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创新体验课程网络构建优秀校本课程_机器人论文

构建科创体验课程网络,打造校园精品校本课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课程论文,课程论文,精品论文,校园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都市双林小学自1988年建校以来,就立志创建科创教育特色。历经25年磨砺,学校科创教育实现了由极少数人参与、强化训练为主、以荣誉为重的科创优势项目构建到部分学生社团活动参与、特长训练为主、以技能为重的科创特色创建,再到全体师生集体参与、自主体验为主、以科学精神培育为重的科创品牌创建三个阶段的巨大转变。随着《实施科创体验课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课题的成功结题和学校科技馆的创建,成都市双林小学“科学启迪园”特色品牌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科创体验是一个面向未来、指向科学精神培育的教育实践,或许很难立竿见影,但是却可以积少成多!双林小学科创教育自2010年全面启动以来,为了达成育人目标,经历了从模糊逐步走向清晰、从点的闪现走向面的聚合的一次次探究与提升的过程,从科创队伍建设、科创平台搭建、科创课程架设、科创体验策略和方式等方面架构起了完整的实施网络。

成都市双林小学科创教育实施网络结构图示

一、从“个体”到“全员”,注重全体性,组建科创师生队伍

随着研究的深入,双林小学发现不同的学科在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层面都有着独特的辅助教育作用,例如,数学学科统计学方面的内容对于生态观察活动有着独特的价值;语文学科图文检索方面的内容对于儿童捕获信息有着增效效用;美术学科绘画创作的技能是低段儿童展现自我创新潜能的极佳舞台……同样的场馆,不同学科的卷入,形成一种合力,让学生的科创体验活动更为丰富多彩。

随着对“科创体验活动”和“课程”的不断深入实践和研究,双林小学感觉到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不仅仅是科学教师的责任,更应当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一种良好精神的形成要依靠校园教育合力的提升,才能形成和谐发展的态势。课题组提出了“人人都是科创教育工作者”的观点,旨在形成更多的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共同研究小学生在科创体验活动中的自我发展水平。如此一来,双林小学的体验课程就有了更为宽泛的研究视角,不同学科教师的相继加入,逐步丰富了学校对于学生科创体验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为此,学校从原有个别的科技活动辅导教师向多元团队建构进行实践,围绕科创教育价值的反复培训,更多的人步入了科创教育的大家庭。逐步建立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协同教师、志愿者及专家队伍”五大师资队伍,形成了专家指引、同伴互引、内外共引的引领模式。(如下图所示)

——专职教师主要是包含科学教师及品德与生活教师、部分数学和信息技术教师为主体的体验活动专职辅导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主要是美术、音乐等对动手制作有兴趣的教师(双林小学配合科创体验课程开展的素质教育超市中有大量的这种兼职教师);

——协同教师主要是立足本学科教学,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开展教学,渗透科学影响,凸显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例如语文教师、品德与社会教师等等;

——志愿者是双林小学开展科创体验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科创教育有一技之长或热爱科普教育的家长、在校大学生、科研单位退休工程师、社区教育热心人士、学校教师家属等等;

