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与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论文_苏颂

工科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与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论文_苏颂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并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依托,将传统的文字讲授创新形式,结合模拟、实践、实习等新模式,提出了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创新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时安排,延续就业指导教育等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就业指导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2017年达到800万,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工业的发展,理工专业的学生就业比率明显提升,然而就业质量真实情况才是衡量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标准。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人发展,也直接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符合学院实际情况的就业指导模式,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依托,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培养出企业需要、行业需要、国家需要的大学生为最终目的,推进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一、工科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般影响因素

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单独针对工科学生特点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归纳,我们发现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个体三个层面。

(一)中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首先,政府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政府对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失灵和相关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一方面,政府不能有效发展当地经济,未能给毕业生创造较多的社会岗位,而且不能在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起到良好的纽带作用,势必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其次,用人单位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用人单位的用人方式及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等也影响着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用人单位抓住大学本科毕业生涉世未深、迫切希望实现人生价值等心理特征,在制定劳动合同时采取欺瞒手段,不按劳动合同执行有关工作时间和福利待遇的规定,对毕业生就业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影响,众多用人单位为了提高知名度,盲目抬高求职门槛,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这也影响着就业质量。

最后,高校对就业质量的影响。高校主要通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等影响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目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许多高校为了扩大影响力盲目扩招,未能顺应社会经济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上盲目追求考研率、缺乏人才培养特色、就业指导不到位等现象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顺利就业,影响着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二)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

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不仅受宏观的经济背景、中观政府的政策法规、用人单位“用人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质量等的制约,而且也深受“个人就业观念、能力素质、家庭背景、性别、专业、人际关系等个体层面因素的影响”,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提高自身的就业质量。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大多数高校设有专门的招生就业部门,涵盖专门就业指导科室。每年有全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能够让每位学生接受到入学有规划、毕业有指导的良性指引。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逐年提高,说明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是取得了很大成效。虽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非常巨大,也取得了诸多成就,得到学校不同程度的重视。但是,就目前阶段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来看,仍然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一)教学定位不准确,缺乏系统性思维

部分高校缺乏对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的意义认识及目标设定,课程的构建不够系统,只是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些高校单纯地认为就业指导只需要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工作信息,分析就业趋势,介绍有关流程,在用人企业与高校学生之间起到联系作用,而对就业指导的分析不够深入,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够全面,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课程内容不到位,教学模式不新颖

某些高校没有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学习进度进行深入了解,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辅导教学,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塑造及天赋的开发、就业规划等问题的考虑停留在表面。教学模式沿袭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方式,缺乏创新性,对理论相对重视,而没有制定与实际相融合的新式教学方案。

(三)课程内容丰富,授课课时有限

就业指导这门学科的内容涉及领域较广,但由于处于辅助学科地位,导致设立的课时有限,很多教师无法在较少的课时内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教育课程授课。一部分教师会选择性地缩减教学内容,或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四)教学团队质量低,师资专业程度差

就业指导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所包含的知识面涉及多种领域,囊括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管理学、法律学等多种学科内容。所以,这门学科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专业的能力,以及丰富的经验等。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专业教师较少,对就业方面缺乏经验,教学水平及能力也有限,无法提供专业的辅导。

三、就业指导教学模式方面的创新建议

(一)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应从高校学生的能力及基础着手,由浅入深分为不同的层面。在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时,应从基础开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对于大一新生,可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职业规划,通过对个人专业及特点的分析,明确未来目标;对于大二学生,可在全面性素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参与课外实践活动,锻炼有关能力;对于大三学生,由于他们面对考研、工作等多重选择,就业指导课程应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与了解自身特点,对未来发展目标有一个准确定位;对于即将求职就业的大四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在于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包括准备简历、面试经验及签署协议的相关指导。

(二)创新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部分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认识不准确,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应开创多种新颖的教学模式,通过交流互动、设定情景、开展活动、模拟游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习就业指导课程。

(三)引入各领域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就业指导涉及广泛,就业指导学科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经验与能力,还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拓展。准备资料时,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平台、多媒体、有关教学工具、社会实际案例等多种方式,引入各种指导资源。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现场招聘会,多参与社会实践等相关活动,为将来的求职就业打下基础。

(四)增加课时安排,展开教学内容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及创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一定的课时来达到整体教学的展开。学校领导层需要提高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增设课时,不可忽略或随意安排。

(五)延续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发展

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学方案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及延续性。当学生面临求职时,即使是毕业后,也应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从实际上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综上所述,本文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性质及目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提出就业指导有关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策略,以期引起教育者的重视,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琳.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49-51.

[2]蔡彬,等.高校扩招后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J].心理学探新 2010,(5):26-27.

论文作者:苏颂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工科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与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论文_苏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