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_武汉市论文

武汉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_武汉市论文

武汉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论文,理论论文,发展战略研究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战略问题,引起了学术理论界的重视和人们的广泛关注。武汉市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和讨论比较早,成果比较显著,在全国有较大影响。从武汉的实践看,把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客观要求的。

首先是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性成功以后,城市改革,特别是中心城市的综合改革,已成为推进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的思路与人们对城市的认识息息相关。探索城市改革的路向,首先要求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城市,提高对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城市改革建立在科学的城市观基础上,使之符合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以探索和反映城市发展规律性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就应运而生了。改革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发展需要改革提供动力和活力,以促进发展;而改革则必须为发展服务,以一定的发展为条件并为发展开辟道路。正是这种辩证关系,人们在探索城市改革的路子中,必须首先回答“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什么”这个大问题,才能有的放矢。

同时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转型时期,实现从计划经济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向市场经济取向的城市发展新路子的转变,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城市是生产力的动力源和增长极,是社会进步的中心,实现这一转变,不仅在我国城市化即城市整体发展上意义极其重大;而就城市个体中的特大中心城市而言,尤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在计划体制下的城市,特别是特大中心城市,主要是作为单一的工业生产基地,在管理体制封闭和割裂的约束下,城市的中心功能大为削弱,城市的本质特征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这种状况,不仅制约了城市本身应有的发展,而且也大大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程和运行质量,因此,在改革中探索我国城市的发展路向,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发展,就成为十分尖锐的课题摆到人们的面前。

还要看到:从城市管理来说,以往的主动权限很小,像武汉这样特大的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在计划管理上只享有相当于县一级的权利,不过是计划大棋盘中的一个小点,一切都听命于上级的计划安排。虽然也实行过计划单列和国有工业企业下放,但这只是在计划管理权限上的调整,而且上收的时候居多,条块分割依旧,未能有大的突破。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武汉曾提出过把武汉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基地的战略口号,当时动员群众的意义很大,但可行性研究和主动决策权很小,难以发挥地方政府在决策和建议上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综合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心城市政府的职能正式从以往直接管理微观经济向引导、协调、管理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上来。80年代初,编制“六五”计划和十年设想,国家要求各地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特别是1982年9 月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我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及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部署等一系列战略决策,这就突破了以往编制计划的常规,把发展战略提到极其重要的地位上来。在十五大精神的推动下,中心城市如何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既要服从、服务于全国的大战略,又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明确城市发展方向,谋求更大的发展,为全国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正是在以上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的发展战略问题,才十分突出地提到城市党政领导面前,成为必须首先认真考虑的重大问题。在城市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纷纷投身于武汉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直接的动因。

(二)

什么是城市,城市的性质和本质特征是什么?什么是中心城市,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对此怎样加以科学的界定?对之作出必要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概括,这是研究城市发展战略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通过对城市的形成与演进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研究,通过对各类城市实证资料的比较研究,我国80年代初期形成的城市中心论和中心城市论,就是对以上命题作出的系统论断。

城市是相对乡村而言的,是在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迅猛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无论以往的城市还是现代的城市,无论其规模是大是小,也无论其功能是综合性还是专业性,作为城市一般而论,其基本特征为:①高度聚集性,表现在人口、财富、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性;②经济运行的开放性,表现在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市、城乡埠际之间广泛的联系交流上,一定的城市总是与一定的腹地和区域相联系的;③社会再生产集中的场所,表现在非农业经济活动和生产、消费、交换(流通)、分配的集中上。以上特征使城市具有吸纳、辐射和服务三大功能,从而形成为一定区域的吸纳中心、辐射中心和服务中心。一般来说,一个城市就是一个经济中心,如贸易中心、工业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等等,它可以是以某一专业性中心为主导功能,或几种主导功能组合的中心。当然还有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等功能。同样是可以以某一中心为主导功能,或多种功能的复合。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正确指出: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技、文教的中心,这是从我国城市的总体上突出了城市作为中心的本质特征。

