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海南对外开放新格局_企业经济论文

构建海南对外开放新格局_企业经济论文

构建海南开放新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新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两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走势潜移默化,进入了新的转换期。即由局部开放向全方位开放延伸,由扶持性开放向自我发展性开放变化,由区域性开放向产业性开放拓展。实现这一阶段性的转换,是扩大开放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海南要增创特区新优势,就一定要率先完成这个转换,不断加大开放力度,构建新的开放格局。

一、开放战略取向的调整与充实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民办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封闭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列宁曾经指出:“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就已经愈来愈国际化了。社会主义会把这三方面的生产完全国际化。”社会主义之所以可以把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国际化,是因为社会主义是开放的,她完全能够吸收、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创造。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必定会赢得世界。当代世界经济国际化、整体化、集团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我国经济正在与世界经济相融汇,国际经济关系已经渗透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这一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得益于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选择。

海南的经济发展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封闭历史,但就其区位特点而言,它应该是高开放度的岛屿经济;就其经济发展的内容而言,它是有赖于外来生产要素开发本地资源的注入型经济。

从一定意义上说,海南的发展战略就是开放战略。回顾以往,我省全局性工作的每一个大的进展,都是开放的进展,开发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都与开放有关。过去靠开放起步,现在要靠开放发展。海南已经度过了开放的阵痛躁动期,从蹒跚学步,到跳跃前进,开始走向新阶段。

这里所说的开放,首先,是指开放的政策。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和实施的对外开放政策。其次,是指开放的经济。就是使国内经济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处于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之中,使生产要素流动、经济资源配置、市场机制运行处于开放状态之中。再次,是指开放的环境。就是把开放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形成稳定、有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开放体制和机制。

开放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改革。邓小平同志对此有深刻论述,他说:“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也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实践中也确实是这样。比如我省实行的企业登记制度改革,同时也是一项重大的开放措施,对于扩大外引内联,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加海南的开发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再比如,我省改革公路费征收制度,本身就是最直接的开放。由此可见,改革和开放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相辅相成相融合的。

区域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是动态的实体,而一个区域的经济没有完成开发任务之前,生产要素处于随机分布的无系统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生产要素的完全或部分的不流动性,这是各类实行生产和贸易专业化的区域享有比较优势的核心所在;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也可以理解为它要求空间集中经济或是特定产业的规模经济;运输和通讯的成本,它限制着自然禀赋优势和空间集中经济可能实现的程度。要使这些制约因素朝着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化和转换,需要创造的基本条件是,区域经济系统必须处于高度开放状态,并且随时根据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和不完全可分性的要求,主动调整和充实开放的战略以适应新的现实。

这里需要首先解决好的根本性问题是:

指向的再确定。指向,表示一种区位性活动被吸引的基本方向。党的十四大会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表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取向已定。在这个大背景下,要进一步确定我省开放战略的市场指向。市场经济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开放性,市场经济也就是开放经济。开放拓展市场,市场引导开放。开放的政策是市场的杠杆,开放的经济是市场的内容,开放的环境是市场的载体。开放的市场指向与建立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紧紧相联,需要很好地把握。

基础的再巩固。开放的基础决定开放的水平和效果。这里所讲的基础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开放的基础设施。开放要求物资、资金、技术人员、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顺畅流动,需要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为之服务。另一方面,是指开放的基础产业。我省的基础产业,主要是与农业有关的资源产业,如热带作物种植加工业、海洋捕捞养殖业;与能源生产有关的资源产业,如水利电力工业、石油天然气加工业等。发展资源性的基础产业,是我省经济建设的重头戏,也是扩大开放必不可少的基础。研究发展战略,重视主导产业的选择和确定无疑是正确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在调整和充实开放战略取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环境的再优化。我省对外开放的吸引力不仅在减税或免税的优惠政策方面,而且还在于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但是,没有开发的资源,其优势是潜在的。反之,有碍资源开发的环境劣势却是客观存在的。这虽然是历史的遗憾,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正由于环境劣势保护了资源的原始状态,保留了较高的开发价值。以开放促开发,就是要克服这一矛盾状态,为资源的开发创造有利的环境。要使潜在的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前提条件是转化环境劣势。除了上边提到的基础环境外,还有各种“软”、“硬”环境需要改善和转化。道理很简单,如果环境条件较差,不论开放的门敞得多大也没有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放最大量的工作是优化环境。

