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钟佃洲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钟佃洲

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水利局 陕西省榆林市 718499

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处理,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需要注重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及生态文明建设,给予环境质量提高可靠保障,实现对水土流失问题的高效处理。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可持续发展

一、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及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1.1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概述

所谓的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是指在土壤侵蚀问题突出的区域,通过对生态系统所承受负荷压力的有效缓解,结合生态学方面的各种理论知识,促使这些地区受损的生态系统能够自我调控、人工调控等方式的作用下,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促使其中的水土资源得以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实践过程中对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受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恢复、可持保护等。在重视其自我调控能力实际作用发挥的基础上,需要配合使用人工辅助方式,实现水土资源、经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具体的修复过程中,应根据生态防护用地及生产生活用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进行处理,优化系统结构。促使生态系统能够恢复到健康状态。具体的措施包括:注重封育禁牧与退耕还林举措实施,确保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重视人工草地建设;落实水土流失遏制工作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增强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效果。

1.2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是由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它是指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把握好环境规律,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引导下,最终达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实践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正确认识自然,把握好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及共同发展。同时,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优化产业结构,改进生产方式,满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保障。同时,应理解生态文明内涵。具体包括:先进的生态文化、完善的生态制度、发达的生态经济、适度的生态生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其主战场和主阵地的资源环境问题入手。

二、水土流失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问题

2.1破坏整体生态环境水平,降低整体的生活品质状态

水土流失严重的影响生态环境得得发展,造成环境不断恶化,植被、粮草往往受到各种破坏,森林的续存量下降,造成覆盖率降低,改变了原有的河流流向,指示致使生态环境造成失衡。如果遭受风雨、洪水的侵扰,造成洪涝灾害问题增加,山体出现划滑坡、泥石流等现象,洪水涝灾害使得下游地区淤泥淤积,严重的破坏当地的农业、畜牧业生产条件水平,影响国民农业环境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土地资源肥力不足,严重的影响土地资源的发展

水土流失加剧,严重的影响土地资源的完整性,造成土地资源支离破碎,无法有效的进行自然降水,土壤退化现象严重,风化严重,土壤没有足够的养分,无法阻止水土侵蚀的快速发展,这种地质变化会严重的影响人们的水资源危机。

2.3山体滑坡的频繁发生

土壤表面暴露,容易造成泥沙流失严重,地表水径流汇入水库,导致下游地区积存淤泥,沟渠的河床不断太高,水位上涨,水库洪水能力逐步减弱,洪水不畅,不利于水利工程的发展,导致水库的整体使用寿命下降。水污染严重,江河淤积过多的淤泥,江河污染泛滥,雨水无法即使进行下渗,下游的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

2.4水资源平衡受到影响

水土流失导致土壤化的性质遭受到破坏,随着土壤的退化、草场的沙化,生态环境失调,植被生长得不到有效的恢复,这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地表资源破坏水平加深,导致地表径流的幅度增加,打破原有二者的和谐关系,致使土壤的储备水资源量缩小,破坏原有农作物的供水和营养需求分配。许多地方的灾害不断增加,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正常有效发展。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3.1思想意识淡薄,专业性低

就是由于人类的环保意识过于薄弱造成了当前的水土流失过于严重的现象,也给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首要措施就是要加强各级领导以及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首要地位。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力度,加强执法力度。定期地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及时更新生态环保知识,做到知识与执法一体。

3.2植被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十分广阔,并有着继续恶化的现象。自二十一世纪开始,长江流域地区以土壤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区域。黄河区域也由于过度的放牧而造成了草原生态的恶化。

在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地征用土地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由此产生的水土流失和自然景观破坏也是惊人的。在1997年的卫片资料中分析中,深圳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31.7km2,水土流失产生原因主要由开发区、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造成。

3.3科研不够成熟,技术水平过低

生态修复是一个长久的工程,虽然当前我国对于生态修复研究已经有一定的进步,但是对于生态恢复重建仍然具有很多的缺陷,并没有建立比较成熟的恢复重建的理论体系。在进行相关研究时,也是顾此失彼,使得生态效益并不高。此外,进行相关的研究,除了发展科研人员的素质,还要及时地采纳当地群众的意见,尽快研究出符合中国生态修复国情的理论基础。

四、未来加强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举措

4.1建立有效的基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机制,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基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机制,并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给予相关的工作计划深入推进科学指导。实践过程中应从这些方面入手:重视水土流失区域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确定其自然修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耦合关系,促使相关修复机制的制定与实施更具科学性;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的,将实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4.2重视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产业相结合路径探索,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在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将提升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与水土流失防治结合起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水土流失区域治理,积极探索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农业相结合路径,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要求。同时,应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确保不同区域具有良好的环境承载力,为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性提供保障。

4.3加强信息技术运用,健全生态自然修复体系。为了使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举措实施更具针对性,保持各项工作高效性,应加强信息技术运用,在计算机网络三维空间中对受损的生态系统整体概况进行动态模拟分析,找出其中存在问题,为其修复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应从制度建设、修复措施等方面入手,健全生态自然修复体系,为作业计划实施提供科学指导。

结语:

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优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人类生存环境遭受破坏,需要将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工作落到实处,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提高不同技术措施利用效率,给予生态环境质量可靠性科学保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揣泽尧,马少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04).

[2]朱希望.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研究[J].河南农业,2017(05).

[3]崔腾娴.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方式与运用实践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06).

论文作者:钟佃洲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3

标签:;  ;  ;  ;  ;  ;  ;  ;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钟佃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