中心城市论是以城市中心论为基础的。所谓中心城市,就是指一国范围内的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像上海、天津、广州、沈阳、武汉、重庆、哈尔滨、大连、西安等若干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中心城市。其特点是人口、经济规模比较大,综合实力比较强,所辐射的经济区域比较广,交通、区位条件比较优越,在其所联系、依托的经济区域内,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史上都起过地区(跨省)经济中心的作用。不言而喻,这些中心城市,在我国国民经济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支柱和带动作用。

之所以要提出中心城市问题,是因为以往受旧体制的束缚,条块分割,商品经济受到排斥和限制,致使中心城市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经济中心的功能大为削弱,甚至难以发挥。如何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中心的功能,这既是推动我国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推进城市综合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在研究讨论武汉经济发展战略时,不少人提出了要从历史的、现实的、区域的、全国的乃至世界的多种视角了解武汉、认识武汉。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论证武汉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过去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现实的基础、条件如何、今后怎样发展。从武汉的战略研讨中,提炼出有关城市的许多论点和论断,从实证分析上升到理论,从特殊到一般,大大丰富了中心城市论和城市中心论。应当指出:1981年由大连市计委经济研究所、辽远财经学院经济研究所倡议召开的中心城市问题座谈讨论会,揭开了中心城市论研讨的序幕,首次对我国中心城市的性质、形成特点和作用以及中心城市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的原因和如何发挥的对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讨论和交流。会议的论文集《经济中心与中心城市问题初探》集中反映了研讨的成果。我在这次会上,以《关于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几个问题》作了发言。1983年由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与武汉市经济研究所联合发起的第二次全国中心城市经济问题讨论会在武汉举行,对如何发挥中心城市作用进行了更加全面深入的探讨,如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区,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计划、财政体制改革等问题。会议论文集以《中心城市经济问题》上下册出版问世。如果说,大连会议是开头,开拓了中心城市研究的新局面,那么,武汉会议则是这一研究的深化发展,第一次提出了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原则问题,同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1983年初起,武汉就开展了城市发展战略的热烈讨论,引起了这次会议与会者的广泛关注,我应邀在大会作了专题发言,后来整理成文以《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发表在全国性刊物《财贸经济》上。我在发言中的主要观点受到重视,如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制定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原则是全局性、区域性、特殊性、综合性等,已吸收到会议纪要中去。当然这些论点,并非我个人妄自臆断,而是武汉发展战略研讨中初步总结出来的一些理性认识,它来源于武汉战略研究的实践,应该说是武汉战略研究的理论性升华。当时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

城市发展战略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为城市今后的发展定性、定位。也就是说,向什么样的城市发展,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何种地位,起到何种作用。这是城市发展方向和总体战略目标的选定问题,必须予以科学的思考与论证。较之以往中长期规划的生产发展速度,如产值翻番等指标,其具有更高层次的更全面的导向作用。

城市的定性定位,既包括这一城市的功能性质,又包括其辐射(辐射能级)。城市是一个巨大复杂的开放系统,往往具有多种功能,哪些功能起主导作用?而且城市功能也是在发展中不断演化的,其发展变化趋向如何?城市的辐射范围是多圈层的,表现为全国性的、区域性的、地方性的等不同能级。因此,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许多理论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结合到一定的具体的城市,又必须对这一城市的功能性质和辐射能级进行历史的、现实的实证分析和评估,对其未来发展作出预测和论证。

正因为城市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武汉发展战略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十分注意动员各方力量,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其特点是:领导重视、参与者广、持续时间长、研讨规模大、成效比较显著。武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多,为发挥这一智力优势,吸引许多理论工作者积极参与,采取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领导与专家学者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咨询研究与研讨交流活动。1983年成立伊始的武汉市(决策)咨询委员会,集中全力,组织调研,并召开了三百多人参加的武汉发展战略研讨会,收到论文80余篇;长江日报就武汉发展战略问题开辟了专栏,刊登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文章;武汉市经济研究所和武汉社会科学研究所(院)先后编辑出版了武汉发展战略论丛和论文选集。1984年东湖会议,全国知名学者、专家于光远、钱俊瑞、宦乡、童大林、林凌等数十余人应邀参加,就武汉经济发展战略和体制改革展开讨论,献计献策,使武汉发展战略研讨达到高潮。

