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诚”论文

试析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诚”论文

试析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诚”

李 冬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 要: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先秦儒学从孔子到其孙子子思,再到孟子,都关注天道、人道之间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都把诚作为其思想学说之最高范畴,形成其朴素的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梳理传承发展这份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安身立命,治国理政,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诚;天之道;人之道;天人合一

《周易·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先秦儒学从孔子到其孙子子思,再到孟子,都关注天道、人道之间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都把诚作为其思想学说之最高范畴,形成其朴素的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梳理传承发展这份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安身立命,治国理政,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意义。

诚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概念,《说文解字》:“诚,信也”,“信,诚也。”诚与信可以互训,中国人自古至今,把诚信作为做人处世的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追求。《广雅》:“诚,敬也。”《增韻》:“诚,纯也,无伪也,真实也。”诚有崇敬之意,老百姓敬神时常怀崇敬之心、敬畏之情,叫做“诚则灵”。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意涵应是纯真、真实无伪。朱熹在注释《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时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天理、天道本来就真实无伪,人道、人事当然也应真实无妄。真诚既是天道,又是人道。从天到人,整个宇宙都是真诚或真实的。

什么是“道”?道指准则、规律、道路、道理。《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知(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就是“道”,即事物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传承这个“道”的是美善,而成就这个“道”的则是事物固有的内在本质。对于这个“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用却茫然不知,对于通达兼容的君子之道知道的就更少了。《系辞上》还说:“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大业。”乾坤是《周易》精美深奥之处。乾为阳,坤为阴,一阳一阴的对立、统一、转化,既象征天地及天地能生化万物,又是《易经》六十四卦的基本元素。如果乾坤的卦象毁了,那就无从发现《周易》的道理了。如《周易》的道理不能发现,那么乾坤即阴阳化育万物的道理大概就要止息了。这里的道是指道理、思想、学说。所以,居于形体之上的精神性的思想、学说叫做道、道理,处在形体之下物质形态的东西叫做器物。化育裁制万物就叫变化,将道与器推广实行就叫旁通,将《周易》这些阴阳变化的道理推而为天下民众所用,就可以称之为事业。

服装产业链中SCM、CRM、ERP、CAD等系统的应用较普遍。这些系统相对独立,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大量的各自独立的数据库,可以称之为 “数据孤岛”。当下,企业信息化的重点是如何连通各业务部门所产生的 “数据孤岛”,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完善业务流程。

《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达谓之道。”《周易》“一阴一阳谓之道”的乾坤天地之道,“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之道,都表现着我们的古圣先贤基于客观实际观察宇宙人生时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视野与观点。孔子说:“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不行,秉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可见,孔子及其儒学对闻道、行道、守道之高度重视。这个道,当然是善道。

《论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主观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孔子做到四毋,就容易并达到主观思想与客观实际、人道与天道之辩证统一。这种统一之关键在于它们的真实无伪——诚。

[3] 耿红卫:《印尼华文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第3期,第68页。

被后世儒家称为“述圣”的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作《中庸》。《中庸》同《大学》一样原为《礼记》之一篇,宋代朱熹把它们与《论语》《孟子》合而称为“四书”,并为之作章句集注,成为之后各级学校之必读书。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指出,对于三王、文武周公及孔子之道,“子思惧夫愈久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世之学者。盖其忧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而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在儒家经典中,同《周易》一样,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理论是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的品格,理解较难。朱熹主张,读“四书”应把《中庸》放在最后,大概是因为学儒学经典像其他学习一样,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从笔者学习实践来看,可先读《论语》《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还应联系结合起来研读,触类旁通,相互印证,感悟会更深些。

