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梁后政权遗留问题的思考_柔然论文

关于北梁后政权遗留问题的思考_柔然论文

关于北凉后遗政权的有关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权论文,后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凉后遗政权,是北魏灭北凉之后,北凉残部先后在沮渠无讳、沮渠安周率领下建立的一个政权①。它初建于酒泉,继移至敦煌、鄯善,迫于北魏的威胁,最终西迁至高昌,占有吐鲁番盆地。至460年,这一政权被蠕蠕所灭亡,它前后维持了约二十余年。对于北凉,人们多注重于沮渠蒙逊、沮渠牧犍父子的统治,至今尚无专文研究这一后遗政权。因此,拙文拟对北凉后遗政权的建立、迁徙、对外关系及其影响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自永嘉之乱以来,北中国进入十六国时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兼并分合,至五世纪初期,北魏统一了北方。当时据有河西的北凉是北魏消灭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439年7月,北魏以北凉“外修臣礼,内实乖悖”为借口②,出兵讨伐,九月沮渠牧犍率文武五千人降于北魏,北凉亡。牧犍弟张掖太守宜得、酒泉太守无讳率众西避晋昌,遂揭开了北凉后遗政权的序幕。

沮渠无讳,蒙逊第三子,沮渠牧犍之弟。北凉灭亡前任“征西将军、沙州剌史,都督建康以西诸军事,领酒泉太守”③。前凉张骏分其地为凉、河、沙三州④,沙州领敦煌、晋昌、延兴、高昌四郡及玉门大护军、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三营,北凉因之,沙州刺史都督建康以西诸军事即为今高台以西的最高军政长官。北魏攻破姑臧之后,派镇南将军奚眷、镇北将军封沓进攻张掖和乐都。北凉张掖太守沮渠宜得烧仓库西奔酒泉投依沮渠无讳;北凉乐都太守沮渠安周先入吐谷浑,后西投沮渠无讳。北魏取得张掖、乐都,于是遣奚眷攻酒泉,在北魏强大的攻势之下,沮渠无讳等收集遗民西避晋昌,而后又投依敦煌太守沮渠唐儿,河西基本上为北魏所有。但就在这时,北魏由于柔然乘机进逼平城,回军东撤,以弋阳公元守酒泉、武威、张掖皆将镇守。

北魏军队突然停止西进,这就给沮渠无讳等北凉残余势力以积蓄力量准备重新反扑的时间。次年(440)正月,沮渠无讳率众围攻酒泉,擒北魏守将元。于3月攻克酒泉后,又接着东击张掖,与秃发保周相表里,与北魏军队相持于张掖、临松一带。7月,北魏永昌王元健打败了秃发保周。沮渠无讳深感势力单薄,难以与北魏抗衡,遣其中尉梁伟诣北魏永昌王元健处投降,归还酒泉之战所俘将士元等。441年,北魏封沮渠无讳为征西大将军、凉州牧、酒泉王。北魏与北凉后遗政权暂时处于和好状态。

