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现场感”培养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出镜记者“现场感”培养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出镜记者“现场感”培养教学改革初探

刘梦霞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摘要: 优秀的出镜记者,不仅要具备相对独特的个人魅力,还要所代表一个媒体的实际形象以及具体的影响力。出镜记者在开展现场报道工作之时,“现场感”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直接的关系到了新闻报告的质量的优劣。现如今,各个高校在培养出镜记者相关人才的时候,使用到的教学模式也各不相同,缺乏一定相对规范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出镜记者“现场感”教学现状作为切入点,着重的分析了有关出镜记者“现场感”的培养教学。

关键词: 出镜记者;现场感;培养教学;改革

一、出镜记者“现场感”教学现状

在高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虽然相对完善的开设了有关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学等等与新闻学有极大的关系的基础性课程,但是与相对专业的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相比,该专业的学生仍旧缺乏一定的新闻基础素养。并且其主要教学现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在播音与主持专业设置了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类的课程。在这一科目中,任课教师一般都是播音以及新闻学专业的教师,或者是实际的出镜记者以及电视新闻的主播。这些任课教师都相对比较的专业,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从理论阶段、室内模拟教学阶段以及室外模拟教学这三个角度来开展教学工作。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个相对比较显著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培养的学生过于重视实践,轻视理论知识。过于轻视理论方面的学习,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就会单纯的停留在表层,不能相对深入的触及到新闻事件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产出的报道的质量也会十分的不尽人意。除此以外,在模拟教学的阶段,实际教学效果也被局限于校园以及课堂内,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及时的应用与实践,长久下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极大的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由此也会导致教学效果无法充分的发挥作用。

(二)学生“现场感”十分弱

出镜记者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一定要具备相对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出镜记者在思维锻炼方面却缺乏一定的锻炼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镜记者不能脚踏实地的进行认真的思考,或者是新闻素质意识比较缺乏,就会出现相对比较严重的语言混淆情况,具体就是与外景主持人的语言产生混淆。不仅如此,在开展教学工作中,进行现场模拟的情况下,学生在采访的过程中主导性相对比较的强,并且个人语言风格也比较的强烈,从而致使话题的实际严肃性比较缺乏,报道失去最基本的真实性。

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许多工程企业对其自身的发展战略缺少清楚的定位,存在严重的清楚不够情况。[2]因此,在应用KPI分解战略目标时,通常会出现关键指标和战略目标相脱离的情况,进而导致KPI的有效作用被弱化,最终导致企业绩效管理工作和战略目标很难契合,存在脱离的情况。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是追求高效益、低成本的课堂。然而在现实课堂中追求面上的温度、形上的复杂度蔚蓝成风,看似很“枝繁叶茂”,其实“空洞无物”,预设多、生成少,课堂杂乱、冗繁、肤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可见,高效课堂应从简约开始。

二、出镜记者“现场感”对于新闻报道优劣的影响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视频的报道思路进行合理的引导,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致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可以给各个年龄层以及社会层的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课堂案例来引导学生积极的寻找报道思路以及实际规律,在帮助学生提高动脑思考能力的同时加强教学效果。

三、出镜记者“现场感”培养教学方面的改革

学习评价是对整个学期教学过程与结果、学习结果及质量的反馈和总结,从而可根据学习评价的结果发现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不足,为下学期课程设置和内容设置等多方面提供参考。学习评价系统的不够全面,从短期来看,不能全面反映高校健美操普通课程本学期的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从长远来看,只重视专业课的考核,忽视理论方面的辅导,导致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相结合,以至培养出一批只做不懂,只会练不会讲的学生,不仅反映出高校健美操普修课程设置的不足,也对学生就业产生阻碍。因此,学习评价系统的不全面也是影响高校健美操普修课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深度融合三部教学方式,提升新闻发现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使用观察案例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发挥视频的视觉冲击效果,以此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深入思考,促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关注相对实时的新闻动态,进而逐渐的帮助学生的新闻职业素养得到极大的提升。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之时,一定要注意选择拥有代表性并且时间节点相对实时的案例。所谓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主要指的是具备一定参考价值的正面以及反面的素材。而有时间节点的案例主要指的是该案例的具体时间要以本年度为主,不仅如此,对于事件的报道时间的实际跨度也要保持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

1.通过案例视频激发学生好奇心

Considering the control laws may vary with different aircraft configuration and design approach,there is no unified mathematical model for control laws and only can be defined by the specific control form and parameters.

