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战后国际格局_军事论文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战后国际格局_军事论文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战后国际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后论文,格局论文,反法西斯战争论文,国际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际格局 影响

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它极大的改变了世界范围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引起了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对战后国际格局产生了十分巨大的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历程,强化了战后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向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破坏最为严重的一次战争。全面战争持续6年(1939·9-1945·9),加上局部战争则长达14年(1931·9-1945·9);参战的国家和地区多达61个;战火遍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作战区域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参战军队1.1亿人,直接军费支出13520亿美元。经济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战争中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人,其中苏联死亡军民2659万人①,中国伤亡人数高达3500万人②。

人民群众是这场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战争中平民死亡3432.5万人③。在欧洲,德国法西斯遍设“集中营”、“杀人工厂”,仅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杀害各国平民400万人;法西斯还实行种族灭绝,屠杀犹太人达600万。在亚洲,日本法西斯杀害中国老百姓达1800万,④仅南京大屠杀就残杀中国人30余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从战争的残酷历程中强化了对和平与发展的向往,深深认识到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

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历程深深地教育了世界人民,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向往经济发展。战后以来,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和各国人民日益在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争取和平斗争,这对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二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新的世界大战危险始终存在。目前,世界武库共有5万多枚核弹头,爆炸量当在150亿——200亿梯恩梯,可把地球人类毁灭几十次。这些核武器其中95%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拥有(苏联解体后大部分由俄罗斯继承),这对世界人民是严重威胁。在后冷战时代,又出现了核武器向中小国家扩散的趋势。此外,战后50年来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连绵不断,据有关资料统计,战后以来共发生180多起,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五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波黑内战乃至安哥拉内战、索马里动乱、萨尔瓦多冲突等,可以说,世界一天也没有安宁过。人们应当看到,局部战争与世界大战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从局部战争逐步演变发展为全面战争的。全世界人民要从二战中吸取历史教训,努力争取持久和平与经济发展。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

1.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和盟主。

战前,国际格局表现为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争霸世界。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德、日、意、美等列强你消我长,此起彼落,进行着争霸的生死搏斗。二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打倒,英、法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力量严重削弱,只有美国在战争中发了横财,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爬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

在经济上,战后初期美国的工业生产约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2强,拥有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的3/4,对外贸易总额的1/3,谷物收获量的1/3,棉花的1/2。美国还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把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比价,从而建立了以美元为支柱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所以美国财政部长说:“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美国由此获得了“金元帝国”的称号。在军事上,美国号称“头等强国”,1945年,总兵力高达1200多万,居资本主义世界第1位。它拥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在对外关系上,美国推行“全球战略”,充当“世界宪兵”。它对苏联采取“遏制”、“冷战”政策,敌视和镇压中国革命,加紧控制广大中间地带,策划建立起从大西洋经地中海、中东、东南亚到太平洋的军事战略体系,形成一个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军事包围圈,进而称霸全世界。

60年代以来,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乘机崛起,世界上出现美苏争霸的新格局。进入90年代,苏联解体,美国企图独霸世界,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遭到各种力量的制衡,但由于西欧、日本等与美国有千丝万缕的依存关系,因此,美国虽然失去其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但它仍起着盟主的作用。

2.战后苏联成为世界头等政治、军事强国,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盟国中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经历了历史上规模空前、战斗残酷、代价高昂的战争洗礼,为打败法西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苏联在二战中直接损失为6790亿卢布,若加上间接损失高达2.6万亿卢布⑥,约合5000亿美元;战争中死亡2659万人。但是苏联有失也有得。通过租借法案,从美国获得109亿美元的援助,在战争期间及战后,从波、芬、罗、捷、德等国家夺取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000多万人口,据西方估计,战后从德国取得的赔偿,光是拆迁机器设备即价值120亿美元(苏自称为76亿美元)。特别是随着战争的进展,苏联的军事、政治力量越出国界,扩至东欧、中欧,在远东也很有影响。二战后期,苏联拥有1200多万军队,2.5万辆坦克、1.9万架飞机、5万门大炮。苏联是消灭德国法西斯的主力。战后,苏联实际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首领,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其政治、军事实力堪称与美国抗衡的世界头等大国。在经济上,苏联迅速医冶好战争创伤,依靠“速度优势”,追赶美国。五六十年代,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如工业产值增长率50年代为11.7%,60年代为8.8%;苏联的工业总产值,1950年为美国的30%,1960年上升到65%,1970年达到80%。60年代,苏联已有十几种主要工业品产量超过美国;70年代,苏联有钢铁、石油、水泥、化肥等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超过美国而居世界首位。战后以来,苏联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形成美国、苏联两极的世界经济格局。

3.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在二战期间,美苏等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合作关系。1945年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以及其他一些国际会议,形成了所谓雅尔塔体制。在西方,美国和苏联划分各自在西欧、东欧的势力范围;在东方,满足了苏联的领土等要求,苏联则支持美国的对华政策和整个亚太战略,默认美国控制中国和单独占领日本;在其他地区也都纳入美、苏大国保护的轨道;在联合国,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保证了美、苏等大国在这个组织中的决定性作用。

雅尔塔体制基本上是按当时军事力量的现实对战后世界秩序作了安排,它标志着传统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崩溃和新的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均衡机制的建立,从而为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

