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减轻负担的学术课题_生活教育论文

论减轻负担的学术课题_生活教育论文

关于减负的学术话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论文,话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真“减负”还是假“减负”?

——略谈“减负”的几点误区

误区一:单纯给学生“减负”,忽视了给教师和家长“减负”,从而导致“减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减负”,当然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但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虽是学习的主体,但又是一个“不完全”的主体。学生主体的不完全性,表现为他在学习中自在而不能自为,其活动受到教师乃至家长的极大制约。学生的学业负担并非主要来自自身,而基本上是由教师和家长决定的。如果教师依然对升学率忧心忡忡,学生家长依然对子女高考担心不已,那么他们在“减负”活动之中就必然表现为一种顽强的阻力。所以,如果社会给教师和家长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不再用升学率来作为评判教师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不再让家长担心孩子不上大学就没有前途,“减负”中原有的两大障碍——教师和家长就会反过来成为“减负”的积极推动力。

误区二:单纯减轻学生的物理负担,忽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减负”不得其所

将学生负担看成是书包有多重,作业做到几点,这是一种简单化的、狭隘的看法。这种看法只是关照到了减轻学生的物理负担,却没有考虑到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心理负担,这里特指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所受到的学业本身之外的、由学业所派生的压力。很多时候,“减负”减去了作业量,使学生在身体上得到了一点宽松。但由于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没有改变,考试仍然要排名次,学生的心理难以得到真正的解脱。如此一来,虽然学校布置的作业少了,学生内心负累却没有对应减少,甚至这种心理上的负担,反过来又会导致学生给自己施加本来是学校施加给他的那些物理上的负担。如果这样,“减负”工作等于在画了一个圈后又将回归于零。

误区三:将减轻学生负担和保证教学水准对立起来,“减负”成为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从而导致“减负”不能增效,甚至“减负”的同时也在减效

在“减负”措施的推行中,不少学校宣称,宁可放弃升学,也要把负担减下来。从表象上看,其决心很大,然而探究起来,其思想是将“减负”作为搞好教学质量的对立面来看。好像只要“减负”,就必然会带来教学水平的下滑,选择“减负”,就是放弃了升学,颇有“壮士断腕”的感觉。其实,“减负”的落脚点是通过“减负”而增效,而不是在“减负”的同时降低教学质量。“减负”的真谛恰恰在于减去由于低水平的教学而造成的“不合理”的负担,通过“减负”,促动教师探究出更加优化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也促动学生自身去探求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这种基础上,必然也能够提高教学的水平。否则既“减负”又减教学质量,“减负”何以为续?

误区四:将“减负”作为终极性的目标看待,没有考虑到“减负”的本然价值如何,从而导致“减负”之后学生素质并无发展

“减负”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其本然价值不在于减轻一些负担,而是通过减轻负担,给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其作为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如果把“减负”看成是一个终极目标,那么负担减轻后又如何?通过一些报道我们发现,学生在减少了课业负担后,更多地出入游戏厅等场所,这显然有悖于“减负”的真实目的。学校和教师,应该以“减负”为契机,培养那些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各种原来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被压抑了的、但又是充满了未知潜力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创新力。认为“减负”完成了,任务也就完成了,是一种不负责的放任态度,反而可能导致新的问题。

目标还是手段

——反思“减负”的大体定位

“减负”效果之所以不如人意,定位失当大概是重要原因之一。

很明显,在许多“减负”倡导者或实践者那里,“减负”被当成了目的:“减负”就是为了“减负”,至于“减负”之后学生的生活到底有多少实质性变化,教育有何根本改善,他们并不关心。“减负”的目的真的就在“减负”本身吗?“减负”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之痼疾,故“减负”的目的是要改善我们的教育,使之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全发展。换言之,“减负”的目的在“减负”之外,而不在其本身。

将“减负”本身当作目的对待,表面上很重视“减负”,实则给“减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首先,它很容易使人们对学生的“学习负担”作形式化理解,似乎书包轻了、作业少了,学生的负担就轻了。实际上,学习负担主要是学生个体对来自各方面的学习压力的一种主观评判,“减负”的根本是要从心理上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其次,它使人们只关心学生原有课业负担的数量上的减少,似乎数量减少了,目的就达到了,至于学生学习负担的结构性失衡和学生发展的不完整性,学校并不重视。这使“减负”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强大阻力。其三,将“减负”当目的,往往使行政命令成为推进“减负”的主要力量,急功近利,试图一蹴而就。而事实上,“减负”是一个伴随着教育观念转变的长期过程,且需以学校和教师的自我约束和积极努力为前提。行政干预只是从外部植入的一种强制力量,行政命令越具体、越权威,就越有可能沦为一纸空文。

