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业资本积累比较分析_证券业论文

证券业资本积累问题行业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业论文,资本积累论文,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中国证券业走过了十几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目前正处于变革与创新的关口。证券业在竞争加剧和混业经营趋势中表现出较明显的不适应性,表面原因是盈利模式落后和竞争力低下所致,但我们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行业资本积累不足和积累能力低下。行业资本积累指的是支撑行业发展所需的资本蓄积,可以用总资产、注册资本、净资产等指标衡量。行业资本积累既体现着行业自我壮大的能力,又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行业资本积累的规模与行业产生和运行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

证券业资本积累的状况和能力,决定着证券业的竞争力和发展的方向,对于开放环境下中国未来的金融格局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这从根本上又取决于证券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制度环境。

(二)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对于证券业资本规模问题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偏重于对证券公司业务结构的分析,认为中国证券业盈利模式落后,致使资本规模和业务能力无法与国外证券公司抗衡。如吴晓求(2003)、何诚颖(2004)深入分析了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认为盈利模式的创新是证券公司发展的必然;第二类主要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从行业集中度和规模分析对证券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如方芳和付长文(2004)通过统计分析1996年至2001年证券业资本规模和经营数据,认为中国证券业集中度不够,尚未达到规模经济状态;第三类更多的是就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境出发,通过与美国投资银行的比较,认为证券公司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是行业发展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证券业资本积累的历程

从1987年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以来,中国证券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年至1995年底。这八年之间证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截至1995年底,全国有证券公司达到97家,奠定了行业发展的基础。但此阶段行业发展数量扩张特征明显,资本基础薄弱,1992年成立的华夏、国泰和南方三大全国性证券公司注册资本金各自也仅10亿元,其余的地区性证券公司的规模就更小。

第二阶段为1996年至1999年。此阶段是中国证券业的规范调整时期,行业发展逐步进入有序的轨道,同时银证分业和信证分业促进了行业的整合,催生了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等大型证券公司,整个行业的注册资本金和资产规模有一定程度的扩大,注册资本由1997年的192.3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313.49亿元,增长幅度达63.02%,但整体水平仍不高。同时受管理层政策的影响,证券业的资本积累不具有稳定性,资本积累的来源也主要是增资扩股。

前两个阶段证券业基本上属于暴利时代,但由于缺乏规范致使行业经营风险大、投资收益率低,而且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据统计,1999年底中国87家证券公司不良资产总额近400亿元,占证券公司净资产的60%以上。混乱经营时代留下的包袱使年轻的证券业戴上了沉重的桎梏。

第三阶段为1999年到现在。此阶段一直以规范发展为主旋律,增资扩股使证券业的资本规模有了较大的突破,但2000年以来证券市场的持续低迷和2004年开始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以及2006年证券市场行情的反转,使证券行业的资本规模和证券公司数量波动很大。目前证券业的总资产达到6000亿元左右,净资产恢复到1000亿元左右的水平,证券公司的数量约为105家。

在证券公司资本规模扩张的同时,证券公司的盈利水平却表现出很大的波动性。2000年平均每家证券公司利润总额为2.23亿元,净利润1.65亿元,分别为1998年的2.55倍和2.80倍;2001年证券业利润状况急转直下,平均每家证券公司利润额仅为0.61亿元。2000年证券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0.89%,而在2002年平均净利润为-2834.41万元,净资产收益率下降到-3.24%,总资产也开始萎缩;2005年券商的利润总额更是降到了历史低点,全行业出现了128亿元的亏损,平均每家券商利润总额亏损达到了1亿多元,整个证券行业进入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但2006年随着市场行情的大幅度好转,证券行业又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增长。

从证券业资本积累的过程可知,证券业获得真正发展的时间并不长。由于证券业产生的制度背景不同于银行业和保险业,行业缺乏金融业基本的融资方式和制度环境,资本积累主要来自于增资扩股,并非利润增加所形成的资本公积。而增资扩股的动力又与市场行情密切相关,市场行情低迷之际,证券公司的资本积累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证券业的资本积累不仅先天不足,后天也不具有持续性。

三、中国证券业与日本和台湾地区证券业资本积累的比较

(一)日本证券业资本积累的情况

日本证券业在其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的所占比重不大,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证券业经历了发展和繁荣的黄金阶段,但在金融开放和金融危机的环境中功能逐步弱化。

从证券公司的家数来看,1949年日本共有1127家证券公司,伴随着证券公司的合并或停止营业,到1968年急速降到277家,1998年6月实行注册登记制前,日本证券公司降至227家,改革之后证券公司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截至2001年末,日本证券公司共有291家,其中1998至2001年新增76家,合并及自行停业55家。

相对于证券公司总数的减少,日本的证券业市场结构趋于集中,表现为“四大公司体制”,野村证券、大和证券、日兴证券①和山一证券(于1997年破产)长期占据着全日本80%以上的证券交易份额。

