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内容183新思维183江泽民对党的理论和群众关系建设的新贡献_江泽民论文

新内容183新思维183江泽民对党的理论和群众关系建设的新贡献_江泽民论文

新内容#183;新思路#183;新途径——试论江泽民对党群关系建设理论的新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群关系论文,新思路论文,试论论文,新途径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提出了密切党群关系的新思想、新途径,把党群关系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一、提出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把党群关系的建设推到了一个新阶段。纵观江泽民近年来的一系列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是站在根本政治问题的高度来强调党群关系建设的。江泽民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是我们党在党群关系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群关系建设的理论推向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新境界、新阶段,掀开了党群关系建设的新篇章。《决定》开宗明义地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此后,江泽民明确提出:“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注: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94.2.28)他还说:“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注:江泽民:《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7.12.22)

江泽民为什么把党群关系问题作为直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政治问题提到全党面前呢?总的说来,这是新时期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和党所处的新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第一,只有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党才能担负起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注: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8.12.18),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成功。因此,党作为这项伟大事业的领导者和先锋队,必须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第二,只有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党才能减少失误、少犯错误,有了失误也能得到及时纠正。党不可能不失误、不犯错误,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党的工作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甚至失误。要使党减少失误或避免发生错误,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江泽民指出:“有了这种联系,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就有了胜利之本,就有了吸取智慧和力量的最深厚源泉,就有了正确决策,减少和防止失误的可靠保证。”(注: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3.126.26)第三,只有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党才能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新时期我们党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的考验。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党要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始终保持和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的密切联系。

二、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赋予党群关系建设以新内容。党群关系建设是党同人民群众互动有序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内容。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时代内容是什么呢?早在1978年12月,邓小平就指出,增加群众的实际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离开这个主要的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50页。)在后来的讲话中,邓小平反复讲到,党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的新贡献在于:明确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注:江泽民:《十五大报告》1997.9.12)。“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注: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8.12.18)。应该说,明确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评价党的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最高衡量标准,既是江泽民对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也是他赋予新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新内容。

党群关系建设的新内容,对新时期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第一,要求正确处理“一切为了群众”与“一切依靠群众”的关系,自觉增强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一切为了群众,是党员干部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共产党的一切言论行动都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它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一切为了群众,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员干部做好工作的根本态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而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和程度,则取决于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程度。因此,党只有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密切的联系,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总之,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种自觉为人民谋利益的主观追求;一切依靠群众、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是一种客观实践活动。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不能偏废,不能割裂。二者统一的基础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地增强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第二,正确处理“从群众中来”与“到群众中去”的关系,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利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从群众中来”,就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我们只有深入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民情,倾听群众呼声,才能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到群众中去”,则是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领导者根据群众的意见形成的决策,再回到群众中去做广泛的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志和自觉行动,并在群众的实践中加以检验,修正和发展原来的认识,不断提出新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的利益。第三,正确处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关系,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共产党的一个最大优势,从根本上说,就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没有任何根本的利害冲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总体和长远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必然给人民群众带来普遍的实际利益。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这一点上,不能含糊,不能动摇。这既是对党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但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在改革过程中又需要进行经济结构和利益格局的适当调整,所以不可能给所有社会成员同时带来相等的利益,有时候、有的方面可能还会影响部分群众的暂时利益。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注: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8.12.18),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注: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8.12.18)。第四,正确处理“公仆”与“主人”的关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推选出来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公仆。党的干部与人民是主人与“公仆”的关系。实践证明,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以为个人或少数人谋私利。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最要紧的,就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了解群众在想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在工作上真正做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注:江泽民:《在十三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

三、提出“要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以便从组织上保证党员和干部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指明了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新途径。江泽民认为,密切党群关系,“不仅要在思想上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真正确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而且要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以便从组织上保证党员和干部一刻也不脱离群众”。通过制度化途径,保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江泽民顺应建立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要求而提出的重要思想,是用新的观点审视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党群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建设理论在新的时代进行发展得出的深刻结论。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行决策和实施决策,是党的领导最基本的职能。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都符合人民的利益,已成为党群关系建设的重要课题。十三届六中全会《决定》根据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立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和执行程序”,“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的利益。”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点呢?江泽民认为,在决策之前,要做周密的调查研究,反复比较鉴别,科学论证;在决策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反对个人专断,重大问题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制;在实施决策中,要紧紧依靠群众,并不断按实践的检验,及时总结经验,补充完善,纠正偏差。江泽民的这些思想,不仅仅强调的是党的决策要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以此来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第二,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监督,从本质说是委托之权对受托之权的监控,或者说,监督按其本义就是权力的委托者对受托者的制约和控制。权力本身具有一种自发的腐蚀性,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专制、走向腐败。实践表明,执政的共产党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就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尽管党的领导不是权力领导,但领导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因此,建立健全党的监督机制,就成了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环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党执政以后,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成功解决党内监督问题,尤其是对高中级干部的监督问题,是加强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应从何着手呢?江泽民认为,一是要改革党的执政方式,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要坚持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做到党的主张同人民的意志相统一。二是要“加强各级党组织和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注:江泽民:《十四大报告》1992.12.12),制定《党内监督条例》。三是“要加强人民群众、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我们党的监督,建立健全党内和党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制度。”(注:江泽民:《十四大报告》1992.12.12)

第三,建立健全党群沟通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疏通和拓宽党同人民群众联系渠道,建立和健全党和群众之间的良好沟通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是江泽民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指出“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形成党群之间的沟通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人大中的党组织和党员人大代表同非党员代表及其广大群众的联系制度,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建立执政党同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联系制度,坚持重大问题同他们协商,切实保障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和进行民主监督的权力;建立党同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其他群众团体的联系制度,充分发挥他们在联系群众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情的制度。

标签:;  ;  ;  

新内容183新思维183江泽民对党的理论和群众关系建设的新贡献_江泽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