为什么北魏不一鼓作气灭掉北凉残余势力?第一,北魏出兵灭北凉,长久暴兵于外,兵疲将怠,需要休整;虽然攻占了姑臧,并非有征无战,仍然受到了激烈的抵抗;且得地较快,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巩固其统治,要有一个消化过程。第二,柔然对北魏的威胁。北魏灭北凉前,北凉就与柔然相勾结,共同对抗北魏。436年“柔然与北魏绝和亲,犯魏边。”⑤《魏书·蠕蠕传》记载太延2年“乃绝和犯塞”。双方关系紧张。太延4年北魏分三道出兵伐柔然。“五年,车驾西伐沮渠牧犍,宜都王穆寿辅景穆居守,长乐王嵇敬、建宁王崇二万人镇漠南,以备蠕蠕。吴提果犯塞,寿素不设备,贼至七介山,京邑大骇,争奔中城。……吴提之寇也,留其兄乞列归与北镇诸军相守,敬、崇等破乞列归于阴山之北,获之。乞列归叹曰:‘沮渠陷我也。’……吴提闻而遁走,道生追之,至于漠南而还。”《魏书·沮渠蒙逊传》:“牧犍闻蠕蠕内侵于善无,幸车驾返,遂婴城固守。”北魏灭北凉,但柔然的威胁并未解除。《资治通鉴》亦曰:“柔然敕连汗闻魏主向姑臧,乘虚入寇,留其兄乞列归与嵇敬、建宁王崇相拒于北镇。自帅精骑深入,至善无七介山,平城大骇,民争走中城。穆寿不知所为,欲塞西郭门,请太子避保南山,窦太后不听而止。”⑥因此北魏军队灭北凉后,就匆匆东还,就是这个原因。9月灭北凉,10月魏主东还,12月至平城,“以柔然入寇,无大亡失,故穆寿等得不诛。”⑦真君4年、5年,接连出兵讨伐柔然。第三,河西鲜卑的反叛。当时姑臧附近有四部鲜卑,即秃发氏之后。《魏书·源贺传》:“源贺,自署河西王秃发檀之子也。檀为乞伏炽磐所灭,贺自乐都来奔。……世祖征凉州,以贺为向导。诏问攻战之计,贺对曰:‘姑臧城外有四部鲜卑,各为之援。然皆是臣祖父旧民,臣愿军前宣国威信,示其福祸,必相率归降。外援既服,然后攻其孤城,拔之如反掌耳。’……于是遣贺精骑历诸部招慰,下三万余落,获杂畜十万余头。及围姑臧,由是无外虑,故得专力攻之。”其兄秃发保周初自北凉归北魏,封为张掖王,与源贺“分徇诸部,杂胡降者又数十万”⑧。河西鲜卑势力很大。439年10月,“秃发保周帅诸部鲜卑据张掖叛魏”⑨,企图重建秃发氏政权。保周叛魏,使北魏酒泉守将元与东边驻军联系中断,孤军无援,沮渠无讳正是利用这个机会攻取酒泉。尔后,无讳攻张掖,保周屯删丹,互为犄角之势,牵制北魏军队,迫使北魏派永昌王健率大军平定秃发保周。440年7月北魏平定保周叛乱,8月沮渠无讳遣使向北魏投降。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秃发保周起兵叛魏,在北凉后遗政权建立上起的巨大作用。第四,北魏对北凉残部的轻视。北魏对北凉的战争进行比较顺利,439年9月,北凉残部仅保敦煌一隅之地;北魏仅派兵驻守酒泉、张掖、武威而已,不乘势进攻。第五,北魏在河西的统治并不稳固。北有柔然,南有吐谷浑。初,北魏攻克乐都,北凉大将沮渠安周由吐谷浑辖境西投沮渠无讳;吐谷浑与北凉一样,与南朝的宋关系非常密切,北魏灭北凉,吐谷浑慕利延大惧,向西逃窜。北魏“遣使抚喻之,始还故地”⑩。从以上分析得知,北魏与北凉后遗政权的和好是暂时的,是北魏灭沮渠无讳的时机还不成熟。北凉沮渠无讳靠侥幸夺取酒泉,势力东达张掖,临松;秃发保周失败后,无讳势单力薄,难以与北魏抗衡,需要停止战争,争得时间修整内部。因此,沮渠无讳向北魏称臣、送还俘获是在客观条件限制下双方达成的一种暂时和解。

北魏与沮渠无讳的和解本身就靠不住,北魏一直寻找机会灭无讳。沮渠唐儿的反叛为北魏提供了攻打无讳的机会。沮渠唐儿,是无讳从弟,任北凉敦煌太守。北魏灭北凉,无讳、宜得自张掖、酒泉率部西依沮渠唐儿。后无讳攻酒泉,留唐儿镇守敦煌。441年2月,唐儿率部反叛无讳,无讳留从弟天周守酒泉,与弟宜得引兵西平唐儿,酒泉防守力量削弱。唐儿兵败被杀。“魏以无讳终为边患”(11),遣征南将军奚眷趁机攻酒泉,酒泉城中食尽,万余口饿死,11月城陷,天周被俘,后送往平城处死。北魏占领酒泉,并筹划西进,在北魏强大军事压力下,沮渠无讳谋度流沙。

