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科学的前沿问题_网络系统论文

复杂性科学的前沿问题_网络系统论文

复杂性科学的前沿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409(2010)05-0039-08

20世纪中叶以来,学术界掀起了探索复杂性科学问题的热潮。研究这些前沿问题,不仅对于推动复杂性科学的创立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进步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社会网络系统的复杂性

社会系统是特殊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说它特殊,是指构成社会的人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有主观能动性的,而且在阶级社会里,人是有阶级性的。说它开放,是指社会系统不仅与自然系统(包括地球系统、星系系统乃至整个宇宙)之间存在复杂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发生着复杂的交互作用,而且就一个国家的社会系统或一个区域的社会系统来说,它们与其他社会系统也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说它复杂,不仅是指社会系统的构成成分极其复杂,有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广义的)系统等,而且社会系统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复杂多态、按规律发展的复杂性。更何况。社会系统在与自然系统交互作用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复杂性,一个国家的社会系统或一个区域的社会系统在与其他社会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复杂性。所以,社会系统是最复杂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是一种特殊复杂的社会网络。

在复杂性科学的探索过程中,国外学者对社会系统的探索有所涉及,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运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提出了关于社会系统的若干系统、深刻的见解。他认为,社会系统即社会形态包括经济社会形态、政治社会形态和意识社会形态。相应地,社会系统的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还包括了社会系统交互作用的地理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包括科技经济建设和人民体质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包括民主建设、法制建设和政体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地理建设包括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1]

就我国社会系统来说,我们正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这种社会系统工程更深刻地体现着社会网络系统和社会调控系统的复杂性。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网络结构及系统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特大的、复杂的、动态的社会系统工程。这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进行的,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复杂的、动态的、优化的建设工程。同时,这项社会系统工程的建设与系统的环境即地理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需要人们正确认识和优化处置这种交互作用过程中的矛盾网络系统和规律网络系统。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在复杂的、动态的运行机制中进行的。这种运行机制的动态协同、整体优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和有效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运行机制本身也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网络系统。这种网络系统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交互作用。

1.导引机制。这种导引机制包括战略型导引机制、战役型导引机制和激励型导引机制。

2.协调机制。包括对矛盾网络系统的综合协调的运行机制、从中央到部门到地方的动态协同的协调机制。

3.管理机制。应当切实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动态协同的管理机制,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4.监控机制。应当建立起党群结合、反应迅速、各方协同、指挥有方的监控机制,实时进行监督和调控。

5.评价机制。应当进行实时的、阶段性的、全局性的动态评价。在这种评价机制的运行过程中,既应当从全局、长远、动态的观点出发,对这项社会系统工程的运行结果进行评价,又把负反馈与前馈耦合起来形成信息网络通路进行实时的、动态的评价,从而更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功能体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三大主要功能,即服务功能、效益功能和驱动功能。

1.服务功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应当服务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2.效益功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应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辩证统一的优化要求。

3.驱动功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驱动力量,又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驱动力量。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社会主义发达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作历史准备。要过渡到将来的社会主义发达阶段乃至共产主义高度和谐的社会,就应当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内蕴着规律的复杂动态网络系统的交互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内蕴着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复合规律以及社会调控规律等复杂的、动态的规律网络系统的交互作用。因此,应当在科学应用这些规律的过程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

1.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

2.把握社会规律的复杂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深刻地体现着社会规律的复杂作用。这些规律既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规律,又包括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规律。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规律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规律,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规律,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规律,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发生作用的规律,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规律,社会交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规律,等等。其中,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其他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尽相同,作用的情况也十分复杂。而且,这种规律网络系统中的许多规律之间往往又交互作用,形成错综复杂的规律作用的情形。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存在着社会主义建设新规律的复杂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新的阶段和新的展开,必然存在着社会主义建设新规律的复杂性作用。这不仅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革协同优化的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系统环境交互作用、动态优化的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化调控规律,等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现新的客观规律和调控规律。

