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创新文化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创新文化

李辉[1]2001年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创新文化》文中提出本文旨在探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实质。本文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这种创新是将新构想创造性地引入社会、经济系统并获得综合效益的动态过程。它是在创新意识指导下、创新管理调控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市场与制度创新相互协调的整合效应。 1、走进知识经济时代 本文先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企业创新文化的时代背景特征进行分析。与工业时代相比,知识经济时代体现出以下八个方面的特征:(1)、经济发展遵循收益递增的规律;(2)、知识成为主要生产要素;(3)、生存方式由战略竞争走向战略合作;(4)、企业面临高风险,沉没资本巨大;(5)、分配方式主要是按知本分配;(6)、产品多为知识含量高的产品;(7)、员工多为专家型的人才;(8)、支柱产业为信息产业,管理方式是多元化的柔性管理。 2、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文化内涵 本部分以微软公司为例,探讨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所具有的新含义。创新是一个主导多维整合的系统。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以数字神经系统来进行信息系统创新。这使得一家企业能迅速感知其环境并做出反应,觉察竞争者的挑战和客户的需求,然后组织及时的行动。 (2)、以塑造知识英雄为手段,进行人事制度创新。知识英雄既是技术天才,又是精明商贾,同时还是管理大师。 (3)、以建构学习型团队组织进行组织创新。这种学习型组织是以小组形式工作、职能交叉型的组织,他们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4)、面向市场,实施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这是整个创新文化的核心,其它创新均围绕其展开。 3、企业创新文化:直面知识经济 本文以联想为个案,着重探讨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进程中,中国的企业应该如何进行创新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的企业没有建立敏锐的信息收集系统以对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没有以塑造知识英雄为内容的人才创新战略以进行持久的新产品的开发;没有建构以学习型团队组织为内容的组织创新战略以保证企业发展;没有确立市场创新战略以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状况进行检验;没有以创新意识来对企业进行规范。这些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便是企业难以拥有制胜法宝——核心技术。原因是多方面的:(1)、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创新文化 缺乏资金;(2)、企业家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战略;(3)、企业家 对建立信息系统认识不足,没有将其作为神经命脉来看待;(4)、 企业缺乏塑造知识英雄与团队的环境与氛围;(5)、企业没有完 成从传统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变,企业的创新缺乏制度上的保 障;(6)、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及其创能力。 最后,本文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的企业创新指出了以二 下的道路:(l)、确立创新的观念;(2)、制定创新战略;(3)、 建立创新机制;(4)、形成创新环境;(5)、把发展企业的核心技 术作为整个创新文化的重心。

颜星[2]2012年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创新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发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化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以信息革命、网络革命为代表的数字革命正在刷新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作为一种独立的、新型的资本形态,知识从未像今天这样,以惊人的速度和巨大的威力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以此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成为了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企业的智力资源取代了传统的资源优势,成为经济运行的首要的主导性力量,创新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文化作为知识生产、运用、积累的支撑力和发挥人才系统效能的驱动力,是企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保持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法宝。实施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企业形象战略,塑造蕴含企业独特文化的良好形象,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美誉度、强化社会认知、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企业文化面临着来自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全新变革,被赋予了人本文化、创新文化、速度文化、学习文化、协作文化、多元文化、生态文化的时代内涵。推进企业文化创新和变革,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的文化力,是企业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必然之举。我国企业唯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塑造创新求变的文化个性,培养多元融合的文化气质,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并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功能,方能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文化成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力量之源。审视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可以说,基于知识经济视角对企业文化创新力进行研究,不仅是深化企业文化理论、企业创新力研究的需要,也是实践探索的必然要求。培育适应知识经济环境的企业文化,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创新力成为永恒的话题。

袁文霞[3]2018年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创新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企业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对其经营管理活动做出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本文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与传统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之间的区别出发,论述了当前我国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知识经济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应当从哪些方面开展创新,希望能够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创新研究工作提供些许参考意见。

