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角下蒙古族地区人文习俗的变迁与发展论文_肖雨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蒙古族地区人文习俗的变迁与发展论文_肖雨

――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为例

肖 雨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民俗保护问题,选取鄂尔多斯市为主要调研地,探寻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蒙古族习俗的变化情况,找到习俗保护方面出现或面临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首先对蒙古族民俗保护问题进行文献查阅和资料分析,了解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然后找到影响蒙古族习俗变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针对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为如何保护蒙古族人文习俗提出建议。

关键词: 蒙古族习俗;文化变迁;新型城镇化

一、 背景简介

(一)蒙古族语言习俗简介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人种属于纯蒙古人种,语言为蒙古语。蒙古人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历史悠久,且地区差异较明显,为研究提供了选择依据。

蒙古族习俗极富特色,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主要包括:交通习惯,传统节日,祭祀习俗,禁忌,婚俗等。

(二)项目研究背景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2011年,内蒙古全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累计新增城镇人口211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61平方公里。2014年 4月,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区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推进现代化城镇建设,也要突出建筑的民族文化特色,鼓励建设有内蒙古文化特质、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这为我们研究内蒙古地区城镇化进程中语言及习俗的变迁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二、 我国蒙古族民俗保护现状

(一)蒙古族民俗文化面临的挑战

蒙古族民俗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但半个世纪以来,传统蒙古族民俗文化不断受到冲击,这既包括外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包括自身文化内部的传承问题。

1.外来文化影响

外来文化主要指蒙古族传统文化以外的各类文化,包括汉族文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甚至西方文化。其中最显著的是,随着城镇化发展,大量新定居的城镇人口涌入,带来许多新鲜的文化观念,不可避免地对传统民俗文化产生影响。

2.民俗文化自身传承

蒙古族传统民俗技艺的持有者平均年龄偏高,民俗传承势在必行,而自觉自发的继承人数量有限,这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构成内部挑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蒙古族民俗文化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习俗方面,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在重要礼节、饮食、服饰等方面保护较好,,而婚嫁、丧葬等习俗则有所变更。文化方面,蒙古语的“纯度”有所下降,即蒙古语中外来词汇越来越多,他们被转写或音译为蒙古文,出现频率日渐升高。

总体来说,蒙古族民俗文化经历了不可避免的变迁,但主要民俗保存较为完善。事实上,在游牧环境下形成的蒙古族民俗文化,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保留着传统性,另一方面必然要充实一些新东西,这一过程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

(三)当前民俗保护仍存在的问题

鄂尔多斯市采取的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但民俗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长久坚持而非浅尝辄止的过程,因此,针对以下民俗保护中仍存在的问题,还需当地政府及人民协力解决,从而真正让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焕发出灿烂光彩。

1.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2.继承人民俗保护意识需要增强

3.非官方组织在民俗保护中的作用仍需增强

三、 我国蒙古族民俗保护和发展的建议

根据上文对我国蒙古族人文习俗保护的相关论述以及分析模型,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出发点,建立健全蒙古族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

1.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应当从政府有关部门管理向牧民自主管理转变,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政府在资金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应该多方筹集资金对农牧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以全面实施“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等项目为契机,扩大农村牧区广播电视多频道覆盖面,为农牧民群众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2.在文化服务方面,应组建民间自发社会组织、协会等,积极引导蒙古族群众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积极挖掘文化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民间社会组织提供人才服务。这样既缓解政府部门工作的压力,又提高了广大蒙古族群众在新牧区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性。

(二)以法律、政策为支撑,建立健全文化保护的长效机制

马克斯?韦伯指出:“在模棱两可的‘民族’一词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它清晰地植根于政治领域。”因此,民族发展与国家政治建设、政策引导是分离不开的,我们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以政策为导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各项对策措施落到实处,为民族文化传统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若要发展蒙古族风俗以及文化,就必须以法律、政策为支撑、建立健全文化保护的长效机制。在建立健全文化体制机制的基础上,要加强法律监督与政策监督的力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民族优秀文化的抢救工作。

(三)结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蒙古族传统风俗文化实施教育式保护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应注意传授骑射、摔跤等传统民族劳务技能,养畜、放牧等牧业知识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尽量让孩子接触到蒙古族传统生活,使他们亲身体会并传承蒙古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75-78.

[2] 张瑜.内蒙古宗教地名语言文化特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

[3] 额尔德木图.论元代蒙古族丧葬风俗[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1):40-42.

[4] 王立平,韩广富.探寻蒙古族萨满教文化发展的轨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4):133-136.

[5] 王福彦,周智霞.牧区蒙古族人口学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10):922.

论文作者:肖雨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6

标签:;  ;  ;  ;  ;  ;  ;  ;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蒙古族地区人文习俗的变迁与发展论文_肖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