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垃圾车定期驶向村民的门口时,在闽南一个村庄进行的“垃圾不落”的成功实验表明,在垃圾堆周围捣碎垃圾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困难_环卫垃圾车论文

当垃圾车定期驶向村民的门口时,在闽南一个村庄进行的“垃圾不落”的成功实验表明,在垃圾堆周围捣碎垃圾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困难_环卫垃圾车论文

当垃圾车定时开到村民家门口———个闽南乡村“垃圾不落地”的成功试验表明:破解垃圾围村没有想像中那么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垃圾论文,闽南论文,垃圾车论文,开到论文,家门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收垃圾,垃圾拿来倒,卫生环境特别好……”清早六点,闽南霞美村的村民一听到这个喇叭声靠近,便趿拉着拖鞋甚至光着脚丫就提着家门口的垃圾桶,倒到林金山的车斗里。

      白衬衣、西装、皮鞋,负责收垃圾的林金山穿着干净齐整。他负责收集霞美村全村的生活垃圾已经有7个年头了。“环境变好也是这三四年来的事。你看我现在每天穿这衣服,以前垃圾很臭很臭啊,都是拣最脏最破的衣服穿,还要戴手套、口罩。”林金山为了盖过自己录制的喇叭声和农用垃圾车轰隆的发动声,提高嗓门和坐在副驾位置上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聊着。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林金山跑了村里大半人家,装满一车斗的垃圾。林金山调转车头,直接将车开到镇上的垃圾中转站。下午一点钟,他又到相对偏僻的自然村收集一车垃圾运到镇里的中转站。路上,后面的垃圾时不时飘来一些臭气,林金山说:“不臭不臭,以前垃圾池臭啊,很多都长虫子,头痛,现在每天收,环境好,心情好很多哩。”

      4年前,林金山所做的工作不是每天定时收集垃圾,而是几天一次去村里的9个垃圾池清扫、拖运垃圾。闽南气候湿热,两天不清理的垃圾池“方圆一公里,都是臭烘烘的”,很多离垃圾池较近的住户叫苦不迭。

      而更早前,霞美村同中国大部分村落一样,没有任何垃圾设施,河里、沟里、路边,都是垃圾的地盘。很多家庭直接将当天的生活垃圾堆放在家门口路边,让太阳晒晒,等到第二天直接点火烧掉。随意堆放的垃圾被家畜刨得到处都是,加之猪、鸭等养殖粪便露天随意排放,村里常年空气臭烘烘,苍蝇蚊子满天飞……

      当然,这些已是林金山摆摆手聊起的过去。如今,霞美村的2200多常住人口习惯了在固定的时间将垃圾交给林金山,让垃圾“不落地”直接运出村里。垃圾池垃圾桶都不见了,治理垃圾的费用也更少了,村里的环境却变得越来越好了。霞美村的“垃圾不落地”做法如今变成岩溪镇全镇村庄推行的做法,全镇践行起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不落地”治理之路。

      “被逼出来的”:脏乱差的村庄摇身变成垃圾治理好榜样

      霞美村是福建漳州市长泰县岩溪镇的一个小村庄。由于此前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起步晚,一度被视为脏乱差的顽固村。而如今却变成全镇以及全县学习改造农村环境的榜样,用老村支书林跃进的话说,“这都是被逼出来的”。

      2009年四五月间,长泰县一位副县长到霞美村督查卫生工作。村支书林跃进和村主任林英武早早在村部门口迎接等待。副县长刚一下车,忙用手扇着空气。“哇,怎么这么臭?”副县长很快注意到眼前的臭水沟。这是一条村里排放生活污水、猪圈等粪便,以及垃圾随意倾倒的明沟。

      “这还怎么看,主要村部都这样了,其他自然村还怎么看?鸭蛋给你鸭蛋给你!走!”副县长扬尘而去的举动深深刺激了老村支书林跃进的自尊心。“说真的,没办法啦。在那种情况下,怎么(突击)搞都没用。猪粪铲起来后,下面发酵的残留粪便更臭啦。”

      林跃进说,霞美村前些年经济相对落后,不像很多村多年前就建了垃圾池、有垃圾运输车,所以村里对于每个月县里的卫生突击检查,都“头大”,而且“每次叫车拖运,一个月几千块也花不起”。

      长泰县农业局局长徐建明介绍了卫生突击检查的初衷,自2003年的SARS后,长泰县强烈意识到农村卫生工作的严重性,为了督促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县里近年每月对所有的村庄进行卫生检查评比,对前几名和后几名的乡镇分别给予万元以上的奖惩,并将脏乱差的画面在县电视台点名曝光。