君子以诚为贵。真诚,真实无伪,从天地自然方面来说,是事物存在和发展根本规律,贯穿于发展的始终;真诚,真实无妄,从人的方面说,是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合内外之道的自我内心完善。人要做到真诚,就必须做到万物与成己之统一,即物我统一。《中庸》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天和人的本性的道德行为,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道德准则,按适合时宜的举措来施行仁、智,就是礼、义。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个重要命题是在《中庸》第二十章“为政”章提出来的。这一章是《中庸》全篇重点,内容非常丰富。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切入,“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等差),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君子要修身、事亲、知人、知天。首次提出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人伦为“天下之五达道”,即天下古今共同遵守的道理和准则;知(智)、仁、勇为之“天下之三达德”,即天下古今共同具备的德性、遵守的道德。“五大道”“三达德”,“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之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诚”,真实无伪或真实无妄,是自然界万物运行之规律、准则,即天之道。自然界各种万物,由于其各自及其相互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按照其固有本质和规律存在着、发展着。这种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或“神”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然是真实无伪的。自然界生物经过长期发展出现了能制造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并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形成人类社会。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实现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人类社会形成了有别于自然规律的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同样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同样是真实无伪的。作为既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自然规律是自然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规律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参与的。自然及其规律是真实无伪的,人的思想行为也是真实无伪的,应该朴素纯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争做圣贤、君子,而不能做巧言令色、表里不一、言行相悖的小人。可见,真实无伪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安身立命、修齐治平的根本准则。“天命率性”,“遵天命,尽人事”。“诚”就把天道与人道、天命与人为有机统一起来,就做到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家共同秉持的思想理念。这种中国古代所创立不断创新至今仍起重大作用的辩证思维,虽然仍不断受到习惯于二元对立思维的西方人所非议诟病,却丝毫不能损伤它在解决中国、世界重大问题中的重要价值。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放在这个结构格局中进行学习和研读,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候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治理天下国家这九大准则,体现着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体现着儒学“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根本要求。

在中国古代以农耕为基础的宗法社会中,等级(包括君臣、上下级)是一种基本秩序或制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否则谓之僭越,甚至被视为犯上作乱而被杀头甚至家灭九族。所以,必须正确处理基于人伦的各种关系,包括君臣在内的上下级关系。五达道,三达德,治理天下国家的九项准则,关键在一个“诚”字。《中庸》正是从这里引入诚为天道、人道:“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之者也。”孟子受业于子思之学生,传承子思之思想,《孟子·离娄上》关于“在下位不获乎上,则民不可而治矣”及以下的言论,孟子说着与子思从内容到句式几乎相同的话,但是把“诚之者,人之道也”,变为“思诚者,人之道也。”后加“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者也。”极其真诚而不能使人感动的是天下没有的事,不真诚是不可能感动人的,这又是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来论述“诚”。

在先秦儒学经典中,对“诚”为天之道、人之道,如《中庸》《孟子》那样从哲理上作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论述是很少见的。《中庸》说:“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显露于外),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负载万物——地)也;高明,所以覆物(覆盖万物——天)也;悠久,所以成物(成就万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现)而章(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达到这个境界,不显现也会自然明显,不运动也会自然变化,无作为也会有所成就。“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的法则,用一个“诚”字就可以概括尽了,作为天地没有两个,而它生成的万物是不可计算的。

真实无伪是天地即自然的规律;追求真实无伪是做人的规律,进一步强调了追求真实无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中庸》《孟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读《中庸》《孟子》,要注意从客观实际和主观努力、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之辩证统一去把握其所论精义内涵。

在协同集聚路径的中介作用检验方面,由模型11可知文化与旅游业融合能对产业协同集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同时,模型12中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估计系数也小于基准模型3中的系数值,意味着协同集聚路径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理论假说3获得支持。但值得深思的是,中介效应仅占总效应的3%,表明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借助协同集聚效应来促进旅游产业升级的作用程度较为有限,这也侧面印证了我国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协同集聚度较低,Jacobs外部性收益尚未充分释放。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极大地减轻了传统地上交通的压力,为人们出行提供方便,同时在各个方面促进着社会的发展[1].但是,地铁带来的噪声问题,严重影响着乘客乘坐舒适性和地铁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与身心健康.调查表明,长期受到噪声困扰的人们容易产生头疼、失眠、烦躁、记忆力衰退,严重者造成听力损伤,精神抑郁等严重后果[2-3].地铁噪声成为了衡量地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全国各地乘客、工作人员对地铁噪声问题的投诉日益频繁.因此,必须做好地铁噪声控制,提高乘客乘坐舒适性,改善地铁从业人员工作环境.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尽心上》)一切事物之理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自己是真诚踏实的,这便是最大的快乐。不懈地实行推己及人的恕道,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捷了。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通拳)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不可测度),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这里,子思从部分与全体、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论证天、地、山、水的小与大,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给人们包括今人以重要启示。

诚是天地之道,是为人之道,也是成物之道。《中庸》说:“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之人不仅要知道性,还要尽性,把自己的善性充分发挥出来;以这样善行对待别人,就能使别人的善性充分发挥出来;能充分发挥众人的善良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之天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天性,就能帮助天地化育生命;能帮天地化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有了人,就有了天、地、人三才了。形成并贯串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关键是“诚”。

孟子进一步把真诚理念、仁爱思想由仁民推及爱物:“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知(智)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而不遍爱人,急亲贤也。”(《尽心上》)

