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创新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创新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发展战略的重大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38(2003)02-0022-0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这是党的纲领,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抉择。要深刻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远意义,需要对小康、后小康(富裕小康)的内涵和标准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这一战略的重大创新之处。

(一)小康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涵义

最早明确提出中国小康战略概念的是邓小平同志。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与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讲到:“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这一战略构想在以后的党的重要文献上多次有所阐述和论证。

在中国,“小康”一词源于《礼记》,是与“大同”比较而言的一种生活比较殷实,可以安然度日的社会经济状况。从人类生活发展的阶段来看,大体上经历了饥寒、温饱、小康、富裕四个阶段。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看,小康是温饱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与富裕仍有较大差距。小康一般被认为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初始状态,中国的具体战略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这个阶段居民生活质量在温饱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殷实但还不够富裕的状态。从横向比较的角度看,如果按照1990年联合国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主要衡量标准来划分我国的小康水平,则相当于当时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小康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宏观上包括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增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分配制度的改善;微观上包括居民生活条件,生活质量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二)小康标准

小康标准是指小康实现程度的测量体系,包括依据小康概念建立的指标体系和确定的量值两部分。这里我们想引用《1997—2020:科学技术与人民生活》研究中提出的小康起始标准对这个问题做个说明。

该研究根据对小康概念的分析理解,在考虑全面性和代表性、普遍性和具体性、整体性和统一性、可操作性和揭示性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将衡量小康生活水平的指标概括成5大类11个指标体系。5大类是:1.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综合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衡量物质生活水平的指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人均居住水平、恩格尔系数、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城乡交通状况;3.衡量人口素质的指标:中学入学率;4,衡量精神生活水平的指标:教育和文化娱乐支出比重;5.衡量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指标:森林覆盖率,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数。11个指标体系是:1.根据国家“九五”计划确定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900美元;2.按1990年价格计算,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3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400元,两者加权平均为1600元;3.根据小康阶段的生活需求,结合现实的生活条件,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8~10平方米,住房成套率有显著提高。农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15平方米;4.恩格尔系数全国低于50%,其中农村近50%,城市45%~47%;5.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为72~75克;6.城市居民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8平方米,同时提高路面标准和质量;农村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达到80%~85%;7.中学入学率为55%~60%;8.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由1990年的11.2%提高到15%;9.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13.95%提高到15%;10.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普及率达到85%;11.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数由1990年的2.3张,提高到3张。

(一)后小康概念的提出

“后小康”概念是1993年后提出的,国家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时明确提出“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后小康”是学者们研究时提出的概念。所谓“后小康”是指进入小康起点标准到进入富裕阶段前的这一阶段。我国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所达到的只是小康阶段的起点标准,从小康起点标准进入到富裕阶段,中间还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后小康”生活问题。我们给出“后小康”消费的数量界限,以勾画出后小康的轮廓:1.收入水平达到中等国家收入水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3500美元;2.恩格尔系数进入小康区域:0.45~0.40;3.基尼系数进入相对合理区间:0.3~0.4;4.居民营养标准达到国际公认值水平;每天2385大卡的热量、75克的蛋白质和65克的脂肪;5.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每户成套率接近100%;6.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中国“后小康”生活的特点是:消费能力显著增强;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消费领域逐步扩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行为更加科学。进入“后小康”阶段后,要尤其重视提高生活质量问题,这是从消费角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实现“后小康”生活标准的关键所在。

“生活质量”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于1958年提出,是用来反映居民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一个概念,它既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又反映社会和心理特征,包括了居民生活需要的各个方面。生活质量从宏观角度而言,是指居民总体的全面发展程度;从微观角度而言,主要指居民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的满是状况。对生活质量问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他于1971年提出了追求生活质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论点,他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6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群众高额消费阶段;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阶段。他认为,生活质量的提高涵盖教育、卫生保健、住宅建设、城市及郊区的建设、文化娱乐、旅游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我们应该了解罗斯托开创性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应指出罗斯托理论中的不足之处。生活质量问题的诸方面并非为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所独有,而是每一阶段都存在的;虽然在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由于“质量部门”成为主导部门而有可能使生活质量问题变得较为突出,但在每一阶段,生活质量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甚至可能出现很大的提高。我们认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贯穿重视生活质量的思想。特别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重视提高生活质量是本质特征。

(二)中国后小康(富裕小康)生活的特点

根据对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远景进行的测算和探讨,结果是令人鼓舞的。表现在人民生活上,呈现出后小康消费特征,大体呈现出居民消费的整体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明显变化,消费领域不断扩展等特点。

1.消费能力显著增强

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仍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根据我国现有基础条件和国际环境条件,进入21世纪前20年,我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居民后小康消费水平将大幅度提高,消费能力将显著增强。我国人民的生活将逐步向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迈进。

2.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随着后小康时期居民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消费能力的显著增强,我国居民的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消费结构也将发生明显变化,出现更为合理的良性结构变动。

食品支出总量增加,但食品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居民食物消费更加注重营养,讲究方便,因此,家庭用于工业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旅游食品、绿色食品等方面的支出费用将以较快速度增加,居民在外就餐次数和消费比例将显著增加。

居民穿着消费支出比重稳中有升,其中,城镇居民的穿着消费支出比重相对稳定,而农村居民的穿着消费支出将显著增加。届时国人穿着将更加注重款式、舒适,衣着档次提高,将更显国人精神风貌和生活的多姿多彩。

居民用品消费支出有所增加,其中城镇居民对高档用品需求急剧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需求增长幅度更大。我国居民在完成了原有的耐用消费品的普及后,将瞄准更高档次的耐用消费品,从而实现消费用品档次再上一个台阶。