相反,将“减负”定位为改善教育的一种手段或一个切入点,将使人们祛除形式主义,时刻牢记“减负”的根本目的,从而为“减负”找到真正出路。根据这一思想,我认为,以下三点对提高“减负”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首先,“减负”要关注学生生活的改善,为学生构建一种全新的、完善的生活。人的发展源于人的生活,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取决于其生活的完整性。“减负”之所以会成为中国当代教育的“真”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过重的学习负担损害了学生生活的完整性,阻碍了学生的健全发展。有鉴于此,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而且要关注其现实生活;不仅要关注其理性认知生活,而且要关注其审美、道德及情感生活;不仅要关注其学校生活,而且要关注其家庭生活。对未来生活的过分关注,必然伴随着对现实生活的漠视,儿童扮演着成人,生活在一个陌生的、虚幻的、他们无法理解和感悟的成人世界里,失却本该属于他们的童年与欢乐。理性生活虽然是人类生活中表征人类本质属性的重要部分,但它绝非如古希腊思想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人类生活的全部。情感、道德和审美生活同样是人类完满生活的重要内容。从中国学生的精神生活看,认知负荷确实当减,但情感、道德、审美等方面非但不能减,反而要大大加强。只做“减法”不可能改变学生精神生活的片面性。

其次,“减负”应以“增效”为前提。这里的“增效”,是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减负”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而如果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课堂教学效率又没提高,教育质量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尤其要强调教师深入研究教法,大幅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到让学生学得少、练得少但又学得好。这是“减负”之后仍可“增效”的重要保证。

最后,“减负”不可急功近利,定时间、定任务,而应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稳步推进。行政干预在启动“减负”时虽然是必要的,但绝不能成为推动“减负”的最终力量。只有当学校真正认识到现行教育的缺陷以及通过“减负”纠正这些缺陷的必要与可能时,“减负”才能成为学校的自觉行动和积极要求,从而获得真正的原动力。也只有这样,“减负”才能达到改善教育的最终目的。

释放考试压力

——关于“减负”问题的断想

我认为,过于频繁的考试以及扭曲的考试观给学生造成的压力是“减负”难以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

一、过于频繁的考试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实际上更重了 “减负”令下达之后,学校发给学生的辅导书的确少了,但家长自己从书店里给孩子买的书却多了;教师的补课时间少了,但家长为孩子请家教的多了。有人说,“减负”带来的是辅导书市场和家教市场的繁荣。其结果是孩子仍被困在书山题海中,因为考试竞争激烈依旧——“大考三六九,小考天天有”的境况并没有得到彻底改观。“减负”当然不是不要考试,但“减负”肯定不要过于密集的考试。“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和考试都是与一系列的社会运行机制和价值观念盘根错节地纠合在一起的,都是建立在他们所依附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结构之中的。”就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教育资源的供不应求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一定时期内难以解决的教育资源供求矛盾必然通过由考试而带来的竞争与选择来缓解。尽管考试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对教育质量的检测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考试,其目的主要应该是促进教学,实现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目标,而不是选择与淘汰。

二、频繁考试带给学生更多的是过于沉重的心理负担 适时适度的考试不仅能有效地检测教学质量,而且能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如今的事实却是考试成为贯穿基础教育的一条主线。考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由排名次而带来的学生心理的过度焦虑。因为每次考试后同学在班、级的名次都要张榜公布,而名次又与升学的希望及教师和家长的期望相连,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考试的结果还会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社会地位密切相关。这样学生就拼命地学习,但此时学习已不是目的,考试取得高分才是目的。考试作为一种手段被目的化后造成了同学之间一种畸形的竞争心理和由此导致的关系紧张。“一切为了分数”,这已是不少学生的共识,为此同学之间不仅不会主动交流学习,而且还会将自己独有的辅导材料藏起来看,在暗地里较劲儿,这种情况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名校里和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成绩好的学生为了保持其荣耀地位,留住老师的偏爱和家长的欢心,有时候甚至付出惨重的代价——北京某中学的一项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明:一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心理健康指标超出了正常范围。其中一位被全校公认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干部表现出了典型的强迫症症状:一页书翻了10遍还要看,一支新铅笔削了大半截还不用。心理测验表明,她有明显的心理障碍:过度压抑自己、缺乏自信、心境苦闷、紧张焦虑等。

