粥早餐食用)。公英荷叶饮(蒲公英、荷叶各3克沸水冲泡代茶饮)。上述方药皆为水煎饮,遵医嘱日2~3次分服,疗程2~4周不等。并指导患者常揉按,敲打双侧足三里,隔姜灸中脘,神阙穴。

1.3 疗效判定

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镜下溃疡基本愈合或钡餐龛影缩小。有效:主要症状减轻或基本减轻,胃镜下溃疡面缩小或钡餐龛影缩小。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和钡餐检查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率表示。行x?检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显效2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4%。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出现口干2例,头疼1例,不良反应率7.5%。而对照组出现口干4例,头疼2例,厌食2例,便秘3例,不良反应率21%。随访一年观察组有4例不遵医嘱弃食疗和饮食调理而复发,复发率9.9%。对照组有8例停药后有不同程度复发,复发率21%。可见中医中药治疗的总有效率优于西医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西医治疗。见附表

3.体会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特点是原因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常易复发。近年来随着西医的常规三联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其发病率和治疗后的复发率、不良反应率也逐年增加,临床疗效不太理想。故笔者尝试探讨通过中医的辩证论治,采用中药方和可以药食同源的食疗方再配合简单的针灸推拿日常保健,每每颇有收益。从祖国传统的中医学角度看该病的病因病机常为a:忧思恼怒、情怀不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胃侮脾,可致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气血郁滞不畅而发为肝郁气滞型:临床可见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后痛减,忧愁郁怒则痛甚,常伴泛酸,呃逆,不思饮食,舌淡苔薄,脉弦。治则舒肝理气,和胃止痛,常以柴胡舒肝散加减和相应的食疗法。b:饮食饥饱无常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气不降,脾土壅滞而致胃脘胀痛拒按。过食生冷,寒积胃脘,气血凝滞不通导致胃寒作痛。恣食肥甘厚味,嗜酒成瘾,过食辛辣,损伤脾胃以致湿热内生,阻滞中焦,气血不和而致胃脘疼痛。长期如此反复损伤导致脾胃虚弱而发为脾虚血瘀型:临床常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暗,脉涩。治则化瘀止血缓急止痛,常以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c:素体脾胃虚弱或者胃病经久不愈,反复发作,耗伤脾胃之气,或用药不当,损伤脾胃均可导致脾胃虚弱,气血失调而发为虚证。虚证可从寒化或热化,从寒化者发为脾胃虚寒型:常因过食生冷或感受风寒而诱发胃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时吐清涎,纳差,面色萎黄,大便稀薄,舌淡苔薄润,治则温中健脾,驱寒止痛,常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从热化者发为肝胃阴虚,脾胃湿热型,常以芍药甘草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应用。中医辩证贵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选方用药重在“四气五味”故笔者临证常选用一些性味平和,药食同源之品:如山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饴糖、胡椒、生姜、干姜、百合、糯米、麦芽、鸡内金、神曲、陈皮、佛手等等,最常合用的方为芍药甘草汤和乌贝散。临床中也不拘泥于上述证型,各类证型之间常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均应据病情仔细分析,认真辩证,灵活选方择药,并指导患者日常饮食调理和心理疏导,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调理好脾胃,脾胃功能恢复,食欲增强,气血生化有源,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应有的滋养,患者的生活质量岂能不提高?总之中医中药、中医食疗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病乃至调理脾胃功能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论文作者:张焕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5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体会论文_张焕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