沮渠无讳度流沙的原因:其一,酒泉失守,面对北魏军事压力,无险可守;酒泉地势险要,地控两关,故无讳把争夺的重点放在酒泉一带,酒泉得失,直接关系到无讳能否在河西生存下去。酒泉失守了,无讳在河西生存的地理条件没有了,不得不做战略性转移。其二,经济破坏严重,粮食缺乏。酒泉的失守,其主要原因是城中无粮。无讳虽平定了唐儿之叛,面临的问题仍然是缺乏粮食,无法坚持,“沮渠无讳乏食,且畏魏兵之盛,乃谋西度流沙”(12)。其三,盘据伊吾的西凉李氏残余势力对无讳的威胁。初北凉灭西凉,西凉李氏残余北避伊吾,《魏书·李宝传》记载李宝“随舅唐契北奔伊吾,臣于蠕蠕。其遗民归附者稍至二千。宝倾身礼接,甚得其心,众皆乐为用,每希报雪。”虽然北凉势力一度达到高昌,但始终未消灭这股势力,这样一来,就从北面构成了对沮渠无讳的威胁。故“属世祖遣将讨沮渠无讳于敦煌,无讳捐城遁走。宝自伊吾南归敦煌,遂修缮城府,规复先业。遣弟怀达奉表归诚。”(13)

北魏太平真君2年(441年)沮渠无讳着手向西转移,首先派弟沮渠安周率军西击鄯善,为西行打通路线。沮渠安周率军沿蒲昌海南岸阿尔金山北麓到达鄯善,遭到鄯善的顽强抵抗。据《魏书·西域传》记载“无讳后谋度流沙,遣弟安周击鄯善,王比龙恐惧欲降。会魏使者自天竺、宾还,俱会鄯善,劝比龙拒之。遂与连战,安周不能克,退保东城。”东城,胡三省注“鄯善国之东城也”(14)。黄文弼认为是唐代之七屯城(15)。《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七屯城在石城东八十里,《沙州伊州地志》作一百八十里,“胡以西有鄯善大城,遂为小鄯善,今屯城是也。”(16)鄯善在西域诸国中号称国富兵强,当时有居民一万户左右(17),军队数量肯定在沮渠安周五千人之上(18)。故双方相持不下,迟到次年4月。

442年4月,沮渠无讳率领北凉残部万余家放弃敦煌,西依沮渠安周,“未至,鄯善王比龙畏之,将其众奔且末,其世子降于安周。无讳遂据鄯善,其士卒经流沙渴死者太半。”(19)这样,北凉后遗政权总算在鄯善站住了脚根,为北取高昌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沮渠无讳要经鄯善进取高昌呢?据《隋书·裴矩传》记载敦煌通西域先有二道今有三道。二道即《汉书》所载之南道、北道(20),《魏书》所载之车师道、鄯善道(21);三道在《魏书》二道之外又增加了伊吾道。其中伊吾道比较好走,但为西凉李氏残部控制,李氏是北凉死敌,虽人数不多,然以柔然为后盾。敦煌通高昌据《西州图经》记载有大海道、新开道(22),“大海道,右道出柳中县界,东南向沙州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行人迷误,有泉井,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北周书·异域志》高昌“从敦煌向其国多沙碛,道里不可准记,唯以人畜骸骨及驼马粪为验,又有魍魉怪异。故商旅往来,多取伊吾路云”。《隋书·西域传》、《北史·西域传》记载大体相同。由此得知敦煌往高昌的道路非常难走,不宜大军通过。加之西凉残部势力已达高昌。敦煌至焉耆有大碛路,但须经白龙堆,比大海道更难行。鄯善道,《沙州地志》石城镇六道有记载:“一道南路,□□□□□(从镇东去屯)城一百八十里,从屯城取碛路,由西关向沙州一千四百里。总有泉七所,更无水草。其镇去沙州一千五百八十里。一道南路,从镇东去沙州一千五百里,其路由古阳关向沙州,多缘险隘,泉有八所,皆有草,道险不得夜行。春秋二时雪涤,道闭不通。”(23)比起大海道,鄯善道有泉有草,条件较好,所以沮渠无讳走鄯善道,是理想的选择。

沮渠无讳以鄯善为基地向北争夺高昌。当时高昌有三股势力:车师前部,都交河城,控制着高昌以西的地方;“凉州人阚爽据高昌,自称太守”(24),引蠕蠕为援,控制高昌城为主的中部地区;唐契所率的西凉残部,初据伊吾,“招集遗民,归附者至二千余家,臣于柔然,柔然以契为伊吾王。”(25)无讳度流沙,李宝入敦煌向北魏称臣,“唐契为柔然所逼,拥众西趋高昌,欲夺其地。”(26)