      “真枪实弹”的卫生督察,让各个乡镇、村干部“压力山大”。岩溪镇分管卫生的副镇长叶进佳说,前几年每次应对县里的卫生检查,他都要紧张兮兮地提前去各个村庄转悠、检查。“他们检查得仔细,有时候都不通知我们,直接去偏僻自然村的河里、低洼处检查。我的后备车厢里随时都准备了一个大蛇皮袋,路上看到垃圾就赶紧捡啊。”

      被副县长当头棒喝的霞美村不甘心当卫生环境脏乱差的负面教材。“逼得没办法,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村里化压力为动力,决心将这顶脏乱差的帽子给自己摘掉。”林跃进说。

      2009年暑假,霞美村建起了9个新垃圾池,并雇佣本村村民林金山负责两三天清运一次垃圾池。当时县里正在推广一种有水泥盖子全封闭的垃圾池,这种池子只在一侧设有门洞,林金山说很多时候只能猫着腰,拿着长锨将里面的垃圾扒出来,“不方便”。

      “事实上大家也嫌丢放垃圾不方便,很多直接就是将垃圾扔在池外面啦。一年后,我们就将垃圾池上面的水泥板拿开,变成一个开放的池子了。”霞美村分管卫生的小组长林依榕说。

      但闽南天热,开放的垃圾池即使两天一拖运,仍是臭气难挡,很多离垃圾池较近的住户提意见,要求迁走垃圾池。

      “2011年,我看到垃圾池效果也不好,就想将它们敲掉,尝试每天定点去每家每户收垃圾,但是又不敢。”村支书林跃进说。

      2011年年底,村委开始动员村里党员、小组长、村民开会征求大家意见。很多村民根本不赞同,“绝对不可能。有些人要早上扔,有些人要中午扔,你怎么能把2000多人统一起来?”

      2012年8月,村里花2万元钱为林金山配备了一个农用车,尝试让他围绕村里主干道,到部分农户家去收集垃圾。2012年岩溪镇领导带着镇里一些村干部去台湾考察。林跃进听到回来的人说“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人家的环境生态比我们这边好。”不久,林跃进也获得机会去台湾考察,此行他特别留意了台湾的垃圾分类、垃圾不落地的做法。

      2013年,霞美村被列为长泰县县级村容整洁示范村之一,要求重点治理环境“脏、乱、差”和配套不完善问题。林跃进在当年镇上的一次卫生讨论会上,表态他们要推行垃圾不落地。“城市里都不可能,你们还能搞?”会上很多人都笑了。镇党委书记林清发说,起初听到霞美村的想法,心里也没底,一是资金如何保障?二来如何让村民配合?但霞美村在此后一年里取得的成效证明,“垃圾不落地”的做法“城市做不到,但农村可以做到”。

      一步一步拱:环境可以改变人的习惯

      2013年4月,霞美村的9个垃圾池在一天之内全部拆掉。村里的生活垃圾由林金山夫妇上门收集,另外村里还雇佣4名保洁员负责公共场所的卫生清扫。全村开始了“垃圾不落地”的尝试。但事情并非一帆风顺,推行该项措施时村委会也遭遇了很多阻力和困难。

      首先是村民扔放垃圾的习惯。宣传的前期,村两委挨家挨户上门,给村民发放宣传单和垃圾桶,告诉大家垃圾分类打包后,由保洁员定时定点直接上门来收。但大部分人刚开始还是不习惯。垃圾池虽然敲掉了,但是还是照样丢到原来的位置。对此,村里成立监督小组。组员由现在和以前的村干部、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负责监督、劝告垃圾乱扔乱放行为。

      再就是如何确定收垃圾的路线,让流动的垃圾车与村民形成默契,高效方便地照顾到9个自然村中的共587户人家?为此,霞美村保洁员林金山结合每个自然村的地理位置、作息习惯特点,反复踩点并与村民沟通,最终确定每天早上5点半、下午1点准时走两条不同线路,保证尽量到每家门口的时间固定。

      为了让垃圾车能开到每一户家门口,霞美村集中进行了村容整治,铺设了村主干道两旁的人行道、安路灯、改造了污水管网、拆除了村庄内旱厕、猪圈、牛棚等废弃建筑物。

      经过两三个月时间的磨合,村民的卫生习惯也发生了诸多改变。很多村民响应村里的垃圾分类号召,生活垃圾不乱扔,大的建筑垃圾自觉拖运到村里指定的低洼地填埋,农药瓶、废旧电池等有毒有害的垃圾集中拿到村里的有毒有害垃圾收购站兑换些零钱。