在进行电视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出镜记者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新闻发现力以及现场的观察力。出镜记者在到达新闻现场之时,要对现场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与观察,同时还要全面的开展采访工作。基本步骤就是首先对新闻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与掌握,之后再从中筛选出事件的核心关注点,最后开展新闻细节的报道。在出镜记者的业务能力方面,基本的新闻发现力以及观察力是十分关键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开展对于学生新闻发现力与观察力的培养工作十分重要,并且新闻发现力与观察力也是出镜记者“现场感”培养的重要体现。具体的培养措施就是对三部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的融合探究,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过去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主要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由此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出现相对比较严重的营养不良现象,不仅如此,学生的整体参与度也会随之降低。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一定要重视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视对出镜记者基础能力的培养工作。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众所周知,电视新闻现场感是由画面来决定的,同时以出镜记者的声音作为基本的辅助,通过重重配合最终呈现到观众的眼前,为观众呈现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优化,出镜记者可以实时的播报新闻现场,但是,不同的媒体记者对于同一事件的观察角度不同,由此所呈现出的报道效果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是对报道质量产生影响的,除了媒体记者的观察角度不同,还有出镜记者的“现场感”也对其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观众来说,人们最想了解的是新闻现场的真实情况,还有通过画面不能传递出来的现场氛围、气味以及声音等等。针对这种观众需求,出镜记者一定要对现场进行合理的说明解释,从而为观众尽可能的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基于此,现场感会充分的渗透在出镜记者语言表达以及新闻细节呈现等方面。由此也可以发现,出镜记者的现场感会极大的影响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

2.通过案例寻找报道思路与规律

这里所说的主要对新闻现场的思路以及报道规律进行充分的提炼。学生在结合教师提供的新闻案例得出相关分析之后,教师针对他们的分析进行相对专业以及完善的补充,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适时的加入理论方面的内容,这种方式可以充分的加强对学生记忆力以及理解力的强化。

4.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现场感”

教师在提供了视频案例之后,学生要充分的发挥三部教学中自己掌握的知识,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清晰的整理,进而开展模拟出镜报道。针对学生的模拟出镜实践,教师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大体主要从学生对于新闻信息点中包含的准确性、全面性以及语言状况等方面实现对学生“现场感”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在搜集上课用的教学案例之时,要注意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搜寻,大体是纸媒文学、新媒体音视频以及电视新闻报道方面。同时,由于自媒体的相关视频是由新闻现场的群众发布到网络上的,因此它的速度节奏也要远远的快于传统媒体,另外,自媒体视频不会存在新闻播放人员的声音干扰,因此对于学生从中搜集新闻现场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开展“翻转课堂”类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现“现场感”

在对出镜现场进行模拟的过程中,学生并不能真正的深入到新闻事件的相关环境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现场感”主要是来自文字材料、视频以及学生本身对于新闻事件的主观感受。换句话说,新闻现场的氛围等完全是由视频的拍摄者所主导的,学生也并没有参与到新闻事实呈现的整个过程中。基于此,学生也缺乏对于“现场感”的培养。总而言之,“现场感”主要来源于新闻现场,基于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引领学生跳出来自校园的限制,深入到真实的新闻现场,从而逐渐的体会并且积累新闻的“现场感”。举例说明,教师可以时常开展“翻转课堂”类活动,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对课堂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课堂进行深度的挖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逐渐的实现对“现场感”的培养。

No adverse event was found for the 148 participants included in the present study.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出镜记者来说,有关“现场感”的培养模式并没有比较固定的标准,由此也局限了多数出镜记者的深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出镜记者相关人才的培养问题的思考,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与改进,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罗晓庆.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J].西部广播电视,2019(14):159-160.

[2]王忠恺.电视出镜记者的“一、二、三、四”[J].新闻传播,2018(10):72-73.

[3]韦芝枫.浅谈如何做好电视新闻出镜报道[J].视听,2018(05):137-138.

[4]李变芳.自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机遇与挑战[J].今传媒,2018,26(05):138-139.

作者简介: 刘梦霞(1986—),女,汉族,四川宜宾人,中级讲师,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新闻传播。

标签:;  ;  ;  ;  

出镜记者“现场感”培养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