武汉发展战略的研讨,展示了丰富的内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当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可以说是百家争鸣、观点纷呈。集中起来大体可分为:两通起飞论、工业主体论、科技先导论、农业基础论。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论点。就是以上概括的四论,有的论点也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这里只是就其主要论点主要主张而言的。所谓“两通起飞”论,就是主张以流通、交通为两翼,带动工业发展,实现武汉经济起飞;“工业主体论”强调工业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武汉应以工业发展作为战略重点,实现经济腾飞;“科技先导”论,着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先导作用,并形象地比喻“武汉有如一只鸟,工业是鸟身,两通是两翼,而科技则是鸟头;“农业基础”论,是以武汉所依托的广大农业经济区,即两湖(洞庭、鄱阳)一平原(江汉),具有丰富农产资源的巨大优势立论的,以此出发,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为农业、农村服务的工业,振兴武汉经济。应该承认:以上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的发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论证,大大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武汉发展战略的内涵,提高了武汉战略研究的科学水平。

武汉发展战略研究,在提高对城市的认识,具体来说对武汉这一中心城市的认识上取得了成果,增进了共识。如历史上武汉就是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由商业中心向工商业中心发展;武汉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得中独厚,得水独优;武汉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教力量,在全国大城市中居于前列等等。在发展战略目标上,要把武汉建设成为华中地区或我国内地最大的经济中心,也是大家基本认同的。争论较大的是“两翼起飞”和“工业主体”这两种不同的发展思路,两种不同的发展重点。从立论的实质看,强调科技先导和农业基础的人,也是主张以工业为重点的,只不过着重指出要以科技为先导来发展工业,或工业着重发展什么如农产品加工、支农行业等。因此,有必要对“两翼”和“主体”,或“两通”和“工业”的论点,加以剖析。

工业主体论,从理论上阐明了工业作为城市经济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按照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的原理,生产、交换(流通)、分配、消费,生产是基础,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马克思把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称之为工业社会。工业化是其发展的基本趋势。从实践意义上看,工业往往代表一国或一市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建国以来,我国一直是以发展工业、推进工业化为主线的,武汉亦不能例外。长期以来,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基地,是武汉的发展目标,而且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业的主导作用无论从理论和实践来看,都是十分明确,不容置疑的。因此,武汉发展战略必须以工业为主体,带动城市经济的振兴。

那么,“两通起飞论”呢?从理论上,它强调了“两通”有如人体的血管和血液对心脏的重要作用,血脉畅通了才能使整个机体充满活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凭借“两通”起飞,才能带动主体(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主要是工业生产,“搞好两通,正是为工业大发展开辟道路”。这里立论的基点是中心城市论,即强调流通中心的功能对发挥中心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第一位的。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忽视乃至排斥商品经济,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城市作为经济中心,首先是流通中心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削弱,像武汉这样曾经是我国内地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区位优势、流通优势一直难以发挥,虽然建设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但城市只不过是一个社会主义工业重要的生产基地。因此,从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出发,以发挥武汉作为华中经济中心的功能来定位、定目标,就不能局限于仅就城市工业来谈城市的发展问题,而必须打破常规,探索新的发展路子。“两翼起飞”的战略主张,符合改革的市场取向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观。其所强调的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符合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的辩证原理的。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两通”并不反对以工业为主体,恰恰是肯定工业在城市经济中主体地位和作用的,从我的理解,它是一种以中心城市立论,从薄弱环节入手,带动工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由李崇淮同志倡议的两通论即《从交通和商业入手,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关于武汉发展战略的设想》(见《长江日报》1983年5月26日), 他在讨论中吸收了不少意见,最后形成了《凭借两通,把武汉建成为内联华中,外通海洋的经济中心——三论武汉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这一比较全面系统的战略方案,最早发表在武汉《咨询研究》上。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武汉市实行计划单列和城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市委、市政府在城市综合体制改革方案中,采纳了李的这一战略观点,把“两通”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从此,“两通突破”成为武汉市委、市政府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导方针。