——专家团队是引领学校科创体验教育的核心团队,其中有中国教育学会专家指导组、省市教育科研机构专家、高校教授、省市科协科普专家等。

与此同时,双林小学遵循普及性原则,将科创体验教育从关注少数有爱好、有特长的学生放大到面向全体学生,形成科创体验教育的雏形。

二、从“室”到“馆”,注重丰富性,扩建科创教育平台

科创从社团活动到课程开发,其中折射出双林小学对于科创活动独特育人价值的思考。是什么促动了双林小学将司空见惯的小学科技活动变成了奠基未来公民科学人文素养的教育工程?是什么让双林小学的老师乐此不疲?难道仅仅是奖牌的物欲因果?显然双林小学对于科创小组的长期关注与全面分析让双林小学感受到了,这样的过程中双林小学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次次耀眼的辉煌,而是镌刻在每一个经历者内心的,双林小学长期寻觅的“博学”、“善思”、“好问”、“践行”的冲动以及“求真”、“理性”、“民主”、“质疑”“创新”的精神。在收获奖牌的时刻,双林小学的团队开始思考,假如能让更多的人享有这样一个个独特的科创体验机会,科学精神的种子就会多一次被唤醒的机会。继机器人小组之后,海模组、空模组、车模组、污染调查组孕育而生。从几个到几十个、几百个、上千个学生的卷入,双林的科创活动已然成为每学期最令孩子们关注的焦点。给活动小组安一个家,最原始的科技体验区——海模池、赛车道、机器人室开始出现在校园内。科学课上孩子们对于力、热、声、光、电等基本科学现象的关注越来越高,随着科学老师们的不断挖掘,双林小学逐步有了让科学课继续延伸的共识。让课堂的探究与课外的体验融合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科技馆逐步成为双林小学实施科创体验的一种向往。

2010年末,成华区教育局斥资五百余万元在双林小学南校区新建四川省首家小学科创教育实践基地。原有的两室标准配置,拓展为拥有两间科学实验室、一间机器人专用教室、一个科技综合馆、一个生命探究馆、一个天文地理馆,共计6个专设科创体验场地,面积突破了1000平方米。其中的设施设备也从原来老旧的教材配置变化为数百万元投入,涉及各个科学门类的数百种专用科创探究设施。如今,双林小学科创实践平台已经形成三室、三馆的格局。

“科学课堂教学的延伸高地”、“学生科技实践的探索阵地”、“学生科技知识的扩展平台”、“成都科普教育体验基地”,遵照对科技馆的四个功能定位,双林小学以最有利于学生操作、探究、体验的原则采购、安装设施设备,进行功能分区,营造互动场景。如,生命馆的“生命形成历程展示区”“水循环体验区”“植物种植体验区”“环保节能体验区”,以生命教育和环境教育为内容,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在这里,体验者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每一次呼吸都蕴含着生命的意义,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要让全体老师,带着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卷入方案,引领学生走进科技馆,全程参与,全面体验现代科技的神奇神秘,浸润现代科技文化的人文气息,涵养全体师生的科学精神。

科技馆的建立与运行,这是双林小学多年来所期盼的一种结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与条件。在科技馆的试运行中,弥补实验室不足、样样都能体验一把的设施设备,以及场馆内问号箱、问题卡的设置,激发着孩子们的科学热情,不少孩子带着在科技馆里的“余兴”,带着被放大的问号、感叹号,走出校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里去进行探究和体验,为后续综合性课程的改革与实验提供了可能,也为整体提升师生的科学精神提供了可能。

三、从“零散”到“整合”,注重循序渐进性,开发科创系列课程

双林小学的科技活动也是是从零散的比赛活动走向相对成体系化的校本课程的。以前,双林小学的科创活动要等到每年的科技活动月,或者是市区重大比赛、班级主题活动时才能与孩子们零距离接触。甚至有的兴趣项目必须等待数年的时间才能走进自己。孩子们总是在经历短暂兴奋之后,又回到了极度的常态。对于科创热情与精神培育很难长期维系。如果,遵循学校特色发展从单项活动带动整体发展的基本逻辑起点,将既有航模、车模、机器人、社团等分散性活动进行串联、丰富,让这些科创体验活动根据其背后的教育性进行分解、设计、整合,从而形成贯通1-6年级的成体系的体验课程,力争每周进行一次以上的零距离体验,那么对于科学素养的培养将会有极其深远的意义。科创体验课程研究就此进入双林人的视野,对于科创教育的关注已经走向校本化课程建设的轨道。

“科创体验课程”是以科学课堂教学为核心,以课外实践探究活动、学科联动活动、场景体验活动等为支撑,科学的评价体系为辅助的校本科学课程。它是将科学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进行必要整合的一种泛化课程,以追求学生科学素养的自我体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课程体系,是对现行科学课程有益的拓展与补充。

