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殷墟华东H3词占卜主体的“子”_占卜论文

三论殷墟花东H3卜辞中占卜主体“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卜辞论文,殷墟论文,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8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09)01-0007-08

殷墟花园庄东地H3卜辞中占卜主体“子”,是花东卜辞中的核心人物。它关系到卜辞的性质、卜辞主人与殷王朝的关系以及H3卜辞的时代。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曾先后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选释与初步研究》[1]、《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前言》中作过论述[2]。该书正式出版之后,针对当时学术界的讨论,我们又写过《再论殷墟花东H3卜辞中占卜主体“子”》一文,就H3卜辞中的致祭次序作出过回答[3]。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十分关注,讨论文章也愈来愈多,意见各异。我们虽写过《再论》,但笔者总觉言犹未尽,一些关键问题尚未彻底挑明,因此决定草就此文,以就正于学界。

一、关于H3占卜主体“子”的身份

关于H3占卜主体“子”的身份,我们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选释与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H3卜辞主人与殷王同源于祖乙,可能是沃甲之后。”[1]2003年《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正式出版,我们在该书《前言》中,曾就这一问题作过详细论述[2]。因论述较长,不便繁引,其主要观点如下:

1.H3卜辞中的“祖乙”是中丁之“子”祖乙,祖甲是“祖乙”之“子”羌甲(沃甲)。

2.H3卜辞主人“子”同原子组卜辞主人“子”是不同的两个人。H3卜辞主人“子”很可能是沃甲(羌甲)之后,而原子组卜辞主人“子”则可能是祖辛之后、祖丁之孙,是武丁的兄弟或堂兄弟。

3.H3 卜辞主人与殷时王同源于祖乙,可能是沃甲(羌甲)之后,而沃甲又可能是祖乙之配妣庚所生。

4.H3 卜辞主人“子”是一位地位很高、权力很大的人。他不仅是族长,是沃甲(羌甲)之后这一支的宗子,而且又是朝中重臣。他拥有仅次于殷王的庞大的占卜机关,可见是一位权倾朝野的人物,其地位远在目前所知其他非王卜辞主人之上。

《花东·前言》中的观点是在《初步研究》一文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初步研究》一文发表后,在学术界就引起了讨论,赞成者和反对者各有之。花东H3卜辞中所祭先祖最重要的是祖乙和祖甲。2002年,刘源博士发表论文,从祖乙、祖甲的致祭次序上,否定“祖乙”是中丁之子,“祖甲”是祖乙之子“羌甲”。他说:“H3卜辞中上甲、大乙、大甲等先王以外的诸祖、诸妣不属于王室祭祀系统”。“H3卜辞中不与先王一一对应。H3卜辞中最常见的祖乙、祖甲不会是王卜辞中的祖乙和羌甲。我们发现祭祀祖甲时间一般要比祭祀祖乙早一日……如果祖甲是羌甲的话,祭祀祖乙应当在他之前”[4]。刘源博士的论文,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2004年,杨升南先生撰文,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虽不同意刘文中诸祖、诸妣不是王卜辞中祖妣的观点,但对H3卜辞中祖甲早于祖乙一天被祭祀持相同的看法。他还特别指出:“该坑卜辞不祭父辈,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祭祀‘父’的现象呢?我认为是由于卜辞主人‘子’的父还没有死的缘故。这位父是谁呢?根据卜辞所反映出来的,此坑卜辞主人的地位和经济势力,其父应是武丁,此坑卜辞中的‘子’应是武丁之子。因此,杨先生认为:“H3卜辞中的‘子’,应是武丁之子孝已”[5]。

刘源博士和杨升南先生对我们的观点进行质疑,其主要依据是H3卜辞中所反映的祖乙、祖甲的致祭次序,即多数祭祀卜辞中,祖甲祭祀在前,祖乙祭祀在后,且祖甲往往比祖乙早一天。应该说,刘杨二位对我们的观点进行质疑是事出有因。但是,他们二位都同时忽略了另外两点:第一,H3卜辞中祭祀祖甲在前,祖乙在后只是部分卜辞,而不是全部卜辞;第二,他们是按照“周祭”次序来检查H3卜辞中的致祭次序的。事实上,殷代“周祭”是在祖庚、祖甲开始,到乙辛时代才完善的。H3卜辞是殷代早期卜辞,此时尚无“周祭”,是不能按“周祭”来要求的。实际上,H3卜辞中的致祭次序(祖甲在甲日、祖乙在乙日),是由先祖日名所在干日决定的,同后来“周祭”次序毫不相干。这种致祭次序在后来的“祊祭”卜辞中被大量采用[6]。关于这些情况,我们在《再论》中已有详细论述,此不繁引[3]。