与沮渠无讳破鄯善的同时,唐契也进入高昌,同阚爽发生战争。阚爽以沮渠氏与西凉残部有仇,遣使诈降于沮渠无讳,借助无讳的力量对付唐契,坐收渔人之利。不久唐契为柔然所杀,余部由弟唐和率领投奔车师前部。沮渠安周率军入高昌占领横截等城,与唐和发生战争,被唐和打败,横截、高宁、白力三城丢失,沮渠安周被赶出高昌地区。8月,沮渠无讳留安周守鄯善,率部再次来到高昌,阚爽反悔,闭门拒守,“九月,无讳将卫兴奴夜袭高昌,屠其城,爽奔柔然。无讳据高昌,遣其常侍汜奉表诣建康。”(27)引刘宋为援。至此,北凉后遗政权总算在高昌站住脚,完成了转移。

444年无讳病死,弟沮渠安周代立。448年9月北魏令唐和与车师大帅车伊洛率部会同万度归讨伐西域,12年以唐和镇焉耆。450年6月沮渠安周引柔然兵袭取交河城,车师前部投奔焉耆镇,安周统一了高昌地区。460年“柔然攻高昌,杀沮渠安周,灭沮渠氏。”立阚伯周为王。至此,北凉后遗政权灭亡,前后约20余年时间。

关于沮渠无讳、沮渠安周与北魏、刘宋的关系。沮渠无讳一建立政权,就向刘宋称臣纳贡,据《宋书》、《南史》、《资治通鉴》记载,442年9月无讳攻克高昌,遣汜奉表建康,刘宋以无讳都督凉、河、沙三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封河西王。443年再次遣使贡方物。444年9月刘宋以大沮渠安周为征西将军、凉州刺史,封河西王。459年10月遣使贡方物,刘宋以安周为征虏将军、凉州刺史。当沮渠无讳在高昌一站住脚,就遣使刘宋入贡方物并清取封号,3年连续入贡,足见其与刘宋关系之密切。445年8月北魏派万度归发兵击败鄯善,占取且末。并打败吐谷浑,吐谷浑道中断,故沮渠安周与刘宋联系中断10余年,迟到459年才联系一次。可能当时北魏势力退出鄯善、焉耆等地,吐谷浑道再次打通所致。北凉后遗政权除440年向北魏称臣之外,次年北魏封无讳酒泉外,几乎再没有任何来往。

442年后,北凉后遗政权与北魏没有发生直接战争,但仔细研究北魏向西发展的过程,他们之间间接战事不断。444年与沮渠氏为敌的车师前部、唐和部依附北魏;次年北魏灭掉沮渠氏扶持的鄯善达真政权,截断其与南朝的联系。448年占领焉耆;456年占取伊吾,对北凉后遗政权形成钳形攻势,志在消灭它。而沮渠氏先利用扶持鄯善断绝北魏与西域交通,阻止北魏西进;尔后联合柔然趁机袭取交河,把亲魏的西凉残部,车师前部两支势力驱逐出高昌,统一了高昌地区。

北凉后遗政权一直与北魏处于敌对状态,主要是因为北魏灭了北凉,同时还与北魏处理北凉投降人员手段比较残酷有关。北魏攻打北凉,牧犍兄子祖城投魏,并泄露城中虚实;不久兄子万年又降北魏,故北魏得以攻下姑臧。444年道武帝以谋反诛杀蒙逊子沮渠秉;447正月以府库案及昙无谶事发赐沮渠昭仪死并诛其宗族;3月又以牧犍与故臣“交通谋反”赐死,沮渠万年、沮渠祖以先降才免此难,然终未能逃脱被杀的命运。452年冀州刺史、张掖王沮渠万年坐与中山叛者通谋,与广武公沮渠祖并赐死。北魏对北凉沮渠氏降者采取逐步剪除,整个消灭政策,而对待其他与之为敌的降者较好。李宝投魏后,魏遣使授李宝“使持节、侍中、都督西陲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羌校尉、沙州刺史、敦煌公,仍镇敦煌,四品以下承制假授。”(28)归朝后,遂留京师,拜大都官;又转镇南将军并州刺史,代镇怀荒,改授镇北将军。死,赐以本官,谥曰宣。其子孙并除官,遂为朝望族。唐和入朝,“世祖优宠之,待以上客,高宗以和归诚先朝,拜镇南将军、酒泉公。”(29)历济州刺史。死,赠征西大将军、太常卿、酒泉王,谥曰宣。子孙及侄等并授高官。由于北魏对待沮渠氏降者的残酷镇压,使沮渠无讳、沮渠安周建立的北凉后遗政权不愿、也不敢依附北魏。

