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消费研究_教育论文

中国教育消费研究_教育论文

中国教育消费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既是一种参与人最多、涉及面最广、最具有深远影响的公共事业,又是一种耗费大、周期长、收益高的特殊产业;它既创造实物形态的物质财富,又创造观念形态的精神财富;既生产有形产品,又生产无形产品;其产品既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又属于个人私有产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教育已由一种原始的授受职能演变成多种职能,由单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部门发展成为整个政治、经济、社会服务的庞大系统。在我国当前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教育又具有形成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缓解就业的巨大现实作用。

鉴于教育的特殊地位与巨大作用,我们在教育问题上,既要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公共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又要把教育作为专业性、生产性、可经营性的产业。研究教育的消费状况与特点,以便开拓教育消费市场,提高消费预期,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经济大发展。

一、丰富的教育资源,巨额的教育消费

教育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要完成这种实践活动,一般需要由教育者、教育对象、场所、设备等诸要素构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我们称之为教育人口;场所与设备,我们称之为教育资产;教育人口与教育资产,我们称之为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有机组合与合理运作则形成教育产业。现今世界各国教育人口已达18亿,教育资产价值3万亿美元以上。1998年世界教育经费为11863亿美元,在公共经费支出中已大大超过同年890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跃居第一位。

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我国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了世界上庞大的教育产业。1998年全国教育人口2.64亿,占国内总人口的21%,占世界教育人口的15%;教育资产达7 300多亿元。 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为我们提供教育服务和形成教育消费的雄厚物质基础。

经过对有关部门的调查了解,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整理,结合布朗相对收入假说模型、Liuch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 )消费结构模型等计算, 我们初步得出了1998年全国教育消费的各项数据,其总额为6 641亿元(见表一)。

表1: 1998年教育消费统计

项目金额(亿元)比重(%)

1.政府拨款1543 23.2

2.教育税费 304

4.6

3.社会捐助 180

2.7

4.校企服务 120

1.8

5.民办教育 130

2.0

6.成人培训 123

1.9

7.学前教育 480

7.2

8.特殊教育 10

0.2

9.扫盲教育 21

0.3

10.学生费用

3248 49.0

11.学费杂费474

7.1

12.补课辅导 8

0.1

合计 6641

100

资料来源: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等

二、消费状况与特点分析

(一)消费状况

表1所列各项中1、9两项合计1 564亿元,为政府支出消费,占全年全部消费的23.5%;2—8项合计1 347亿元,为社会支出消费,占20.3%;10—12项合计3 730亿元,为学生与家长个人支出消费,占56.2%。

1998年全国总人口为125 310万人,GDP为74 772亿元,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8 937亿元。上述全国教育消费总额6 641亿元,占当年GDP 的8.9%,占当年消费品总额的23%;当年全国人均教育消费额为530元, 占当年全国人均消费总额2 309元的23%;当年全国教育人口为26 400万人,人均教育消费2 561元。

(二)特点分析

1.消费供给特点。1998年全国教育消费由政府、社会、个人三方供给。政府供给1 564亿元,占全部供给的23.5%;社会供给1 347亿元,占20.3%; 个人供给3 730亿元,占56.2%。三方供给之比大约为1∶1∶3。具有政府、社会供给少,个人供给多“二少一多”之特点。 “三足鼎立”之势尚没形成。

2.消费部门特点。社会教育部门包括民办教育、成人培训、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扫肓教育五个方面,合计消费767亿元, 占当年全部教育消费的11.6%;国民教育部门包括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大学教育四个方面,合计消费3 730 亿元,占56.2%。两大部门消费之比大约为1:5。国民教育部门是教育消费的主力军,其它尚居次要地位。

3.消费构成特点。仅以国民教育部门为例。在国民教育部门中,非义务教育消费1 039亿元,义务教育消费2 905亿元, 二者之比大约为1∶3;学生学杂费消费474亿元,学生日常生活消费3 248亿元, 二者之比大约为1∶7。义务教育消费与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是当前我国教育消费的重头戏,而非义务教育消费和可用于公共经费的学杂费消费则大有发展空间。