王汇群[4]2002年在《企业经营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发展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将使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的学习能力、反应速度和适应能力将取代传统的资产规模、市场份额和资产收益率指标,而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对于成长中的中国企业而言,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转换,我们的企业正在由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向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过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将同时面对国内外竞争同业的双重挑战。这无疑要求企业要由原来市场经济初期的“机会经营”转向“能力经营”,也就是说要通过企业核心能力与系统能力的打造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但通过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参与性研究,我们发现,对于成长中的中国企业而言,提升能力的前提是企业意识的转换,也就是说,我们的企业意识主体要在科学、现代的企业意识的指导下,形成企业能力本位的观念。而不是一下就切入到“企业稀缺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探索过程。从而陷入单向度的“企业能力”思维。那么在新经济发展阶段,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方面的的意识转换和能力提升?为什么要提出意识指导下的能力本位论?这便是论文研究的主题。也是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所要追求的理论突破和实践价值。论文以新经济发展为背景,以国际优秀企业的成功转换为参照,结合对中国企业运行的实践把握,系统论述了经济发展对中国企业意识与经营能力的新要求(第二篇);并在对企业意识与能力理论进行实证性探讨(第叁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企业经营意识与经营能力的主要差距(第四篇);提出了中国企业转变意识与提升能力的建设性思考(第五篇)。论文从逻辑和内容上看,共分为五篇十六章。在第一篇导论中,对本论文的选题动因、研究的目标与意义进行了概述,同时进一步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篇,通过对中国企业当前所面临的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与背景的分析,以及对企业经营管理领域所发生的趋势性变化的归纳,进一步明确了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中国企业意识与经营能力的新要求。第叁篇,在系统地回顾、分析前人关于企业能力理论论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运行的实际,提出作者对于企业能力理论的新的理解——既意识指导下的能力本位论。也就是说企业做为能力系统必须在正确的企业意识的指导下形成能力本位的观念。并从企业的核心能力与系统能力两个维度去建设和打造企业全面<WP=7>的竞争能力。第四篇,通过对诸多中国企业真实经营案例的实证性分析,从战略选择、创新能力、市场意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中国企业意识与经营能力方面的现实差距。第五篇,在分析差距,形成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企业意识转变的八个方向:既从机会经营到能力经营、从战术经营到战略经营、从失信经营到信用经营、从短暂经营到永续经营、从致富经营到发展经营、从自发经营到自觉经营、从经营对象到经营人生、从个人智慧经营到组织智慧经营。以及提升经营能力的四个维度:打造核心竞争能力;推进经营创新能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养成企业的全球化能力。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进一步论证了这四重能力维度的关系与作用。进而从建设性、操作性的角度提出中国企业如何在正确、科学的企业意识的指导下提升企业的系统竞争能力。从总体上说,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叁个方面:一是明晰中国企业意识与经营能力现状的认识意义。在新经济背景下,通过国内外企业的经营状态对比,系统而切实地分析中国企业意识与经营能力方面的差距所在。从而做到明确问题,并为中国企业在下一步的发展进程中真正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参照系。二是促进中国企业意识与经营能力提升的现实意义。以对企业的深度参与研究为基础,为中国企业更好地适应与迎接新经济的挑战提出具有启迪意义与操作价值的发展建议。使论文的研究成果本身具有供企业参考与实践的价值。叁是推动企业意识与能力理论研究的理论意义。在前人理论积淀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企业的运行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识指导下的能力本位论”。进而从实证性的角度为企业能力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一些新的思考维度。

