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化的今天和未来: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发展趋势_世界经济论文

多极化的今天和未来: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发展趋势_世界经济论文

多极化的今天和明天——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国际形势论文,明天论文,多极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格局继续走向多极化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目前,新的多极格局尚未形成,世界仍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转换期。

其根据是:美国实力地位遭到削弱。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比重1967年为34%,90年代初为23%,这一下降趋势仍在继续。目前,西欧经济实力大体与美国持平,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运转将进一步提高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日本90年代初经济实力为美的三分之二,日、美经济实力差距正在缩小。

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下降。苏联解体削弱了美欧和美日之间的战略联系。西欧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欧共体决心以更强大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日本在经济上欲与美国一争高下的同时,加紧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欧与美国的离心力增大。美国处理索马里、波黑等拉美以外地区冲突事件的能力下降。

冷战结束后,南北矛盾突出,美国坚持国际经济旧秩序,加重了南方国家的困难,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强烈不满,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控制力与影响力受到削弱。

而中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正在成长为世界多极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上述一系列事实表明,在新旧格局转换期,世界主要战略单位将处于一超和多强发育阶段,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将加快发展,美国难以称霸世界。

世界总体上趋于缓和,局部仍动荡不安

冷战结束后,从全球范围看,世界趋于和平与稳定;从局部看,不稳定因素在持续发展。

主要原因在于:两极格局解体后,作为世界战争根源的美苏争霸因素不复存在,世界战争的危险得以减弱。

但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是当代战争的根源,它侵犯别国主权,推行新干涉主义,导致世界与区域不断出现紧张局势。

冷战时期形成的美苏争夺背景下的热点尚未消除(中东、海湾、阿富汗、柬埔寨),又出现了由民族、领土、宗教冲突引起的新热点(前南斯拉夫地区、前苏联地区、非洲部分地区)。

西欧、独联体内部政治力量急剧变化,政局动荡不安,独联体各国关系处于不稳定的调整之中。

世界大国与区域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矛盾和冲突对区域稳定产生消极影响。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表现在:俄罗斯排斥西方势力,维护在原苏联地区的传统优势;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在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和波黑问题上的分歧与对立;美、日争夺亚太主导权的斗争;法、英、德控制欧洲联盟主导权的斗争和冲突等。

民族分离主义扩展。两极格局解体与超级大国衰落,为民族分离主义膨胀提供了历史性机会。苏联一分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这种分裂势头尚未停止。民族分离与国家分裂引起新的、更为复杂的各种利益冲突,并易在区域内形成连锁反应。

总之,世界继续趋于缓和,但世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新的热点有自身的发育过程,在短时期内难以解决。地区冲突不至于诱发新的世界大战,但会对世界和区域的和平与稳定形成冲击。

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强,西方矛盾突出

世界经济开始低速增长,世界经济一体化势头高涨,发达国家间矛盾突出。

世界经济从1994年上半年进入良性循环。199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高于1992年,但未超过2%;1994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约为3%(美国3.9%,西欧1.6%,日本0.8%,拉美2.8%)。

世界经济中地区集团化和全球化发展迅速。1993年1月,欧洲统一大市场(12国,3.7亿人口)正式成立。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表明欧共体在20世纪末以前,实现统一货币、建立共同中央银行和形成紧密政治联盟的一体化计划已进入重要的实施阶段。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3国,3.63亿人口)正式成立。同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瑞士和列支敦士登不在内)与欧共体共同建立欧洲经济区。1993年11月西雅图会议和1994年11月雅加达会议推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联合进程。

历时7年之久的乌拉圭回合的全球贸易谈判结束,给世界贸易注入活力。拟于1995年正式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税贸易总协定,将监督乌拉圭回合决定的实施。预计在乌拉圭回合得以实施的10年内,世界经济每年将增加2800亿美元,2003年世界年收入将增加2300亿美元。

发达国家经济利益矛盾激化。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欧之间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严重对立,数度使谈判陷入破裂边缘,后虽达成妥协,但矛盾并未解决。1993年,美元对欧洲货币升值导致欧洲国家货币抛售,减弱了外汇市场对欧洲国家货币的信心,德国在欧洲其他国家压力下连续降低利息,促成欧洲国家普遍降息。由于美元利息未降,引起美元需求旺盛,加重了欧洲货币危机,美、欧货币战一度激化。1994年夏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经济发展、就业和稳定汇率等重大问题上矛盾难以协调,未能如会前希望的那样达成实质性协议。美、日贸易战加剧,美国对日贸易逆差居高不下,双边关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谈判时开时断,冲突愈演愈烈。

发达国家经济中的结构性困难突出。结构性困难是指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债务经济和高失业率。美国联邦赤字和外贸赤字1993财政年度分别为2500亿和1200亿美元。现美国公私债务总量高达1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5倍。日本银行介入日本股票和房地产投机造成的日本“泡沫经济”繁荣破灭后,影响了企业投资和金融业稳定。西欧国家国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美国,政府财政拮据,资金短缺。1994年上半年,西欧失业率高达10%,美国为6%。同期,发达国家失业总人数达3900万人。

