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中国的双重视野看杜拉斯_杜拉斯论文

从当代中国的双重视野看杜拉斯_杜拉斯论文

当代中国双重视野下的杜拉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中国论文,视野论文,杜拉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杜拉斯及其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曾掀起过热潮。而进入21世纪以 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大众对杜拉斯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包 含“杜拉斯”的中文摘要、篇名、关键词可得出49篇论文,而全文中涉及“杜拉斯”的 则多达367篇。在google上进行搜索,可以阅读到与杜拉斯有关的中文网页700多个。出 版的杜拉斯作品译本有70部,至于翻译出版的种数和版次、印数更是数量繁多。总之, 借助新的传媒手段,“杜拉斯热”如日中天。

对杜拉斯的关注可以区分为“学术界”和“大众媒介”两个在趣味、态度方面相差甚 远的圈子。关于国内“学术界”对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其写作观的,认为杜拉斯对写作的态度近乎迷狂。孤独与写作是她的生存方式。 她通过写作展示自己并表达她对世界的理解。毋庸置疑,杜拉斯是个离经叛道的女人, 文学创作让她生活在追寻绝对爱情的乌托邦之中,而这种追寻最终必然是以悲剧告终。 [1]不同于一般的冠冕堂皇的传记,弗雷德里克·拉伯莱的《杜拉斯——一枝笔的分量 》的研究,揭示了其构思和写法的独到之处。劳尔·阿德莱的《玛格丽特·杜拉斯》的 研究剖析了作者怎样被杜拉斯的真实与虚幻面所困扰。

作品研究的文本研究方面主要都集中于《情人》。《情人》作为杜拉斯的代表作,自 然衍生出许多的研究课题。在流派归属方面,一直认为杜拉斯是个难以归类的作家。然 而,有论者证明《情人》透露了许多“新小说”派作家的独特写作技巧。关于《情人》 的结构,有研究者认为是一个由许多代码复合构成的“可能的故事”。[2]在主题研究 方面,分析了《情人》整个故事笼罩着一种铅色的沉重和悲凉的起因。她的关于毁灭和 死亡的理念给了读者一种深深的震撼,传达了一种“心灵欲望的真实”。“具有浓厚自 传意味和小说色彩的新型叙事作品”——是对《情人》与《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的叙 事体裁分析得出的结论。[3]在人物分析方面,有女权主义者高度的阐释。还有对她笔 下三部作品中出现的“情人”形象前后自相矛盾的探讨。[4]

而在研究中更多的是对其创作风格的总体阐述:

综合性艺术——杜拉斯引领读者步入一个文学与绘画、摄影、音乐等艺术有机结合的 曼妙艺术境地。唯美到无与伦比——杜拉斯善于抒写爱、自由和死亡的主题。另类道德 的昭示——自然、唯美而暧昧的情感是杜拉斯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本真的女性世界、简单的情节和复杂的二分对位、双层复调的结构反差是她小说的一 大特色。

另外,涉及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

如萧红和杜拉斯比照研究:生存年代、政治气氛、情感经历、艺术气质及作品的相似 及差异。清冷的张爱玲与乖张的杜拉斯放在一起,探讨出了精神状态和作品的题材的相 似以及宿命观的不同。情感生活与杜拉斯一样丰富多彩的波伏瓦、张爱玲与杜拉斯可比 的是她们同样抵达了生命的真相。[5]

对受杜拉斯影响的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研究有:赵凝坦承运用了类似《情人》中意境 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安尼宝贝的《蔷薇岛屿》与《情人》相似之处很多,难得的是共同 揭示了现代人的心理危机。[6]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与《情人》主人公同样具有自 恋倾向。虹影的《饥饿的女儿》和《情人》都是充满激情的自传体小说。但虹影细腻而 传统;杜拉斯沉静而大气。

大众媒介对作家和作品的理解和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杜拉斯的性格,大众认为:优点——决不屈服的个性。缺陷——具有暴力倾向; 脾气很坏、几乎跟任何人都吵架;一生都保持着爱财如命的习惯;酗酒;薄幸、绝望、 混乱、可怜;于生俱来的淫荡……。然而,杜拉斯是可以原谅的,一种生命本质上的哀 伤,导致了曾经的美丽少女对中国情人的“依恋”;酗酒后的中年形容枯槁;老年乖戾 得借助跟雅恩的忘年恋完成了对第一个情人的优美怀念。幸运的是她这样一个不羁的愤 怒女性得到了文学的宣泄。为了弥补,她“一直梦想得到刻骨铭心的爱情”,体现在创 作中,便成了她能够打动女性读者的重要原因。在杜拉斯的传记研究中,有评价认为《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至今最全面、最生动的杜拉斯传记。另外,认为《闺中密友》很 好的体现了杜拉斯作为一个女作家的复杂性。

