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的势头是较为迅猛的,城市发展的速度也逐渐加快,房屋工程的实际投入也大幅增加,这就使得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从工程造价管理的实际状况来看,管理的实效性是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但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因素对造价控制所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本文主要从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控的角度展开深入的探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控制
1收集建筑工程造价的数据
1.1已完类似工程数据的加工
由于工程造价数据对其准确性要求较高,在采集过程中要注重数据的筛选与甄别。已完类似工程的造价数据信息为主要的借鉴资料,通过网络技术汇总以及冗余处理,获得符合标准的工程造价数据,运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探寻该类工程内部发展规律,应用于拟建工程的造价预控,进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数据分析与加工的运行体制。
1.2实施阶段性的采集归纳
数据滞后是工程价精确测算的一个瓶颈,已完类似工程的数据尽管为工程造价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但是并不能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历史数据越久远,越无法呈现出市场动态,导致信息失真,造价测算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可靠性,这就要求加强工程实施阶段的数据收集,实时更新,适度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加工、分类、总结,保证测算数据的适用性。
2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进行测算
2.1 结合市场信息变动,以数据为主导元素,对人力、物力资源实时跟踪,及时反馈,建立一个紧密的、可循环的信息网络,为更精确的测算准备全面真实的造价数据。
2.2 结合施工技术以及工程实际状况进行造价测算,对工程技术的全面认知是造价测算的基础,根据具体的施工技术及其参数,落实到材料设备使用量、劳动力需求量,实行量价分离计算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实物消耗量标准的相对稳定性和直接费单价的变动性这个突出问题。
2.3 从系统工程理论的角度展开造价测算,在展开施工之时,预测值通常是以固定概率分布,工程造价则是呈现出随机分布的状态,从这点来说,把系统工程理论融入到造价分析之中,则可使得所有预测点的全面分析得以达成。
3对比分析建筑工程造价与计划
3.1 分析比较目标造价与实际造价,以季度、月等阶段分析造价降低程度,确定造价偏差原因,根据不同时段、不同状况进行造价偏差调整。
3.2 分析比较累计预算值和累计实际成本,了解累计实际成本是不是已经实现最优,对相关的措施予以进一步探究,得出造价控制的最佳途径。
3.3 分析单个项目成本,找出造价控制的要点。如分析材料设备造价,检测费用超支的主要原因是否由材料资源变动导致的;检测质量成本,分析超支费用是否由质量缺陷引起,或者是由提高质量导致,同时保证实时跟踪测验。
4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进行调整
4.1提高材料设备的控制管理
4.1.1 实时检测库存材料。市场主导着材料价格,加大为度对市场信息的掌握,注意时效性以及高效性,加强网络信息与实际调研的结合应用;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材料采购应坚持费用节省原则;针对材料的采购进行策略分析,坚持费用最小原则。
4.1.2 加强材料设备采购与合理使用。以价值工程理论为根据合理规划采购,避免紧急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部分使用频率低且费用较高的机械设备可以适当采取租赁决策,严格控制新购设备,使资产管理得到最优化,实现施工机械设备的标准化和通用一体化;对于现有的机械设备,要定期进行维护、局部更新,合理编排设备使用频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对于陈旧废弃设备,及时处理,通过资产置换等形式压缩成本;以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形和定额为根据,编制材料实际需要计划,合理确定经济进货批量。
4.1.3 建立材料库存预警系统。及时反馈库存信息,实时分析计划采购量与实际采购量,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改进进货批量、批次;严格控制采购与领科程序,加强库存管理和施工作业管理,减少材料设备不必要的损耗。
4.2加强工期进度控制
4.2.1 做好工期计划的编制工作,依次有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计划等,合理规划资源供应量与施工进度相协调,根据实时测算得到实际造价的预测值均衡调整各种资源,保证各个工序之间的衔接顺利。
4.2.2 建立工程项目实施系统,时刻关注施工实际进度,及时检查、记录,归纳信息数据,对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偏差大小。
4.2.3及时分析偏差对总工期的影响程度,重新规划所需资源和施工进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精进工艺工序,加强资源之间的调度和施工现场管理。
4.3有效控制工程变更
4.3.1对工程变更的控制应该以预防为主,要做好对工程变更预测分析工作,为提高预测精度,需要加强对变更事件的归纳总结,从中发现规律,确立重要的控制点,编制计划,充分发挥事前控制的作用。
4.3.2 工程变更的有效控制主要是对一些要点的控制,在变更控制计划中要注重对施工方案变更、条件变更等的控制,对工艺流程、组织计划及时调整,对成本风险大的变更(如发生概率虽小但是事后影响大)可运用可风险分配理论,尽量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工程变更处理必须注重时效性,在工程变更后发生的14日内及时完成认证手续。
4.4加强合同管理
4.4.1 归类总结典型合同事件,以这些合同为编制根据编制合同计划,合同计划应该能够最大限度的预测后续事件的发生,并能够为发生的争端事件提供解决方案。
4.4.2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进度实时跟踪调查,对己发生的工程变更及索赔事件进行信息归纳,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进而形成一个信息平台,经过循环又重新回到合同事件分类归纳,以此流程循环往复,提高合同管理的水平,避免急促合同赔偿事件导致的损失,控制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在预期目标内。
5优化工程造价动态控制
5.1资源配置优化模型
利用线性规划理论,针对一定工期、一定量的主体工程,要求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即在主体工程的主要工序(钢筋工程、混凝止工程、模板工程)中白天作业上需要安排普工、技工各多少工时,晚上加班作业需安排普工、技工各多少工时,需要各类材料的采购量是多少,同时对总成本、总人工工时设立权重系数,以期达到主体工程施工造价的最优化。
5.2工期优化模型
当工程需要赶工时,调整工期进度,控制造价的升高幅度在最小范围之内;当施工进度稳定且有可提高的空间时,可适当加快进度,降低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综合造价。具体对工期进行优化时,在保证工艺逻辑的基础上,运用网络计划技术制定项目施工时间表、编制进度计划网络图,针对进度偏差采取相应的进度计划调整措施,对某些关键线路中关键工序的持续时间进行合理压缩,同时对非关键工作时差进行调控,正确调整组织逻辑关系等,以期实现工期要求的前提下保证造价最优化。
5.3质量优化模型
在保证最低质量标准的前提下,降低施工阶段造价;在造价一定的情况下,适当地提高工程的质量。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五大方面,对人的工艺技术、材料及时供应与管理使用、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等进行综合动态调整。
6结论
综上,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措施有,造价数据的收集,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进行测算,对比分析建筑工程造价与计划,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进行调整,可进一步优化工程造价动态控制。
参考文献:
[1]袁军.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分析[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5(34):288-289.
[2]李勇.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分析[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66):00073-00073.
[3]李倩.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分析[J].环球市场,2016(35):295-295.
[4]邱四凯.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分析研究[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0):00179-00179
论文作者:张丽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7
标签:造价论文; 工程造价论文; 工程论文; 数据论文; 计划论文; 动态论文; 材料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