      “村民习惯的改变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谁不希望家里、村里居住环境变好呢?”林跃进说。

      以前满是猪圈、茅房,臭气熏天的地方现在成了村里的文化广场。4月下旬的闽南温度已经很高了,晚上8点多,霞美村的中年女性聚到这里跳起广场舞,年纪大点的老人围坐在一边观看。不远处的路灯下,男人们或围坐一起喝茶聊天,或顺着路灯散步,路两边田地里蛙鸣阵阵,龙眼树的花香隐隐飘荡。

      “这个都是需要环境来匹配的。没有这个环境,舞跳不起来。以前哪里有娱乐生活?到处臭烘烘,蚊子苍蝇到处飞,站都站不住,外面也没有路灯,大家都窝在家里看看电视,都不出来。”抱着孙女出来散步的林跃进说起以前直摆手。

      全国推广:需要顶层设计和资金支持

      2014年3月,岩溪镇召集全镇11个村的村干部召开了一次“垃圾不落地”宣传会。会议的地点就是曾经“脏乱差”现在却“环境比城里的小区还好”的霞美村。

      据了解,岩溪镇实行农村“垃圾不落地”,从收集到转运成本每人每年50到60元,这笔费用由每个村民每年缴纳10元,其余部分由县镇两级政府埋单。垃圾专项治理资金由长泰县纪委监察局、岩溪镇纪委全程跟踪监督,确保资金用到实处。而使得这一整套的流程顺畅运转,需要一笔不小的经费支撑。岩溪镇镇长黄丽坤坦承,“现在考虑最多的也是资金的持续投入。我们压力很大,也是咬牙来做的。”

      黄丽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岩溪镇有4万农村人口,仅每个村民一年20块钱的卫生补助这一项就得花80万元,再加上垃圾中转及镇区保洁的花销,每年用于垃圾治理的费用大约200万元,占镇可支配财力的五分之一。

      长泰县农业局局长徐建明称,长泰县为支持农村垃圾治理,每年每人也提供20块钱的资金补助,加上环卫设施以及卫生考评奖励等投入,县里每年用于垃圾治理的费用将近1100万元。“领导重视和资金保障是农村垃圾治理的两个关键要素。”

      霞美村从“垃圾不落地”的政策中尝到了甜头,那么这一模式能否推广到全国其他乡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破解资金难题呢?

      “如果中央、省、市、县四级每年分别给予每个人口10到15元钱垃圾治理资金补助,加上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向农民收取10到20元的垃圾治理经费,这样各级分摊,垃圾治理的资金负担就不会很重。”黄丽坤说。至于经济条件确实困难的地区,黄丽坤则建议中央建立专项资金分批分层次给予支持,同时省市县镇应把各部门用于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资金捆绑起来,以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效果。

      对于环卫设施建设,“走过弯路”的黄丽坤提醒道:“千万不要走修建垃圾池的路子。我们很多富裕的村庄十几年前就建立了垃圾桶、垃圾池。当时看似进步,但慢慢也发现了问题。堆放的垃圾会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同时也造成人力成本的浪费。”

      在记者此次赴长泰县的调研采访中,多位县、镇、村的卫生分管负责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建公共垃圾池和垃圾桶是在浪费钱、走弯路。

      在黄丽坤看来,“垃圾治理的重要性不比大项目差。环境好了,形势好了,自然会吸引好的大的项目来。但是农村垃圾不治理,美丽乡村就无从谈起。”

      回忆起以前疲于应付上面的垃圾督查时,黄丽坤直摇头:“哎呀,连群众一看到突击做垃圾清理,就知道一定是领导要来视察了。现在都是平常心,工作轻松很多。”

      “现在是农村卫生状态比乡镇好,今年要集中探索乡镇的‘垃圾不落地’。”副镇长叶进佳补充说。

      霞美村的“垃圾不落地”试验看起来事儿小,但在中央提出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治理,使全国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处理的大方略下却显得意义很大。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4年11月18日召开的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仅有21.8万个,仅占37%;有14个省不到30%,有少数省甚至不到10%。

      “从2013年霞美村探索‘垃圾不落地’到2014年全镇11个农村的推广,我们完成垃圾治理只用了两三年时间。其实农村垃圾治理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关键是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黄丽坤说。

标签:;  ;  ;  ;  

当垃圾车定期驶向村民的门口时,在闽南一个村庄进行的“垃圾不落”的成功实验表明,在垃圾堆周围捣碎垃圾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困难_环卫垃圾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