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泰国民族问题研究述评_民族问题论文

近30年来泰国民族问题研究述评_民族问题论文

近三十年来泰国民族问题研究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泰国论文,民族论文,近三十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问题研究是当代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泰国因其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受到不少学者的学术关注。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泰国,少数民族边缘化现象正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瓶颈效应:北部山地民族因经济的落后而被隔离于社会主体之外,南部马来穆斯林因其与主体民族巨大的宗教—文化差异而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边缘民族。总体而言,无论是经济社会的断裂,抑或文化精神的失落,都已成为泰国社会协调、有序发展的解构因素。在经过长期酝酿之后,泰南民族冲突终于在2004年年初再次爆发。可以说,泰国民族问题研究不仅有特定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近三十年来泰国民族问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尚无专文对泰国民族问题研究进行评介,本文试就此做一番学术史的梳理。

一、泰北山地民族问题研究

泰北山地民族包括20多个民族,其中较大的有苗、瑶、克伦、傈僳、拉祜、阿卡等民族,山民居于高山,僻处泰北一隅,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故此社会封闭、发展缓慢。对泰北山民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着眼点,其一是从经济入手,研究山地民族落后的经济状态以及政府为改变现状而采取的对策;其二是从文化视角入手,对泰北山地民族丰富的部落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宗教崇拜进行探讨,希冀有助于在现代化大潮冲击下保留部族的原始文化,使之不至于失落在泰国现代化与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之中。另有少数研究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揭示山地民族的生存现状及问题。

申旭的《泰国山民问题及政府对策》①一文,即是从山地民族的经济状况入手,介绍山民的生活状态、耕作方式及经济处境,同时指出政府为改变山民现状进行的多方面努力,其成效是显著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山民经济的恶化趋势,亦即延缓了其边缘化的进程。但作者认为山民问题并未因此得到根本解决,并指出现代化对山区社会经济以及山民的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该文论述面广,涉及到了山民问题的各个方面,但要想在一篇论文中把这个复杂的民族问题逐层分析透彻是不可能的,求其全必定失其详。另一篇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是刘稚的《中南半岛国家的山地民族问题及政府对策》②,该文将泰国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的山民问题放在一起分析,采取横向比较的方式阐述这一民族问题。由于山民问题是中南半岛四国共同面临的民族问题,文中涉及泰国的内容只占其一部分,但从这种横向比较中更容易看出泰国山民问题的症结所在。Bruce Missingham《走向团结与认同的泰国穷人联合会:从地方斗争到全国性的社会运动》③一文,主要论述泰国广大农村贫困阶层联合起来进行斗争的情况,其中对泰国北部和东北部的农民关注较多,从中亦可见山地民族在反贫困运动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山地民族在经济地位上的状况,他们之所以在反贫困运动中表现得较为突出,究其原因还在于山民生活的贫困、生存环境的恶劣。覃彩銮《泰国发展山地民族经济项目的考察》④一文提到泰国有关部门进行的皇家发展茵他侬山区、蔓山和贪玛纳基金会护林三项计划,这些投资项目目的在于保护森林、恢复良好生态、发展山区经济和文化。