4.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复杂作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这种规律系统也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还会不断地形成新的规律。就世界上共产党执政的兴衰成败的过程来看,其重要的发展规律包括如下的内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通原理同本国国情相结合;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为民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党的自身建设,自觉地成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能动力量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历史工具,等等。

5.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调控规律。从社会控制论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协同、优化调控的过程,体现着社会调控规律的复杂作用。这些社会调控规律包括预决性规律、动态协同规律和整体优化规律,等等。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上述社会调控规律,应当做到:高度重视理论、科学的预见性,比较论证的严谨性,过程发展的动态性,反馈、决策的实时性,动态调控的协同性,目标逼近的优化性。

二、规律的复杂动态网络系统

研究规律的复杂动态网络系统,应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优化科学的综合前沿成果出发,深入加以考察。关于规律是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有着丰富、深刻的基本思想,现代科学特别是交叉科学尤其是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对此作出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

(一)网络性

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的网络性,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有丰富、深刻的论述。他指出:“一切Vermittelt=都是经过中介,连线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打倒天——整个世界(过程)的有规律的联系。”[2](P85)这就指出了整个世界是一种有规律的联系的动态总体,而世界、规律是通过中介、过渡而联系着的。因此,研究整个世界及其规律网络,“需要有中介(联系)”[2](P137)。所以,人们认识本质和规律是一种辩证运动的无限过程。列宁认为:“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深化的无限过程,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2](P191)他还指出:“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不断深化,以至无穷。”[2](213)

人们对规律的复杂动态网络系统的规律,表现为认识过程中的范畴之网、思维过程中的具体之网和一串串圆圈、螺旋式的曲线。

范畴作为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列宁指出:“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2](P78)范畴作为基本概念,它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也表现为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

由于规律是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因此,思维中的具体也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因而“最丰富的是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2](P200)。因为思维中的具体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所以,思维中的具体,其抽象的层次愈高,包含的内容愈丰富,表现形式愈主观,直到物质与意识这对范畴成为最高的范畴,其包含的内容最丰富,表现形式最主观。

人们把握规律的复杂动态网络系统的过程,既是范畴不断递升的辩证过程,也是思维中的具体的辩证发展过程。这种认识发展过程中的每一层次范畴,思维中的每一个具体,就表现为认识上的一个圆圈。这种范畴和思维中的具体的辩证发展过程,就表现为认识上的螺旋式的曲线。所以,列宁认为:“科学是圆圈的圆圈”[2](P201),“每一种思想=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大圆圈(螺旋)上的一个圆圈”。[2](P207)整个人类把握规律的复杂动态网络系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螺旋式的曲线。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体。”[2](P311)

关于规律是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毛泽东也有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论述。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著名论文中,他就深刻地指出:“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3](P171)不仅要研究“战争规律”,而且要研究“战争的指导规律”,因为“战争和战争的指导规律都是发展的”。[3](P173)

现代科学特别是交叉科学尤其是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发展,揭示了本质与规律的层次性(本质与规律是多层次的)、复合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复合,自然规律与复合系统规律的复合,等等)、交互性(单域规律与广域规律的交互作用,主要规律与次要规律的交互作用,高级规律与低级规律的交互作用,特殊规律、共同规律、一般规律、最一般规律的交互作用,等等),展现了规律是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

(二)共同性

交叉科学的发展揭示了不同领域、不同过程、不同层次的交叉地带和结合部位存在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某些共同规律。共同规律也不是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由于共同规律的联结和中介作用,构成了更高水平的规律的复杂动态网络系统。这种规律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由特殊规律(各门具体科学所揭示的特殊领域的规律)、共同规律(交叉科学所揭示的不同领域之间的复杂的共同规律)、一般规律(由部门哲学或某些哲学类型所揭示的规律,如科学哲学所揭示的规律、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所揭示的规律,等等)、最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普遍的规律)构成,形成了规律的复杂动态网络系统。