在解决上述带有根本性问题的基础上,还要对开放的战略取向作一些必要的强化和具体的调整、充实。

1、面向两个市场。要具有宽阔的开放思路,着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立足于国内市场,加强海南与内地经济分工与互补的联系,实现海南与内地经济一体化,加大我省占有的市场份额,处理好与各省市区的比较利益。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争取把自己的拳头产品、名牌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加大开放中对外贸易的份量,尽快使海南特区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

2、实行两条腿走路。依托内地,提高内联的水平和效益。要以内联为起点,以外引为重点,向外向型经济迈进。特区的生命力取决其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外引与内联缺一不可,都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外资内资一起引,内商外商一起联,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智力同时并举。

3、形成进出双向运动。对外开放是双向的,要形成有进有出的良性循环。开放初期往往是从引进起步,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进与出就应该融为一体。对外开放不仅进来的渠道要畅通,出去的渠道也要畅通,否则堵了出去的路,也拆了进来的桥。为了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敢于、善于让资源、让市场、让产权、让利益来吸引好项目、高新技术。为了提高对外开放的档次,必须引导资金、设备、技术、人才进入良性循环和双向流动,支持海南的各类企业到省外、国外设点、开窗口、办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4、构筑两大社会发展基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两大基石。对外开放主要是经济的开放,同时也是社会的开放;经济发展的开放战略,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开放战略。要解决好特区建设过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在引进外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还要学习外来一切先进的东西,融汇东西方文明。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弘扬民族精神,创造特区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总之,只要是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的,任何开放形式都可以试验、都可以实践。

5、坚持两个“环保”并重。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环境保护问题,经济开放度越高,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就越高。海南对外开放有两大吸引力,一是资源吸引力,二是环境吸引力。如果这两个最有价值的东西被破坏,发展就没有希望。另外,还要注意保护和完善开放的社会环境,认真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和健全法制,这是成功的实施开放战略的两个关键。要推进特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形成有利于开放的稳定、和谐的环境;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为开放提供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

二、开放的创新体制和健全的机制

从1980年算起,海南对外开放的历史已经有16个年头。现在的开放已不仅仅是凭借一些优惠政策,打开大门结束封闭的问题了。更有实质意义的是要构建一个不断变革、不断完善的开放的社会系统。这个社会系统由多种要素组成,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创新的体制和健全的机制。可以说,这两点是开放社会的本质特征。海南改革日益深化的客观现实。迫切要求通过扩大开放构建创新体制和健全新机制,来推动经济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创新是要素的重新组合,既包括对旧要素的扬弃,也包括对新要素的吸纳。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是一种创造性的变革。引伸到体制创新这个问题上,就是要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重新组合体制要素,形成符合客观规律,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体制。新体制的前提是开放,不开放无法创新;新体制的功能是创新,不创新开放也没有意义。开放、创新是新体制的活力和效率的关键所在。

构建开放的创新体制的根本目标,是建立特区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多层次的体制系统,包括诸多的分支体制和体系。建立开放的创新体制,着眼点要放在增强体制的创新能力上。任何一种体制无论怎样先进,都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否则就避免不了封闭僵化,先进的也会变成落后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尤其是这样。改革和完善是创新的基本内涵,并且创新还意味着接受外来事物的吸收消化能力、加工改造移植能力。改革进展到一定阶段,就不能总是寄希望于通过政府机构的大调整、大增大减来建立新体制,而是要把重点转移到增强现有体制的创新能力上,健全体制的吸纳和扬弃功能,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创新的体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必然会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由此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创新体制的构建和运行,会形成一系列机制,如政府的效率机制、企业的运营机制、市场的竞争机制等等。但是,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在整体上处于转轨变型阶段,相关的机制往往不健全、不完善,并可能出现一些漏洞和负效应。开放的经济不是放任自流经济,开放的体制也不是无为而治的体制,它必须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种机制来发展经济、管理社会。特区的活力和开放度主要是通过健全而灵活的机制体现出来。