4.消费结构特点。仍以国民教育部门为例。在国民教育部门中,学生的日常消费,包括衣、食、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等合计2694亿元。其中小学生消费1 195亿元,初中学生消费817亿元,高中学生消费489亿元,大学生消费193亿元。学生图书资料、学习用品消费合计354亿元。其中小学生消费140亿元,初中生消费109亿元, 高中学生消费73亿元,大学生消费32亿元。学生衣食等日常消费占88.4%。图书资料学习用品等消费占11.6%。各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总额之比大约为 4∶3∶2∶1;图书资料学习用品消费总额之比大约为4∶3∶2∶1。 其消费总额由小学生到大学生随学生人数递减而变少。

由于当前我国国民教育各级学校实行福利型、供给型、计划型体制,学生的消费结构单一。同时因为国家实行抑制型、自我积累型、自我服务型的政策,学生人数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锐减,造成消费总额递减。

根据对我国国民教育学生消费结构的特点分析,整体上符合ELEC消费结构模型特征。为此,我们采用以下消费结构模型并进行计算:

V[,i]=a[,i]+β[,i]EEC+u(Vi:学生人均各方面消费支出透向额,a[,i]:各方面年消费常数项,β[,i]各方面边际消费倾向,EEC:全国人均年消费额,1998年为2 309元,u为修正常数项)。

对1998年我国各级学生人均年日常消费额,我们采用以下公式并进行计算:

①小学生:V[,1]=500+0.2599EEC+u=1100元;

②初中生:V[,2]=700+0.4311EEC+u=1700元;

③高中学生:V[,3]=900+0.6063EEC+u=2300元;

④大学生:V[,4]=1400+0.9095EEC+u=3500元。

5.消费贡献特点。据统计,过去20多年我国消费增长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60%以上。居民消费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推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而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增加200多万人就业,可增加100多亿元财政收入。

1998年我国教育事业比上年增长10%,教育消费增长10%以上。由此推算出当年教育消费增长拉动GDP增长1.38%,增加就业276万人,增加财政收入138亿元。 这是我国教育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现实贡献和直接贡献,是比投资扩张和出口扩大之外的任何举措都见效快的贡献。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我国教育状况和消费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同时也看出当前我国教育尚存在许许多多的弊病。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八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改革教育消费体制,变现行的福利型、供给型、计划型体制为成本型、自选型、市场开放型体制。

第二,调整教育消费政策,变传统的抑制型、自我积累型、自我服务型政策为现代的鼓励型、信贷支持型、社会服务型的政策。

第三,加大政府投资,扩大政府的教育消费供给。

第四,加快社会教育的发展,构建包括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五,放开发展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加大社会的教育供给与消费。

第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鼓励教育成本偿还生(即高价生)选择和进入各类高等学校。

第七,普遍提高非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提高教育成本回收率,提高学校的自我消费和自我发展能力。

第八,改变我国当前义务教育的现行办法,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的义务教育学生实行免费、半免费与全收费的办法。

对广大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家庭困难的学生继续实行免费;对城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实行收费;其余半收费。

我国当前的国民教育是两头问题,即义务教育量大质低,高等教育量小质差。尤其不堪负重的是义务教育,如继续按着传统的、世界各国的一贯做法,会长期制约我国教育的发展。必须根据“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独辟溪径,另择良策,以利发展。

在国民教育两头存在的问题上,高等教育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研究之广、意见之多已见诸世人。但对义务教育的关注、研究和改革尚感不够。

我国的义务教育学生1998年为1.9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5%,占全国学生的73.5%。1998年全国有1.5亿城企职工,有1.3亿乡企职工,合计2.8亿。他们挣工资不纳税,负担全落到7亿农民身上。差不多每3个农民或者1个农村劳动力就要负担1名教育学生, 其中包括城乡职工的学生,这其实是社会的最大不公平。因此,不但要改变当前义务教育的现行办法,实行按成本免费、半收费与全收费办法,同时还要鼓励民间办各种各样的义务教育学校,包括“贵族”学校、营利性学校,以减轻各方面负担,缓解对非义务教育的制约,确保我国教育消费的全面提高和整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中国教育消费研究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