由于H3占卜主体“子”称南庚为祖庚,故占卜主体“子”与武丁应是同辈之人,是武丁远房的堂兄弟。根据谱系,兹将这种关系列表如下:

注:阿拉们数字为继位次序

以上表可以看出:“占卜”主体“子”属羌甲系,武丁属祖辛系,他们是同辈。他们既不同父、也不同“祖”和“曾祖”(上二代、三代),而是同“太祖”(上四代),即同于“祖乙”。占卜主体“子”之“父”—“父丙”虽未即王位,但祖父南庚和曾祖羌甲都曾为殷王,是道道地地的“王孙”,是无可置疑的王族成员。因此H3卜辞中所反映出来的祖妣以上之祭祀系统,毫无疑问是属于王卜辞中的祭祀系统。H3甲骨坑位於殷墟城壕内之东南角(即宫城内之东南角)。试想一下:如果H3卜辞主人不是王族成员,不是朝中重臣,他的卜辞怎么能埋藏于宫城中的东南角呢?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二、H3占卜主体“子”之社会地位

由于占卜主体“子”之祖父(南庚)和曾祖父(羌甲)都曾为殷王,故占卜主体“子”是地道的殷王族成员。又由于他是羌甲之后这一支的宗子,因此他享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主持祭祀:殷商时代,祭祀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主持祭祀的人,一般都由殷王、王朝重臣和王室重要成员担任。这个位置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他人难以染指。而H3占卜主体“子”却能主持祭祀。

《花东》13(H3:47+984)相关卜辞:

以上只是占卜主体“子”主持祭祀卜辞中的很小部分。由此可见他在宗族中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2.主持贞卜:贞卜是殷商时代极为重要的巫术活动,贞卜人物是人与神灵的沟通者,拥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此种贞卜人物的担当者,除专业的史官(巫师)外,就是殷王或王室重臣。而H3占卜主体“子”也直接参与贞卜活动。据初步统计,H3卜辞中,“子贞”之卜辞有26版之多。更为重要的是,占卜主体“子”可以对贞卜结果直接作出判断,而这种判断通常情况下是由殷王作出,其辞为“王占曰”。可H3卜辞中却相当数量的是“子曰”、“子占曰”、“子卜曰”。据初步统计,记有“子曰”卜辞5版;“子占曰”卜辞37版;“子卜曰”卜辞1版,合计43版。今择引如下:

《花东》157(H3:480)相关卜辞:

该辞中的“大子”(太子)可能是指殷王兄弟之子中的年长者,有可能是预定的王位继承人。不管是否如此,他应是重要的王室成员,而“子”可以呼唤他,足见“子”地位显赫。

4.占卜主体“子”从事征战,是重要将领。《花东》275(H3:816+1221)相关卜辞:

(3)辛未卜:丁[佳]子[令]从白或伐邵?一

(4)辛未卜:丁佳多从白或伐邵?一

上引第(3)辞“丁佳子令”即“丁佳令子”之倒文,同样辞例在《花东》237(H3:685)有反映,该版第(6)辞云:“辛未卜:丁佳好令从[白]或伐邵?”此“丁佳好令”即“丁佳令好”之倒文,与该版第(3)辞完全一致。此两版辞都证明,“丁”在命令“妇好”和“子”去征讨邵方。“妇好”和“占卜主体子”同为征邵中的重要将领。

5.占卜主体“子”可以命令他人。《花东》480(H3:1472)相关卜辞:

《花东》125(H3:405)相关卜辞:

(1)丁卜:子令庚又(侑),……

该辞中的“子令庚”之“庚”为人名,即子命令庚进行侑祭。

《花东》268(H3:790)相关卜辞:

(11)甲卜:子令?一

《花东》409(H3:128)相关卜辞:

(16)丁卜:子令?一

(17)丁卜:子令?一

(18)丁卜:子令由心?一

以上卜辞均是“子令他人”之证。在整个H3卜辞中,“子”只受命于“丁”,但他又可以命令别人,可见他的地位只在“丁”之下。

三、占卜主体“子”在殷王朝中的地位

我们从前面的论述中已经知道,“子”决非等闲之辈。他是地位很高,权力很大的人物。但究竟高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从他与“妇好”、“丁”以及殷王的关系中去寻找答案。

1.与“妇好”之关系:大家知道,“妇好”是武丁第一位法定配偶,即原配夫人。她在朝中地位相当高,曾是军中统帅,巾帼英雄。占卜主体“子”与“妇好”关系又如何呢?

(一)“子”有事向“妇好”报告。《花东》296(H3:884)相关卜辞:

(2)庚子:岁妣庚?一

(3)癸卯卜:其入,永?用。二

(4)癸卯卜:子弜告妇好,若?用。一

(5)癸卯卜:弜告妇好?用。一

这是一版祭祀卜辞。癸卯这一天,(有人)贡纳一件很珍贵的玉(玉鸟),卜问“子”是否告诉妇好?最后确定是不告诉妇好。这说明,在“子”与“妇好”之间,“子”虽有向“妇好”报告的义务,但没有必要凡大小事每件都必须报告,“子”拥有相对独立的处置权。《花东》211(H3:624)相关卜辞:

(1)辛卜:子其告行于妇,弜以?一

(2)弜告于丁?一

这版卜辞很有意思。子出行这件事(可能是件重要事),卜问其告诉于“妇”(妇好),还是不告诉于“丁”(武丁)。这说明在“妇好”与“丁”之间,告诉“妇好”就可以了,而不必告诉“武丁”。这道出了“妇好”与“武丁”之间的特殊关系。

(二)“子”向“妇好”献礼。《花东》265(H3:775)相关卜辞:

(1)戊辰卜:子其以磬妾于妇好,若?一二三四五

(3)庚午卜:子其以磬妾于妇子,若?一二二

该版言“子其以磬妾妇好”,“磬”为乐器,“妾”为奴婢。但此版之“妾”,可能为“乐妓”,与击磬有关,故“子”将“妾”与“磬”一起进献给“妇好”。

《花东》451(H3:1390)相关卜辞:

(3)戊寅卜:自黹其见于妇好?用。二

该版中的“黹”当为带刺绣的服饰,这在当时是相当华丽的。“子”将此种华丽的服饰进献给“妇好”,说明“子”对“妇好”的敬重。

《花东》26(H3:86)相关卜辞:

(5)甲申卜:子其见妇好

(6)甲申卜:子豕殁眔鱼见丁?用。

该版同样有意思:甲申这天,先卜问子向妇好进献礼物(因残,不知为何物),但接着卜问,将击死的豕和鱼进献给“丁”(武丁)。这又道出了“妇好”与“武丁”之间的特殊关系:子将礼物进献给他们二人中任何人都可以。这种关系非夫妻关系莫属。

(三)“子”与“妇好”一起去执行任务。《花东》475(H3:1467)相关卜辞:

(8)辛亥卜:丁曰:余不其往,毋?一

(9)辛亥卜:子曰:余□。丁令(命)子

曰:往眔妇好于麦。子。一

该版卜辞中,“丁”(武丁)和“子”均自称“余”,这种口吻接近于“王”者,可见均非等闲之辈。这版记载的是要去某地收麦。丁曰:我不能前往。而子曰:我可以去。于是,丁命子曰:你同妇好一起前去地收麦。收麦在当时是件大事,在武丁看来,只有妇好去了,他才放心。

总结以上可以认为:“子”和“妇好”都是当时殷王朝中重量级人物,同时又是“丁”(武丁)的左膀右臂。“子”与“妇好”地位实际不相上下,只是因为“妇好”与“丁”(武丁)有特殊关系,因而“子”在“妇好”面前表现出十分敬重。