武汉发展战略研讨活动,是在市领导重视、关心和支持下展开的。远在80年初始,为编制武汉市的中长期规划,刚成立的武汉经济情报研究所,就开展了武汉经济中心的初步研究。80年曾多次与《长江日报》联合,邀请武汉知名学者、专家与实际工作者,就武汉的优势,如何搞活商品流通,以及发挥武汉经济贸易中心作用等问题,举行座谈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81年提出了《武汉形成为我国内地经济中心的历史概况》的调研报告,以及邀请大专院校师生组织开展武汉经济结构调查等,这些都为尔后的武汉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和资料准备。明确提出武汉发展战略是在党的十二大以后,大体上从1983年至1985年共历时三年。当然,战略研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调整。事实上,武汉的发展战略研究,一直在继续向纵深扩展。但是从长远看,这三年是一个奠定基础、初见成效的起始阶段。1983年武汉市经济研究所由经济情报研究所改制成立伊始,即以战略研究为主线,积极参与武汉发展战略的研究,其成员撰写的论文如拙作《面向内地、通畅江海——武汉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点设想》等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还先后提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提纲》、《武汉发展战略问题讨论综述》和《关于武汉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深化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若干浅见》,力图对研讨中的论点和意见作出初步概括,并在讨论和征集意见的基础上,三易其稿,于1985年末提出《武汉2000年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纲要》,对武汉的战略地位(包括“居中、得水”两大基本特点、四大优势和制约因素)、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战略方针任务和措施等重大问题,作了全面论述和对策建议。纲要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黎智同志主持召开了有关委办主任会议,进行了认真讨论,并由市经研所向主持制定全省发展战略的省领导陈明同志作了专门汇报。纲要把武汉城市发展首次定性、定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商业港口城市”、“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以及一些重要的战略思想,在武汉市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四)

武汉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是围绕如何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怎样建设好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区域经济中心这一主题展开的。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结合上。

一是改革与发展研究相结合。以改革的观点树立新的城市观,这对城市的发展战略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如在研讨中提出的:城市的本质是开放的;城市的实质是大市场,是市场中心;增强城市的“活力”与“实力”,提高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等等,这些论点无不体现了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原则。武汉市从“两通突破”到以后的“大流通”、“大交通”、“大市场”战略,从振兴工业到加速第三产业发展战略方针的提出,可以说都贯穿着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的主旋律,改革的方向与城市的发展目标在研究中得到有机的统一。

二是城市功能与城市结构研究相结合。一定的城市功能是以一定的城市结构为基础的。城市的功能与城市的产业结构息息相关。研究中心城市的多种功能首先要探索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发展轨迹,为确立多种功能中的基本功能与主导功能提供依据。因此,必须把城市功能研究落实到城市产业结构的研究上来。如何调整、优化、逐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则是研究的中心课题。从现代经济发展的观点看,所谓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表现在一、二、三产业比重的变化上,即以二产业为主逐步向二、三产业并重进而向第三产业为主的方向演变;同时也表现在劳动、资金、技术(知识)密集程度不同的产业比重变化上,即以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型为主逐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为主转变。武汉发展战略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战略方针,确立钢、车、机、新为工业支柱产业;提出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针,并以商业、金融、交通、房地产业为重点,这些既是武汉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汉发展战略的深化研究的成果,是武汉城市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的具体体现。正由于此,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其功能定性,由1985年提出的工商业港口城市,发展到现在的五大中心,即制造业中心、商业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中心。这也是一脉相承的。