泰北山民在经济上处于落后和尴尬的境地,但与经济地位的尴尬现状相比,山地民族保留着绚丽多姿的部族文化,也由此深受学者的关注。与一些对少数民族文化猎奇性的文章相比,学者的论述较为客观,分析方式更为理性。李增贵编译的《泰国苗族的习俗概述》⑤,从苗族的服饰、婚丧习俗、宗教崇拜等入手,展现了苗族独特的文化。玉时阶《泰国瑶族的招郎入赘》⑥是对山地民族文化的个案观察,通过对瑶族婚姻习俗的叙述,揭示瑶族“招郎入赘”婚俗的原始文化内涵。可以说,诸如此类的原始习俗之所以能在山地民族当中保存下来并传承至今,与山民聚居地偏离泰国中心区、山民社会相对封闭有很大关系。Roland Platz的《佛教和基督教谁能大行其道?泰北克伦人社区的宗教和种族认同》⑦则是对山地民族宗教种族意识的深层探讨,经济社会的冲击使原本信仰不一的山地各民族内部对宗教的认同更加淡薄,由此产生的隔膜在加深,离心力也在增强,这对于正在大力推行以佛教为唯一认同宗教的泰国政府而言,或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除上述论文外,对泰国山地民族问题研究较为突出的有两本书。白鸟芳郎的《东南亚山地民族志——瑶族及其近邻诸民族》,⑧这是一部较早关注泰北山民的著作,作者实地调查了北部的山地民族,在文中较多着墨于苗、瑶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和村寨生活,通过对苗、瑶为代表的山地民族的田地、道路、社会组织、经济生活、物质文化、风俗习惯和礼仪等方面的描写,揭示各民族内在的特性。珍尼·汉克斯(Jane Richardson Hanks)的《文化的解读——美国及泰国部族文化研究》⑨,该书作者是一位人类学家,其着眼点是泰国北部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态,该书对其部族文化进行了开创性的解读。作者关注这些山地民族如何适应自然生态、文化生态、政治生态的变化,深入探讨了山民的传统文化在此种变化中的走向,并力求抢救和解读这些民族在外部力量的冲击下行将消失的传统文化。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描述了这个与世隔绝、封闭落后的群体在面对民族同化、市场经济等新问题时表现出的无奈、被动、困惑及奋争。“这是一个传统的部族群体迅速融入半都市化的和全球化的现代社会的研究报告。”⑩此外,Gordon Young的《泰国北部的山地部落》(11),以民族志的形式记载了阿卡、傈僳、拉祜、克伦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人口、语言、宗教等基本概况,是了解泰北山地民族的奠基之作。类似的著作还有Gorrado Ciceri与Dino Vanin的《山中之金:泰国山地部落》(12)以及Claudio O.Delang的《生活在泰国社会的边缘——泰北高地的克伦人研究》(13),前者认为,山地民族虽有相似的文化特征,但在外界的强大冲击下发生了嬗变,并且向现代社会靠拢的步伐也是不一致的。后者是以居住在高地的克伦人为研究个案,作者认为,这一族群世代以刀耕火种为生产方式,在经济领域处在社会的边缘,同时又被排斥在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之外。另外还有William Robert Geddes的《山区的迁移民族——泰国蓝苗族的文化生态学》(14)、Edward Vanroy的《山地部落的农业经济》(15),都对山地民族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其中有许多较为翔实具体的介绍和论述。

二、泰南穆斯林分离运动研究

泰国的另一个民族问题——南部穆斯林分离运动,在表现形式上较为激烈,冲突、暴乱时有发生,南部五府也因此成为比较不稳定的地区,从而引起学者的关注。有几篇论文值得一提。何平《泰国南部的马来族问题和政府的政策》(16)一文,介绍了南部马来穆斯林问题的由来——历史的原因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的巨大隔阂。作者认为,马来人在宗教文化生活、政治经济生活领域都与泰人有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导致民族分离主义的滋生,并进而引发反政府活动。作者以相当多的笔墨倾注于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实行的南部发展计划,这至少表明了一点,那就是要解决民族问题不能忽略经济因素。Uthai Dulyakasem的《种族民族主义的增强:暹罗南部马来穆斯林个案研究》(17)一文,侧重研究马来人根深蒂固的种族意识,随着种族认同的不断增强,他们对泰国这个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感相应减弱,这也是产生分离运动的一个诱因。Andrew D.W.Forbes《泰国穆斯林民族:同化、分离或共存》(18)一文,着意于马来穆斯林面对政府同化政策所作出的两难抉择,他们在接受与拒绝之间徘徊,如果接受政府的世俗教育,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放弃原有的宗教完整性;而如果拒不接受新式教育,则马来青年在以后的就业中可能举步维艰。