关于沮渠无讳死后北凉后遗政权继承人问题,各史记载基本相同,都是沮渠安周。《魏书·沮渠蒙逊传》:“(真君)五年夏,无讳病死,安周代立。”《北史·西域传》、《宋书·氐胡传》、《资治通鉴》记载并同。而《南史·夷貊传》、《梁书·诸夷传》记载无讳称王一世而亡,虽与前有异,但为出土史料证实是错误的。从记载看无讳死后,继承人是安周无疑。结合有记载,我们对无讳死后安周合法代立发生凝问。

沮渠氏建立的北凉政权及此前部落时期,都没有兄终弟及这一先例。《宋书·氐胡传》:“匈奴有左且渠、右且渠之官,蒙逊之先为此职。……世居卢水为酋豪。蒙逊高祖晖仲归,曾祖遮,皆雄健有勇名。祖祁复延,封狄地王。父法弘袭爵,……蒙逊代父领部曲。有勇略,多计数,为诸胡所推服。”蒙逊是嫡长子,得以代父统部曲。沮渠蒙逊建立北凉,亦不传位于其弟而世子。初立长子政德为世子,政德为柔然杀死,又立次子兴国长世子;兴国为西秦所俘,又立兴国同母弟菩提为世子。蒙逊死,三子牧犍为众所推代菩提继位,即立长子封坛为世子。从北凉建国到灭亡,都基本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由此推之,沮渠无讳建立北凉后遗政权,特别是称河西王后,即当立有世子,不应当以王位留于其弟安周。

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记载,沮渠无讳确定的继承人是其子沮渠乾寿,沮渠安周的王位是靠武力夺取的:“初,车师大帅伊洛世服于魏,魏拜伊洛平西将军,封前部王。伊洛将入朝,沮渠无讳断其路,伊洛屡与无讳战,破之。无讳卒,弟安周夺其子乾寿兵,伊洛遣人说乾寿,乾寿遂帅其民五百余家奔魏。……伊洛西击焉耆,留其子歇守城,沮渠安周引柔然间道袭之,攻拔其城。”我们把这段记载与当时形势放在一起分析,不难看出其中孕育着一场政变。沮渠无讳于444年6月死,沮渠安周夺无讳子乾寿兵权,遣使入贡于刘宋,9月被封授都督凉、河、沙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河西王。夺沮渠乾寿兵权就是夺北凉后遗政权河西王的王位。说明无讳死时并没有把兵权和王位交给安周。

沮渠氏当时比较弱小,王位的继承只有得到大国的封授才算明正言顺。无讳初受北魏封号酒泉王,度流沙至高昌,改受刘宋封号河西王。无讳死乾寿继立,无大国封授爵号亦不算正统。安周夺取王位派人入贡,取得刘宋的承认及封授。史籍只记王号传授,而忽略了乾寿曾一度主政史实。乾寿叛投北凉后遗政权的仇敌,也是安周夺其王位原因所致。

从势力、威望来说,沮渠安周比沮渠乾寿高得多。北凉后遗政权始建及转移高昌,安周功绩最大。且经常统军作战,兵权在握。无讳西迁,以安周为先锋击鄯善;无讳据鄯善,又以安周率军北进高昌;无讳趋高昌,又以安周镇鄯善。且沮渠蒙逊诸子,死的死,降的降,至此只剩下无讳与安周。无讳死,安周夺取王位是必然的。

北凉后遗政权从无讳称酒泉王至安周被杀,仅存在了20余年时间,在高昌有19年,对高昌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巨大,表现突出的有高昌地区统一和政区划分、佛教寺院的发展、高昌王国的国家性质、民族结构变化等。

高昌自汉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区。西汉在高昌设戊己校尉,东汉设西域长史,都没有完全统管高昌地区,交河城一带居住着车师前部。戊己校尉、西域长史仅管辖高昌东部地区。晋设高昌郡,冶高昌城,下设田地等县,管辖范围仅限于高昌城以东的地区。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相继在高昌设郡置守,但辖区变动不大。沮渠无讳北趋高昌时,高昌有车师前部、阚爽、唐和兄弟三支势力,无讳打败阚爽,安周驱逐唐和、车师前部,才真正统一了高昌地区,为后来高昌王国的建立、唐设西州奠定了基础。