(三)决定性

现代科学特别是交叉科学尤其是复杂性科学的发展,既扬弃了I· 牛顿和P·S·拉普拉斯的“线性决定论”,又超越了I·普里高津的“确定性的终结”,而进入研究决定性(确定性)与非决定性、必然性(决定性)与偶然性(随机性)等的非线性复杂交叉作用过程内在规律的辩证决定论。钱学森院士认为,对决定性与非决定性的关系问题,应当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并且结合现代科学综合交叉的前沿领域的成果,进行辩证的思考。他指出:一种情形是,“在某些局限性下出现的非决定性的问题,在更高层次中又会变成决定性的。”[4](P93)另一种情形是,“微观层次的量子力学所表现出来的非决定性,实际是决定性的渺观层次中十维时空运动的混沌所形成的。本来是决定性的运动,但看来是非决定性的运动。”[4](P93)“这是因为超强的渺观世界是十维时空,有六维在微观世界看不见,不掌握,因而有六个因素没有考虑,漏掉了,可以说是因为微观世界科学家的‘无知’造成本来是决定性的客观世界,变得好像是非决定性的了。这才是‘隐秩序’,藏在渺观的秩序。”[4](P93~94)

总之,“客观世界的规律是决定性的……客观世界是决定性的,但由于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局限性,会有暂时要引入非决定性的必要。这是前进中的驿站,无可厚非,只是决不能满足于非决定性而不求进一步的澄清。”[4](P92)钱学森院士的这种见解,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在规律的复杂动态网络系统方面揭示了不同层次的规律在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新规律,因而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创新性的见解。

三、理性认识的复杂动态网络系统

理性认识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这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兴趣。笔者认为,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当代社会实践的新鲜经验和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

(一)理性认识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的内在根据

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的全体、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这里,笔者仅从理性认识与本质、规律、功能辩证关系的角度,考察理性认识何以成为复杂动态网络系统的问题。

1.理性认识应当反映网络系统的本质与规律。人们要对自然、社会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进行认识,就必须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就不仅要了解这些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情形、特点、关系、本质与规律,而且要把握该网络系统整体的情形、特点、关系、本质与规律。对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的认识过程,远比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要复杂得多,而且其整体性、动态性、实时性、辩证性也表现得更为突出。

2.理性认识应当把握不同层次的本质与规律的复杂动态网络系统。现代系统复杂性科学的发展,日益揭示客观世界中不同层次的共同的本质与规律,而且,共同的本质与规律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人们不仅应当研究共同的本质与规律的复杂动态网络系统,而且应当研究由特殊的本质与规律、共同的本质与规律、一般的本质与规律、最一般的本质与规律所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

3.理性认识应当把握网络系统的整体功能。功能是系统总体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它是一种“过程的秩序”。要认识网络系统的整体功能,就必须在网络系统整体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这就更增加了对这类对象认识的复杂性、动态性和辩证性。

不仅如此,更应当看到,网络系统整体的动态功能也呈现着复杂的情形,这又增加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过程中的复杂性、动态性和辩证性。

(二)怎样建构理性认识的复杂动态网络系统

理性认识作为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它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和普遍性。如何才能对它进行建构呢?这就要靠认识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

1.只有坚持运用认识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才能把握本质与规律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人们的理性认识要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它本身就必须是辩证的。列宁认为:“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2](P165)这种无止境的接近“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2](P165)列宁又指出:“思维应当把握住运动着的全部‘表象’,为此,思维就必须是辩证的。”[2](P197)因为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是一个无限展开、不断深化的辩证过程,所以,人们的理性认识把握这种本质与规律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也是一种不断深化、无限前进的辩证过程。

2.以范畴辩证法和思维中的具体的辩证法建构理性认识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因前文已有论及,故此处从略。

3.以概念的辩证运动来建构理性认识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概念作为人们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它与判断、推理交互作用,可以形成不同层次的理性认识。概念在反映事物的本质的过程中,它自身也实现着辩证法的运动。列宁认为:“这些概念和规律等等(思维、科学=‘逻辑观念’)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永恒运动着和发展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2](P152~153)这就告诉人们,在主观辩证法反映客观辩证法的辩证运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一般概念、规律等等的无限总和才提供完全的具体事物”。[2](P239)而且,应当考虑到,概念本身在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以形成理性认识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的辩证运动的过程中,同时具有全面性与灵活性的特点。列宁指出:“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灵活性,达到了对立面同一的灵活性,——这就是实质所在。”[2](P91)当然,对这种概念全面的、灵活的特性的把握,是一种无限逼近的认识辩证发展的过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5](P419)

