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域金融竞争力指标设计与提升路径研究&以连云港四县为例_金融论文

我国县域金融竞争力指标的设计与提升路径的研究——以连云港四县为样本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连云港论文,样本论文,县域论文,路径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县域金融竞争力指标研究的核心问题

依据区域金融竞争力基本理论,县域金融竞争力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必须遵循金融竞争力一般研究规律,体现地方金融发展的固有特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足以支撑一个县级行政区持久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并在金融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同级别的其他区域相比,金融竞争客体足以保障微观、中观、宏观的金融竞争主体在集聚、控制和转化金融资源、激发市场的能力,并将这种相对能力集中于金融凝聚、资源配置的之上,带动县域整体金融规模与金融效率的提高上所表现的优势能力。对于县域金融竞争力的研究的关键就在于明晰影响县域金融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建立一套县域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

(一)县域金融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依据县域金融竞争力的根本内涵,其核心内容就是金融竞争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取得金融竞争力结果的过程。

1.县域金融竞争主体的多层面

基于县域经济自身的特点,直接将县域金融竞争力纳入到大区域整体框架内就某一类金融企业或某一类金融产业群进行研究显然不合理,要全面的进行县域金融竞争力评价就需要细化为微观、中观、宏观层次的金融主体的相对发展力,单一的对于某一金融竞争主体的研究论证力明显不足。主要因为:

第一,我国阶梯性、级差性的资源分布导致县域金融在企业性质、资本实力、覆盖范围、业务种类等方面与中心城市存在较大差异,在构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也有明显的层次性。县域金融企业多处于支系末端的较低层次,实力不足,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为部门的职能划分不可能完全清晰,县域金融市场服务中存在不到位的模糊地带,对外部金融环境存在过多依赖。对微观金融企业竞争力的评测,更要从地区金融政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支撑角度进行衡量。

第二,基于信息外部性和不对称信息,在我国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中介机构、国内外金融企业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在地域上多向中心城市区域集中,并在往来联系中形成特殊的产业空间结构。而县域金融产业在金融结构完备度、金融资产总量、金融运行效率、金融集聚效应、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都相对不足。单一的以区域内某一金融产业集群为竞争主体对中观层次金融竞争力的测评,就可能遇到县域金融体系完善度、金融产业集聚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制约。

第三,县域金融的整体状况与县域经济关系密切,两者的耦合性协调发展是提升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宏观层次的县域金融竞争力的评价侧重于包括金融体系、金融制度、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状况的综合考察,对包括县域金融聚集力、金融区位力、金融资源力在内的整体金融实力进行全面衡量。只有整体金融实力得到了全面提高,才能推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

2.县域金融竞争力的客体兼顾“软硬实力”

县域金融竞争力的客体是指县一级特定地理区域内宏观金融运行的有效性以及各构成要素的协调程度。一方面是直接体现县域金融竞争力的“硬实力”。在县域市场经济环境中,资金流向能够最为集中的反映地区经济运行的轨迹与节奏,其中资本数量、资本质量、组织规模是衡量资本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另一方面是提升金融实力的“软实力”。微观上,一切影响金融服务水平与金融企业形象的各种要素和市场都是金融企业的竞争力客体;包括财务方面的资本竞争,客户服务方面的产品创新与优质服务等。中观上,金融市场、人才与信息等都是金融产业竞争力的客体,包括金融人才与信息、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开放力等。宏观上,一切决定县域金融整体竞争力因素都是金融体系客体,包括地理区位、税收优惠政策、市场扶持政策、投资环境优化措施等金融生态。

(二)县域金融竞争力计量指标体系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县域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从县域金融竞争力的内涵入手,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层级性、通用可比性、目标导向性等原则构建县域金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分级为显示性指标与解释性指标。

1.县域金融竞争力显示性指标体系

显示性指标能够最直接反映县域金融资本竞争力,而资本力是县域金融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根据我国县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现状主要选取以下指标:(1)金融机构年贷款总额,反映区域内资金的总量实力。(2)金融机构存款余总额,反映金融对资本投入量的贡献力,用于可投资的储蓄率的上升可使资本量增加,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递增的资本支持。(3)金融相关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金融活动总量与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采用城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与GDP比值表示。(4)城镇居民储蓄额,反映金融资本的形成力度。(5)城镇居民人均储蓄额,用以代表金融资本的可利用程度,以及金融与居民的相互关系。