2.“子”与“丁”关系。本文所指的“丁”,是指H3卜辞中活着的“丁”,亦即“武丁”。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花东》相关释文中虽有详细的论述,但却没有挑明,究其原因,是我与刘一曼教授在此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刘一曼教授认为是已经即位的武丁,而我则认为是尚未即位的武丁。去年11月,在台湾东海大学召开的“甲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正式亮明了自己的观点:“花东H3卜辞中的“丁”是尚未即位的武丁”,“花东420和花东480中的“丁”与“王”是同时并存的两个人,既然“丁”是武丁,那这个“王”就是小乙。因此,H3卜辞的主体是武丁即位以前的卜辞,亦即小乙时代的卜辞;卜辞的时代下限最迟在武丁早期。”[7]会议之后,我应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张桂光先生之邀,撰写出《殷墟花东H3卜辞中的“王”是小乙》一文,作为该年古文学学会研讨会论文,全面阐述了我的看法。[8]由于活的“丁”是尚未即位的“武丁”,因此他拥有相当高的权力和地位。占卜主体“子”与“丁”之关系如何?是本文讨论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子”向“丁”报告。《花东》391(H3:1246)相关卜辞:

(10)甲午卜:子乍玉分卯,其告丁若?一

(11)甲午卜:子乍玉分卯,子弜告丁若?一

该版“子乍玉分卯”是指“子”欲将外地进贡之玉剖开,卜辞卜问这件事是否要告诉“丁”。可见这类事情的最高决定权在“丁”那里,故“子”要告诉“丁”,要征得“丁”的同意或批准。说明“丁”之地位在“子”之上。

(二)“子”向“丁”进献礼物。《花东》490(H3:1492)相关卜辞:

相似内容之卜辞又见于《花东》257第(20)辞,其文为“辛卜:丁曰:其启子臣人”。可见,“丁”赏赐给“子”的俘虏或奴隶决非一次,而是多次。

(五)“子”与“丁”的关系很好。由于“丁”的地位在“子”之上,所以“子”听命于“丁”,“丁”也给“子”赏赐,这都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上述事情是上下级关系中必须进行的礼仪。但上下级之间的私人感情如何,则是另一回事。同是上下级之间,私人感情可能很好或一般,甚至敌对。从H3卜辞看,“子”对“丁”怀有好感。

《花东》349(H3:1106)相关卜辞:

(4)□于□于弜□,乙□其丁又疾。

(19)子梦丁,亡?一

该版卜辞是围绕着“丁又(有)疾”而展开的。由于“丁”有疾,不少人都为他占卜,求其保佑。“子”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做梦都梦见丁,认为“丁”不会有什么灾祸吧?俗话说:“不是亲人心不疼”。“子”对“丁”如此关心,说明他们之间感情很深。这是“子”与“丁”关系甚好的明证。

3.“子”与殷时王之关系。前文已经指出,花东H3卜辞中的“王”是小乙。由于H3卜辞是非王卜辞,内中关于时王的记述很少,只有二版,今逐一引征如下:

《花东》420(H3:1314)相关卜辞:

(2)甲辰:宜丁牝一,丁各仄于我,翌日于大甲?一二

(4)庚戌卜:佳王令(命)余乎燕若?一

该版卜辞十分重要:因卜辞中涉及“王”、“宜丁”之“丁”(死者)、“丁各仄于我”之“丁”(生者)和“余”(占卜主体“子”)等重要人物。它证明:H3卜辞中的生者“丁”和“王”是同时并存的两个人,而非一人。既然生者“丁”是武丁,那卜辞中的“王”必为小乙,没有任何游移的余地。该版第(4)辞云:“佳王令(命)余乎燕若”,此中“燕”当为“宴”,即殷时王命令“子”举行“庆宴”。说明殷王对“子”之重视。

《花东》480(H3:1472)相关卜辞:

这也是一版非常重要的卜辞,因为“王”、“大子”、“妇好”、“丁”(生者)和占卜主体“子”都在卜辞中出现。该版卜辞从整版看,应与“妇好”生子有关。第(3)辞“子乎大子丁宜,丁丑王入”,是子呼大子(太子)为“丁”举行宜祭(因“丁”与“妇好”是夫妻,妇好生子之事自然也是“丁”之事,所以要为“丁”举行宜祭),并预测:丁丑王会来。第(5)辞“妇好”,是“妇好”生了一个男孩,且一切顺利。如果这个婴孩后来未夭折的话,很可能就是孝已[8]。在为妇好生子而进行的一系列占卜、祭祀活动中,占卜主体“子”始终是一位核心人物,一些重大活动基本都由他指挥安排。“丁丑王入”是时王小乙对此事同样十分关心,故会亲自前来。可见,此事的背后是有殷王小乙的牵挂和支持,足见小乙对占卜主体“子”十分重用。