宋东风[5]2009年在《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叁十年整,这期间我国的经济由传统的“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主导型战略逐步被以市场取向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农轻重协调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城乡大中小型企业共同生存的工业化战略所取代。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开始,中小企业(主要是一些民营企业)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在随后的20多年间以勃勃生机成了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从此,以往在“制度外”生长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被列入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内”正式成分。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工业企业的蓬勃发展和迅速崛起,正在成为国家工业化的重要“一翼”和国民经济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中小企业现在的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这样的或那样的问题。为了保证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能够长期地生存下去,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人民的生活富裕带来高质量的产品,企业的制度创新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选择中小企业组织制度创新作为研究的内容。企业组织创新是企业中的管理者为使组织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或满足组织系统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对内部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创造性调整、开发和完善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对企业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而对组织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少,把企业组织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并从广义的角度来研究组织创新更是不多,且主要沿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分析框架来研究组织创新。由于这一分析框架存在局限性,使原本就不多的组织创新研究难以贴近企业实际。而目前我国企业在创新实践中普遍存在着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和其他制度创新相脱节,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结合不紧密的现实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效益和竞争优势。因此,开展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研究显得非常迫切,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有切实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正是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多变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挑战及在创新实践中存在组织创新滞后、组织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相脱节等现实问题提出来的。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从研究背景出发,分析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总结出创新的重要性,然后对国内外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继而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指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中小企业组织创新基本理论。首先对中小企业做了概念的界定,然后对传统的企业组织理论进行了分析评价,最后对企业组织创新理论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了界定。第叁章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环境。首先回顾了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发展的历史,然后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最后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四章中小企业的功能创新。在定义了企业组织功能之后,分析了中小企业功能的构成要素,概括性的总结了中小企业的组织功能,并针对当前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四大功能并加以分析。把这些新的功能上升为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主要内容。第五章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创新。文章从组织结构的历史沿革开始,分别归纳了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进而分析了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权变因素,最后对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提出在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时设立一个战略发展委员会,并对战略委员会的功能和表现方式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中小企业组织机制创新。首先探讨了中小企业组织动力机制创新,其次分析了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方式,继而分析了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过程,最后对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障碍进行了总结。第七章中小企业组织创新实证分析。以青岛电冰箱厂为例,这个曾经亏损的中小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成长壮大为国际知名的大企业海尔。本章重点从组织创新的角度来考察青岛电冰箱厂成长壮大的历史。通过对青岛电冰箱厂历史的回顾,深入分析了青岛电冰箱厂组织创新的过程,总结了海尔集团过去组织创新的主要成效与启示,最后提出了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海尔路径。第八章中小企业组织创新趋势。总结了中小企业在新形势下的新特点,中小企业组织结构面临的挑战,提出组织创新的新思维,最后对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方向进行了探讨。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大量收集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的组织创新。并在理论研究述评之后,从中小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始分析,提出了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分别从中小企业组织的功能创新,中小企业组织的结构设计创新和中小企业的组织创新机制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的主要贡献是抓住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数量的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中小企业组织创新所面临的环境变化,提出了中小企业功能创新的四大内容,继而从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提出在组织结构设计时设立一个战略发展委员会的创新型设计,并且从企业组织动力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一个理念:观念创新是基础,战略创新是主导,文化创新是保证,组织创新是根本。