2.县域金融竞争力解释性指标体系

解释性指标是将县域金融竞争力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细化的结果。在促进经济与金融耦合发展方面存在的有利条件与优势都是县域金融发展的竞争力;基本涵盖环境力、经济力、开放力、企业力、劳动力、设施力、科技力、文化力在内的八大一级核心指标。如表1所示。

3.县域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框架

细化考量各项因素在整个竞争力系统中的贡献度,并在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的基础上,将县域金融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细分为5项要素指标,解释性指标的八项一级分力指标分为25项二级要素指标。具体如表2所示。

以上指标体系遵循了区域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规律,综合考虑县域经济的特点的基础上细分构建而成。而不足之处于就是在县域狭小市场中的金融主体也会因为来自外部市场的微小变动而影响金融的稳定性,固定的指标体系并不能及时反映动态变化的因素对于县域金融竞争力的影响。

二、连云港样本四县金融竞争力的计量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动力源泉。而江苏地区南北经济发展梯度明显,已形成苏南、苏中、苏北三个不同发展层次和发展速度的经济带。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苏北经济发展尚属沿海地区的洼地、经济大省的低谷,虽然与苏南差距是多方面的、长期的,但其中最显著的差距反映在县域经济与金融耦合协调发展度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整个地区的发展。本文选择连云港四县为苏北典型样本,引入县域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SPSS计量分析,对样本县市进行基本的评价。

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的东北端,下辖东海县、灌云县、赣榆县、灌南县四个县区,如下图所示。

近年来,四县作为连云港地区基本的经济单元与沿海大开发同步发展与成长,但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弱化,经济发展与金融成长耦合协调性欠佳,需要对四县金融竞争力通过计量分析进行基本的判断。

本文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样本四县的金融竞争力进行测评。具体的数据处理与计量分析步骤如下:

1.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由于各指标变量单位不统一,且个别变量方差较大,为避免对因子载荷产生过分影响,首先要对原始数据(见表3)进行无量纲化的处理,以标准化方法将数值变换为均值为0以及标准差为1的数据。

2.因子分析。对原始数据经标准化处理的准备之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样本县域金融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建立4个县域数据建立30列4行的评价矩阵,并对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经过检验后发现30个主要指标要素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浓缩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同时也对数据进行了KMO & Bartlett球形检验,同样发现适合做因子分析。其次,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以及累计贡献率。按照主因子的特征值必须大于0.5,所选取的主因子对方差解释的累计百分比应达到85%以上的原则,结果显示可以选取前三个为主因子(见表4)。并且由因子等分协方差矩阵(见表5)看四个公因子之间不相关,可以提取主成分。

再者,选定主成分后为了使得解释更合理,还要实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因子,得到使各个因子已与解释的负荷矩阵(见表6)。

从旋转结果可知,第一主成分F1在金融相关率(X11)、金融机构存款余额(X1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X13)、城镇居民储蓄余额(X14)、城镇居民人均储蓄(X15)上具有较大的负荷数,说明第一主成分反映了县域金融资本竞争力,是金融综合竞争力的状况的主要体现;第二主成分F2在实际利用外资额(Y21)、工业企业总产值(Y31)、地区人口密度(Y41)、城镇居民非生活消费支出占比(Y72)、工业企业利税总额(Y32)上具有较大的负荷数,说明县域金融具有开放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力、劳动竞争力;第三主成分F3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Y14)、地方财政收入(Y16)、专利申请受权量(Y62)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负荷数,反映了县域金融具有经济竞争力、科技竞争力。

3.简要的评定与结论

通过计算各样本城市的因子值,并以因子贡献率为权重计算样本县域金融竞争力得分,得出各主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见表7)。