三是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相结合。中心城市是以一定的经济区域相联系而发挥其“龙头”和“增长极”作用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强调城市的发展“不能继续走过去的老路”,“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可见经济区是以城市为依托,可以突破行政疆界,具有不同类型和范围。以中心城市为依托,逐步形成跨省的大经济区,这不仅对中心城市,而且对区域经济和全国经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武汉发展战略研究从开始就把区域经济发展纳入重要议题,研究了历史上武汉经济中心的形成及其辐射的范围,并从长江流域经济、华中地区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出发,提出了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区、华中经济区、以及长江中游经济带和工业走廊等多种构想。在实践中冲破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行政疆界限制,由行政主导开始形成了武汉经济协作区以及沪、宁、汉、渝联手长江沿线城市参加的长江流域经济协作组织。从静态上说,武汉在华中地区长江中游属首位城市,比重较大,但从动态上,即发挥城市中心功能和作用上则显得不够。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和武汉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武汉必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经济中心。在这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武汉与其所依托的广大经济区的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五)

如果说从80年代初开始的武汉发展战略研究为第一阶段,为武汉市2000年规划提供了大的思路和方略;那么,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一轮武汉发展战略研究则属于第二大阶段,是为迎接二十一世纪,制定武汉市2010年跨世纪长远规划提供新的发展思路。90年代的这次战略研究是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武汉列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我国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新形势下展开的。它既是前一阶段战略研究的延伸和深化,又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首先,在时间、空间上跨度更大,提出了建设国际性城市的战略方向,研究表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不是十几年而是要经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其目标模式的研究更为复杂,难度更大。其次,在研究内容上,更多的侧重于面向世界。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大趋势下,武汉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武汉要通畅江海,这在前一阶段研究中就提出来了,但根据国际经济发展趋势,通到何种程度,即定其辐射能级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在研究中提出了以武汉为一方,香港、上海、武汉大三角经济区位、经济态势的新观点,这将使武汉“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得到更好提升;提出武汉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度的问题;初步研究了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趋势及其相互关系和有关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了武汉地铁建设问题;武汉发展战略阶段性目标(华中地区经济中心)与长远目标(建设国际性城市)如何结合,以及建设国际性城市的条件、基础、制约因素等问题。全市前后召开过两次较大的、层次较高的研讨会,出了论文集,进行了初步交流。由于建设国际性城市标准高、时间跨度长,而国际政治经济大趋势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可资研究的信息资源和研究手段也不够,因此作为城市更长远的发展方向,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再次,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在前一段提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提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为跨世纪的重大议程,研究提出了武汉建设滨水园林城市的构想,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规划和重大对策措施,大大丰富了武汉发展战略研究的内容。

武汉发展战略研究,涉及到战略学和城市科学中的许多学科如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以及当代国际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如何结合武汉的实际,运用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武汉的发展,仍将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之所以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其一:城市科学、特别是城市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西方形成至今不过短短30年,尚在发展之中;其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建立阶段,有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问题,正处于探索创立之中;其三,国际性城市,国际上迄今尚无科学界定。因此,从理论研究来说,武汉发展战略研究是一项有益的探索。它不仅提出、运用了有关城市发展的许多理论观点,而且以武汉为案例提供了许多实证分析的资料,这将丰富和推动我国城市科学理论的发展。事实上,在武汉发展战略研究的推动和影响下,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涌现,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有关武汉城市史的著作,如《武汉经济概览》、《武汉通览》、《建国以来武汉经济简史》等;二类是为研究、普及城市和区域(流域)经济知识所必需的工具书,如《长江大辞典》、《现代城市科学辞典》等;三类是相关学术性的专著和重大科研成果,如《城市改革与系统工程》、《城市经济管理学》、《经济区与经济网络》、《2010年武汉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长江流域城市经济布局》、《长江流域经济开发研究》、《武汉工业发展战略综合研究》、《国际性城市——武汉跨世纪的新构想》等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在这方面,还有待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评估,以利于把武汉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战略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我想,这对于丰富我国城市科学和城市经济学、区域(流域)经济学也会是有益的。

标签:;  ;  ;  ;  ;  ;  ;  ;  

武汉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_武汉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