4.以真理辩证法来建构理性认识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这是由真理的一系列的辩证运动来实现的。

首先,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与真理形式的主观性。列宁指出:“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6](P113)真理的这种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辩证运动,能够促使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及其本质与规律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从而能够形成理性认识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列宁认为:“真理是过程”,[2](P170)“认识的进程把认识引向客观真理”。[2](P177)“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来源来说却是客观的。”[2](P178)真理和概念都是对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反映,真理是通过概念来表达的。因此,列宁这里对概念的辩证运动的论述,也应当看作对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和真理形成的主观性的辩证法的一种论述。

其次,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运动。列宁指出:“绝对真理是由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相对真理是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客体的相对正确的反映,这些反映日趋正确,每一个科学真理尽管有相对性,其中都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6](P309)“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但是这个真理是无条件的,我们向它的接近也是无条件的。”[6](P727)正是由于认识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通过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运动,才能够把握日益显示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才能够形成理性认识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

再次,真理的全面性与真理的具体性的辩证关系在认识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中的运用,能够促使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进而形成理性认识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列宁认为:“真理是全面的。”[2](P168)“真理就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2](P166)同时,“真理还需要现实的其他方面,这些方面也只是表现为独立的和单个的(独立自在的)。真理只是在它们的总和(Zusammen)中以及在它们的关系(Beziehung)中才会实现。”[2](P165~166)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有一个日益暴露的过程,而真理的全面性的实现,就包括了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这样一种辩证发展的认识过程。

关于真理的具体性,列宁指出:“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7](P412)真理的全面性与真理的具体性的辩证运动,有助于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并形成理性认识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

一方面,真理的全面性包含真理的具体性。因为真理的具体性,就是要揭示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事物、现象、过程相互关系及其本质与规律,并从思维中再现且以一定的理性形式表达出来。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8](P128)他还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α)历史地,(β)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又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的考察。”[9](P464)

另一方面,真理的全面性就是真理的具体性。因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10](P291),这是真理的全面性的要求。而在主观辩证法反映客观辩证法的辩证运动过程中,一般概念、规律等的无限总和才提供完全的具体事物。应当运用真理的全面性与真理的具体性辩证统一的认识方法与思维方法,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从而形成理性认识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

四、主体网络系统的复杂性

主体网络系统的复杂性,既是当代社会实践的新内涵,也是科学与哲学发展的新趋势,更是复杂性探索的新走向。

(一)主体网络系统结构的复杂性

对主体,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界定。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谓主体,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这种主体是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

1.主体结构的四个层次。主体网络系统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在阶级社会里,主体具有阶级性,因而主体网络系统更呈现出复杂的关系和交互作用。

2.主体结构的软性划分。如果从主体所应承担的社会任务的角度来看,主体的结构类型又可划分为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和审美主体。这就要求全面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应当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新人的目标推动着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价值活动、审美活动的深入发展,并且向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人的目标不断前进。

3.主体构成因素的复杂性。如果从微观层次来研究,个体主体是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社会因素复杂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

在主体从事上述活动的过程中,上述各种因素并不是彼此孤立或线性递现的,而是交互作用并呈现为一种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从宏观层次来看,主体在上述活动过程中更能体现出精神因素、社会因素的伟大作用,展现出群体主体、社会主体乃至人类主体的重大作用。从微观层次来说,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仅如此,而且人们的精神因素、社会因素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应当不断地提高和升华。这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真、善、美相统一的要求,在理论上、人格上、道德上、审美上等方面的辩证的结合和完美的升华。

(二)主体网络系统功能的复杂性

主体是一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种系统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过程的秩序”,即种种功能。

