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的CT与MRI影像诊断价值探讨论文_舒毅,李平梁,远仲,吴晶晶,王梅

(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红河 661199)

【摘要】目的:对CT与MRI应用于脊柱结核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对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均先后进行CT、MRI诊断,对比分析诊断结果。结果:本组23例患者,病变位为胸椎4例,腰椎14例,胸腰段5例;在CT、MRI的骨质破坏、附件受侵、椎间盘受累及椎旁脓肿等表现检出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钙化、韧带下播散检出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脊柱结核诊断中,CT、MRI的影像学多样,都有较高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更有助于诊治。

【关键词】脊柱结核;CT;MRI;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0-0082-01

脊柱结核是临床骨关节结核病中最为常见一种,据统计,占到50%左右。以儿童和青壮年为主要发病群,发病部位主要有胸段、颈椎、腰椎等[1]。近年来,脊柱结核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相对隐匿,发展较缓,且症状不明显,在诊断时易和其他类型的脊柱病症相混淆。为进一步掌握脊柱结合的影像学表现,本文对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诊治的23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23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通过手术病理、结核菌培养等证实。其中,男患者12例,女患者11例;8~43岁,平均(21.4±2.2)岁。临床表现主要是胸腰段、腰骶、腰背等部位疼痛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并伴有低热、乏力、体重下降等结核中毒表现,均未合并其他类型的脊柱病症。

1.2 方法

1.2.1CT检查:选用GE生产的Light Speed型64排128层螺旋CT。指导患者行仰卧体位,对病变椎体及相邻上下椎体进行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1.25mm。

1.2.2 MRI检查:选用GE生产的1.5T超导型磁共振仪,应用标准脊柱线圈。指导患者行仰卧体位,头部先进入,分别按照矢状位、轴位T1WI(TR为400~800ms,TE为11~14ms)、T2WI(TR为1800~3000ms,TE为100~120ms)序列进行扫描,有些患者加型冠状位T1WI序列;矩阵为512×256;FOV为240×240、280×280;层厚为3~4mm;层间距为3~5mm,其中,有6例患者开展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在获取影像学资料后,由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一同分析,主要了解骨质破坏、附件受侵、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韧带下播散、钙化等情况。

1.4 统计处理

将本研究资料统一录入到Excel中,再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数据以例数(%)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通过检查,本组患者的病变位主要包括胸椎4例(17.4%),腰椎14例(60.9%),胸腰段5例(21.7%)。在骨质破坏、附件受侵、椎间盘受累及椎旁脓肿等检出率上,CT、MRI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韧带下播散、钙化检出率有差异(P<0.05)。

3.讨论

骨关节结核属于特殊的血源性感染炎性病症,病灶通常会对血运丰富的松质骨造成侵犯,临床上以脊柱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是侵及椎体,在发病早期累及脊柱附件的较少。当前诊断脊柱结核主要是采取CT、MRI等影像技术。从临床实践看,CT和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MRI在显示早期病变、明确病变范围方面更具优势,但CT对于钙化灶的显示更为清晰、全面[2]。

采取CT扫描诊断,因减少影像重叠及伪影的干扰,在密度分辨率上更高,因此能更为淸晰、全面的把脊椎结核发病早期的微小椎体及附件骨类型、椎旁脓肿、椎旁钙化等更好的显示出来。对于成年人而言,椎体血供主要来自于肋间动脉与腰动脉,自椎体的前侧进入,沿着骨外膜分布,所以,成人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显示骨质破坏主要发生在椎体前、中部分。本研究中,19例15岁以上患者的病变位在椎体前、中部分。CT影响表现为虫蚀状和蜂窝状骨质破坏灶及较细小死骨。此种“碎裂”性椎体破坏,是脊柱结核病理变化的主要特征,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3]。此外,CT横断面扫描还可清晰地显示椎旁脓肿、片状钙化、脓肿内斑点,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区,且边缘不清。本组8患者的CT影像显示椎间盘局限性密度减小,边缘不清晰,椎间隙存在不同程度的变窄,无法直接显示椎间盘形态。

MRI在脊柱结核的早期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早期病变通常是不累及到椎间盘的,大多数累及椎体骨质和椎旁软组织[4]。本研究中,15例患者的MRI影响学表现为椎旁软组织不同程度的信号变化,包括长T1WI、长T2WI信号;而椎体骨质破坏,在T1WI表现出等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在进行加强扫描时,椎体骨质破坏区周边会有边缘性强化,椎旁脓肿则主要表现为环形强化。与此同时,MRI具有多参数、多平面成像性能,分辨率高等特点,在显示病灶、病变性状、范围及制定治疗方案,评价疗效等方面有重要指导价值。

综上而言,在早期鉴别诊断脊柱结核时,应用MRI可更好的明确病变范围和病灶性状,但在钙化灶检查上,CT密度分辨率更优。所以,为提高脊柱结核的诊断准确性,减少误诊或者漏诊,应联合应用CT、MRI诊断,充分发挥两者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冰.脊柱结核的CT及MRI影像诊断价值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12:1774-1775.

[2]王莉莉,盛海萍,雷军强,等.CT、MRI在脊柱结核中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02:71-72+76.

[3]李福明,张奎,荣桂山,等.脊柱结核的诊断及治疗(附47例报告)[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07:822-824.

[4]王会光.CT与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4:59-60.

论文作者:舒毅,李平梁,远仲,吴晶晶,王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  ;  ;  ;  ;  ;  ;  ;  

脊柱结核的CT与MRI影像诊断价值探讨论文_舒毅,李平梁,远仲,吴晶晶,王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