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主的儿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主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50周年年会上,雅克·德洛尔先生在代表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大会提交的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学会生存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学会生存以便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21世纪要求人人都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和判断能力”,“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在该报告中,把个体的自主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我国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社会发展需要及教育的现实状况所决定,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教育,更有必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教育目标。其中应包括:造就具有丰富、自主、健全人格的新一代。而据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自主性应从幼儿时期着手培养。如何进行自主性的培养呢?
一、以心理学揭示的有关规律为依据
心理学中关于自主的论述虽还未成体系,但各家各说也有不少。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社会情绪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2—3岁时,开始准备与母亲分离,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坚持己愿,学会控制自己的心理机能,形成自主感,并在此关键期后继续得以发展。皮亚杰从道德认知的角度论述了儿童的自律(自主)道德判断(出现在10岁左右)。这时儿童有自己的主张,他们认为规则是协商而定,可以更改;判断行为时,同时考虑结果和动机;尊重他人,较高评价自己,现实地判断他人,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运用温和而具有补偿性的惩罚等,这是从幼儿期逐步发展起来的。以哈特曼为首的自我心理学派十分重视自我在知觉、注意、记忆、计划和预见等方面的功能自主。阿德勒主张人性的自主,强调个人行为能在目标之下自主表现,他指出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需求所形成的不是盲目的冲动,而是有目标的导向力,人性是具有相当自主倾向的,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主的生活。奥尔波特强调独立于外的内在动机驱动下的行为自主,并认为健康人格即心理功能的自主。马斯洛以个人相对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相对独立性来界定个体的自主,认为自主的人是能自我决定,自我管理,自我训练,有主见的行动者,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他还认为自主是一种微妙的素质,难以用语言形容,却十分重要。
可见,从心理学角度讲,自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可以描述人的认知、情绪、道德、行为习惯,乃至人格等多方面的状况,是表示人的身、心各方面的形成、运作状态的一个综合指标。但自主一词到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正如马斯洛所言,它是一种难以用语言形容,但是十分重要的素质。因此,进一步的研究更有待进行。
总之,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的多方面的自主乃至人格的自主,对人的发展与生存极为重要;自主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表现和需求;自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有情绪的,思维的,道德的,乃至人格的自主;同时自主也是儿童各方面发展的综合表现,与儿童方方面面的发展不可分割,与儿童的自我意识、独立性、主动性等有密切的关系;2—3岁是儿童自我概念、自主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发展智力、情感,形成良好习惯,奠定人格基础的重要时期,此后,自主性也在不断地发展,直至成年;人的自主有层次、程度之分;自主的儿童是指在特定的年龄阶段能达到心理的正常发展,并能进行一定的自我控制和综合运用各方面能力,表现出主动、有选择地吸收环境中的刺激的儿童。
二、以有关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相对于心理学家把自主看作人自然的心理状态和发展需要,教育家主要关心儿童自主性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及其培养。自卢梭开创自然教育的风气以来,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蒙台梭利以及后来的杜威、布鲁纳等都特别强调为儿童创设宽松的教养环境和氛围,使之能自主地成长。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大自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以自己的行为达到各种要求,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判断,最终学会自我调节,自觉学习、思考、行动,成为一个不依赖于他人、独立自主的个体,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福禄倍尔对儿童游戏的青睐,蒙台梭利对儿童感官训练的重视,杜威的。做中学,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问题在于什么样的环境才算合适,如何把握?对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境来说,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格式,但可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对父母来讲,可能是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严格而又宽容,尊重儿童的合理要求,限制其不合理行为,建立自然、融洽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儿童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则需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协调。
三、总结实际教育经验,将实践与理论结合
教育观念往往是一种教育理想,一种前瞻,一种导向。它提醒我们对问题的注意,引导我们对问题深入、全面地理解。但只讲了应该怎样,尚缺乏切合现实、达到理想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经验来弥补。同时,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也只有被教育第一线上的家长、教师理解,施行才能真正奏效。自主的特质不是天生就有,完全抽象的自主不存在,自主有其具体的表现。对自主的培养也只有在实际生活中,用具体的方法进行。因此,除了心理学家、教育家给我们提供的观念与方法外,总结各种实践经验非常重要。
儿童的生活具体而丰富,充满了变化。既不像设想的那么简单,也并非深奥难测。实际上,很多家长、教师已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儿童进行这方面的培养。例如,按一般的理解,自主是指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少家长、教师正是这样要求儿童的。可见,总结实践经验就在于根据自己或他人已有和准备采用的做法,将抽象的培养自主性的观念,转化为我们能具体操作的方法。实践工作者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研究、讨论,如弄通“自主”的含义、表现、意义、培养儿童某方面自主性的具体方法等,有关的问题如现实生活中儿童自主的程度、自主与其它方面发展的关系等等。由此,逐渐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观念和做法,与有关理论相互补充。
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教师、家长应注意到自主的多方面含义,如儿童情绪上的自主感,思维的自主,道德的自主,人格的自主。在儿童成长的不同情境中,挖掘各种有利于儿童自主性发展的教育方法。如可以分析自主性较强的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得出有关的结论和方法;根据儿童的个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在集体中树立这方面的榜样,以带动大多数儿童,等等。
此外,还应看到自主是儿童在多方面发展的一个综合表现,因此,它与儿童其它方面的培养密不可分。可以说,自主与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关系。没有脱离儿童多方面发展的孤立的自主,可以从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发展中,达到对他们自主性的培养。
培养自主的一代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总结、研究发展儿童各方面的自主性之含义、具体的方法,为儿童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尊重儿童自主成长的要求,让儿童有较多的机会自我表现,独立完成任务,自由玩耍,从而在其中学会协调自己的感知,发展自己的思维,组织自己的语言,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形成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行为的方式,成为独立自主,具有健康人格特征的现代人。
标签: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