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甲骨文研究的主要成果_甲骨文论文

近20年来甲骨文研究的主要成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甲骨文论文,年来论文,成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 (1999)11—0076—06

为了纪念甲骨文出土100周年,对近20 年甲骨文研究作一番回顾与小结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本文即拟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略陈浅见,以就正于同道方家及对甲骨文有兴趣的读者。

一、甲骨文原材料的收集、刊布与整理。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简称《合集》)13巨册于1979—198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经过剔伪、去重、缀合,共著录甲骨41956片,其中有许多是首次发表的新材料, 还有许多是新拓本,比原著录清晰、完整。这是甲骨文集大成的学术巨著,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尽管本书不无缺点,如重片(书内前后互重),误缀,成套甲骨(同文卜辞)分置以及有些新发现的甲骨文原材料未能收入等等,确有不尽如人意处,(注:详见晁福林《评〈甲骨文合集〉》,《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2期。 严一萍《评〈甲骨文合集〉》,《中国文字》新1期;《再评〈甲骨文合集〉》,《中国文字》新2期;《三评〈甲骨文合集〉》,《中国文字》新5期。)但它毕竟为研究者及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比较完备的学术资料的汇编,给人以极大的方便;为今后全面、系统、深入整理和研究甲骨文创造了条件。即以甲骨缀合而论,这部巨著同样也集海内外学者缀合成果之大成,也为学者们继续缀合甲骨提供了最好的基础。《合集》出版后,蔡哲茂即以此为基础,在甲骨缀合方面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裘锡圭、郑慧生、黄天树等也都有新的缀合。

继《合集》之后另一种重要著录便是《小屯南地甲骨》。 它著录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之甲骨4589片,并附入1971年冬小屯西地出土卜骨及1975—1977年在小屯村一带零星采集的甲骨23片。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分上下两册,上册有两个分册,出版于1980年,为甲骨拓片,除前言外,并有目录表、龟甲统计表、背文统计表以供查考。下册分三个分册,出版于1983年,第一分册为释文,除考释文字外,每片下并表明是骨或甲,标出时代,部分不易分期之甲骨,则存疑而不作区分。背面之钻凿灼,亦予简要描写。第二册为索引(字词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摹本(174个图版,摹本426纸)。第三册为钻凿形态,并附有钻凿统计表,骨面钻凿统计表,钻凿摹本、拓本目录表。如此全面、细致、准确地著录甲骨文,在甲骨文百年研究史中是独一无二的。

继许进雄整理出版加拿大所藏甲骨,周鸿翔整理出版美国所藏甲骨之后,近20年间,日、英、法、德、瑞、比、荷等国所藏甲骨也先后整理为专书公之于世: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一册,松丸道雄,1983年,著录1315片。是书拓本与影本并存于同一图版,便于读者对照研究。

《英国所藏甲骨集》二册,李学勤、齐文心、艾兰,1985年,著录2674片。

《法国所藏甲骨录》一册,雷焕章,1985年,以照片著录59片,附有摹本。是书释文有中、英、法三种文字,极便流传,亦属百年著录书籍中别具特色者。

《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藏品甲骨文字》一册,伊藤道治,1987年,著录692片,是书亦以照片与拓本并存,释文又附摹本。

《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录》一册,雷焕章,1997年,著录德国(库恩)、瑞士(巴塞尔)、荷兰(来登)、比利时(布鲁塞尔、玛丽蒙)所藏甲骨225片(照片、摹本), 另有荷兰阿姆斯特丹所藏三块无字镂刻花纹之牛骨。释文有中、英两种文字。据该书《序》云:“本著录发表后, 欧洲只剩下《威尔次博士旧藏》未刊布。 威尔次博士(Dr.Wirtz)于1909年在山东青岛购得280片甲骨。之后,他又陆续向其他古董商购买,最后携带总共711块甲骨返回德国。1912年6月,他将自己的所有收藏捐赠给柏林人种学博物馆。威尔次旧藏目前存放在该博物馆之远东部,登录号码是:1/12/12。 ”我们竭诚期盼这些甲骨尽快刊行于世。