首先,要强化政府的效率机制。效率是以较小的成本获取较大利益的行为。效率的获得,取决于一系列要素的有机结合,它来自于社会的公平机制,又推动着社会公平发展。政府在进行社会政策取向的选择时,效率是首选目标。前一段时间,有的同志在强调市场作用的同时,忽视了政府的作用,似乎市场经济就是没有政府管理和干预的经济。实际上,现代社会的任何一种形态的经济,都是企业、市场、政府的统一体,是三者共同发挥作用和施加影响的混合体,区别只不过在于方式、程序、主导力量不同。香港经济是公认的典型的市场经济,但港英当局也在一定范围内主导着市场的取向。我省要在“小政府、大社会”体制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以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为目的,以政策法规和经济杠杆为手段的经济管理与调控体系,并相应地完善职责明确、精干高效的经济管理与调控机构。政府职能的转换和体制的创新,要着力于有效地调控经济运行,有效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地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有效地参与市场体系的创新,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在1994年理论研讨会上,阮崇武同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责任》论文,对此做了系统的阐述,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机关效率机制应该遵循。

其次,健全企业的运营机制。在开放经济系统中,企业是最基本的主体,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我省企业的现状相对内地而言,旧包袱较轻,新成份活跃。近年来,新经济组织异军突起,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应运而生。健全各类企业的运行和经营机制,关键是建立产权明确、自主经营、平等竞争的具有海南特色的开放式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是今年改革的重点,要继续贯彻《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按照《监管条例》要求,建立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对股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依法规范。围绕企业改革,加速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当前,我省健全企业运营机制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企业机制的不完善、不灵活,脱胎于传统体制的烙印很深,转换机制的任务很重。另一方面有些企业运营的投机性较强,违纪、违规、违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严重,运营行为亟需规范化。解决这两方面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充分利用我省的特别立法权,加快经济立法步伐,把健全企业运营机制的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对国有企业,要重点实行股份公司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制改造,为转换和健全企业的运营机制创造体制条件。同时,还要注意把企业改制、改组和改造结合起来,根据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要求,组建一批以金融为背景,资产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集团。

再次,完善市场的竞争机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属性,它相对垄断而言,并以开放为前提。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就发育特征来说,海南的市场经济特殊模式已见雏型,即竞争主导型。就是在构成海南市场经济诸要素中,竞争作为基本要素,起主导作用。具体表现为企业运营机制转换,企业组织调整,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都离不开市场竞争机制的刺激;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外开放的扩大,区域性的经济联合,都需要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因此,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就成为建立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环节。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遵循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坚持价格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的评判功能,促进公平的市场竞争。消除不利于竞争的垄断,特别是低效率而欠公平的行政垄断。防止不正当竞争,形成依靠生产能力和经营实力竞争的规则。通过竞争性的市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提高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

强势高效的政府、充满活力的企业、竞争主导的市场,三者合为一体,以体制的效能和机制的运作联结为开放的社会系统,构成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动力格局。

三、开放的梯次推进与辐射效应

开放经济存在的形式,是经济时间和经济空间。在这里,经济时间是一种特殊资源,它强调经济活动节奏性和持续性的统一。经济空间是完备地描述系统所有变量及其变化状况和变化范围的总和,它强调开放经济的不同层次、不同对象。这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阐述开放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简单地说,我省正在实施的开放的发展战略,实质上就是对各种发展要素在经济时间和经济空间中作全面而多方位的配置,由此形成各要素在经济时空坐标系的立体结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科学合理的梯次开放、重点发展的序列,促使经济时间和经济空间实现最佳的动态组合。

