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历史定位: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_工业文明论文

科学把握历史定位: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_工业文明论文

科学把握历史方位: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前提与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认识论文,方位论文,前提论文,基础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首先要科学把握其历史方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证明,多年来,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的种种误解,实践上对社会主义的种种扭曲,从根本上说,都源于对现实社会主义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判断;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功,则源于我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定位。

一、现实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的预言所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

近年来,对社会主义认识上出现的困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引起的。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列宁称为社会主义),尽管社会在各方面“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尽管社会在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中还不得不实行体现商品等价交换原则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原则,但是,商品货币关系已不存在,因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2]。

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都曾按照上述设想限制乃至企图取消市场经济,我国也不例外,结果吃了苦头。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了过去的教训,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管这样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国社会主义重新焕发出活力,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但确实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的设想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就使人们产生了疑惑:我们搞的还是社会主义吗?为什么与马克思的设想以及原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一样?

消除这一疑惑,必须从科学把握历史方位的高度弄清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我们正在建设的现实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所预言的那个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两者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不相同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不是从外部强加给人类社会的,它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对资本主义的积极扬弃,是近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产物。其诞生,根本上说,取决于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因此,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以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为物质前提的,是以资本主义的终点为起点的。

然而,已经发生的社会主义革命,包括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工业化刚刚起步的国家里发生的,革命的条件、环境和革命后面临的任务都与马克思的设想截然不同。

现实社会主义在经济社会发展上面临的历史任务,是加快实现本应由资本主义完成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就决定了现实社会主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与资本主义不是前后相继而是同时并存的。很显然,现实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提出的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理想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存在的制度性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市场经济决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乃至意识形态做出相应的改变。

毫无疑问,现实社会主义最终是要向马克思所设想的取代资本主义的高级形态过渡,但是需要有一个物质性前提,即高于工业文明的新型生产力。事实上,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预示了这一前景的可能性。在现实社会主义与其高级形态的关系上,我们既要看到其内在的一致性以避免迷失前进方向,又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差异以避免重蹈空想的泥淖。

然而各社会主义国家却都曾无视自己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在历史方位上的差异,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盲目照搬经典作家的设想,把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绝对化,以致背离了唯物史观,表现出浓厚的空想性,因而不可避免地遭到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总结了我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全面深刻地分析了时代特征和我国国情,重新审视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做出了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并科学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保证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以较快的速度、较少的代价实现现代化,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极为艰辛,来之不易。基于对所处历史方位的清醒把握,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这就清楚地表明,不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坚持这条道路,之后也要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直到步入社会主义的高级形态。

二、现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处于同一类型的生产力基础之上,是工业文明的反题和正题

那么,现实社会主义与理想社会主义以及资本主义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这些关系是由什么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最根本的依据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认识、利用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决定人与人的矛盾。把生产力引入社会历史领域,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彻底唯物主义性质。科学把握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并由此弄清楚它与理想社会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的关系,必须弄清其所赖以存在的生产力基础。

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就会发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两者的斗争是工业文明内在矛盾的必然反映,将贯穿于工业文明产生、发展直至被后工业文明所取代的全部历史进程。随着科技革命的日益深化,高于工业文明的新型生产力将在社会生产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工业文明的历史局限性最终将被扬弃,现实社会主义也将转化为马克思所预言的理想社会主义。

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主义到理想社会主义,是工业文明从产生、发展到自我否定的不同历史阶段。如果把资本主义比喻为工业文明的正题,那么,现实社会主义则是它的反题。

资本主义是工业革命的产儿,它随着大工业的产生而产生,又反过来推动着大工业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精辟地描述了这一过程。他们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恩格斯在批判巴枯宁主义关于俄国因为没有资产阶级,可能轻而易举地、比西欧要容易得多地实现社会革命的错误观点时指出:“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至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但是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达到了这样的发展水平。可见,就是从这一方面来说,资产阶级正如无产阶级本身一样,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因此,谁竟然肯定说在一个虽然没有无产阶级然而也没有资产阶级的国家里更容易进行这种革命,他就只不过是证明,他需要再学一学社会主义初步知识。”[4] 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决定性意义,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前提。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特别是透过周期性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从根本上说,就是工业文明的历史局限性,尤其是工业文明历史局限性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表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对这种历史局限性的最彻底最系统最深刻的揭示。总的看,300多年来,资本主义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走的是一条体现片面发展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却付出了资源过量消耗、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特别是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等代价。随着工业文明的历史局限性被新型生产力所突破,资本主义必将被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实社会主义是克服工业文明历史局限性的反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孕育着对自身的否定方面。工业文明从传统的农业文明的框架中破壳而出时,已经携带了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推动下,突破这一局限的否定方面也在生成。科学社会主义表达了这一否定方面的价值诉求。在工业社会早期,高于工业文明的新型生产力尚在孕育中,人们还无法预见到。但是,传统工业化道路从一开始就暴露的工业文明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内在矛盾,及其在社会层面所展现的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和严重的两极分化、尖锐的利益冲突,促使人们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去探索扬弃资本主义的途径。但是无论如何,现实社会主义为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开辟,为探索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不仅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上,也表现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以来出现的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种种变化上。当然,由于同处于工业文明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现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必然具有许多体现工业文明共性的东西,这是客观规律使然。而且惟有如此,现实社会主义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工业文明的积极方面去克服其消极方面。

理想社会主义是扬弃工业文明历史局限性的合题。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只有“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5] 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必须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为前提。当前,人类社会已经开始从工业社会向生态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社会转变,传统工业文明正在被后工业文明所取代。知识经济的出现,已经清晰地展示了冲破工业文明的历史局限性、最终扬弃资本主义的美好前景。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持,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工业经济时代存在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浪费等问题将得到解决。同时由于创造“知识价值”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再是设施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技术和欣赏能力,自产业革命以来持续很久的生产资料同劳动者的分离将出现“逆转”——生产资料同劳动者将实现一体化。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相伴随,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将更富有大众性,马克思预言的人对资本的解放,人对异化的克服,将因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大大向前迈进一步。毫无疑问,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理想社会主义将在继承工业文明全部积极成果的同时,克服其消极内容。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现实社会主义能够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从现实社会主义到理想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憧憬,也是一场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实现这种历史性的跨越提供了理论支撑。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其宗旨是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就是要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奋斗目标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强调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现实社会主义甚至比发达资本主义受到更多的历史局限:一方面,现实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起点低于发达资本主义,这就使现实社会主义不仅难以完全摆脱工业文明的历史局限,甚至在相当一段时期里(全面实现工业化之前),难以彻底摆脱农业文明的历史局限;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程度低于发达资本主义,使现实社会主义跨越式发展的能力在相当一段时期里,甚至不如发达资本主义。但这些都是历史造成的暂时现象。就应然性而言,我们应该做到:第一,凭借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自觉地冲破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束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超越传统工业对GDP的片面追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第二,凭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宗旨,能够实现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诉求的社会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整合,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富差距,保障弱势人群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权利,避免原始积累对劳动者的掠夺和两极分化这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趋势,避免因剧烈的利益冲突造成的破坏,构建和谐的经济社会制度;第三,凭借社会主义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与自由,为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就实然性而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现实社会主义可以避免资本主义传统工业化道路的覆辙,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道路。从而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展示出自身的优越性。

有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支撑,有以人为本的施政方针为依托,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为保障,利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我们一定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和较少的代价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的双重跨越,并最终向社会主义的高级形态过渡。

标签:;  ;  ;  ;  ;  ;  ;  ;  ;  ;  ;  ;  

科学把握历史定位: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_工业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