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必须依靠社区走内生性发展之路--湖北省农村“读书赔钱”现象分析_农民论文

农村教育必须依靠社区走内生性发展之路--湖北省农村“读书赔钱”现象分析_农民论文

农村教育必须依托社区走内源发展之路——湖北农村地区“念书赔本”现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湖北论文,农村教育论文,现象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9月《南风窗》杂志发表了湖北京山县农民子女念书赔本的乡村调查,真实地反映了当今农村教育所面临的窘境。这种经济与教育的反比现象,影响了农民对义务教育的信任,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又欲沉渣泛起。在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达标后,农村中小学又出现学生辍学的现象,隐藏在“念书赔本”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农村教育应该走向何方?

一、念书为什么会“赔”?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投资活动,它可以形成一种能提高人的未来收益的资本。通过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效率和收入水平,而且可以缩小因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收入差异。那么,为什么农村会出现“念书赔本”现象呢?

首先,高校扩招及由此带来的学费上涨加重了农民负担。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京山县梭罗河村村民雷振祥将儿子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所支出的费用列出一个清单:

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合计 备注

小学 24002400

初中 3000 7500 600 初中因转校交

高中 6000 7500 600 14100跨校费1500元

大学1440012000 2000 28400

总计57500

16年间,雷振祥的儿子花去父母57500元,按照2001年梭罗河村户均收入3672元计算,这个家庭16年间的农业总收入也只不过58752元。这就是说,一个孩子的教育支出占了这个家庭总收入的97.9%。

农民为了让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投入了巨大的资金,背负了沉重的负担,然而十几年的投资能换得怎样的回报?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统计,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是145万人,比2001年增长了30万,但是就业岗位并没有随之增长,到4月份高校毕业生签订工作合同的不足30%。200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212万人,如此众多的大学毕业生,再加上沉重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压力,社会很难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这意味着有些人可能难以回报家庭多年来的教育投入,“念书赔本”在一部分人中间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次,基础教育的投资并没有给农民带来明显的收益。许多农民认为,基础教育并不能为他们解决农村生活中的问题,子女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如果没有考上大学,回家务农的生存能力并不比小学毕业生强多少。而且他们长期脱离农村生活,许多人对农村生活方式不满,回家后对务农根本不感兴趣。而已经走上工业化的城市,因为发展的需要对人才的任用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致使劳动力严重过剩,不可能为这些农家子女提供就业机会。既不甘心务农,又没有机会在城市就业,这些接受完基础教育的农家子弟在农村基本上处于“边缘人”状态。

没有收益,每年却要支付一笔很高的学费供孩子上初中、高中,农民对基础教育的积极性从何而来?因此,尽管政府、学校在农村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辍学问题,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二、“赚”与“赔”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城乡二元化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西方发展经济学最先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问题。在城乡二元化结构下,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政策等各种优惠条件首先满足城市的需要,乡村则处于发展的边缘。城市与农村的发展相对立,城市资源不可能流入农村;农村无法受惠于城市,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在经济二元结构的基础上,还存在新旧价值观的对立、现代文明与传统风俗的对立、民主与专制的对立、人治与法治的对立等社会、文化、道德方面的二元结构。

念书之所以“赔本”,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有着直接关系。长期以来,我国所实行的学校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城市和工业化社会、立足于精英选拔的教育,这种教育制度的首要目标是为学生通过中学入学资格的考试作准备,而高考制度配合我国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培养了一大批管理政府各部门的干部以及城市现代化所需的技术、管理人员。这种教育制度促进了城市的现代化,却抑制了农村(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农村)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过分强调升学考试制度,一小部分青少年通过选拔离开了农村,筛选下来的人大多数将生活在农村,然而学校并没有给他们传授能够在农村环境中生存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许多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对提高当地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大量有才能的农村青年离开农村,流向早已是人才济济的城市——城市越加繁荣,而农村发展步履艰难!

可以说,农村教育陷入窘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而现行教育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又加剧了城乡二元对立,决策者在制订教育发展战略时一定要认清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对立的社会结构的重要性。

三、农村教育走出困境的方向——依托社区办教育

一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农村教育也是如此。现阶段的农村教育在发挥其社会功能时,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近几年来,在讨论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问题上,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内源发展战略。所谓内源发展有两个基本要求:在形式上,发展应是从内部产生的;在目的上,发展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

概括地说,内源发展就是挖掘本国、本地区已有的资源,使生产和劳动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教育的内源发展可以理解为教育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充分挖掘本国、本地区已有的教育资源,教育内容必须符合本地发展的实际需要,教育的成果必须能直接促进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农村教育要走出困境,不能完全指望城市的帮助,也不能全靠税费改革。依托乡镇社区办教育,使农村个人和农村社区都能到充分发展,是农村教育改革的可行之路。

需要明确的观念是:第一、农村教育不是脱离农村生活的教育,农村教育应集中各方面力量,利用农村社区中现有的人力、物质、技术资源,挖掘社区的各种教育潜力;这种教育必须以满足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为目的,从知识、技能、思想等方面结合农村实际对现有的农民进行教育,提高留在农村生存发展的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第二,必须加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普及阶段的教育所形成的知识与技能,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影响他们的收入水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影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投入不足引发办学条件差、教师素质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必须根据农村社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第三,农村基础教育必须考虑到大多数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学生的出路问题,明确农村教育必须为农村社区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具体而言,必须重申农村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因此必须改革农村办学是为了“应试”的观念,树立适应未来农村发展的观念,改革现行的以城市为中心、脱离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依托社区的科技、文化与经济环境,编制符合社区实际的校本课程,使学生熟悉自己所生活的社区,进而激发为社区服务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同时坚决改革以灌输陈旧的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确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社区输送合格的劳动者。

依托农村社区,走内源发展之路——我国农村教育才有可能使农民能从教育中获益,而不再为教育“赔本”。

标签:;  ;  ;  ;  

农村教育必须依靠社区走内生性发展之路--湖北省农村“读书赔钱”现象分析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