于是,双林小学对学校生命馆、机器人项目等已经率先实施分级体验的尝试与研究。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年级水平设计了针对不同年段的体验项目与内容,让每一个学生能对一个项目形成持续性的思考与探索。例如,对于太阳能的体验活动,双林小学将其分解为发现型与创新型两个基本区分度,预设了两个学段12次不同层级的探究式体验活动,让1-6年级的每一学期都有对于太阳能相关主题的思考与发现。

如今,学校科创体验课程的资源建设已经初步形成教师、科普读物、设施设备、引领专家、信息交流等网状化的结构体系,与之配套的学校课表变革也随之展开,午间体验、素质超市、科技广播、科学连堂等先后进入课程预设。双林小学将利用未来一年的时间,进一步完善其他项目的分年级递进式体验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最终形成体验课程的制度化与自主化,让培育师生科学精神由原始的自愿自发走向顶层设计下的特色创建活动下的责任自觉。

四、从“单一”到“综合”,注重系统性,丰富科创体验策略

着力科学精神的培育,双林小学打破了原有的科技教育仅靠零散活动的弊端,勾勒出双林小学科创体验的系统策略:

1.科学课堂体验——科学课堂是开展科创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习得科创体验技能、涵养科学精神的主要平台。强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儿童自主体验式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为了保障体验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学校已经将每周两课时的科学课进行了连堂安排。形成了开放立体化的科学课堂教学结构:

如图所示,通过科学课堂的时空扩展和教学内容开放,与相关资源的组合、与相关媒体的结合、与相关文化的融合、与相关活动的配合、与相关学科的整合,通过上下互动与多方联动,有机延伸课堂教学时空,不断向学生进行可持续的强化教育影响与非强制性的渗透影响,直指学生科学精神的提升。

2.学科渗透体验——这是培育学生科学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当教育形成合力,其功能才能真正凸显。语文、数学、美术等不同学科的卷入,能从不同的维度对儿童科学精神的形成进行必要的支撑与加工。如,数学学科从思维培育的角度,引领学生就科创话题开展思辨性的观察与数据分析(例如气温变化与季节变化的研究、植物生长条件的研究等等);语文学科从科技与人文的角度,引领学生领略科创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对于儿童创新意识及精神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价值;美术学科是小学阶段对于儿童创造性培养效用体现最直接的学科之一。与此同时,双林小学进行了“生态学堂”建设,提出“尊重儿童学习生命、尊重儿童已有经验、尊重儿童个性理解、关注独立自主方式、开辟合作探究路径、彰显生命体验价值”等基本教学理念,凸显“公平、民主、自主、开放、和谐”五大要素,让“我要质疑”“我要反驳”“我要补充”“我有不同意见”“我还有更好的想法(方法)”的童音时时在课堂响起。而教师也进行角色转换,成为儿童多样化学习机会的创设者、学习选择的提供者、学习平台的搭建者、个性化学习的鼓励者和科学精神的启迪者。

3.专用场馆体验——这是在科创教育的主要改革与实验基地开展的体验活动。随着对学校特有科技场馆功能的开发与运用,全校学生会定期进入科技馆开展主题式的体验活动,如今,双林小学的科技综合馆、天文馆、生命馆已经达成初步的使用要求,从这里出发,双林小学将会走出一片科创体验教育的新天地!