作品研究的文本研究方面,除了《情人》以外,其他作品亦有涉及。就《情人》的探 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情人》经典的开头有一种特殊的直抵人心的力量。然而,有读者披露了一个不为人 知的情况,即关于《情人》的著名开头,是抄袭了叶芝的一首《当你老了》。[7]《情 人》不仅语言旋律独特而且结构错综。绝望与张力是她小说的一个核心。孤独与无助, 是她生命的主要元素。不懈创作,是她活着的动力之源。复杂的家庭使她的血管里充满 着叛逆的血液。《情人》把爱情的本质——(关于“永恒”)阐述得淋漓尽致,那份绝望 的美,爱情,欲望,激情都在她的镜头下变得虚幻和绝望。

关于创作风格,普遍认为阅读杜拉斯的作品很难。结构的支离破碎,语言的断裂、局 促又极具冲击力。杜拉斯作品的魅力在于她能很好的利用“欲望”控制住读者,让人欲 罢不能。

学术界在分析“杜拉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与接受的基础上,对“杜拉斯热” 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第一次,在1985-1989年,主要表现为翻译的热潮,已经跟国外基本同步。这一时期的 杜拉斯研究工作却进行得很少。第二次,1999-2000年间,我国又出现了翻译出版杜拉 斯作品的高潮,这次的译介更为全面。这一时期有少量论文开始出现,但专业性的、对 文本进行分析的论文还是不多。这些研究的亮点在于探讨了现象的成因,即我国为接受 外国文学影响准备了怎样的文化场?得出了较为有说服力的结论。[7][8]

大众媒介关注的内容则较为庞杂。有关雅恩与记者的“访谈”,回答了杜拉斯为什么 写作;她对写作的认识;她和密特朗总统的关系;和前夫的关系;她弥留之际的情况等 。关于杜拉斯的“生平”——列述了杜拉斯的家族、爱情、创作、电影制作等情况。还 有“作品”列表和文集介绍及评论。同时,简要分析了杜拉斯作品的主题、形式感和结 构特点。

文学接受度在不同的读者共同体以至每一个别读者身上都是不同的。通过梳理、分析 ,可以归纳出两种不同的关于杜拉斯的文化想象的各自的特征:

首先,兴趣重点方面各有侧重,在作家方面,“学术界”关注的是杜拉斯是用写作表 达她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以及她独特的爱情观和人生观。传记的成功之处;“大众” 关注得更多的是杜拉斯个性层面上负面的东西及其日常生活的一些琐碎片段;传记的内 容和创作过程。作品方面,“学术界”关注的是杜拉斯小说的结构、风格演变、叙述方 式、体裁、文本比较、女性内涵、创作的原动力、精神分析等内容。“大众”关注的是 杜拉斯小说的故事情节、爱情本质、创作原因(家族的)、语言、风格、电影的分析。创 作风格方面,“学术界”关注的是艺术风格、内涵、形象、女性关怀、主题、结构。“ 大众”关注的是主题、文本的表演性、小说魅力、语言。

比较文学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中国现、当代几个女性作家与杜拉斯的比较,涉 及结构、题材、精神状态、叙事方式、语言、主题、主人公、人性、历史情怀与生命激 情、道德心理等诸多领域。而对杜拉斯的“生平”、“作品”列表、文集、“相册”及 获奖情况的介绍及评论则是大众关注的。

其次,认识层次和评价尺度差异较大。文学解释学依据其基本范畴理解、阐释和运用 ,从方法论角度将阐释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级阅读:审美感知的理解阅读 视野;二级阅读:意义反思的阐释阅读视野;三级阅读,意义融合的历史重建和集合的 阅读视野。这种划分在实际阅读中并不这样绝对,而是互相交错的。

由此可见,“大众”的关注视野绝大多数仅仅局限于一级阅读阶段,偶有涉及二级阅 读范畴的,但理解、接受和阐释的深度和广度都严重欠缺。而“学术界”的阅读都能达 到“二级”、“三级”阅读的阶段。

当代中国双重视野下对杜拉斯不同理解和接受、阐释是有其原因的。由以上综述可见 ,对杜拉斯的理解、接受和阐释存在很大差别,这是因为,文学鉴赏的个人差异性是由 鉴赏者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思想性格和兴趣爱好等形成的。“学术界”的研究 者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高度的理论和艺术修养;敏锐的审美感觉和严肃 认真、与人为善的态度。而这些修养大众读者显然要缺乏得多。并且,当代“大众”的 阅读趣味倾向“浅阅读”、“快餐阅读”、“快感阅读”,这必然会导致其与“学术界 ”的距离。

但有趣的是,尽管学术界和大众的阅读差异如此,杜拉斯却成为他们共同的兴趣对象 。这一点是耐人寻味的。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中不同圈层的文化不仅 在互相冲突,而且也在互相融合。由本文的分析可见:在当代中国双重视野下的“杜拉 斯”已经成为一种审美意象,体现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有差异又有重合 的当代矛盾现象。

标签:;  ;  ;  ;  ;  ;  ;  ;  

从当代中国的双重视野看杜拉斯_杜拉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