何文靓[6]2014年在《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进程中知识租金获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劳动力禀赋优势、大规模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大国优势这叁大力量共同的作用下,跨国公司将越来越多产业链内的生产制造活动环节转移或外包到中国。依托全球制造网络平台,中国主要从事加工制造的集群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长叁角、珠叁角等区域先后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加工基地。这种由跨国公司主导的海外投资和离岸外包活动驱动的全球化趋势,在使全球竞争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为大多从事加工制造环节的发展中国家集群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实现初级工业化的战略机遇。因此,中国的集群企业必须牢牢地抓住这个战略契机,依托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顺利接近全球市场和技术创新的通道,积极主动地加速融入到全球生产制造网络中,实现由强大制造能力到创新能力的嬗变。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通过培育独特的知识资源构建核心能力成为其提高国际化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中国集群企业所“被动嵌入”的全球生产网络的确为企业提供了知识资源、能力的获取、共享、创造及运用的新机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被动的国际化和开放仅仅是给中国的集群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并不意味着所有嵌入其中的集群企业都能够在这种国际化和开放的过程中获得有意义和有质量的发展。在新国际分工背景下,面对全球价值链内丰富的外部知识源,我国的集群企业该如何充分利用全球价值链带来的“机会窗口”实现知识创新以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的集群企业该如何在全球生产制造网络中积极开拓和合理利用与跨国企业之间的关系资源实现知识的溢出效应?我国的集群企业该如何持续调整自身与全球价值链的整合方式以扭转在全球价值链租金收益分配比例上的劣势以实现国际分工地位的不断改善?上述问题的解答都是当前我国的集群企业在“第二波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然而,遗憾的是,现有的理论并未对此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探讨,不能为集群企业国际化行为提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管理对策与建议,故本研究将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工作。集群企业能够顺利切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的关键在于其自身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而在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常是与“租金”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企业的经济租金来源于生产要素,是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工具。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超越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首要因素,如果企业不能有效获取外部知识将会陷入创新的“刚性陷阱”,在全球化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鉴于此,本研究以嵌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知识租金获取这个帮助集群企业实现国际化成长的特定的关键性环节入手,围绕在国际化和开放式知识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促进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集群企业以知识创新为动力,合理地积极开拓和合理利用外部网络,不断动态调整与全球价值链的整合方式,促进其创造、捕捉、保留更多的价值-知识租金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展开。在动态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的全球经济商业环境之下,集群企业的国际化成长呈现出新的特征:即嵌入到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组成的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演化成长,是基于嵌入网络组织环境下网络化演化成长。因此,本研究综合运用“嵌入性”理论、资源基础观、企业能力观、全球价值链分工等理论和观点指出在中国当前特定的禀赋结构和制度约束条件下,集群企业依托全球价值链实现国际化成长的实质和关键:即通过嵌入到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组成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不断获取知识租金而实现的。集群企业实现国际化成长的过程也就是其在全球价值链内获取知识租金能力的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网络嵌入性、网络能力、吸收能力、知识租金获取及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清晰勾勒出集群企业外部网络的“嵌入性”特征、吸收能力、网络能力及两种能力之间耦合与企业知识租金获取及国际化成长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以期能够揭示出以集群企业为中心的外部网络特征属性、动态竞争能力对于集群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具体而言,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逐步展开:首先,在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核心要素的逻辑机理分析,提出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知识租金等核心概念、主要维度以及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进程中知识租金获取的初步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涵盖五个子模型:基于嵌入性视角的“关系性嵌入、知识租金获取及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结构性嵌入、知识租金获取及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基于能力视角的“网络能力、知识租金获取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吸收能力、知识租金获取及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吸收能力与网络能力耦合、知识租金获取及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其次,对提出的初步的研究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对于子模型一、二、叁、四均是采用结构方程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探讨关系性嵌入、结构性嵌入、网络能力、吸收能力、知识租金获取及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之间的机理关系;对于子模型五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探讨网络能力与吸收能力的耦合、知识租金获取及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之间的机理关系。最后,再经过对全文的分析与论证,我们得出以下主要的研究结论:集群企业外部网络的嵌入性:结构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通过帮助集群企业实现知识租金从而助推其国际化成长;集群企业网络能力、吸收能力及两者之间耦合作用于集群企业知识租金获取,帮助其最终实现国际化成长。本研究在结构安排上共分为8章。章节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介绍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对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奠定本研究概念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第叁章为概念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的提出,提出“嵌入性”视角和“能力”视角下的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进程中知识租金获取机制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第四章为研究设计和方法论,主要是对研究的过程和策略进行规划;第五章为嵌入性视角下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进程中知识租金获取机制实证研究;第六章为能力视角下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进程中知识租金获取机制实证研究;第七章为基于集群企业网络能力与吸收能力耦合的知识租金获取及实现国际化成长实证研究;上述叁章为本研究概念模型的实证分析过程展示;第八章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即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对国际化的集群企业和政府部门提出管理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严格遵循“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逻辑,建立了“嵌入性-动态竞争能力-知识租金”的理论框架,旨在充分揭示企业网络与动态竞争能力的协调演化规律及其对知识租金获取的影响,为我国集群企业在全球制造网络中的学习演化和战略升级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此外,本研究创造性地构建的包涵网络嵌入性、网络能力、吸收能力、知识租金获取、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的概念模型将知识与集群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过程和结果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租金视为集群企业实现国际化成长的一个关键性战略环节,这深刻揭示了全球生产网络影响集群企业国际竞争力本质过程。此外,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还为国际化的集群企业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提出了政策建议:即以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契机促进集群企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和引资的政策取向、培育和增强集群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提升集群企业的网络能力、推动跨国公司和集群企业的双向嵌入与互动融合等。上述研究工作的展开对于全球制造网络中集群企业及政府部门如何有效管理网络和有效利用全球价值链内知识溢出效应、探索出一条知识创新驱动的国际化成长的路径是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的。