三、频繁考试造成的焦虑不仅会即时即地地影响学生的成长,而且还会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之路 一位年轻的大学教师说他时常会梦见自己慌张匆忙地准备考试,醒来才知是虚惊一场。其实,这可以说是中小学时代对考试的焦虑潜藏到潜意识中,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浮现出来的结果。一些成年人痛恨考试,对一些必要的考试也有厌恶甚至逃避的倾向,有些人还会不择手段地作弊。这些现象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而且是体现于受教育者未来发展中的悲哀。

要切实“减负”,从教育系统内部来说,重要的是要改革目前的这种考试制度,转变人们对考试功能的态度。平时要减少考试次数,同时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并尊重学生对考试成绩的保留权。当然,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我们还不能完全忽视高考的指挥作用,但也要正确理解"3+X"的含义,不要因对其形成的错误理解而给学生带来更为沉重的课业负担。

教会选择

——“减负”增效的必由之路

“减负”会带来低效,人们心中有这样的担忧。笔者觉得,首先必须提出一个基于事实的判断,并拟定相关命题——以往学生的负担过重,并没有带来预期的高效,相反成了提高质量的“瓶颈”;“减负”不会导致低效,高效的获得却要拿目前过重的负担“开刀”;增效是目的,“减负”是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应该围绕增效做包括“减负”在内的文章,而不是围绕“减负”做一味增效的文章。

要达成增效的目的,又能够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窃以为教会选择是必由之路。

一、选择缺失;质量低劣的根本原因

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选择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校学习不是学生的全部,还在于规约的学校学习也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之上。有了选择,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自主规划学习目标,有效取舍学习内容,主动组合学习方法,相机调控学习过程,并对学习结果作出负责任的担待。也就是说,唯有经过选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凸现,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和内蕴的素质内涵才会生成。然而,当今学生的学习中展示出来的却是选择的“空白”,充斥着触目惊心的盲目、顺从、机械、被动、冷漠和不负责任。其表现为:无法选择——教师漠视学生主体性的“刚性”灌输和要求,以及对学生学习时空的全方位操纵,使得选择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丽谎言”;不会选择——学校密不透风的重负“笼罩”,以及师长的疏于引导和自身的无暇操练,使得选择成了欲说还休的“无奈结局”;不想选择——学生主动性的长期贬抑,以及貌似“听话”实为麻木的惯性“浸润”,使得选择成了疏离主体的“异己力量”。选择的缺失,是与弘扬主体性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是与提升素质的教育潮流背道而驰的。学生的学习因为选择缺失而导致了主体性、创造性的疏离,致使事倍功半,质量低劣,从而不得不用“量”的“堆积”来收获起码的、可怜的“质”,并使两者形成了彼此促进的恶性循环。选择的缺失,源于教育的主体性缺失,过重的课业负担是这种缺失的表征。选择的找寻,是要以“减负”做“开路先锋”,针砭教育时弊,引发学习的革命。

二、教会选择:“减负”增效的必由之路

让学生自主选择地学习,是21世纪对教育的根本期待,也是逐渐找回自我的学生的根本需要。同时,随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学生书包重量的减轻、各类作业的减少、在校时间的减短,学生自主选择的时空也必将空前拓展。但问题也由选择而生,即: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进行合理的选择,选择权利长期遭剥离的学生更是如此。“减负”后,游戏机房的“爆棚”、家长跃然纸上的担忧及各种形式的“复辟”,无不诉说着选择的“尴尬”。教会选择,才会把“减负”增效落到实处,才会拓展出一片蓝天。

教会选择,是学校和教师面临的一项新挑战。它要求教师建构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素质和教育环境,并作出一系列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的“教育改造”。

首先,教师要有更新的观念、开放的精神、民主的作风、反思的意识。

其次,教师要构筑适于学生选择的教育环境,提供足以应对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选择“样本”。

再次,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个性化选择的策略指导。

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青少年将是“选择的一代”。教育作为一面引领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大旗,无论是应对目前的“减负”增效,还是着眼于日后的长远发展,都必须以“教会选择”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

标签:;  ;  

论减轻负担的学术课题_生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