通过对各样本县域金融竞争力的量化描述,得分越高表明金融竞争能力越强,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东海县、赣榆县目前是连云港金融竞争力相对较高的县域,在一、三个主因子上东海县得分明显地高于其他县;这说明两县在资本力,环境力、经济力、开放力、企业力、劳动力、设施力、科技力、文化力等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而灌云县与灌南县的金融竞争力相对弱小,主要是由于两县在以上九大竞争力方面存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明显不足。

三、连云港样本四县金融竞争力的战略分析

本文由样本县域金融竞争力存在差异的原因着手,以提高县域金融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对连云港四县发展进行战略性的分析与思考,为促进金融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战略性的分析与思考,并给予全国县级区域提高金融竞争力以可参考性蓝本。

(一)样本四县金融竞争力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

依据县域金融竞争力差异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与比较,找到四县在金融竞争力方面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而对县域金融发展战略地位有一个比较清晰、全面、系统的判断,为提升区域金融竞争力、发展县域金融提供战略性的思路。

1.资本集聚差异

从四县的金融资本集聚看(见图2),正是因为东海县金融资本的突出优势,才足以支撑其金融综合竞争力首位。2009年末,东海县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2亿元,同比增长2.6倍,新增存贷比达99.98%。②赣榆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分别较年初增加21亿元、31亿元。③而相比之下,灌云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3.4亿元,同比增长17%,各项贷款余额增加16.2亿元,增长56.1%。④金融资本集聚总量与速率上的差异就引发金融竞争力差异的最直接表现。

2.经济状态差异

随着沿海开发深入推进,连云港四县抢抓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行新型工业化与生态产业协调发展,虽然近年经济水平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经济综合实力的差距也决定了县域金融竞争力的成长提供发展的空间与条件的不同。如图3所示:

2010年赣榆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亿元,增长1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增长34.2%财政总收入42.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8.4亿元,分别增长70.2%和57.1%;⑤2010年,东海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亿元,同比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193亿元,增长21.8%,实现财政收入4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亿元,分别增长69.2%和58.8%。⑥相比之下灌云县、灌南县经济实力的发展相对不足,影响自身金融竞争力的提升。

3.开放水平差异

经济开放与金融开放程度的金融相对能力是相对于一定的外围区域系统因素。2009年赣榆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落户一批产业链项目,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已达1.58亿美元⑦;东海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53亿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100亿元⑧。连云港市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赣榆县、东海县相对于灌云县、灌南县起步相对较早、开放程度相对较高,扩张了金融集聚资源的空间与外部系统。

4.地方企业差异

企业力是指金融微观个体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区域整体金融竞争力;东海县的金融竞争力的突出优势很大程度上来自与地区特色企业力量的支持。2009年完成工业投资115.51亿元,增长32.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1.22亿元,增长38.1%;新增规模企业60家,规模企业总数达294家;全县新开工过3000万元项目119个;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47亿元,增长19.1%,其中家电下乡销售额达1.1亿元,居全市之首;服务业增加值56.98亿元,增长20.6%;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县接待游客165.2万人次。⑨强大特色产业实力是同地区其他县域不可比的优势。

5.科技实力差异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金融竞争力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实力的强弱。东海县获批实施国家星火、火炬计划项目20项,2项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利申请量名列四县之首,获得专利授权25件。⑩赣榆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9项新产品入选省重点开发计划,2项新技术获省专项资金扶持,申报国家、省科技项目35个,完成专利申请277件。(11)相比之下,灌南与灌云无论是在科技创新的档次上还是科技转化率上都存在不足。同时科技力决定着地区劳动者的素质以及居民的消费观念,所以科技实力为的代表金融发展外部保障是引发决定金融竞争力差距的核心因素之一。

(二)样本县域金融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通过对四县金融发展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包含利用机会发挥优势战略、利用机会克服劣势战略、发挥优势克服威胁战略和规避威胁减轻劣势战略,以提高县域金融竞争力并持续向上。