王加祥[7]2006年在《面向知识的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知识经济所带来的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动荡”以及资源、技术等因素的急速变化推动了企业文化理论在循环中不断跳出旧的发展轨迹,为企业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作为创新主体的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在于对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文化的认识不足。因此,从知识的角度审视企业文化,并把其和企业创新理论结合起来,从知识的角度研究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和影响,这无疑将有助于拓宽创新理论的研究领域。 本文首先回顾了企业文化和创新能力的相关理论,对目前关于企业文化与创新能力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详细剖析;随后并在分析了企业文化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把面向知识的企业文化定义为一个多层次的具有知识存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知识库的集合,进而又在界定了知识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知识的企业文化概念模型,识别了该模型中各层次知识库的位置、属性和特点,进而分析了面向知识的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 其次,国内外孤立研究企业文化和创新能力的理论成果多,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两者之间关系进行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定量研究的少;而从知识的角度探讨两者之间关系的更是甚少。基于此,本文在确定了本文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构建出面向知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概念模型,提出相应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 最后,本文采用SPSS和LISREL对所提出的概念模型和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面向知识的企业文化中的创新价值与创新能力中的创新投入、研发、创新管理、制造和市场营销能力具有显着的相关性②面向知识的企业文化中的创新激励制度与创新能力中的研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能力存在显着相关;③企业文化中的创新氛围与研发、创新投入、创新管理、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能力都呈显着的相关。

陈泞[8]2007年在《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创新文化研究》文中认为在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新文化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将企业创新提到一个战略性的地位才能确保企业在新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创新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但从企业创新文化的角度来系统性研究企业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界还是一个正在摸索的问题。本文适应国际一体化的竞争形势下企业创新的迫切需求,分析基于企业创新文化的企业竞争力,对中国的企业融入国际化大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应该怎么走?企业创新下企业竞争力如何?借鉴国内外企业创新的成就,从技术创新理论入手,本文分析探讨了企业创新的基本内涵,将企业创新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叁个基本类型。同时,根据国际形势分析企业竞争、企业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基于企业创新的企业竞争力。设计建立了基于企业创新文化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定量分析企业创新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最后,提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总之,本文从企业竞争力入手,分析企业创新的现状。同时,从现阶段竞争的新特点分析了企业竞争和企业竞争力,借鉴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基于企业创新的企业竞争力的基本范畴,用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企业创新文化和企业竞争力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对企业重视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创新文化有一定的作用。并且,提出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相应的对策。