日本本土证券公司的分化很明显,注册资本100亿日元以上的证券公司只占总数的12%,30亿以上的证券公司也只占33%,30亿日元以下的主要是经营能力低下的小型证券公司。小型证券公司主要以经纪业务为主,通过依附于野村、大和及日兴三大证券公司求生存,因此可以使用日本三大综合证券公司②的数据代表日本证券业的资产情况。

(二)台湾地区证券业资本积累的情况

台湾地区的证券市场形成的时间较早,但台湾监管部门在1988年《证券交易法》修订以前不允许设立综合性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业务也主要是经纪业务。截至2002年5月,台湾地区共有149家证券公司,其中79家为专业经纪证券公司。

国外证券公司的进入是台湾地区证券公司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1991年在台湾地区设立办事处和分公司的外资证券公司为8家,至1996年底增加至32家。

从台湾地区证券公司的注册资本看,专业证券公司注册资本仅2亿元台币,资本规模较小。而综合性证券公司注册资本多数在20亿台币以上,元大、大华等证券公司的注册资本更是在50亿台币以上,因此台湾地区各类证券公司资本规模差异很大。

四、证券业与保险业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积累的比较

(一)证券业与保险业发展比较

保险业在近几年内发展势头尤为迅猛,截至2005年11月,保险业累计保费收入4548.13亿元,较1980年的4.6亿元增加了988.72倍,年均增长达38.03%;行业总资产为15110.43亿元,较1998年底增长了7.32倍,年均增长高达104.53%。

由图1可知,保险业总资产在2002年底以前还没有超过证券业,但在快速的发展势头下,保险行业在两年内积累了证券业一倍的总资产。保险行业资产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保费累计收入的快速增长。

图1 1999-2005年证券业与保险业总资产比较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

(二)证券业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比较

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较证券公司而言发展的速度非常快。1996年末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这四类金融机构资产合计也仅1.73万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9000多亿,在四类金融机构资产中的比重为52%;证券业总资产为1591亿,比重为9%。同期四大银行的总资产近6万亿。

图2

2004年末四类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较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

2004年末,四类金融机构资产合计达到了6.54万亿元,与1996年相比较,2004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9年时间内增长了4.29倍,所占比重也上升为73%。而证券业虽然也出现了较大增长,但在四类金融机构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却出现下滑,仅为7%。另外保险业的总资产增加了4.53倍,在四类金融机构资产中的比重也由10%上升为17%。同期四大银行在几次“补血”之后,总资产达到18万亿元左右。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上所述,在决定证券业资本积累的制度环境没有产生变革的前提下,中国证券业在开放环境和综合经营趋势中将处于非常弱小的地位。

改善证券业资本积累的制度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高证券业准入的标准,完善退出机制。为适应全面开放后证券业发展的需要,应鼓励多方资金进入证券业,并提高证券业准入门槛。更重要的是完善证券业的退出机制。在目前的转轨时期,实现证券业的自然淘汰很困难,而且时间也不允许,可以采取兼并、重组和转产等方式,提升证券公司的竞争实力,也提升通道服务的价值。同时引导证券公司走出大而全的经营模式,鼓励提供专业化服务,为未来产业整合打下基础。

2.放松行业管制,拓展行业发展的空间。目前证券公司主要的业务集中于二级市场,但由于中国二级市场交易制度的特殊性,证券公司的中介作用只体现为通道服务的提供上。因此要从根本上拓展行业发展的空间,就应强化证券公司的中介作用,使之不仅能够为普通企业提供投资银行服务,而且在二级市场中具有做市商中介资格。

3.加强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注重对行业的保护。应认识到证券业仍然是弱小的幼稚产业,中国证券业的壮大不仅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和融资体制的变革有着推动作用,更关系到中国未来证券市场格局和金融安全,必须扩宽行业盈利渠道,注重行业积累。

大力扩宽证券业融资渠道。目前证券业的融资能力受到严重削弱,这是证券公司的信用创造功能长期被剥夺的结果。证券公司的业务发展一般都离不开大规模的资金支持,新业务的开拓更是如此。但对国内绝大多数证券公司而言,通常只能依靠资本金运作,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企业。因此应完善证券公司融资制度,促进证券公司上市、发行债券,准许证券公司为客户二级市场交易融资融券,并为投资银行业务提供融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证券公司的融资问题。

4.证券业应形成以人才、服务、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目标。证券业的重要特征是知识密集型行业,掌握了优势人才资源,也就为竞争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证券业的本质是服务型行业,行业的垄断优势将不再存在,必须通过提升服务水准、增加服务产品附加值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样,证券业也是创新活跃的金融业,在证券业管制逐步放松的过程中,未来的证券市场不再是低水平重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证券公司发展的速度。证券公司只有把握住这三个要素,才能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也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注释:

①目前日兴证券也因财务问题遭受重创,面临被收购的危险。

②日本三家证券公司是2004年12月底数据,中国证券业数据是行业数据,全部换算为同期美元值。

标签:;  ;  ;  ;  

证券业资本积累比较分析_证券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