4.主题竞技体验——这是对原有科技活动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是从参与对象的拓展、活动教育功能的开发上的完善。如,每学期定期开展的航模班级对抗赛、科幻画邀请赛、机器人表演赛、车模挑战赛、“鸡蛋碰地(月)球”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赛等。

5.校园场景体验——这是科创教育校园氛围营造的内容,是激发儿童参与科创体验的一种隐性支撑力量。如,“双馨科技大学堂”校园广播、科技创新校园走廊、科技创新手抄报、科技与生活板报、科技创新网络天地等等。科技场景虽然不是校园的全部,但是,双林校园的一花一木都可以成为双林小学开展科创教育的资源,如果双林小学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它就会融入双林小学的科创教育,就会成为校园科创教育的一个文化因子。

6.户外延伸体验——这是学校科创体验活动的补充与延伸。学校有意识设计按照惯例组织的各种户外活动,将活动的主题及形式与科创教育的核心主张进行融合,让适合学生的科创体验活动的路径更加丰富。如,2011年10月14日,在全校一二年级开展了新华生态公园“寻秋品秋”活动,五六年级开展了浣花溪生态公园“亲近自然,画写秋天”活动,三四年级全体师生参观了四川省科技馆,进行了现场科技操作体验活动。

7.项目走班体验——这是与班级特色主题建设相结合的“一班一专题,一班一特色”普及性班级体验方式。体验要点为:将班队活动与体验活动创造性结合,按照“捕捉生本科学问题—确定班级项目主题—形成科创体验专题——升成校级热点话题”的程序,自主开发、形成48个根据年级科学素养标准设计的有目标梯度的体验菜单,构建体验专题走班制,实行菜单式轮换,根据时令进行轮换体验,持续性推进。班主任是项目老师,科学老师和志愿者是协作老师,每个项目体验时间在一周以上。体验过程主要是通过班级博客、校级网站、贴吧、校门LED大屏幕方式进行共享、跟踪和互动。

8.家庭亲子体验。这是学校科创活动的有效衍生体验方式。学校科创体验课程的实施,也吸引了部分家长眼球,小制作、小发明、班级博客发帖跟帖,他们也参与其中。有感于此,每期都开展“小手拉大手,科学文明一起走”的亲子体验活动,旨在通过这些活动,实现科创体验教育“奠基一个孩子,推动一个家庭,影响一方社会”的价值功能,提升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度,巧妙消解了家长对学生参与体验的抵触情绪。

五、从“单向”到“互动”,注重参与性,构建多元体验方式

从简单的“做实验”或者是比赛到场景互动式体验,学生的学习有了怎样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有了怎样的发展?双林小学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更为重要的是丰富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式。双林小学营造的这些专用教室、科技场馆及设备不是简单的空间与机器,而是一个个会教人思考的教育平台。而实现这一功能转变的就是双林小学的体验课程设计(或者说是双林小学的体验指南一张引领学生深度体验的小卡片),虽然双林小学的课程设计还显得很稚嫩,但是欣喜的是全体师生正在用双林人的方式诠释科创体验活动背后那独特的教育价值。

体验指南往往会根据不同的体验对象推荐不同的互动体验方式,其中包含与书本、同伴、设备、自然、网络媒介等的互动。双林小学学生开展科创体验的主要方式包括:了解性的参观、沙龙式的质疑、操作性的解密、主题化的探究、竞技式的感悟、发现式的观察、拓展性的阅读等等。学生通过与不同媒介的互动深度了解研究的对象,形成较为完整认知。例如,学生对于机器人的了解,双林小学就设计了便于学生了解的各种参观体验、与机器人对话的互动体验;了解机器人变迁的阅读体验;动手组装机器人的操作体验;创新设计机器人运动程序的探究体验;机器人对抗的竞技体验等等。

体验方式的多元化,是深度推进科创体验教育、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有力保障,双林小学能从不同体验方式的现场中发现一个个鲜活的成功教育的例子。

六、渐进变化,彰显科学精神的培育成效

作为和谐教育实验学校,双林小学立足科创体验教育的实践与探究,探寻学校特色发展的新路径,力求在全面培育儿童科学精神方面进行有益的改革与实践。本项目推进以来在如下方面实现了积极的渐进转变,也彰显着科学精神种子被逐步唤醒后的点点惊喜。

(一)变长的科学课

科创体验教育的实施,给双林小学带来不仅仅是办学条件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在团队中达成了“人人都是科创教育者”的共识。如此一来,更多的学科与科学得到联结整合,更多的探究活动在课外得到拓展延伸,更多的思考能得以验证,更多的追问得以分享。这样,连堂设计的科学课又被“拉长”——变长的不仅仅是课堂时空,更重要的是涵育孩子们自主民主、探究发现的科学精神之触角也在随之“变长”!