我省的开放区位是一个海岛,开放区域80%是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尽管一建省就是全方位的开放,但资源条件、投资环境、对外的吸引力都有很大的差异。这样,就不可能出现全方位开放的同步效应,开放的落差或反差效应不可避免。也就是说,会遇到经济时间与经济空间梯次组合的问题。开放开发的实践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推动全局意义的“发展极”和“增长点”,只能相对集中在少数区域,区域均衡发展的理想目标与主导产业、骨干企业不均衡分布的矛盾会贯穿始终。解决或缓解这一矛盾,有效的办法是采取梯次推动强化辐射的开放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地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梯次推进是倾斜式开放向平衡式开放过渡的基本形式。具体地说,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在保持和加强对港澳台联系的基础上,加速推进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广泛参与区域经济的分工和竞争;在提高保税区、开发区、中心城市开放度的同时,加速推进岛内山区、腹地、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缩小地区间差距和城乡差距,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在扩大商品市场开放的过程中,加速推进生产要素市场的全面开放,使省内外的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组合,强化开放客体之间“质”的有机联系和“量”的比例协调;在继续扩大内联、内吸型开放的同时,加速推进外引、外扩型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这样梯次推进,不断提高我省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梯次推进是一个由点到线到面的逐步辐射延伸的过程。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3.4万平方公里区域内对外开放不可能一下子遍地开花,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突破是现实的选择。在特区范围内,首先实现区域开放向产业开放的战略转移,是十分必要和完全可能的。从开放的梯次推进角度讲,就是要根据产业政策的要求,加大几项产业或行业的开放度,刺激主导产业或骨干行业的发育,实施产业突破的开放战略。

1、热带农业。我省的热带农业是新兴的开放产业,必须把生产和流通作为一体化产业链去抓,逐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现代化经营。否则,海南热带农业的资源优势就难以发挥出来。农副产品加工运销业,是联结热带农业与现代工业的桥梁,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1993年,全省农业附加值是工业的2.69倍,人均占有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1%,名列全国第一。开放的重心向热带农业倾斜,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运销业,应该成为我省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最近一些同志正在研究密切琼台经济合作,加速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琼台两岛具有推进合作的利益需求,双方优势互补有助于资源合理配置,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发挥最佳的经济效能。要深化合作基础,扩大合作层面,拓展合作空间,着力发展投资规模、提高技术层次,利用台湾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经验,闯出一条开放经济的“绿色道路”。

2、现代工业。发展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把现代化的实现看作工业化的过程。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也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以工业为主导,加快发展第二产业”,是我省确定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应该作为开放战略的“重中之重”。尽管海南经济特区有幅员广阔的农村,但是最终还是要走上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工业在开放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农业也就是农业的工业化,工业是贸易的“发动机”,旅游业也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崛起的。经过建省六年多来的努力,我们已经看到了海南工业令人振奋的前景。1996年,天然气化肥厂是第一步;1997年,和邦炼油厂是第二步;1998年,和邦的45万吨乙烯项目是第三步。此外,还有其他一批大型骨干项目与之相配合,这就使我省工业化的每一步,都会推进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在全省的产业结构中跳跃式升级,并将对农业、贸易、旅游等产业产生强大拉力。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实现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是,既要充分发挥热带农业和天然气等资源优势,又要相对降低对农副产品等资源开发性工业的依赖程度,开发出有竞争力和唯我独特的工业系列产品,实现资源加工型工业与市场主导型工业的有机结合。