此外,由刘敬亭编著、胡厚宣作序的《山东省博物馆珍藏甲骨墨拓集》也于1998年出版,著录1970片。虽然大部分已见于《合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胡厚宣研究甲骨逾一甲子,一直注意材料的蒐集。他为《合集》的材料蒐集、整理、编排、校对、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旧存人头骨刻辞及大中小片甲骨共192片, 又甲骨拓本十二册8910片,俱捐赠给《甲骨文合集》编辑工作组”。(注:胡厚宣《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总序》,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合集》出版后,他整理其长期蒐集的甲骨文资料,1988年出版《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此书以摹本著录甲骨576片。胡氏逝世后,其生前收集编次但未及细校整理的甲骨拓本《甲骨续存补编》则由王宏、胡振宇整理,重为类次,按收藏单位编排,辑为七卷,于1996年面世。二书所录,有部分为《合集》所无者,亦有较《合集》所收清晰易读者,故对《合集》亦有补苴之功。二书对于读者了解这些甲骨的流传收藏情况大有裨益。(注:关于《甲骨续存补编》一书之得失,蔡哲茂著有专文《读〈甲骨续存补编〉》论之甚详,载《大陆杂志》第九十七卷,第一期。)

二、识字与字典等工具书的编纂。

20年来识字方面的成就及有关问题,尚须有专文予以总结和探讨,这里只想说明一点,即这方面的成就也可观,不容低估。考释新字难,考释之后得到公认尤难。这期间出版了不少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发表了大量考释新字的论文。就专著言,除于、唐二位前辈的《甲骨文字释林》(1979年)、《殷虚文字记》(1981年)外,还有刘桓的《殷契新释》(198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殷契存稿》(1992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夏渌的《评康殷文字学》(1991年,武汉大学出版社),李实的《甲骨文字考释》(199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等等。提交学术会议讨论并收入相关论文集或收入各种纪念文集的释字论文,各地报刊杂志发表的释字论文,可谓不计其数,美不胜收。评价这些专著和论文,是件不容易做而极易得罪人的事,但仍希望有人来做。仅以发表于《古文字研究》上的论文而言,堪称定论者或接近定论者已有不少,如:张政烺释它示(1辑),释苜(10辑), 胡厚宣释我王合文(1辑),裘锡圭释柲(3辑),黄锡全说帀字形义(6辑), 夏渌释坎(10辑)等等,即是其例。

与识字和通读卜辞紧密相关者,便是工具书的编纂。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1988年,四川辞书出版社)是本世纪末叶甲骨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开创了新的体例,总结了数十年间学者们考释甲骨文的主要成果,较《甲骨文编》增释了四分之一的新字,又纠正了前出字书的许多错误。它广泛吸纳前贤时彦的研究成果,又保持着独特的学术风格。这部字典虽然还存在一些令人遗憾之处,但它确是百年来唯一堪称“字典”的工具书。(注:详见陈炜湛《读〈甲骨文字典〉兼论甲骨文工具书之编纂——为纪念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而作》,《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又收入《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10月第1版。)姚孝遂、 肖丁主编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1988 年, 中华书局)与《殷墟甲骨刻辞类纂》(1989年,中华书局)为读者研读甲骨刻辞、了解甲骨文字的辞例、用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前者于初学者或非专业人士阅读或征引《合集》资料可谓功德无量,后者则基本上可以取代岛邦男所编之《殷墟卜辞综类》。松丸道雄、高岛谦一编的《甲骨文字字释综览》(1993年,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依《甲骨文编》所收字头为序,详列自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以至当代学者之主要见解于每字之下,犹如一盏指示灯,读者一“览”便知该字考释之历史、诸家之说以及继续研究之线索。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撰写按语的《甲骨文字诂林》更是集甲骨文发现以来考释成果之大成,收集资料宏富而有选择,按语简明而有主见,与60年代李孝定撰集之《甲骨文字集释》先后辉映。不过,此书尚多遗漏,如失录先有之说而仅录后出之说,漏录重要之说,漏录主编本人之说等等,(注:详见陈伟武《〈甲骨文字诂林〉补遗》,《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5月。 )希望异日有补编问世。

除上述大型工具书外,还有《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赵诚,1988年,中华书局)等著作,于读者正确理解卜辞有所助益。

三、甲骨文字的理论研究。

姚孝遂继发表《古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一文《古文字研究》第4辑), 提出古汉字——当然包括甲骨文字——是表音文字的新观点之后,对甲骨文不断作理论上的探索,发表了好几篇论文申论并完善其说。其《再论古汉字的性质》(《古文字研究》第17辑)更进一步断言:“只有能够胜任记录语言的任务的才是文字,它必须有固定的读者,与语言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反过来说,只有表音文字才能胜任记录语言的任务,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只能是由表意的阶段向表音的阶段过渡,不存在其它的阶段。”尽管姚氏此说目前赞同者不多,但这种理论探索是十分有益的,而且他指出的甲骨文中假借字使用频率高达70%左右,乃是不争的事实。赵诚于1981年发表《甲骨文字的二重性与其构形关系》(《古文字研究》第6辑)一文,认为甲骨文字“作为有声语言的符号,在本质上是表音的”,又于1993年出版《甲骨文字学纲要》(商务印书馆),在支持姚说的同时,对甲骨文字的性质作了详尽分析,并对甲骨文字构成的类型、甲骨文字形符系统与声符系统作了理论的阐述。李圃所著《甲骨文文字学》(1995年,上海学林出版社)也是一部甲骨文断代文字学,是对甲骨文字另一种形式的理论阐述。此书认为“甲骨文字是表意体系的语素文字。”