在2004年年初的泰南暴动发生之后,有学者发表相关文章,在论述穆斯林分离运动的诱因的同时,也较为注重现实意义,使之具备较强的现实色彩,从而使该领域的研究走出单纯钩陈史料的窠臼,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陆继鹏《泰南四府民族问题的历史进程》(19)将20世纪以来以北大年地区为主的民族宗教问题分为三个阶段,即政治斗争阶段、武装分离阶段、恐怖主义阶段,这种划分不管其合理性有多大,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泰国的马来人分离运动与东南亚的穆斯林运动乃至世界的恐怖主义活动日益合流,这对世界安全无疑是一个巨大冲击和潜在威胁。傅增有的《泰国南部“4·28”事件的成因及其影响》一文(20)指出,南部的这次暴乱是50年来泰南最严重的一起流血事件,其原因错综复杂,对泰国社会和政治也必将产生长远的影响。类似的还有方金英、马燕冰的《泰国南部动乱的来龙去脉》(21)和茶文诗的《泰国南部冲突频起》(22)等文。

Lim Joo-Jock的《泰国南部的马来穆斯林分离运动》(23)一书,将南部马来穆斯林问题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考察,在揭示马来人反抗运动成因的同时,也展示了其生活现状,人们从中可以了解马来人在经济、教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真实境况。作者指出,泰国分离运动的深层动因在于:在这个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泰南马来人以其鲜明的宗教旗帜走上了与官方导向完全不同的道路。Chaiwat Satha-Anand的《伊斯兰和暴力——泰国南部四府暴力冲突的个案研究(1976-1981)》(24)论述了暴力在民族问题以及民族冲突中的角色和作用。认为暴力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暴力问题不解决,民族地区的一切改革都无从谈起,政府应当慎重对待这个问题,以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才能有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

比较研究方法的引入使得泰南民族问题的研究呈现多元化色彩。在东南亚,穆斯林分离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有学者将泰国与其他国家的此类问题加以比较。W.K.Che Man的《穆斯林分离主义——菲律宾南部的摩洛人和泰国南部的马来人》(25)一书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将泰南问题与菲律宾南部穆斯林分离运动作了横向比较研究,按照历史、经济和社会的时空顺序阐释了泰南分离运动的背景。由于在南部五府中,北大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中对北大年社会研究着墨较多。作者特别强调,经济落后和地区差距是孕育民族分离主义的土壤,而相对偏远的居住环境又加剧了泰南马来人的隔离程度。Syed Serajul Islam的《泰国北大年与菲律宾棉兰老的穆斯林独立运动》(26)一文,是一篇比较研究的力作,作者逐一比较了泰南与菲南的穆斯林反叛组织及其领导者、宗教信仰的作用、国家现代化对两个地区的影响等与分离主义运动相关的因素,借此显现泰南分离运动的诸多特点。Moshe Yegar的《融合与分离:菲南、泰南与西缅甸的穆斯林社会》(27)一书,则以更加广阔的视角,对菲律宾、泰国与缅甸三个国家的穆斯林少数民族及其分离运动作了比较研究。作者指出,泰国政府长期以来推行的歧视加同化的民族政策是产生分离运动的一大诱因,而历届政府对伊斯兰宗教学校旁多克(Pondok)系统的不断打压又激化了这一矛盾。国内学者也有运用这种手法进行研究的,刘稚《马来人在泰国与新加坡民族关系中地位的比较》(28)一文认为,马来人虽居住在不同的国家,但在种族、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方面基本一致,在新加坡和泰国都属少数民族,但两国政策的差异和历史文化诸方面的原因造成马来人在两个国家不同的生存现状,从而为世界其他国家处理跨界民族问题提供一种借鉴。