随着科技的发达,纸质文本向电子书的发展是一种必然,手机阅读相对纸本阅读更加方便,于全民阅读的普及来说,是很有益处的。还有各类专门的电子书阅读器的出现,譬如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因其携带方便,也日益被人们喜欢和接受。

子思论诚为真实无伪之天道、人道,圣人之道、凡人之道。诚为天道,为天地自然之道,为圣人之道,君子之道;诚之者为人道,乃为凡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顺应天命天生真诚的,不用勤勉、勉强就能得到,不用思虑就能得到,从从容容,其行为就能符合中正、中庸之道,这就是圣人啊。“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也。”追求并努力做到真诚的人,就是选择好善的目标而执着追求的人。这要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刻苦学习实践的过程。人的性命秉赋是有差别的,但只要刻苦努力、坚韧不拔,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弱必强。”愚与智、弱与强、小人凡人与君子圣贤是可以转化的,关键就是愿不愿、敢不敢的问题呢。儒家把尧舜汤文武周公称为圣人,孟子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就是希望人们发挥善性、善行成为君子、圣贤,以期家齐、国治、天下平。

1)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常见的大学英语评价方式是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出勤、作业等平时成绩,或者参考英语等级考试成绩。但是单一的语言能力评价标准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不能适应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因此需要改善评价的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将英语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纳入评价标准中,以此展现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这里说的是圣贤以下的一般人。一般人有某一方面的善性,对这种善性能够真诚发挥就能显现出来,发扬光大,感动他人,引起他人向善性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朱熹说,《中庸》“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中庸》内容博大精深,有天地自然之道,有社会人伦之道,有个人修为之道,有治国理政之道,等等。《中庸》全书是从“天命率性”开篇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可说是全书之纲领,“一篇之体要”,由天命率性之道、之教,到中和为天下之大本、达道。达到中和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便生长茂盛了。

天地之道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像天道那样洋洋洒洒、浩瀚无边,生育万物,充足富裕。一切礼仪、礼节,都要待有德性的人来实行。所以,如果不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就不能凝聚既真实平常又深奥的道理。“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朱熹认为,这五句最得圣贤精神,要求学者尽心尽意研读。这五句也成为后世学者研究重点,冯友兰先生就极其推崇“极高明而道中庸”并以之为座右铭。因此,作为君子要尊崇德性而追求问学,既达到广博的地位又穷尽精微之处,既达到高明的境界又遵循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进而获得新知识,敦实笃厚又崇尚礼节。“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背),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居上不骄傲,为下不背叛,国有道则显现,国无道则隐慝不语,这是孔子、子思、孟子一贯倡导和坚持的做人、处世、为国之道。

古代治理天下有制订礼义、制订制度、考订文字三件大事,做好这三件大事,就该很少有过失了。夏、商制度虽好,但没有验证,没有验证老百姓就不会信服;孔子虽有美德,但无尊贵之位,没有尊位也不能使老百姓信服,没有信服,老百姓也不会听从。所以,君子治理天下要以自己修为德行为根本,在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对照夏、商、周三代制度没有违背,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悖逆自然,质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君子知天理,懂人情,言语、行动可以为世世代代的法度、准则。距离君子远的人有仰望之情,距离君子近的人没有讨厌之意。这样,君子就成为知天地知人世、知天理懂人情之人,可为后世榜样、受老百姓敬仰亲近的人。

《中庸》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者明矣,明者诚矣。”由真诚而自然明理,叫做天性;明理后进一步真诚,叫做教化。内心真诚就会自然明理,明理之后也会做到真诚。这体现着天性与教化、明理与真诚、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和转化。

孔夫子是知天知人、博古通今的圣人,既是倡导又是践行中庸之道之德的典范。这在《中庸》中前半部有相当充分的反映,后面更从天道人道融合方面加以证明:“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孔子远亲尧舜之道,近以文王、武王作榜样,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如同天地那样无不承载,无不覆盖;又像四季依次运行,日月交替光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既是万物发育生长的根本规律,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世界上的万物各有生长之道,能够共同发展,而彼此并不相损害;日月运行,四时交替,各有自己的规律,却能并行运转而不相互冲突。就是说,万物一起生长而不相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作为一种理念,它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立人达人,忠恕宽容,和而不同,民生安宁,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发展,至今仍有强烈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2018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并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描绘新时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前景。

诚为天之道,思诚为人之道,两者之极致就是至圣和至诚。“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这里说的足以有临、有容、有执、有敬、“聪明睿知”“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实际上是指圣人具备的仁、义、礼、智四种德性。圣人有了这四种德性,“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说(悦)。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凡有血气的人,莫不尊敬他亲爱他。所以,圣人的美德可以与天相匹配。如后世儒家就尊称孔夫子是“德配天地”。“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圣之人必须是至诚的。至圣至诚者才能治理天下之大经,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伦常关系;才能树立仁、义、礼、智等天下根本道德,并使人们遵守;才能知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除了至诚还有什么可依傍的呢?至诚的人,仁德是那样诚恳,思想是那样深沉,化育万物的胸怀是那样广阔。“苟不固聪明圣知(智)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假若不是确实具有聪明睿智通达天德的人,又有谁能知道这些道理呢?