(二)变满的问号箱

2012年初,学校初步完成科技馆设备的论证与建设,一个个“问号箱”被放置于体验设备的周围。短短半月的科技馆试运行过程中,令人惊讶的是迅速变满的“问号箱”。这个变化印证了学校对于科创体验教育价值的预设,学生的人人参与、公平参与即将成为一种常态!一张张充满童真和智慧的问题卡,正是逐步完善设备操作指南的有力根据,也是儿童质疑精神萌动的起点。

(三)变厚的记录卡

体验活动记录卡是双林小学学生在开展科创体验活动过程中用于记录探究过程的卡片,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指南。从单项试点,到现在逐步发展到常规化的试运行阶段,学生形成的记录卡越来越多,逐步变成了每个班级的一种独特文化。课间十分钟,孩子们往往会聚集于前,相互交流着自己的神奇之旅!猜解、求证、悟真、质疑、奇思妙想……变厚的记录卡的背后隐藏着科创教育下的孩子们实证、求真的声音!

(四)变多的追问者

由于学校从课程的角度将科创体验教育融入到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配合科技场馆的投入运行,学校欣喜地发现:科创辅导员老师成为了小朋友们追逐的明星!每次体验活动后都会有问不完的问题。语文、数学等学科老师也感言,每当遇到有争议的话题或感兴趣的话题时,质疑问难的孩子一下子就会变得特别踊跃!孩子不再迷信书本、老师和敬畏权威,不再满足一知半解。老师们也总能留出时空,停下脚步,聆听孩子们的追问。追问者的变化,说明双林小学契合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昭示着理性和民主的科学精神之种的悄然萌芽。

(五)变亮的一扇窗

如果说二十年前起步的双林科技活动是为科创教育点亮的一盏盏的指路灯,那么,现在因为科创体验教育理念的汇聚,让这些明灯得以聚合,犹如浩瀚苍穹中洞开的一扇“窗”。这是一扇以创新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奠基的通向未来之窗,透过这扇窗双林小学仿佛能看见这些双林学子二十年后的充满创新的未来,双林小学需要做的就是让这扇窗更亮、更大。也由此回望,双林小学既有的艺术教育特色,不也是变亮的一扇艺术之窗吗?其实,学校特色化发展的路径,不正是为每一个孩子点亮这一扇扇明亮之窗的过程吗?给予他们自主前行的能量,或许他们会跨越这扇窗,走向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为人德馨、为学才馨”,这正是双林人对于双馨文化的解读。细细品来,今天双林小学所关注的“实施科创体验教育”不正好就是对于“为学才馨”又一次生动的诠释吗?在科创体验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将经历一次科技知识之才的积累,同时也会收获一份科学精神之德的感悟。情智双馨、行知双馨、科艺双馨、学创双馨、科学与人文双馨、持续双馨,双馨教育的内涵也在特色创建活动中不断丰富。诚然,在科创体验教育的探索道路上,双林小学还有很多的不足。如:教师的科学素养急需先行提升,许多与之相匹配的制度、机制还未完全建立,科技场馆在师生科学精神提升中的功能与价值还有待于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各学科的协同配合中还遇到了许多细节问题期待解决,科创体验教育对学校特色形成的牵引作用还只是初步彰显。正如曹校长所说:“我们有一份欣慰,因为我们已然出发。同时也有一份期盼,期盼你我的相互携手,让双林小学的科创体验教育的种子——科学精神,能就此在学校的发展道路上,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双林人享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标签:;  ;  ;  ;  ;  ;  ;  

构建科学创新体验课程网络构建优秀校本课程_机器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