潘楚林[9]2017年在《前瞻型环境战略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成指数增长,“绿色”已成为企业、国家乃至全球性期望,环境管理问题逐渐成为理论界与实践界的研究热点。在以往企业有限理性认知下出现了“环境行为—成本上升—竞争优势降低”的思维逻辑,不愿以牺牲短期经济利益为代价进行环境管理,忽视了清洁生产、废物循环、绿色产品设计等企业环境战略行为给企业带来的长远优势——可持续竞争优势。现如今,在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消费者不断增加的绿色产品与服务需求的背景下,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应将战略发展目光聚焦到环境问题上,将其视为“机会”而非“威胁”,才能成为“长寿型”企业。然而,如何将“绿色”转化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怎样更有效的制定与实施环境战略,环境战略与哪些绿色资源能力相匹配等问题,是战略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应用者的新挑战。学术界对企业环境战略的研究起源较早,在理论研究层面对企业环境战略与竞争优势的积极关系有较为一致的认同,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首先,现有研究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实施前瞻型环境战略,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怎样”有效实施前瞻型环境战略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问题,忽视了绿色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其次,学术界关于绿色创新的研究较为丰富,但研究中缺乏对绿色智力资本与绿色创新的关系研究,以及它们在前瞻型环境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分维度研究与对比分析还处于空白。并不能给企业进行环境战略活动提供更具体有效的管理启示。最后,现有文献中存在矛盾观点,并不能解释现有环境管理问题,如企业采取相同环境战略在不同环境中产生的效果不同;环境管理实践的差异性对企业的影响不同;智力资本对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因内部环境变化而不同等。现有研究忽视了前瞻型环境战略对企业影响过程中的边界条件,脱离利益相关者因素、领导力因素和动态能力因素来解释前瞻型环境战略对企业的影响问题就很难取得一致性的研究结论。有鉴于此,本文聚焦于学术研究的矛盾观点与实践困境,基于自然资源基础观理论(NRBV)、智力资本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从企业资源与能力视角对环境战略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前瞻型环境战略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验证了绿色智力资本与绿色创新的中介作用,建立了链式中介模型,并对不同的链式效应进行了对比检验。在此基础上,识别前瞻型环境战略对企业竞争优势影响过程中的调节因素,验证利益相关者环境压力、环境领导力和绿色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使影响机制的边界条件更加清晰。本研究以东北地区、长江叁角洲地区和珠江叁角洲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浙江、江苏、广州、深圳等省份和直辖市的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纺织业、烟草加工业等制造业行业的600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首先,前瞻型环境战略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企业实施前瞻型环境战略有助于企业积累绿色智力资本和促进绿色创新,进而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其次,研究通过对比不同的链式中介作用发现,绿色人力资本与绿色创新的链式中介作用最强,而绿色结构资本与绿色创新链式中介作用不显着。再次,当利益相关者环境压力较强时,企业实施前瞻型环境战略更能带来绿色结构资本和绿色关系资本的增加。企业中较高的环境领导力更能促使企业应用绿色智力资本进行绿色创新。当绿色动态能力较强时,绿色人力资本和绿色关系资本对绿色创新作用也越强,越能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最后,在验证中介与双调节的共同作用中发现,在较强的绿色动态能力下,利益相关者环境压力加强了前瞻型环境战略通过叁类绿色智力资本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间接影响;当环境领导力和绿色动态能力都较强时,叁类绿色智力资本通过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过程创新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间接影响也较强。然而,当环境领导力较低时,无论绿色动态能力高或低,绿色结构资本通过绿色创新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间接影响都不显着。综上所述,本文不仅弥补了前人在研究环境战略与企业竞争优势时存在的局限,而且在战略管理领域中的经典研究范式“过程—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环境管理领域“战略—智力资本—绿色创新—持续优势”的新研究框架,深入剖析了这一传导机制中绿色智力资本与绿色创新的链式中介作用。打开了前瞻型环境战略与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黑箱”,解决了企业怎样将“绿色”转变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源泉的问题。本研究不仅给企业有效实施环境战略带来更切实有效地环境管理启示,而且对企业实现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加速我国企业实现经济绩效、环境绩效与社会绩效共赢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林峰[10]2008年在《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研究》文中指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管理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最持久的因素。这是因为管理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典型的、直接的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要想成功地持续发展,并能做大做强,在全球市场的角逐中取胜,还有赖于能给企业带来无限生机的管理文化。如何根据我们的现实环境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这无疑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发展国民经济,乃至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已有不少论着,并在实践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将文化因素与管理职能紧紧结合起来,进行比较深入系统地探讨管理文化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本文正是针对已有研究之不足,着力探求文化因素对管理职能的作用力和正负效应。具体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管理的影响,在吸取其精华。摈弃其糟粕的基础上,创新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决策文化、组织文化、激励文化与领导文化。全文分为叁个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文的基础和起点;第二部分包括第叁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探讨了文化因素在企业决策、组织、激励及领导中的作用,分析了中国企业的现状,提出企业决策文化、组织文化、激励文化及领导文化的变革与创新,是全文的核心部分;第叁部分是第七章,包括管理文化面临转型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及跨文化管理等内容,是文章的结尾。第一章:导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分别对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的各类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价,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说明了本文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企业管理文化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概述了文化、企业文化的内涵,是出了管理文化的概念,即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揭示文化对管理的影响,渗透于企业的决策、组织、激励及领导等管理过程中,提供文化与管理匹配的最佳模式。