同时,鉴于泰国南部马来人分离运动属于东南亚民族问题的一部分,因此不少文章将泰国民族问题纳入东南亚的民族问题进行宏观论述。韦红《战后东南亚地区民族问题的三种类型》(29)将二战后东南亚地区民族问题划分为三种类型:政治对立型、经济利益冲突型、文化碰撞型,在不同的国家,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也各有侧重,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的交织、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的纠结,使得东南亚各国的民族问题较为复杂,包括泰国在内的各国概莫能外。施雪琴《战后东南亚民族分离主义运动评述》(30)简述了印尼、菲律宾、泰国、缅甸的分离主义运动发展历程,将东南亚民族分离运动的产生原因概括为人文地理因素、历史的宿怨以及政府民族政策的失误,这种归纳在东南亚各国较具代表性,也指出了泰国民族问题产生的几个根本原因。另外,陈衍德《多民族共存与民族歧视——当代东南亚族际关系的两个侧面》(31)从族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东南亚的民族问题,可谓独辟蹊径。这些文章都对泰国民族问题尤其是南部分离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另有部分著作如Nakamura Mitsuo的《东南亚的伊斯兰和民间社会》(32)和Jason F.Isaacson的《亚洲的伊斯兰社会——变幻的政治现实》(33)都有相关论述。值得一提的是,Jason F.Isaacso一书介绍了以北大年为中心的反叛组织及其与其他分离组织的联系。

三、泰国民族问题的综合研究

专门就泰国民族问题进行综合性论述的著作与译著,国内似未见之,更多的则是将其放在东南亚地缘范围内进行讨论。例如,韦红的《东南亚五国民族问题研究》(34)一书,是一本研究东南亚国家民族问题的专著,其中有不多的篇幅涉及泰国。该著突出了20世纪60、70年代泰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民族地区进行开发时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政府的本意是要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但事与愿违,民族地区与中部平原地区的经济差距反而加大,同时地方与中央的经济冲突也显露了出来。国外方面,综合性的著作还有Joachim Schliesinger的《泰国的种族集团——非泰语民族》(36)一书,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讨论东南亚民族问题,亦即从宗教对民族问题的介入展开论述。很多情况下,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泰国僧伽和南部穆斯林精英在政治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泰国政府在北部推行同化政策之时,佛教被灌输到当地居民中以求得其认同;而在南部,马来穆斯林则在宗教精神上与邻近的伊斯兰国家马来西亚归流,从而游离于泰国的主流文化之外,于是政府施之于北部的同化政策在南部无法奏效。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东南亚的宗教既扮演了推动者又扮演了阻碍者的角色。

此外,泰国民族问题的研究还散见于一些跨境民族问题研究的著作中,赵廷光的《云南跨境民族研究》(37)和申旭、刘稚《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38)堪称代表作。在这两本专著中,泰国民族问题研究都占了相当篇幅,其特点是既有综述也有分论,并且把重点放在了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上,侧重点比较明显。类似的研究成果还有《中南半岛民族》,该著介绍中南半岛上克伦、苗、拉瓦、拉祜等少数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状况。另有一书也值得赘笔概述,即孙渭主编的《当代跨境民族与境外铲除毒源研究》(39),由于泰国的民族问题与毒品问题紧密相连,而泰北山民有相当一部分居住在举世闻名的“金三角”,所以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实行替代种植,根除毒品种植,从根本上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困难程度。在关于世界民族问题的专著中,有的也讨论了泰国的民族问题。《周边地区民族宗教问题诱视》(40)和《全球民族问题大聚焦》(41)等书,都有相关表述。然而它们只是泛泛而谈,停留在对现象的罗列上,并未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

综上所述,近三十年来泰国民族问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总体上看,对泰北山民问题和泰南穆斯林分离运动进行个案研究的成果较多,对单个民族问题展开的探讨也较为深入,但缺乏宏观视野和理论关照。同时在资料使用上存在重复利用,对相关资料挖掘不够。今后的研究应该有质的提高,在加强理论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资料利用水平。

注释:

①申旭:《泰国山民问题及政府对策》,《东南亚》1993年第2期。

②刘稚:《中南半岛国家的山地民族问题及政府对策》,《东南亚纵横》1998年第1期。

③Bruce Missingham,Forging Solidarity and Identity in the Assembly of Poor:From Local Struggles to A 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in Thailand.Asian Studies Review,volume 27,sept 2003.

④覃彩銮:《泰国发展山地民族经济项目的考察》,《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

⑤李增贵编译《泰国苗族的习俗概述》,《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2期。

⑥玉时阶:《泰国瑶族的招郎入赘》,《世界民族》1998年4期。

⑦Roland Platz,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in Competition? Religious and Identity in Karen Communities of Northern Thailand,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October 2003.

