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活体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相关性分析论文_陈隆桂,张伟(通讯作者)

陈隆桂 张伟(通讯作者)

浏阳市中医医院 湖南浏阳 410300

【摘 要】目的:分析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活体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相关性。选择: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200例,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支持下将患者分成湿热中阻型、肝肾阴亏型患者、肝郁脾虚型患者、脾肾阳虚型、血瘀阻络型,经肝组织活检病理检查,分析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活体组织病理间关联。结果:湿热中阻者43例(21.50%),S1-2、G2多于其他分级分期;肝肾阴虚者38例(19.00%),S2-3稍多、G2多于其他分级分期;肝郁脾虚者39例(19.50%),S1稍多、G2稍多;脾肾阳虚型30例(15.00%),S3多于其他分级分期例数;血瘀阻络型50例(25.00%),S3、G3多于其他分级分期。结论: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活体组织病理分级分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可作为中医诊断、治疗慢性乙肝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慢乙肝;中医证型;肝活体组织病理;分级分期

在现代医疗学,肝组织活检多认为是乙肝明确诊断的金标准之一,西医多副作用较多,故目前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1-2]。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200例,分析中医证型与肝活体组织病理间关联,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200例,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支持下将患者分成湿热中阻型、肝肾阴亏型患者、肝郁脾虚型患者、脾肾阳虚型、血瘀阻络型;湿热中阻型患者43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25-62岁,年龄平均(31.15±10.82)岁,病程10个月-20年,平均病程(7.74±2.31)年。肝肾阴亏型患者38例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4-61岁,年龄平均(31.76±10.44)岁,病程12个月-21年,平均病程(7.45±2.45)年。肝郁脾虚型患者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23-61岁,年龄平均(32.54±11.68)岁,病程10个月-19年,平均病程(7.95±2.78)年。脾肾阳虚患者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7-60岁,年龄平均(31.25±9.98)岁,病程11个月-19年,平均病程(7.63±2.79)年。血瘀阻络型50例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3-62岁,年龄平均(32.10±10.59)岁,病程11个月-21年,平均病程(7.26±2.24)年。对比5组乙肝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0.05。

1.2纳入标准

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治疗期间无脱出;(2)完善血尿常规、血生化检验,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的《传染病学》(李兰娟,任红主编)、于2009年出版的《传染病学》(陈盛铎主编),明确慢性乙肝;(3)意识清楚,精神系统正常;(3)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家属或法定代理人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并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本次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如下:(1)除乙肝外其他类型肝病,或传染性疾病;(2)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4)哺乳期、妊娠期女性;(5)其他不适合参与本次研究者。

1.4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B超定位肝脏位置后,经皮穿刺行肝组织活检,肝脏标本至少需达到1cm,经甲醛固定标本后,酒精脱水,重复染色后,制成标本;由本院2名病理科资深医师负责双盲阅片,若结果不一致,需在第3名病理医师参与的情况下讨论,直至达成一致。

1.5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选择SPSS22.0统计学分析数据,经由百分比(%)表示技术资料,施行检验,当<0.05,提示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湿热中阻者43例(21.50%),S1-2、G2多于其他分级分期;肝肾阴虚者38例(19.00%),S2-3稍多、G2多于其他分级分期;肝郁脾虚者39例(19.50%),S1、G2多于其他分级分期;脾肾阳虚型30例(15.00%),S3多于其他分级分期例数;血瘀阻络型50例(25.00%),S3、G3多于其他分级分期;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详见表1。

3.讨论

慢性乙肝是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多因急性乙肝患病后未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后,导致病情迁延难愈所致[3-5]。目前,全球范围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至少2.4亿人,我国现已成为慢性乙型感染发病的重灾区。由于国内慢性乙型肝炎患病者、年新增人数以及死亡率均持续均高不下,而且慢性乙肝患者病程多半较长,致使其心理、家庭及社会压力均较大,一直以来就是公共卫生热门及重点研究课题[6-8]。中医对于我国历史文化而言,是其中瑰宝之一,这意味着国内民众中中医接受度较好,故现多寻求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乙肝,大量实践证实,临床效果多较好。辨证论治是制定中医治疗方案的基础理论,但医者不同,其感官敏感性、临床思维、用药习惯均有所差异,这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原则相符。

本次选择中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支持下将200例乙肝患者分成不同类型,分析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活体组织病理间关联,结果显示,湿热中阻者S1-2、G2稍多,肝肾阴虚者S2-3、G2稍多,肝郁脾虚者S1、G2稍多,脾肾阳虚型S3稍多,血瘀阻络型S3、G3稍多;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0.05);这表明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活体组织病理分级分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可作为中医诊断、治疗慢性乙肝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陈丹丹,朱肖鸿,周萍,等.慢性乙型肝炎病理组织纤维化程度与中医证型的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277-279.

[2]李惠敏,刘云华,刘立,等.278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医证型与肝脏组织病理学关系[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39(1):77-80,98.

[3]蔡文君.乙肝肝硬化伴腹水与无腹水患者肠道菌群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16.

[4]唐盼.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ALT、HBV-DNA及肝组织病理的相关性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

[5]刘海峰,雷军强.乙肝后肝硬化中医分型与影像学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14(6):741-743.

[6]龚枫评,韩旭,龚俞虞,等.慢性乙肝病因病机治法探要[J].陕西中医,2016,37(10):1392-1393.

[7]刘亚敏,石玉琳,陈健,等.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证候的生物物质基础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9):1493-1499.

[8]张春艳.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分析[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论文作者:陈隆桂,张伟(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  ;  ;  ;  ;  ;  ;  ;  

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活体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相关性分析论文_陈隆桂,张伟(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