居民住房消费支出明显上升,居住质量得以改善。随着住房逐步商品化和居住设施的改善,后小康时期的住房消费将大幅度上升,在整个消费支出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接近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住房消费支出比重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房屋饰将更明快、更富有情趣和色彩。

行的方面进步更快,居民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支出将大幅度增长。随着后小康时期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和生活空间距离的扩展,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轿车国产化的实现,居民行的消费支出将更多的投入到家庭通讯方面,同时小轿车进入部分家庭,行和通讯的消费支出比重急剧上升。

劳务消费以及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等非商品性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将呈上趋势。随着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的休闲方式将更加丰富,娱乐、文化、劳务消费将进一步加大支出比重,消费结构得进一步优化。

3.消费领域逐步扩展

根据国际国内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21世纪对消费领域最具直接影响的科学技术仍然是电子学、生物技术和材料学等,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继续对人民消费产生重要影响。使消费品的功能不断更新、完善,使用更加方便、舒适;使日用消费品进一步轻型化、小型化、方便化;特别是生物技术的进展,可能使食品加工及其原材料结构有关键性突破。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对加工食品的需求量就越大,对食品的选择性就越强。国际国内食物消费的发展趋势是卫生安全化、营养化、方便化。在进入后小康时代后,国际流行的低热量、低脂肪、全天然、低盐、低糖、低胆固醇、不含合成添加剂、高纤维含量等符合健康潮流需要的食品及其与之相关的现代生物技术将倍受人们青睐。

4.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生活质量是用来反映居民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一个综合指标。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正视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实现社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战略的应有选择,也是我国小康和后小康消费战略的创新之处。

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阶段后,随着居民基本需要的满足,人们的消费投向将开始转向多元化、发展型和享受型等方面,而且呈现出不同人群的多层次性消费。具体表现在,人们对食品讲究卫生、营养、保健、方便,穿着更重款式、舒适及档次,耐用消费品更追求新颖,居住环境更注重宽敞、雅致,更爱好休闲和节约时间的娱乐性消费;新的更富有情趣的消费领域不断形成,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成为代步工具,家用电脑和通讯通信设备将成为许多家庭日常生活的必需,人们将更珍惜生活环境和自身的健康状况,养生、护肤、美容、保健和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消费支出将大幅度上升;个人与家庭的金融资产形成一定规模,金融投资增加;人们对消费品和劳务消费的质量、品牌、售后服务及审美情趣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们的教育、精神文化消费将更加丰富、全社会的消费品位和消费质量将全面提高。特别要强调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人的自身发展成为人们的追求,因此,教育事业和教育产业的发展会加快。

5.消费行为更加科学

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入后小康后,中国人民的消费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消费行为更加科学,构成后小康我国居民消费的重要特征之一。

消费行为广义地包括各类消费行为主体进行消费或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活动及其过程。消费行为科学与否,取决于消费行为主体的心理状况、消费观念、个性特征及其自我保护意识等诸多方面。

后小康消费行为更加科学,首先表现在届时我国消费行为主体的心理稳定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别是消费者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居民消费心理更加稳定。随意性、冲动型消费减少,消费行为更加理智、科学,这一点在后小康消费时将更为突出。

后小康消费行为的科学性还表现在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上。观念变化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费观念将不断加以更新。对居民而言,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规范化的管理,安全的治安秩序,和谐的邻里关系,充满温馨和亲情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将是理想的生活场所。

消费个性特征显著也将是后小康消费行为更加科学的内涵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选择性加强,人们追求消费个性的倾向性也将越来越明显。突出个性,将构成后小康消费行为的重要特征。消费者权益意识的增强也是后小康消费行为的重要特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信用经济。然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也是消费者权益保证体系建立的过程。保护消费者利益是国际潮流。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将不断加强。

(一)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是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然而,人们在对消费与生产的关系的认识上,曾有过曲折的历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致的。在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看来,一国发展的快慢决定于积累的多少,消费少积累就多,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就快,所以消费越少越好,而积累越多越好。在西斯蒙第看来,生产的先决条件是消费,消费问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生产就会受到影响,“为生产而生产”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而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同一性”,生产和消费“每一方都以对方为媒介”,“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生产与消费需求之间矛盾的解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社会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会自然而然地解决。事实上,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消费在社会再生产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认识过程。1978年以前,在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着重视生产忽视人民生活的问题。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非但没有因消费的受抑制而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反而与发达国家进一步拉大了差距。

改革开放以后,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了变化,消费与积累的关系得到了合理的调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被明确地作为经济增长的目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而消费的增长又促进了经济发展。新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党的“富民政策”的实行,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发展战略的重大创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发展战略的重大创新,创新点是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出发来概括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发展战略开始发生转变,其中最重要的特色是关心人民生活,这在我国国家发展的“三步走”战略部署中有充分的体现,第一步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温饱;第二步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头两步我们已经顺利实现,现在开始了奔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征程。对于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前20年,战略的选择至关重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目标是重要的战略创新,意味着这个战略既促进国家富强,又促进人民富裕。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启动

从新世纪我国开始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程即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很宏伟的目标,特别是要抓住前20年的机遇期。在这期间人民生活的目标怎么体现是重要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备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关注人民生活,第一步到温饱,第二步到小康,这个战略转变有重要意义,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小康社会生活的特点是:消费能力显著增强;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消费领域逐步扩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行为更加科学。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后,尤其要重视提高生活质量问题,这是从消费角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产业结构的关键所在。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长远经济发展和近期经济发展都是很大的推动。

标签:;  ;  ;  ;  ;  ;  ;  ;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创新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