发展的趋势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并将改善国际市场环境,对各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本国经济优先”将成为各国对外关系的重点。在争夺市场方面,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将继续发展。由于结构性困难在短期内难以解决,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在近年内将处于低速和不稳定状态。

亚太地区继续走向繁荣与稳定

亚太地区热点降温,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在国际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力增强,但仍存在不稳定因素。

这从以下几方面得到说明:

经济持续增长。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与东南亚地区,1993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8%(除中国外,经济增长率为6%以上),1994年经济增长率继续保持稳健势头。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区域政治稳定,各国实行有效的经济政策,外国资金大量涌入和出口贸易额迅速增加。

经济实力具备相当规模。1960年,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额的4%,这一比例在1992年上升到25%,目前已超过西欧或美国。

政治较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政治稳定打下了基础;亚太高速发展吸引了世界的注意力,成为世界投资热点,这样可为政治稳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为吸引外资,亚太各国均在努力解决各种矛盾,维护国内与区域稳定,从而形成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良性循环。

安全对话有所进展。近年来,建立亚太安全结构成为各国寻求安全环境的重要议题,美、日、俄、东盟及其他国家曾提出各种设想。这些设想分为两类:一是建立在双边基础上,二是建立在多边基础上。美提出“太平洋共同体”,俄提出“东北亚地区多边谈判机制”,东盟提出以东盟外长会议为基础的安全框架,韩提出“东北亚和平协商会议”。西雅图会议虽未就亚太安全结构深入讨论,但形成一种妥协与协调的气氛。1994年7月由18方参加的“东盟地区论坛会议”表明建立在多边关系基础上的亚太安全对话已由酝酿进入到实践阶段。

中、日、美、俄多边结构渐趋稳定。美国是亚太最强大的国家,但已无力在亚太称霸;俄罗斯在远东仍拥有强大军事力量,但在短期内在外交上难有大作为;日本已成为超级经济大国并走向政治大国,但由于受各方牵制,难以在亚太建立日本主导体制;中国已成为东亚重要的稳定力量。在此背景下,中、日、美、俄在东亚的力量对比正趋于平衡与稳定。

但不稳定因素继续存在。亚太国家间的领土争端,未完成统一国家的双方对立,地区军事开支增加,以及冷战遗留问题成为亚太地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综上所述,在90年代,亚太地区将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和政治较稳定的地区,由于亚太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提高,亚太局势的发展将对世界全局产生重大影响。

周边局势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改变开放成就显著,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周边形势继续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但中国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重新估价中国的地位与作用。从199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中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和经济持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重新估价中国在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把中国以及东亚、东南亚地区作为增加投资和开拓市场的重要地区。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从总体上得到了改善。

中美关系全面松动。克林顿政府上台后,逐渐调整对华政策。1993年9月,美正式确定对华“全面接触”。11月西雅图中美首脑会晤表明,自1989年以来美国及西方对华制裁政策破产。1994年5月26日,克林顿宣布延长对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并将最惠国待遇的延长与人权脱钩。1994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佩里访华,标志着两国军队全面恢复最高层接触。11月雅加达会议中美两国首脑会晤,表明克林顿政府已初步完成对华政策的调整。这种变化表明美国再次重视中国的战略地位。美国朝野在下列问题上似已达成共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有吸引力的新兴市场;中国作为核国家、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是世界和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力量,离开与中国的合作,美国在国际上和亚太地区的许多努力将陷入窘境。

中俄关系健康发展。自1993年以来,俄罗斯逐步调整对外政策,由亲西方外交转向全方位外交。俄把亚太作为优先方向之一,并重视对华关系,强调两国有共同战略利益,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俄国内困难重重,外交回旋余地有限,发展同中国和亚太各国的友好关系,符合俄罗斯的安全与发展利益。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访俄。进一步就构筑两国面向21世纪新型友邻关系达成共识。

朝鲜半岛形势虽不稳定但朝缓和方向发展。近年来,朝鲜半岛局势不稳,核危机几起几落。1994年10月,美朝就朝鲜核总理达成框架协议,使朝鲜半岛形势趋于缓和。

朝鲜半岛北南双方和日本潜伏着核竞赛危机。日本已具备制造核武器的能力,日本国内存在着使日本成为核国家的强烈倾向;三家中之任何一家在核武器研制上取得进展,均有可能触发一场区域范围内的核竞赛,损害东亚的和平与稳定。

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趋于复杂化。西方国家在东盟散布“中国威胁论”尚有市场;1994年7月,东盟决定在原则上同意越南加入东盟,出现了在南海问题上联合制华和将南海问题国际化的前景。随着东海大陆架石油开发利用,钓鱼岛归属问题将会突出。同时,美国和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中国的出现,会继续在台湾、西藏、香港及其他问题上制造麻烦。

总之,中国在90年代将有一个有利于改革开放的和平的周边环境,但也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标签:;  ;  ;  ;  ;  

多极化的今天和未来: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发展趋势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