1.主体确定目的的功能。主体的目的,经过主体的行动过程,转化为客观的现实,即实现了既定的目的。目的实现之后,主体又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和自身的发展的新的需要,对新的活动过程确定出新的目的,又开始了新的目的——行动——现实的辩证转化过程。这是一个永无止境、辩证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目的从何而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目的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形成的行动过程的目标。马克思指出,最灵巧的蜜蜂与最蹩脚的建筑师相比,蜜蜂营造蜂房的活动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建筑师在从事建筑活动之前,脑海里就已经有了关于建筑物的完整构想,即观念地存在于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11](P202)恩格斯认为:“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12](P382)列宁指出:“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认定它是现存的、实有的。”[2](P159)他还认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2](P157)而且,人的主观目的确定之后,就可以通过实践既改造世界,又检验主观目的,从而获得客观真理。毛泽东指出:“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13](P477)可见,人们的实践过程,应当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现代科学的发展,更加突出了目的在主体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是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控制论科学的发展,提出了“预决性”问题。这种预决性理论,不仅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上述观点彼此一致,而且也与中国占代文化中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行成于思,毁于随”、“有志者事竟成”、“胸有成竹”等思想内在贯通。

人的目的常常是由多元目标所组成的综合目标体系。这是主体网络系统功能之复杂性的重要体现。对这种综合目标体系中的多元目标,应当作辩证的、具体的分析,从而在实现综合目标体系的过程中,达到动态协同、整体优化的要求。不仅如此,而且不同层次的主体,其目的的确定与实现也是一种复杂的交互作用的过程。

应当看到,主体活动的目的不是一成不变、一蹴而就的东西,而是一种辩证发展的复杂的过程。

2.主体服务社会的功能。这是主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它也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这体现为:主体为社会的长远性战略目标服务,这是实现主体服务社会的最基本的功能;主体为社会的阶段发展目标服务;主体为社会的全面利益服务;主体服务社会的功能应当落实在每一个局部的努力之中,应当将长远目标、阶段目标、全局利益同当前行动的直接服务指向辩证地统一起来。

3.主体泽被后世的功能。主体服务社会,不仅要看到现在,而且要看到未来。主体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价值活动、审美活动的综合效益应当更多地为后世子孙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代又一代人的先行努力,为后世子孙更好的发展提供愈来愈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时,应当教育后世子孙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时代、对社会作出超过前人的奉献。

4.主体实现社会功能的内在机制。主体要能够实现上述社会功能,重要的内在机制之一是要达到四个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只有在达到这四个和谐的基础上和过程中,主体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确定目的、服务社会、泽被后世的社会功能。

(三)全面提高主体综合素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主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主体目的与种种客观条件以及各种随机因素的复杂的、非线性的交互作用。

1.主体素质是一种综合的素质,它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它不仅包括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完美观、知识结构、认识方法、思维方式等内容,而且包括意志、动机、情感、欲望、兴趣、爱好等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内容。在当今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条件下,应当全面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提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水平,尤其要坚持辩证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在更好地推进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并且以这种提高反作用于新的社会实践过程。如此动态发展,就可以形成社会实践过程的发展和主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种交互作用、辩证前进的过程。

2.主体素质的提高,不仅依赖于自身发展的主体内容,而且要考虑到种种客观条件、随机因素与主体的主观努力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内在规律。

就主体素质提高的客观条件来说,基本的条件是社会制度。不仅如此,而且有赖于体制机制这一客观条件以及良好的机遇。

主体素质的提高最重要的是主体自身的主观努力。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由于主体自身主观努力的情况不同,主体素质的状况也就各异,主体对社会的贡献也大相悬殊。天才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灵感。所以,主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主观努力的不懈过程。中国古人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强调要经过全体自身的努力奋斗,才能提高素质,贡献社会。

3.主体素质提高的过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动态发展、辩证前进的过程。依循这种过程,则主体素质的提高不仅能日新月异地前进、上升,而且主体自身也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复杂性科学的前沿问题当然不止以上四个矛盾。笔者这里的探索,只是就这些重要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作为引玉之砖,期待国内外学者有更好的成果问世。

标签:;  ;  ;  ;  ;  ;  ;  ;  ;  ;  ;  

复杂性科学的前沿问题_网络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