⑧白鸟芳郎:《东南亚山地民族志——瑶族及其近邻诸民族》,东京讲谈社,昭和53年(1978)。

⑨珍尼·理查森·汉克斯著,刘晓红译《文化的解读——美国及泰国部族文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⑩珍尼·理查森,前引书,第422页。

(11)Gordon Young,The Hill Tribes of Northern Thailand.Bangkok:The Siam Society,1962.

(12)Corrado Ciceri & Dino Vanin,Gold in the Mountains:The Mountain Tribes of Thailand.Detroit Michigan:Pime World Press,1996.

(13)Clandio O.Delang,Living at the Edge of Thai Society-The Karen in the highlands of northern thailand.London:Routledge Gurzon,2003.

(14)William Robert Geddes,Migrants of the Mountains-The Culture Ecology of the Blue Miao of Thailand.oxford:Clarendon Press,1976.

(15)Edward Vanroy,The Hill Tribe Peasant Economy-Economic Systems of Northem Thailand.Ethaca:Comell University Press,1971.

(16)何平:《泰国南部的马来族问题和政府的政策》,《东南亚》1990年2期。

(17)Uthai Dulyakasem,The Emergence and Escalation of Ethnic Nationalism:The Case of the Muslim Malays in Southem Siam.Taufik Abdullah & Sharon Siddique,Islam and Society in Southeast Asia.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87.

(18)Andrew D.W.Forbes,Thailand's Muslim Minorities:Assimilation,Secession,or Coexistence? Asian Surey,1982,volume11.

(19)陆继鹏:《泰国四府民族问题的历史进程》,《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12期。

(20)傅增有:《泰国南部“4·28”事件的成因及其影响》,《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1期。

(21)方金英、马燕冰:《泰国南部动乱的来龙去脉》,《国际资料信息》2004年第7期。

(22)茶文诗:《泰国南部冲突频起》,《世界知识》2005年第3期。

(23)Lim Joo-Jock and Vanis (ed).Armed Separatism in Southeast Asia.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1984.

(24)Chaiwat Satha-Anand,Islam and Violence:A Case Study of Violence Events in the Four Southem Provinces,Thailand,1976-1981.Uaf Monographs in Religion and Public Policy,No.2,Tampa,Florida,1987.

(25)W.K.Che Man,Muslim Separatism:The Moros of Southern Philippines and the Malays of Southem Thailan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6)Syed Serajul Islam,The Islamic Independence Movements in Patani of Thailand and Mindanao of the Philippines.Asian Survey,Vol.38,No.5 (May,1998).

(27)Moshe Yegar,Between Integration and Secession:The Muslim Communities of the Soathem Philippines,Southem Thailand and Westem Burma/Myanmar.Boston:Lexington Books,U.S.2002.

(28)刘稚:《马来人在泰国与新加坡民族关系中地位的比较》,《东南亚》1999年第3期。

(29)韦红:《战后东南亚地区民族的三种类型》,《东南亚》2002年第3期。

(30)施雪琴:《战后东南亚民族分离主义运动评述》,《世界历史》2002年第2期。

(31)陈衍德:《多民族共存与民族歧视——当代东南亚族际关系的两个侧面》,《对抗、适应与融合:东南亚的民族主义与族际关系》,岳麓书社,2004年版。

(32)Nakamura Mitsuo,Islam & Civil Society in Southeast Asia.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1.

(33)Jason F.Isaacson,Islam in Asia:changing political realities.New Brunswick (U.S.A) and London (U.K.):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1.

(34)韦红:《东南亚五国民族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5)Joachim Schliesinger,Ethnic Groups of Thailand:Non-Tai-Speaking Peoples.White Lotus Press,2000.

(36)冯德麦登著,张世红译《宗教与东南亚现代化》,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37)赵廷光:《云南跨境民族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38)申旭、刘稚:《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39)孙渭:《当代跨境民族与境外铲除毒源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40)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编《周边地区民族宗教问题透视》,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4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编《全球民族问题大聚焦》,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标签:;  ;  ;  ;  ;  ;  

近30年来泰国民族问题研究述评_民族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