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临床应用研究论文_胡裴裴

胡裴裴(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浙江 永康 321311)

摘要:目的:对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颅内多发肿瘤患者80例,运用16排螺旋CT扫描仪对其进行检查诊断,所有给予MSCTA检查与MSCT 平扫,并比较其检出率。 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MSCTA检查的检出率为97.5%;MSCT平扫的检出率为76.25%,MSCTA检查的检出率明显优于MSCT平扫,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检查临床诊断结果符合率为100%;MSCT平扫临床诊断结果符合率为93.5%,MSCTA检查临床诊断结果符合率优于MSCT平扫。结论:16排螺旋CT技术应用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中不仅能有效检测出颅内动脉瘤的存在,且具有较高的确诊率,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16排螺旋CT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 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人体脑颅内的血管异常造成的脑血管瘤样突起。颅内动脉瘤发病时有单发、多发两种形式,发病后会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危害了患者的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提高颅内动脉瘤的确诊率与治愈率,常采用影像技术对动脉瘤的数量与病变状况进行检查。几年来影像技术经过的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使临床螺旋CT技术的运用水平也明显有所提高。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仅在扫描的速度上有了极大提高,使血管成像,且能够清楚地显示血管的病变情况与其病灶周围的组织状况。为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提供了可贵的依据。本文章选取了我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 MSCTA 技术与MSCT平扫进行检查与诊断,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进一步分析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16层螺旋CTA 技术的临床效果与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颅内多发肿瘤患者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28岁~72岁,平均年龄(45.5±3.08)岁。所有患者均经检查并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本研究80例患者中有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室出血,41例颅内血肿,32例突发性头痛,7例单侧动眼神经麻痹,2例脑积水。所有给予MSCTA检查与MSCT 平扫检查。

1.2检查方法 检查前患者需要禁食4h,并取仰卧位进行扫描。①MSCT 平扫:行常规扫描,由患者的脚部开始扫描至头部结束。②MSCTA检查:从患者的肘部行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静脉注射,注射速度约4ml/s为宜,注射剂量为375mg/80ml。静脉注射完成后开始进行扫描,并设定扫描参数,管电流400 mA,管电压为120 Kv,球管旋转时间1.4s/转,层厚0.625mm,层间隔0.625mm,矩阵为512×512。最后将图像传入独立工作站进行处理,运用容积重建技术、经最大密度投影技术与表面遮盖技术进行三维图像重建,通过图像观察部分脑血管及其周边组织的病变状况。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均有由同一组放射科医师判读,并将MSCTA检查结果与MSCT平扫结果进行比较。检查所用仪器为东芝16排螺旋CT扫描仪。

2.结果

2.1 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MSCTA检查的检出率为97.5%;MSCT平扫的检出率为76.25%,MSCTA检查的检出率明显优于MSCT平扫,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一 MSCTA、MSCT平扫检出率比较

2.2 本组80例患者经检查诊断均为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42例,单发动脉瘤38例。发病位置多位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45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多数患者的检查结果同手术所见吻合。有3例患者检查诊断推断的动脉瘤体比手术所见稍微要小。比较MSCTA与MSCT平扫与临床诊断结果的符合率,MSCTA检查临床诊断结果符合率为100%;MSCT平扫临床诊断结果符合率为93.5%,由此可见,MSCTA检查临床诊断结果符合率优于MSCT平扫,但比较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颅内动脉瘤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病情发展较快等特点,一旦发病将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需要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及时准确的诊断能够有效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降低致残率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与生活质量。

CTA是采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需要进行检查的层面连续的立体扫描,然后采用专门软件对所得图像进行处理,重新构建血管立体图像。CTA可以运用表面遮盖法、容积重建与最大密度投影法等进行图像的三维重建,使患者的动脉瘤状态以生动立体的影像展示出来。最后由诊断医师通过图像观察诊断患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大小、生长方向等状态,同时也能够清楚地看到动脉瘤与血管、周围组织与神经的位置关系[1]。目前MSCTA技术已在临床普遍使用,相比于MSCT平扫检出率与检查效果更佳。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图像显示,MSCTA图像显示不仅具有立体效果、而且能够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病变情况以及与颅骨、周围组织间的结构关系,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②操作简便,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性能较强,操作简便、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且并发症率较低。③检查准确,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的显示患者的颅内动脉瘤状况,节约患者的治疗时间,检查效率较高。②适应性好,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的患者,确保状态不佳的患者、老年人患者等都能够进行准确的检查诊断[2]。

综上所述,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具有无创、费用低、所用时间短等优势。并且可以提供精确的脉瘤三维立体机构与位置,为临床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丽艳,周顺科,管艳敏,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多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4.(15) : 1804-1806.

[2]唐贵超,陈希奎,贺君,等.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 : 144-146.

收稿日期:2015-10-31

论文作者:胡裴裴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7

标签:;  ;  ;  ;  ;  ;  ;  ;  

16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临床应用研究论文_胡裴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