总之,占卜主体“子”在殷王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他得到时王小乙的重用,也得到武丁的重用。他与妇好关系甚好,其地位实际不相上下。可以这样认为:在小乙时代的政治舞台上,占卜主体“子”的地位只在小乙和武丁之下,与妇好基本平起平坐,是王朝第三号或第四号人物。称他“权倾朝野”实不为过。

四、占卜主体“子”年龄之推测

花东H3卜辞所反映的占卜主体“子”之事情,不会是一两年内短时间的事情;但也不会很长,初步估计大约在10年之内。因此,本文所讲的“占卜主体‘子’之年龄”,实际是一个年龄段,即从多少岁至多少岁,而非一个具体的某一年的年龄。

占卜主体“子”能主持祭祀,参与征战,是一个方面的重要将领;而且“妇好”生子的一系列活动,他都从中主导、张罗。从这些情况判断,他不会是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他的年龄应当比“妇好”年长一些,甚至也比“丁”(武丁)年长一些。此时的“妇好”是一位与武丁新婚的女子,且开始生子,估计年龄至少也应在十七、八岁左右。如果以此为基础进行推断,“子”之年龄可能以25岁左右为宜。下列卜辞所反映的情况,可以作为参考。

《花东》2(H3:2)相关卜辞:

(1)戊子卜:在,子其射,若?一

(2)戊子卜:在,子其射于之,若?一

此“子其射”,宋镇豪先生认为“学射”[9],可从。“射”乃六艺之一,是古代青年男子,尤其是贵族子弟必学课程之一。

《花东》150(H3:479)相关卜辞:

(3)甲寅卜:乙卯子其学商,丁永?用。子尻。一

(4)甲寅卜:丁永,于子学商?用。一

关于“学”,目前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冯时先生认为:学读为教,通作爻,指占筮时蓍草交错之形[10]。这是有道理的,“学”之本义应指学占筮、乃古代巫术;后来引申为学其他。“学商”之“商”,宋镇豪先生认为是指“祭歌名”[11]。此讲可通。“丁永”之“永”,通“咏”,即歌咏,我以前已有考证[12]。该版卜辞言“子其学商”,而“丁”歌咏,都是讲音乐之事,与辞义正合。

《花东》450(H3:1388)相关卜辞:

(4)丁卯卜:子其入学,若永?用。一二三

(5)丁卯卜:子其入学,若永?用。四五六

该版所载也是“子入学”之事,学的也是歌咏。可见,在殷周时代,歌咏(音乐)也是贵族子弟必修课程之一。

除此之外,“子”还进行田猎活动,《花东》474(H3:1463)相关卜辞:

该版卜问,因“子”患骨疾而祭祀祖乙,并亲自祈祷,以求祖乙保佑。

以上是“子”患的主要疾病:头疼、牙疼、腹疼、骨头疼。当然,这些疾病不会是同时发生的,应当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交替发生的。但发生疾病与人之年龄总会有一定的关系。牙疼、腹疼是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的;头疼应当晚一些;浑身骨头疼应是人近中年时才可能发生的疾病。所以,上述记载的这些疾病,大致反映出“子”的年龄在25岁至35岁之间,前后时间跨度大约在10年之内。

根据以上情况,H3占卜主体“子”的年龄大约在25岁至35岁左右。H3卜辞所载之事应是“子”在这个年龄段所发生的事情。H3卜辞主体是小乙时代的卜辞,而小乙在位时间仅为10年[13]。H3卜辞始终时间与小乙在位时间不会完全等同,前后会有差错。H3卜辞时代下限最迟在武丁早期。因此,本文对H3占卜主体“子”年龄时推测与H3卜辞时代、小乙在位时间基本上能够衔接和吻合。