1.利用发展机会发挥比较优势

(1)把握政策机会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强经济与金融耦合性。连云港为加快沿海开发步伐,推进金融产业跨越发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引导政策。县域金融与经济的耦合发展就要把握政策机会,享用包括沿海、沿边开放政策、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多方优惠发展政策,利用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入、优化金融服务的政策,以及推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促进多层次多领域的区域合作的连云港沿海开发大战略。基于独特的沿海区位优势,赣榆县、东海县的发展可以加快融入亚东地区自由贸易圈,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而对于灌云、灌南两县则需要不断以地区产业为支撑,不断深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以产业优势开拓区域内外金融市场,集聚金融资源。

(2)培育县域金融市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一是政府要不断金融意识增强。出台各项地方投融资政策、土地开发政策、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政策等维护金融部门的利益。不断完善金融法律法规的和提高司法效率。二是不断推进社会信用建设。由政府金融办牵头,以县乡政府为中间桥梁搭建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合作模式。同时,商业银行加大与工商部门合作建设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集中非财务信息的采集力度,为促进银企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2.综合多方合作减少发展阻力

(1)利用政府力量,整合优质金融资源。进一步提升县域金融竞争力的关键是增强金融资源集聚力。利用行政力量推进资金及金融机构的流动及营运,通过高质量的经济环境、劳动力资源、基础设施加大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打破区域金融资源的地方壁垒,弥合县域金融资源的分散与割据状态,促使金融资源空间流动与配置机制的形成,以提高区域整体的金融竞争力水平。

(2)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县域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是影响金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中的微观个体,是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竞争力的要点。关键在于以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机构管理水平,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以及金融产品创新水平,为连云港县域金融资源向新的经济增长点及产业的流动配置创造条件。开发针对县域农产品加工基地、港口工业开发区、重点产业及高科技园区的特色金融服务。

3.加强外部沟通回避不利威胁

(1)及时进行信息的反馈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县域金融部门多是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信用社等一类金融机构的基层支行,要充分服务地方经济就必须及时进行信息的反馈,并及时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为市场的进入和退出、经营品种的扩展等寻求宽松的经营环境;将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相结合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育金融产业发展。

(2)加快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经济与金融合作。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的外向度。作为国家实施沿海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连云港四县要在加快推进工业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理区位的优越条件,加快与周边地区的经济金融交流与合作,拓展对外的开发路径与交流合作。

4.完善保障欠缺扫除发展障碍

(1)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对于县域金融而言,来自区域内外的风险都有可能在县域内突变并逐渐积累、传播、扩散,形成区域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与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保障区域金融活动安全有效的运行,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2)引进金融高端科技与人才,提高金融与经济的协调性。金融竞争力的提高从内部着手关键在于引进高新科技,培养和集聚一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推进金融人才培养与科技引进同时并举。并以金融产业为载体不断推进金融人才与高科技金融研究项目的融合,提高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协调性。

四、结语

县域金融竞争力的提升首要就是立足与县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对县域金融进行基本分析评价,找出县域金融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所在。不断地深化与发扬金融发展优化与机会,规避弥补金融发展的劣势与威胁,综合提高县域金融竞争力的各方面影响因素,促进县域经济与金融的耦合协调发展。

注释:

①资料来源:江苏省2009年市县数据,江苏省统计局网站http://www.jssb.gov.cn/jstj/jsnj/2010/nj20a.htm。

②⑧⑨⑩.资料来源:2009年经济综述.东海县政府网站.http://www.jsdh.gov.cn/detail/show_detail.

③⑦(11)资料来源:赣榆经济发展.赣榆县政府网站http://www.ganyu.gov.cn/WicresoYt.GanYu.Web/ ZhengWu/RSGY。

④资料来源:灌云经济-第三产业,灌云县政府网站.http://www.guanyun.gov.cn。

⑤资料来源:赣榆县勇夺连云港市综合考核第一名,赣榆网,2011-01-16 http://www.ganyu.com/a/news/soc/2011/0116/content_01162Q32011.html。

⑥资料来源:东海在创新中打造经济欠发达县域的发展样本,新华网江苏频道,2011-05-06 http://www.anhui365.net/read.php。

标签:;  ;  ;  ;  ;  

我国县域金融竞争力指标设计与提升路径研究&以连云港四县为例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