四、断代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之间共识增多,分歧减少,难点突现,有利于日后逐步解决。

我曾说过,现在研究甲骨文,第一个大难题便是断代:准确地判断每片甲骨的时代。这是项十分复杂、十分棘手的工作,几十年来学者间分歧屡见,争论不休,也皆因此故。经过长时期的特别是近20年的讨论,学者之间——就中国大陆的学者而言,除所谓“历组”卜辞分歧较大外,意见已基本一致。而且,研究的目光深入到武丁以前卜辞的寻找与帝乙帝辛卜辞的区分。在90年代初的几次学术会议期间,胡厚宣曾多次与人谈及,他寻找武丁以前的卜辞已有眉目,即将写成论文。十分遗憾的是,胡氏生前未有这方面的论文发表,不知是否留有遗稿。(注: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序要》虽曾涉及这一问题,但未详论。)李学勤、彭裕商合著的《殷墟甲骨分期研究》(199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六章为“武丁以前甲骨文字的探索”,篇幅虽短,但反映了近年来这方面的学术成就。他们认为,《乙》9099,9023,9024,9105四片甲骨有可能早于武丁。他们指出:“武丁以前的甲骨文字笔划一般比较粗,书体笨拙,近于组大字扶卜辞和郑州二里冈期的刻字牛骨”。这对今后的继续探索无疑是有益的。

五、从语言的角度研究甲骨文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显著成绩,展示出广阔的前景,吸引众多的研究者。

《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第二届年会纪要》指出:“许多同志认为,古文字学与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也应该从各个角度对古文字进行研究。……从语言的方面(语音、文法、词汇)研究古文字材料,目前还是较薄弱的一环,会议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同志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古文字研究》第4辑)20年来, 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人数激增,发表的论著亦激增。其中尤以文法的成就最为突出。据我的学生王俊同学的不完全统计,20年来发表的论著有80余篇(部),(注:王俊《甲骨刻辞语法研究百年回顾》,稿本。)约为前80年的四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词法与句法的各个方面。在词法方面,既有对甲骨文构词法的研究,又有对各类词的研究,如动词、副词、人称代词等。对虚词的研究尤为突出,不仅有多篇专文深入讨论,而且还出版了专著。(注:专文讨论甲骨文虚词者如:姜宝昌《卜辞虚词试析》,《先秦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伊藤道治《卜辞中“虚词之性格”——以与隹之用例为中心》,《古文字研究》第12辑(1985年);高岛谦一《甲骨文中否定词的构词形态》,《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1989年);赵诚《甲骨文虚词探索》,《古文字研究》第15辑(1986年)。专书有张玉金《甲骨文虚词词典》,中华书局,1994年。)句法研究的主要创获有被动句,(注:唐钰明、周锡《论上古汉语被动式的起源》,《学术研究》1985年第5期; 陈昭容《关于“甲骨文被动式”研究的检讨》,《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宾语前置形式(注:唐钰明《甲骨文“唯宾动”式及其蜕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陶国良《论甲骨刻辞的宾词及其位置》,《甲骨语言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及文法结构多样化(注:陈炜湛《卜辞文法三题》,《古文字研究》第4 辑,中华书局1980年。)等的发现与论定。句法研究也有专著出版。(注:朱歧祥《殷墟卜辞句法论稿——对贞卜辞句法变异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0年; 沈培《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甲骨文文法的认识远较以前全面而深刻。我在80年代初曾说:甲骨文“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死板,它的内部富有变化,文法形式多种多样,用词灵活多变,一义可有多辞,句式有繁有简,有详有略。”“显然,它所记录的,不仅是为历史学家所器重的所谓史实,而且是比《诗》、《书》、《易》所反映的汉语还要古得多的上古汉语,更应该为语言学家所重视。”(注:陈炜湛《卜辞文法三题》,《古文字研究》第4辑,中华书局1980年。)1994年, 郭锡良也指出:“远古时期的甲骨刻辞的句法,结构已经相当复杂,句式已相当完备,初步具备了汉语句法系统的基本特点和格局。”(注:郭锡良《远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古汉语研究》1994年增刊。)这一见解可说代表了当代研究古代汉语史的专家对甲骨文文法的认识。词汇研究方面的成就也颇可观。对甲骨文单音词(字)双音词(短语)的考释文章不胜枚举。上文提及的《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一书是这方面的专著。此书作者赵诚并对甲骨文词义系统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还从词义的角度研究甲骨文动词,指出甲骨文行为动词外延较广,词义内部存在着独立性、多层次性、笼统性、词义延伸有较多的自由,因此,“认识、研究甲骨文行为动词的词义不能以后代的词义系统以及同义之间的组合关系为根据。”(注:赵诚《古代文字音韵论文集·甲骨文动词探索(一)(关于词义)》,中华书局1991年11月第1版,第124页。)这一观点对研究甲骨文词汇极为重要。我的《甲骨文同义词研究》一文,具体分析了15组同义词,也发现:“甲骨文所见同义词与后世典籍所见的情况错综交叉,相异颇多。”“甲骨文中的同义词自有其特殊性。有些词汇,只在卜辞中同义,而且只在较小范围内同义,后世则绝不同义。”“又有许多后世同义的词,在甲骨文中却不见其同义之例,甚或大相径庭,毫不相通。”(注:陈炜湛《甲骨文同义词研究》,《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9月。)此外, 汪涛研究甲骨文中的颜色词,(注:汪涛《甲骨文中的颜色词及其分类》,《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续编》,香港中文大学1995年9 月。)陈伟武、郭加健研究甲骨文反义词,(注:陈伟武《甲骨文反义词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郭加健《甲骨文反义词初探》,《广州教育学院广州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 )谭步云研究甲骨文动物名词,(注:谭步云《甲骨文动物名词研究》,稿本。)也都有所发现与创获。语音这一“难关”则正在努力攻克之中。赵诚、陈振寰、郭锡良、管燮初、陈代兴等人先后发表了他们关于商代语音系统的研究成果。(注:赵诚《商代音系探索》,《音韵学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84年3月, 又《古代文字音韵论文集》, 中华书局1991年11月;陈振寰《音韵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郭锡良《殷商时代音系初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年第6期;管燮初《从甲骨文的谐声关系看殷商语言声类》,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年会(1988年7月,长春)论文; 陈代兴《殷墟甲骨刻辞音系研究》,《甲骨语言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关于甲骨文所反映的商代语音的声母、 韵部及声调,各人的意见不尽一致。这里简要介绍郭文的初步结论,作为这方面研究成果的代表:殷商音系有19个声母,韵部应分阴、阳、入三大类,暂定29部,每部只能分开口、合口各二等,最多四个韵母:有声调区别,可能与周秦相同。对于商代语音状况,我们今天总算有了个初步的轮廓式的认识。