五、王位竞争与武丁英明

殷代王位自“祖乙”之后,曾在祖辛系和羌甲系之间交替继承,前后两代四王:祖辛、羌甲;祖丁、南庚。南庚之后,又转给祖辛系的阳甲。可阳甲之后,没有转给羌甲系,而是在阳甲之弟间传递(盘庚、小辛、小乙)。此中是什么原因,乃殷史之谜。H3卜辞给我们提供如下事实:H3占卜主体“子”与武丁是同辈之人,占卜主体“子”之父为“父丙”、卜辞仅一见。除“父丙”之外,未见他父。有可能南庚之后为单传,占卜主体“子”只有“父丙”一人。“父丙”何时去世,无法得知,但到小乙时代已死则是事实。“王位”一直在阳甲兄弟间传递,有可能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一、“父丙”多病或能力弱;二、“父丙”早逝。究竟是何种原因,现已无法得知。对占卜主体“子”而言,“王位”在他的父辈——阳甲兄弟之间传递,他提不出任何异议。所以,南庚之后的“王位”一直在阳甲兄弟间传递可能并非阳甲之功,而有可能是由于上述原因所致。

但是,小乙之后的王位继承则遇到了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来自羌甲系的挑战。此时作为南庚之孙的占卜主体“子”已经是一个成熟的青年,前文论述已充分揭示,他是王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是王位继承中强有力的竞争者。按照两系轮流执政的传统,小乙之后的王位应传给羌甲系的占卜主体“子”,而占卜主体“子”也完全有能力继承这个王位。二、来自祖辛系的内部。祖辛系的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兄弟四人都曾为殷王,小乙之后的王位究竟传给谁,阳甲兄弟们之子辈也会有激烈的争夺,武丁并非法定的王位继承者。《花东》480(H3:1472)第(3)辞记述耐人寻味,今重引如下:

这条卜辞,前面已有分析:“子”是占卜主体“子”;“丁”之“丁”是武丁;“王”是小乙。“大子”即“太子”,这个“太子”是谁?又是一个疑案。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大子”(太子)不是武丁,因“大子”与“丁”在同条卜辞中出现,明显是二人,而非一人。这个“大子”(太子)我推测,很可能不是小乙之子,而可能是阳甲、盘庚、小辛之子,是他们兄弟辈中的年长者,并称为“大子”(太子)。这个“大子”有可能是预定的王位继承人,他与武丁之间也会形成强烈的竞争。因此,小乙之后的王位继承面临着武丁与占卜主体“子”以及“大子”之间的激烈争夺。如何处理好这场竞争,是摆在武丁面前的一道政治难题。

武丁不愧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他深懂历史。商代历史上从中丁至阳甲的“九世之乱”,因为争夺王位而给国家带来的灾难,可能铭记于心。他不能走这条路,不能因为争夺王位而在兄弟之间互相争斗,使商王朝陷入一场新的灾难。武丁深思熟虑之后,可能采取了两条策略:第一,自己在政治上(即军事上)一定要有所作为,要在疆场上建功立业,这是取得王位的政治基础;第二,在“子”与“大子”之间,真正强有力的竞争者是“子”而非“大子”(按:“子乎大子丁宜”可证“子”的地位和影响远在“大子”之上)。因此,武丁采取了关心和重用占卜主体“子”的策略,亦可以称作“笼络”的策略,赢得了占卜主体“子”对他的拥护。只要占卜主体“子”对他拥护,至少不反对,“大子”的不满就好办了。所以,占卜主体“子”对武丁的关心和支持使他能较顺利地取得了王位,化解了一场权力大争斗。殷王朝在武丁时代开始强大起来,揭开了商代历史的新篇章。武丁也因此成为一代名君,流芳千古。当然,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占卜主体“子”也是“非凡人物”。他从国家利益出发,没有因为争夺王位而向武丁发难。他拥护武丁,并尽其所能为殷王朝效力。在武丁的“中兴”事业中,有占卜主体“子”的一份功劳,应是不争的事实。此事于史书无载,但三千多年后出土的殷墟花东H3卜辞,却为此作了历史的见证。

(附记:本文是2006年8月参加安阳殷墟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论文集》因故至今未能出版。本文提出的问题十分重要,学术界极为关注,故笔者借重《殷都学刊》刊载,以供学人参阅。本文与提交的论文基本相同,只在个别文字上略有变动。)

[收稿日期]2008-12-23

注释:

①卜辞中引文(2)表示《花东》13第(2)辞。以下卜辞引文均与此同,不再另注。

标签:;  ;  ;  ;  

论殷墟华东H3词占卜主体的“子”_占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