其次对人性假设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及文化结构层次进行了概述和评价。人性假设理论提出的“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和“复杂人”假设及对其所适用的管理措施的分析,对于认识人的特点及制定相应的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需要层次理论则为管理者了解人的主导需求,有针对性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提供指导;而文化结构层次论则有利于人们认识文化中的物质、精神与制度叁者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了文化与管理的关系,即管理也是一种文化,文化与管理具有共生性,文化具有管理功能等。第叁章:企业决策文化塑造。本章探讨了决策进程中六阶段性应具有的文化理念,文化差异对决策的影响,决策失误的文化根源及决策文化的现代化等。重点分析和总结出决策失误的文化根源。一是企业家所处的文化环境根源。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农业文化至今仍然束缚着企业家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使他们无法超越传统价值观和小农经济观念的束缚成为现代真正的企业家。农业文化中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人地位低下,加上“学而优则仕”思想的长期灌输造成了中国企业家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同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时期体制的不完善也造成了决策的非理性。二是企业家的双重社会角色根源。中国企业家既是官又是商的双重社会角色,使其决策行为无法摆脱政府的直接控制而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家双重社会角色的文化根源就在于旧体制下计划经济模式排斥企业家精神及企业家受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意识的影响。叁是企业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通过对企业家决策失误原因的分析,指出文化根源造成企业决策失误的事实还未引起人们的正视。本章最后根据中国企业的决策现状,提出决策文化的现代化,即建立具有决策、参谋、反馈和监督四个功能齐全的科学决策机制及对企业家决策行为进行调适。第四章:企业组织文化变革。本章首先分析了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约束,对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影响和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我国人文背景的特异性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文精神在以下方面发生矛盾,即集权意识与分权意识的矛盾、服从意识与独立意识的矛盾、情理意识与法理意识的矛盾、素质低下与素质高要求的矛盾。家族文化对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影响表现在:过小规模的企业缺乏制度化的动力;企业资本很难与社会资本相融合;社会信任资源匮乏两权分离困难等。在剖析阻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文化根源的基础上,指出实现企业组织文化变革需要在改造传统文化、注重信用制度建设、加强企业制度及调整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做出努力。提出了变革组织文化的“着力点”:1.培养组织文化中的制度意识,包括树立制度管理意识和权力制衡理念;2.处理好组织文化中的两种关系,即组织文化与组织制度的关系、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关系:3.构建学习型组织文化,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即改变组织结构、学会如何学习、主动学习与系统培训并重及建立学习性基础设施等。通过以上叁个方面使组织文化沿着价值取向、人本取向和创新取向的方向发展。第五章:企业激励文化创新本章首先对古代管理中有关激励思想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日、美企业激励文化与其背景的关系,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和借鉴日、美价值观中积极因素的基础上,创新中国企业价值观体系。本着博采众长,不割断历史;借鉴别人,有所创新的思想,在充分认识人的需要的基础上。避免企业发展中曾出现过的只注重精神激励或单搞物质激励的片面性,设计激励文化的务实与务虚两个方面的内容,务实层面是由有效的管理技术性手段和措施而形成的激励模式,分为层次模式、分工模式和生命周期模式叁种;务虚层面是通过倡导爱国、敬业、创新等信仰、追求,从而提升价值观的激励模式。第六章:领导文化与企业家精神。以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领导文化,反映在企业管理中就是专制型领导文化。任人唯亲、独断专行的家长式领导作风不仅表现在家族企业和乡镇企业中,也广泛存在于国有企业中。专制型领导文化的根源就是封建专制主义,它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彻底肃清专制主义是提升领导文化的需要。本章重点论述了以企业家精神改造传统的领导文化,即企业经营者要求实、敬业和创新。指出虽然传统文化制约着企业家精神的生成,其消极的一面与企业家精神之间存在着激烈冲突,但是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崇德重义、修身自律、勤俭节制等精神品质却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提升企业家精神。提出中国企业经营者需克服先天素质不足的“基础特质”和小商品经济和法律不健全造成的“道德特质”迷失的双重人格缺陷,以经过筛选、整合过的传统文化来完善、提升企业家精神,与社会文化相融合共进,共同锤炼和造就一种适合中国现代化事业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与时俱进的企业家精神。第七章: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文化的转型与发展。本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提出了管理文化转型与发展的总体思路: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排除传统文化和世俗文化中的糟粕→借鉴西方管理科学的优秀成果→创新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其次,分析了来自传统文化、旧体制及世俗文化中落后观念和不合理成分造成的文化困惑,指出摆脱文化困境,实现企业管理文化的转型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再次,讨论了企业外部环境的优化问题,包括规范政府行为,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等。最后,指出跨文化管理是企业面对WTO寻求发展的必然趋势,并阐述了实施跨文化管理需要经过认识文化差异、培养文化认同、进行文化培训,建立跨文化差异的价值观及实现管理本土化等几个步骤,建立合适的跨文化管理模式,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创新文化[D]. 李辉. 山东师范大学. 2001

[2].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创新力研究[D]. 颜星.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3].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创新研究[J]. 袁文霞.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8

[4]. 企业经营能力研究[D]. 王汇群. 复旦大学. 2002

[5]. 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研究[D]. 宋东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6]. 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进程中知识租金获取机制研究[D]. 何文靓. 南昌大学. 2014

[7]. 面向知识的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 王加祥. 西北工业大学. 2006

[8].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创新文化研究[D]. 陈泞.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9]. 前瞻型环境战略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 潘楚林. 吉林大学. 2017

[10]. 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研究[D]. 林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创新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