六、普及工作颇有起色。

近20年来,甲骨文的普及工作做得较好。这里所谓普及,可分两个层次。一个是较高层次的普及,其对象为高校初学者及非专业工作者,如一些通论、概论性的著作,包括高等学校中给本科生、研究生授课用的教材。另一个是一般层次的普及,其对象是具有阅读能力的一般读者,如一些介绍性的普及读物、小册子和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文章。前者如《中国甲骨学史》(吴浩坤、潘悠)、《甲骨文简论》(陈炜湛)、《甲骨学通论》(王宇信)、《殷墟甲骨文引论》(马如森)、《甲骨文文字学》(李圃)、《甲骨学初论》(王明阁)、《殷墟甲骨文简述》(孟世凯)等书;后者如《甲骨文史话》(萧艾)、《古文字趣谈》、《汉字古今谈》(陈炜湛)、《甲骨文》(范毓周)、《甲骨文集句简释》(刘兴隆)等书。这两类著作20年间大量涌现,普遍受到欢迎,并且这类著作的读者面正在不断扩大。学术接近民众,民众亦必支持学术。这方面的成就对下一世纪的甲骨文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自1899年王懿荣首先发现甲骨文至今,恰是百年。百年之中,先后有十万余片甲骨文出土,经过几代学者的搜集、整理,绝大部分已经公布于世。百年之中,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认识或基本认识的甲骨文字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二,在此基础上编纂出版了一批工具书。百年之中,人材辈出,专著数以百计,论文数以千计,涉及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天文地理,山川鬼神,草木虫鱼……许多重要成就,是近20年间取得的。这些成就,无疑是下一世纪全面、系统研究甲骨文的良好基础。

愿甲骨文研究在下一世纪取得更多突破性成就,进一步走向世界;

愿中华民族之瑰宝——甲骨文在新世纪放射出更为璀灿夺目的光辉。

标签:;  ;  ;  ;  ;  ;  ;  

近20年甲骨文研究的主要成果_甲骨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