晋以前中央在高昌设置的行政机构仅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对西域军事行动。至晋设郡县,把高昌与内地统一起来,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继晋旧规,北凉后遗政权占据并统一高昌后,实行怎样的政权划分呢?由于史籍记载有限,目前还无法阐明这一问题。但我们从继北凉后遗政权的高昌王国政区划分推断北凉后遗政权曾在高昌实行郡县政区制度(30)。这与北凉政区制度一致,因为北凉在此之前已在高昌实行郡县制度。北凉后遗政权迁至高昌,实行郡县政区是必然。高昌王国的镇郡县政区划分,应当是继承沮渠氏而来的。唐西州及所辖县的由来,也是在沮渠氏、高昌王国基础上变化而来。

北凉以氐胡建国,信奉佛教。《魏书·释老志》说:“先是,沮渠蒙逊在凉州,亦好佛法。”召集宾沙门昙摩谶与沙门智嵩等翻译佛经,“蒙逊每以国事咨之”(31)。佛教在北凉影响很大。“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寺塔。”(32)高昌先后属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管辖,佛教应当非常兴盛。沮渠氏西迁,当时应有许多佛教徒随之西迁高昌。西迁高昌的沮渠氏继续信奉佛教。在沮渠安周执政的次年就开始建寺造像。《凉王大且渠安周功德碑》:“凉王大且渠安周,诞妙识于灵府,味纯猷而独。虽统天理物,日日万机,而讥之心,不忘造次。”(33)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收藏品中有吐鲁番出土的大凉王大沮渠安周供养经:《佛说菩萨萨理卷一》、《持世经》、《十住昆婆沙覆卷七》、《佛说华严经卷二八》等,后有承平、甲子纪年和沮渠安周供养题记。(34)高昌王国继北凉后遗政权之后佛教相当兴盛,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从国王到一般民众都信奉佛教,上至国王、公主、王子、官僚,下至一般百姓,都施财建寺,有官寺、家寺及皇家寺院,据统计约一百四十余所,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劳动力,放高利贷等(35),这种盛况主要是高昌王国的提倡,与北凉后遗政权在高昌发展佛教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应当说沮渠氏在高昌提倡佛教是高昌王国佛教兴盛的基础。

一个政权的性质是由其民族成份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主要看这个政权中那个民族占主要部分、起主导作用。沮渠氏是个少数民族政权,但汉族的、索等河西大姓在政权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的高昌王国是汉族建立起来的一个政权,由吐鲁番文书统计得知,高昌王国的民族绝大部分是西迁的汉族,约占70%-75%,(36)除汉代戍兵、西凉残部之外,主要是沮渠无讳这次大迁徒,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约一万余户。为汉族人在高昌建立政权奠定了基础,继沮渠氏统治高昌的阚、张、马、都是西迁汉姓,在高昌王国中掌握权力的官僚都是汉族人。这都是北凉后遗政权直接影响的结果。

北凉后遗政权对高昌王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沮渠氏西迁高昌,是高昌王国的先声,要研究高昌王国的历史及其有关问题,首先得研究北凉后遗政权的历史。

注释:

①北凉建立者沮渠蒙逊,史家一般认为北凉起于公元401年,灭亡于439年,沮渠无讳、沮渠安周称河西王时期多不计在内。

②③⑤⑥⑧⑨⑩(11)(12)《资治通鉴》卷123。

④《晋书·张轨传》

⑦《资治通鉴)卷125。

(13)(14)(19)(24)(26)(27)《资治通鉴》卷124。

(15)《古楼兰国历史及其在西域交通上之地位》,见黄文弼:《西北史地论丛》,中华书局1981年5月第1版。

(16)S.367《沙州伊州地志》,参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17)《宋书·氐胡传》记载比龙西带领四千余家西逃且未,《魏书·西域传》、《北史·西域传》称国人之半。

(18)《宋书·氐胡传》记载441年“十一月,遣弟安周将五千人伐鄯善,坚守不下。”

(20)《汉书·西域传》

(21)《魏书·西域传》

(22)P.2009《西州图经》,郑炳林:《唐五代敦煌新开道考》,《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1期。

(23)P.5034《沙州地志》,S.367《沙州伊州地志》,参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25)《资治通鉴》卷119。

(28)《魏书·李宝传》。

(29)《魏书·唐和传》。

(30)郑炳林:《高昌王国行政地理区划初探》,《西北史地》1985年第2期。

(31)(32)《魏书》卷114。

(33)(34)池日温:《高昌三碑略考》,谢重光译:《敦煌学辑刊》1988年第1、2期。

(35)(36)郑炳林:《高昌王国的民族和人口结构》,《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

标签:;  ;  ;  ;  ;  ;  ;  ;  

关于北梁后政权遗留问题的思考_柔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