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创造了前提

二战中,欧亚一些国家的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反对法西斯统治,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革命力量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欧洲、阿、南、罗、保、捷、波、匈等国共产党(工人党),领导人民武装,配合苏联红军,解放了本国领土,相继建立起人民政权,脱离了资本主义的统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亚洲,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抗日战争最前列,率领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开辟敌后抗日战场,与国民党的正面抗日战场相配合,经历八年抗战,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从1937年到1945年,中共领导的正规军从3万余人发展到100多万人,还有民兵220万人;解放区由1个发展到19个,面积16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亿多。从而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政权作好军事上、政治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所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客观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还有朝鲜、越南等国共产党也领导本国人民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并取得最后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欧、亚出现13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共有人口10亿,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3,面积占全世界的1/4,工业产值占全世界的1/5。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欧洲传统均势格局时代已经结束,战后西欧复兴并成为抗衡超级大国的一支重要经济、政治力量

自近代以来,英、法、德、意等欧洲列强曾长期各霸一方,主宰世界,使欧洲处于国际格局的中心地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大大改变了欧洲资本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

英国是二战中的胜利国,但已打得精疲力竭,遭到严重削弱。在战争中死亡军民50余万,耗费250亿英镑,黄金与美元储备消耗殆尽;由于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英国殖民体系全面崩溃,大英帝国日趋衰落,昔日的“日不落国”已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二流国家”。

法国在二战中溃败,大部分领土被德国占领,国力遭到严重损伤,死亡60余万人,经济损失48930亿旧法郎,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战结束后,工业生产只等于战前的40%,农业生产只等于战前的50%。实际上,战后初期的法国,已够不上一个世界大国,甚至也难以算得上欧洲的强国。

二次大战的直接结果是,昔日西欧的影响已不复存在,延续300多年的欧洲几个大国控制世界、决定国际格局的中心地位的体系已宣告崩溃。战后初期,西欧经过战争蹂躏,面临内外交困的严峻处境,不得不依靠在战争中实力大大膨胀起来的美国的保护,因而形成了美国凭借实力来干涉和支配欧洲事务的新局面。但西欧各国并不甘心受人摆布和支配,一些政治家如丘吉尔、戴高乐与阿登纳等人,都曾提出了复兴欧洲、欧洲联合的主张。50年代以来,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扩大,欧洲经济、经济一体化以及联合趋势的加强,并与超级大国相抗衡,从而成为多极世界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为第三世界的崛起准备了条件,从而促进世界进一步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毛泽东指出:“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⑦。在二战期间,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控制,同时,帝国主义也迫切需要殖民地半殖民地提供原料、工业品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援,因此,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资本和工农业生产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人数都有较大的增加。二战的结果使西方老殖民主义国家严重衰落,这就大大削弱了殖民主义体系的统治;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世界体系,这又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坚强后盾和有力支援。所有这些,都为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准备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亚洲首先兴起了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成为50年代世界风暴的中心。印尼、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斯里兰卡(锡兰)、柬埔寨、老挝、叙利亚、约旦、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一系列被压迫国家和地区,挣脱了殖民主义的锁链,获得政治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唤醒了沉睡的非洲。在北非的大部分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部分地区,都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帝群众运动。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加纳、几内亚、苏丹等先后取得了独立。

在拉丁美洲这块被美国视作自己后院的地方,战后也越来越不安静了。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巴西、巴拿马等国都曾爆发了大罢工和武装起义,民族民主运动方兴未艾。

二战结束以来,亚、非、拉和大洋洲原先的殖民地、附属国已有90多个国家先后宣告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线崩溃,加上原先一些独立国家,共达130余国,30多亿人口,构成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被称之为第三世界。他们为了争取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寻求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内获得较为平等、公正的地位,加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第三世界的崛起,促使世界政治力量重新分化与组合,冲击了战后形成的两极对峙格局,为世界进一步向多极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战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着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

二战对社会生产力必然造成严重的破坏,但战争也是一把双刃剑,战争双方对垒,各方总是千方百计的研制新式武器以制服对方,这就促使科学技术的更大突破。二战期间,原子弹爆炸成功,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以及雷达、火箭炮、导弹、坦克、飞机、潜艇、磁性水雷、航空母舰等军事技术的发明和改进就是例证。战后,大批军事工业转为民用工业,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为整个工业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开辟了广阔的途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应运而生。40年代后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生产结构的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空前提高,它生产的物质财富大大超过人类几千年制造的总和,成为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战后科技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这构成了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新特点之一。新技术革命成为国家实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新技术革命成为国家实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决定着各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并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新技术革命还引起军事领域的革命性变化,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以及美苏超级大国核力量的大体平衡,使核武器拥有者不敢轻易使用,产生“核恐怖平衡”,成为制约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从而也构成二战结束后世界维持50年和平无大战局面的诸多原因之一。战后以来,以科技、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赛将成为国际格局中各行为主体(如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等)、各中心力量(或称各“极”)对比关系变化的重要依据。

注释:

①《人民日报》1995年5月10日。

②张海麟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战经验与教训》,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军事论文选》,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77-378页。

④据日本历史研究会编著《太平洋战争史》一书统计。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

⑥萨姆索诺夫:《苏联简史》第二卷下册第527页。

⑦《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249-1250页。

标签:;  ;  ;  ;  ;  ;  ;  ;  ;  ;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战后国际格局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