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给贫困生带来的三大变化_学院论文

地方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给贫困生带来的三大变化_学院论文

论地方性高职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带来贫困生的三大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生论文,三大论文,地方性论文,高职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变“担心”为“信心”

我们制定了帮助贫困学生的九字方针:“谈、奖、减、免、助、补、贷、捐、缓”。

“谈”:就是座谈,学院定期召开贫困生座谈会。了解贫困学生家里的情况,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资助。

“奖”:指奖学金,就是实行奖学金制度,包括国家、省、学院奖学金。除鼓励家里困难的学生,通过获得国家级、省级或学院的奖学金来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和欠交学费的问题外,我院还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专门成立了贫困生奖学金,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多了,比例也提高了。

“减”:就是对家庭特别困难或遇较大自然灾害,学费和生活费难以支付的学生,实行部分减免学费,如减掉住宿费和书籍费。

“助”:就是为贫困生在校内、校外寻找一些勤工助学岗位。

“补”:就是对贫困学生实行困难补助。

“贷”:就是为贫困生开通助学贷款。

“捐”就是为贫困生“送温暖、献爱心”开展捐衣、捐物、捐钱等活动。

“缓”就是允许贫困生的学费分期分批交,对家里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实行学费缓交制。有的学生家里经济确实困难,通过担保和批准,可以等毕业后拿到工资后再补交。

资助贫困生机制的构建和实践,既帮助贫困生走出了困境,完成了学业,又受到了家长、学校、社会的认可。实现了贫困学生刚进校时的第一个转变,即变“担心”为“信心”。

二、变“被动”为“主动”

地方性高职学院要高度重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地、本院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并举结合的方针。做到:扶贫先扶志——从精神资助中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这种由一般形式的管理到特殊形式的服务加“关爱”(关心、爱护)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大多数贫困学生从“贫困”“悲惨”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树立“自信”信念,同其他学生一样心情愉快,无忧无虑,实现了此项课题立项的初衷,让贫困生“读得起”“学得好”,并实现了贫困生刚进校时的第二个转变,即变“被动”为“主动”。

三、变“输血”为“造血”

贫困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对于这一层面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既要采取“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并举的方式,还要构建从“输血”到“造血”等一系列工程平台。

学院为了关爱贫困生,给他们以多种方式的“物质资助”,即由原来的给钱给物的“输血”到学院为贫困学生创造多种形式的“岗位”(含介绍岗位),让学生增长自身的“造血”功能,自己发挥自身的潜力“打工”挣钱。如:“顶岗实践”,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生态养殖专业的贫困生,在校一边学理论,一边跟老师到猪场、鱼场、果场、蔬菜园顶岗实践,学院按岗位、按月付工资,既让他们学到了知识、技能,又拿到了“钱”补交了学费,还解决了生活费。同时,学院将院内的一些杂活,设为临时岗位,安排贫困生做。还发动贫困学生参加助教、助管,由贫困学生负责部分图书馆、阅览室的管理工作;多媒体教室内各种设备也指定贫困生进行管理及保护;计算机专业的贫困生还协助教师对校园网进行建设与维护等。与此同时,学院还与一些相关企业、单位联系,利用寒暑假组织贫困生“打工”,既接触社会,增长见识,又锻炼磨炼自己意志,实现“就业”到“创业”的转变,即“出得去”。“创业”学习,使学生不仅在观念、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生活来源等方面得到了保障,同时还为贫困学生毕业后走出校门“富得快”提供了坚实的信念和知识基础。

在实践中构建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圆满地完成了课题研究的目标,真正实现了贫困生的“三大转变”,即变“担心”为“信心”;变“被动”为“主动”;变“输血”为“造血”。做到了“进得来,读得起,学得好,出得去,富得快”,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标签:;  ;  ;  ;  

地方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给贫困生带来的三大变化_学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