3、对外贸易。我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内容是以出口规模扩展和档次提高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岛内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国际市场供需联结起来,对外贸易是区域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是海南实现工业化以促进特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链条,决定着我省开放的程度和水平。海南岛是我国南海的重要门户和传统口岸,处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亚太经济圈的环形地带,与东南亚的各条海上通道相连,天然良港遍布全岛。建省6年,出口额年均增长率达40%。目前,扩大对外贸易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货源不足,市场容量小。因此,要围绕资源优势,把对外贸易的文章做活。发展创汇农业,努力实现从单一的农副产品原料出口转变为农副产品深加工出口。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发展服务出口产业群,扩大服务贸易,争取在边贸方面有大的突破。积极组织岛内外出口商品,拓宽出口渠道,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最终是要把我们的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实现对外开放的良性循环。

4、旅游产业。旅游业是一项开放性、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它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基础之上,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大的刺激和带动作用。海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的潜力很大。旅游资源的不可流动性,决定了我省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世界旅游理事会报道,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将继续成为游客数目增长最快的地区,国际休闲旅游的走势是海滨度假、“休息和放松”。游客增加的趋势和旅游休闲的走势,都有利于海南的旅游业在对外开放方面有新的突破。’96中国度假休闲游活动重点在海南,是我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契机。要抓好旅游设施建设,抓好旅游宣传促销,抓好旅游行业的标准化管理。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把旅游业真正发展成我省开放经济中的第三产业的龙头。

5、金融产业。金融作为一种产业,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我省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矛盾是自然资源丰富,开发资金缺乏。要转化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建设完善的资金市场体系,开放资源配置的资金运作系统。发展金融产业的直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吸纳国内外资金,用于海南的开发建设。过去在引进内外资金问题上,一度偏重于直接投资,忽视间接投资;偏重于货币资金,忽视权证资本,开拓资本市场的力度不够。间接投资资金来源广,规模较大,使用方便,筹措也较容易。去年年底,我省在日本成功发行145亿日元武士公募债券,为扩大间接投资来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权证资本包括股票、债券、期权、债权和其他各种权证和有价证券,作为金融产业的中介手段和工具,有利于加速资金的运转和形态的转化。要充分发挥特区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创新金融工具,开发资本品种,拓宽融资渠道,开放金融产业,使海南成为最具活力的全国性的资金市场和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走出一条高速发展特区经济的“金色道路”。

我省开放的区位正处于先进与落后、发展与竞争的矛盾交叉点,一方面有“四小龙”领先优势的包围,还有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后发优势的竞争;另一方面,有广东、福建等特区和开放城市以及广西、云南等广大内地省区不断扩大开放的竞争,使得我们每在开放方面前进一步,都会遇到来自国内外的考验和挑战。不仅如此,海南的内部经济结构是典型的二元化,同样是开放每前进一步,都在产生区域效益的同时,整体又会出现新的反差。这种开放的“剪刀差”尽管现在还没有超过自身的承受力,但由于我们的开放前沿较薄弱,开放的腹地较沉重,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大开放的辐射效应,以克服上述问题。鉴于此,沿海辐射腹地、城市辐射农村、开发区保税区辐射周边地区、主导产业骨干企业辐射相关产业和企业,就成了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因为,缺乏这样的辐射,发展的不协调问题就会更加突出,经济问题就可能变成社会问题。如果这种开放的辐射效应能够较好地发挥出来,现有的劣势就会转化成未来的优势。

现阶段的开放,既是渐进式的,又是跳跃式的。这两种开放方式交叉作用,相辅相成,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促进着改革的深化。渐进与跳跃两者混合式的开放,其辐射效应表现为外辐射和内辐射。这种双向辐射,又构成开放的内应力和外应力并由此营造开放的时而渐进、时而跳跃、渐进和跳跃并发的局面。

总之,构建海南开放新格局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在指导思想上,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及时调整和充实开放战略的取向;在工作重点上,要着力于构造开放的创新体制和健全的机制;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开放的梯次推进与辐射效应。由此,在特区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强化那些有力地推动全局的坚实杠杆和支点,构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标签:;  ;  ;  ;  ;  ;  ;  ;  ;  ;  

构建海南对外开放新格局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