《中庸》这里的论述,与《周易》的说法是一致的。《易·乾·文言》:在《易经》乾卦中,说到身处九五之尊为“大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大人”是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这里鬼神指神秘莫测莫测之事,指精灵幽妙之形)合其吉凶的圣人。先天指天地阴阳化物之前,这里指道,即客观规律,圣人能遵循道,所以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遵天时。在儒家看来,天人是合一的;在圣人那里,天时、地利、人和是有机统一的。

唯天下至诚,能尽人之性、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三。“诚之者,人之道也。”人性本善,人可以向善,做到善良忠诚,真实无伪。但受到内外不良的邪恶因素的影响,有的人可能不善良、不真诚。《中庸》最后一章专论君子之道,“诗曰:‘衣锦尚炯。’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矣。”君子之道,开始并不辉煌,但在积累中日见光辉。小人之道则不同,开始很张扬却华而不实,会渐渐消亡。这就划清了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的界限。君子有很多优秀品质可以入德,是道德高尚的人。

按照以前的工艺要求,在运行中如发现变压器阀门破裂或者渗漏油,必须将变压器退出运行,把本体内的油放至需更换的阀门以下。如果是更换位于变压器底部的阀门,需放掉几乎全部油,再拆除组件(如风冷器、联管等)更换阀门。

关于存诚、立诚,进德、修业,《周易》有很深刻精辟的论述,《易·乾·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孔子说:“龙,德而中正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有龙一样品德的人,他也就是立身中正的人。他平常所言讲信实,他平常行为也谨慎,防止、规避邪恶而内心保持真诚,做了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好事从不自我夸耀,他的道德广博而能感化人。“九三:‘君子终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孔子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惕,虽危无咎矣。”君子要努力精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发展自己的事业。忠诚待人,言而有信,就可以不断提高道德水平。修饰自己的语言使之诚实可信,不妄语,不虚言,就可以积蓄积累,发展自己的事业。“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征兆,能够做到了解征兆,就能知道自己事业达到的目标并努力实现它。自己能预知事物发展的结果并艰苦奋斗去实现这个目标,达到这个结果,这样的人就可以与之一起去干合适的事,就可以与之存义。这样,居上位不骄傲,在下位不忧愁,时间虽不断流失而始终保持强健和警惕,即使有危险也不会酿成灾祸。

2014年7月以来本科室共接收新入科护士20人,年龄20岁~24岁,其中本科14人,大专6人。男性:9人 女性:11人,全部为应届毕业生。

但是,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能因为安定不会酿成灾祸而麻痹大意、放松警惕。因为危与安、亡与存、乱与治是相互联系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周易·系辞下》:“子曰:‘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乾·文言》:“‘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前者怎能成为圣人,后者肯定就是圣人。“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君子以成就美德作为准则,每天都能使自己的道德有所增进。“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通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天,利见大人’,君德也。”君子靠学习来积累自己的知识,靠多向别人请教提问来辨明是非,靠心胸宽广来居于适宜之位置,靠心存仁爱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周易》说:“巨龙出现在田野之间,有利于去拜见大人。”因为大人有君子之德。

在儒家经典中,《周易》为群经之首,它关于“闲邪存其诚”“修辞立其诚”的说法,与《中庸》《孟子》中诚为天之道、人之道的论述,精义相通,对照、结合起来研读,定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 大学·中庸[M].王国轩,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6.

[2] 杨伯峻 . 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An Analysis of the “Sincerity” in Confucian Traditional Culture

LI Dong

(School of Marxism,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Zhengzhou,Henan 450046,China)

Abstract: Pre-Qin Confucianism concentrat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ity. From Confucius to his grandson Zi Si and then to Mencius, thes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s advocated "th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man". They all regarded sincerity as the highest category of their doctrine, which represented the ancient naive dialectical materialistic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precious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the world, life, values and the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Key words: Sincerity; way of heaven; way of man;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man

收稿日期: 2019-07-08

作者简介: 李冬,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 B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6-4702(2019)04-0094-07

(责任编辑:刘惠卿)

标签:;  ;  ;  ;  ;  

试析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