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政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思路探究论文_李志雄

长沙市政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思路探究论文_李志雄

湖南省沙坪建设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长沙作为一个城镇化发速发展的城市,以湘江为轴,已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但要实现市政基础设施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要更加注重对市政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前期,规划应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前瞻性。中期,建设应更加注重精细化和高品质。后期,管理应更加注重人性化和科学性。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 全生命周期管理

近年来,城镇化发展迅速。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而来的,是城市居民对市政基础设施的需要。

一、规划应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前瞻性

长沙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山水洲城”的自然风貌巧夺天工,古城数千年从未迁移,老城街巷骨架沿袭至今。以湘江为轴,“一江两岸、比翼齐飞”,城市的整体功能已全面优化。

一是要突出全域统筹规划。科学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能引领城市发展走向。利用土地资源城市合理布局,确定城市性质,预测城市发展方向。规划对妨碍城市整体功能和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对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空间布局的行为给予激励,对各种利益冲突进行裁决和协调,对公共物品、基础设施的供给给予优先考虑,引导经济社会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提高城市经济和社会效益,维护城市生态平衡。长沙近年来实施2050远景发展战略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城市设计三项具前瞻性、基础性和实施性的规划。远景发展战略规划主要围绕提升城市竞争力、人文魅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明确长沙在未来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城市定位;近期建设规划主要对接“十三五”规划、国土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承载能力;城市设计分为总体规划城市设计、控制层次城市设计和街区层次城市设计,对街道环境、建筑风貌、沿江环山天际线等提出具体方案,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转变。出台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色彩设计等相关引导意见,对城市建筑风貌进行控制引导。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完成了古城历史风貌区的城市设计。长沙的基础设施规划已初步构建了大长沙的空间布局。接下来要积极推动城区、乡镇、农村三类规划的有机衔接,加快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统筹谋划推进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将城乡二元经济融为一体。把公共设施配套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来抓,全面实施农村公路、农村电网改造,安全饮水工程等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小城市、中心镇、重点镇建设,发挥示范带动和一体化效应。增强大都市的承载功能,着力规划立体化、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二是重点解决现有基础设施规划存在的理论准备不足和管理体制缺陷问题。打破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把功能定位和空间定位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城市定位来规划配套设施建设,确保长沙的发展总体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生态建设和资源保障能力等都能和城市的发展定位相匹配。长沙城区湘江以东聚集了城区约80%以上的人口,主要城市功能和服务设施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发展较慢,新城区尚未形成强大的吸纳和聚集能力。河东主城区的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高度聚集阻碍了城市功能的提升,排水、管网、电力、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满足不了城市加快拓展的需求;城市发展的重点放在功能完善上,注重城市功能的配套,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内外交通网络对接,枢纽之间快速联系,加快道路、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建设,完善地下管网、排水设施等。解决空间过于疏松,摊大饼式建设的问题: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城市肌理上进行刚性约束,开拓街区生活发展层次,增加地下空间配套,缝合城市空间。提升规划整体性,避免各自为阵浪费公共资源,将城市总体设计与法定规划进行统一规范,积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一级规划”,协调解决各个规划系统之间存在着矛盾,实现多规融合。①

三是要将人文关怀贯彻到规划过程的始终。优先水、电、气、热能、公共交通等与民生基础设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聚集态势,统筹兼顾,优先安排利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妥善处理新区开发迁入市民与旧城改建区原有居民的关系,重点照顾进城务工人员生产生活的需要。

二、建设应更加注重精细化和高品质

一是建立规范化的项目建设管理流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从建筑质量上抓监管,确保建设项目优质精品,从制度层面杜绝“建筑短命”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集成化管理,将以往传统建设中的开发管理、实施阶段业主方项目管理、运营阶段物管管理等予以集成,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等方面有机组合,提升项目整体效率。

二是市政设施维护建设打造精品工程。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探索建立审批“绿色通道”。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日常管理环节,始终坚持高标准,建设过程始终“有节点任务、有细化措施、有督促检查”,着力打造精品工程。积极推进新项目开工,加快在建项目施工,全面统筹在建项目进程。对城市道路、地下管网、供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民生在建项目,倒排工期,分项落实;各项保障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到位;优化工程组织设计,积极利用各种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既注重工程内在质量,又注重外观美观,确保工程如期完成。

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生命周期重视人文之美。以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价值建设、文化素质提升为重点,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更多地融入文化元素,使建筑特色、建筑风格、街区配套设施更好地彰显文化特色。对于空间结构传承完整的古代遗存整体保护,对散落的民国建筑采用旧式建筑与现代建筑共生共存的方式,对现存的古遗址、古建筑、古街区、以及重要史迹等历史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制定建筑艺术标准,配备城市文化艺术建设的总规划师,财政设立专门预算,旗帜鲜明地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对城市的城市特色、城市个性、城市精神进行科学概括和定位。用各种湖湘文化元素凸显内涵、彰显特色,打造长沙的城市名片和鲜明标签,形成可感、可触、可识别的长沙印象。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注重文化服务。把社区作为人文城市建设的落脚点,建设高密度、小型化、社区化、亲民化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街道绿化、美化、人文化、信息化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增强城市的艺术品质,为市民创造富于文化气息的慢生活环境。

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引入信息化。统筹各部门信息,建设集综合管理、统计及决策支持、政务信息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实现省、市、区县(市)、乡镇(街道)多级联通,规范业务管理模式,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三、管理应更加注重人性化和科学性

一是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理顺官方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扮演好规划规则制定者、不良行为纠偏者、公平正义守护者、重大项目推动者等分内角色。机构改革的要义是职能转变,把职能的整合、调整、优化作为重中之重。提升行政效能,更进一步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减少环节、压缩时限、优化流程,变审批“串联”为“并联”。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科学设置各部门编制、职数,加强机构编制运行情况的常态评估和动态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编制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二是深入推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精细化管理。对城市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信息化指挥、网格化管理、精准化操作;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工作流程、量化管理标准、完善考核体系,重视过程和细节,在制度框架内按规范流程操作,靠先进的管理手段设计科学流程,追求高质量、高效益,从而使管理更贴合组织的发展要求,实现城市的智慧化管理。

三是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创造条件用财政资金杠杆式撬动民间资本。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采用BOT、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设立基金、政府购买服务、长期股权投资等方式吸引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要确保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配套预算投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建立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积极推动出台配套财政、税收政策,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主动适应融资平台管理新政策,以改革创新方式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与银行等相关国家大资金合作,获取融资授信使用低息贷款,设立发展基金等探索风险可控的举债新途径,建立城建资金良性循环机制。

四是创新项目运营和管理模式。城市基础设施按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各流程隔离分区,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监管制约有效、管理科学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优配强、优化配置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设施价格制定、调整的机制,在可控的范围内进一步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更多发挥企业主体自主经营的主观能动性,管理主体向独立核算、自负经营的企业化管理模式转变。

五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实行智慧化管理。打通系统管理职能涵盖的土地、规划、建设等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屋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贯穿业务办理流程,实现信息数据共享传递,业务系统办理统一于一张图,实现业务流程化,通过对城市建筑基础信息数据的不断补充完善并共享信息,实现动态更新和实时管理。

参考文献

[1]《市政管理学》第二版,杨宏山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城市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管理新模式的探索《市政设施管理》第1期,彭荣峰、丁炜,

注释:

①《市政管理学》第二版,杨宏山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153

论文作者:李志雄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2

标签:;  ;  ;  ;  ;  ;  ;  ;  

长沙市政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思路探究论文_李志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